2022年医学专题-传染病基本知识_第1页
2022年医学专题-传染病基本知识_第2页
2022年医学专题-传染病基本知识_第3页
2022年医学专题-传染病基本知识_第4页
2022年医学专题-传染病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基本知识第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传染病消长的历史(lìshǐ)回顾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1347-1351年,欧洲黑死病流行,2400万人死亡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占所有死亡的10%19世纪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0%-60%1918年全球甲型流感流行,发病5亿人以上,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20世纪中、后期的全球传染病死亡率低于10%1970年,传染病复燃和新生,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回升1980年5月8日,WHO宣告,全世界消灭了天花1995年,全球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死亡人数的32%1991-2002年,WHO宣布美洲、欧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WHO计划(jìhuà)2005年将最终消灭脊髓灰质炎20世纪末,全球消灭了麻风、白喉、鼠疫等。第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传染病的流行(liúxíng)现状古老(gǔlǎo)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

结核病霍乱疟疾第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2014年全球(quánqiú)结核病报告》

《2014年全球(quánqiú)结核病报告》显示,2013年世界有900万人患结核病,这一统计结果比人们以前估计的病例数目多出近50万例。报告同时指出,有150万人因患结核病而死亡,其中包括36万艾滋病毒感染者,结核目前是由于单一传染病原体导致的第二大致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计划负责人拉维格里奥尼在日内瓦举行的报告发布仪式上表示,由于没有得到诊断或是得到诊断后没有申报,每年大约有300万患结核的人没有被卫生体系记录在册。第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报告指出,难以治愈的耐多药结核病危机仍在继续,2013年新发病例为48万例。从世界范围看,2013年所有结核病患者中有3.5%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报告指出,另外一个主要的挑战是结核艾滋病的双重夹击(jiājī)。在2013年发现患结核病的患者当中,有110万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而其中五分之四的患者与死亡都发生在非洲地区。报告指出,资金不足正在阻碍应对这一全球流行病的努力。如对结核病做出全面应付,估计每年需要80亿美元的资金,但目前的资金缺口为20亿美元第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014年世界(shìjiè)疟疾报告》自2000年起全球疟疾疾病例数量稳步减少,疟疾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报告估计,2013年全球约有1.98亿疟疾患者,死亡58.4万人,阿塞拜疆和斯里兰卡首次报告疟疾零感染病例,阿根廷、埃及、伊拉克等11国继续维持零感染病例,全球迈向清除疟疾目标(mùbiāo)的国家正在增加。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3年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7%,其中疟疾死亡人数占全球疟疾死亡率总人数九成的非洲地区死亡率下降54%。目前全球仍有数以万计的人口缺少疟疾检测与治疗措施,尤其是孕妇、5岁以下婴儿以及儿童的防治进展缓慢。第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60年代(niándài)国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第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新发传染病对人类(rénlèi)的威胁艾滋病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SARS人感染(gǎnrǎn)禽流感埃博拉病毒MERS第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艾滋病2013年,在全球有150万人因为艾滋病死亡,这是这是自2005年疫情高峰期以来的最大一次降幅(jiànɡfú),艾滋病死亡率在2013年这一年内下降了11.8%,并且从2005年以来下降了35%。自2005年以来,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人数每年都会减少10万人,并且一直都保持非常稳定的状态,但是在今年减少了20万人,此外,每年新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从2012年的220万下降到2013年的210万人,每年新增加的儿童艾滋病患者也从27万下降到24万人次。从2005年以来,从世界范围内新增加的艾滋病患者下降了27.6%。第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国家卫生(wèishēng)计生委:中国2014年新报告感染者和病人10.4万例,较前年增加14.8%,疫情总体上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目前,中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但部分地区流行程度较高;二是经静脉吸毒和经母婴传播降至最低水平、经性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三是各地流行模式存在异常,中老年人、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疫情上升明显;四是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明显增多,发病人数增加。第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抗艾滋病毒的路还很长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艾滋病疫情在全世界都不断地蔓延,共有7800万人受到感染,并且(bìngqiě)有39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感染。但是,关于阻断艾滋病疫情扩散这一乐观的预计,很多科学家对此都不以为然。尤其是还有220万人都没有能够接受艾滋病正规治疗,在成年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只有38%的人接受了治疗,而在儿童感染者中,这一比例仅仅达到24%。此外,在2013年,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人数仍然略有增加。2012年共有346万艾滋病毒携带者,但是到2013年,上升到350万人了。第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疯牛病疯牛病,学名“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症类似,俗称“疯牛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疯牛病暴发流行期,主要的发病国家如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有大量(dàliàng)的牛患病并被宰杀,发生疯牛病国家的牛肉及牛肉制品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第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截止到2002年,英国共屠宰病牛1100多万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受疯牛病危害的不仅是牛、人若食用了被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等,也有可能染上致病的新型克--雅氏症。患者脑部会出现海绵状空洞,先是表现为焦躁不安,后导致记忆丧失,身体功能失调,最终精神错乱(cuòluàn)甚至死亡。新型克--雅氏症患者以年轻人为主,发病时间平均为14个月。截止2003年底累计已有至少137人死于新型克--雅氏症,其中多数在英国。2010年,由于巴西疯牛病疫情获得证实,日本、中国、南非、韩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已宣布禁止进口该牛肉。第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SARS2003年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加拿大、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果,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现在认为,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zhújiàn)消失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至2003年8月16日确诊5327例,死亡349人。第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人感染(gǎnrǎn)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zhīhòu),此病症引起全国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2013年3月31日,我国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生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两个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目前国内外都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第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埃博拉病毒(bìngdú)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传染性最高、致病性最强的病毒之一。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niánmó)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死亡率高达90%。第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埃博拉病毒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被医学界识别,但它引发的疫情(yìqíng)从未像这次一样牵动世界神经。201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获知并确认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时,疫情已经从该国西南部偏远地区蔓延至首都科纳克里。此后两三个月间,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不断加重并扩散至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新增病例迅速增加。第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同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月中旬,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称此次疫情“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在最后几个月里,塞内加尔、尼日利亚、马里、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家(guójiā)出现零星输入型病例或图本感染病例。第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世界卫生组织3月12日公布最新埃博拉疫情统计,累计至10日为止,全球因为埃博拉疫情丧生的人数突破1万人确诊、可能与疑似病例则高达24350人。世界卫生组织持续(chíxù)公布埃博拉疫情数据。尽管疫情蔓延情况获得改善,疫苗也已经在西非地区展开人体试验,但仍未能让埃博拉完全绝迹。英国11日才通报1名在塞拉利昂服役的女性军医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她确诊后送回英国接受治疗。除了她之外,另外还有2名和她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也送返英国,做进一步隔离。第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埃博拉疫情暴发1年多来,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3个疫情蔓延最为严重的国家,已经夺走1.4万人命;确诊、可能与疑似病例则高达24350人。除了西非3国外,尼日利亚也有8人病故,马2人,美国也有1名因为埃博拉感染丧命的病例(bìnglì)。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波埃博拉疫情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第二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MERS从2012年9月开始,一种与SARS类似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沙特阿拉伯夺命,进而扩散到其他(qítā)国家。2013年5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确认的患者有38例。2012年9月被确认起,截止2014年4月15日已致死92人。SARS病毒曾经感染八千多人,死亡率为11%。而截止2012年5月14日,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中有53%已经死亡,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被研究人员成为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状病毒)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自5月20日确诊首例患者,韩国共186人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其中36人死亡。这次疫情对韩国经济造成重创,严重影响旅游业和商业活动。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今年第三次调整2015年经济增长预测(yùcè),从3.1%下调至2.8%。法新社报道,鉴于出口疲弱、国内消费疲软等因素,韩国银行把基准利率维持在1.5%的创纪录低水平。韩国旅游业尤其“悲惨”,韩国方面的数据显示,相比去年同期,今年6月去韩国旅游的外国旅游客人数减少超过40%,7月前两周则减少60%。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近20年世界(shìjiè)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1、肆虐于拉美革登热,曾使60万人患病,死亡24万人。2、扎伊尔流行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占病人数80%3、白喉在俄罗斯流行并波及东欧15个国家,全世界发病统计约10多万例,死亡8000多人4、1996年日本流行的0157大肠杆菌所致出血性肠炎,10天内有6259名小学生及92名教职员发病病死9人5、在南亚流行新霍乱弧菌0139(1993孟买、加尔各答15000人发病,死亡230人)6、东南亚流行麻疹7、在蒙古流行鼠疫(shǔyì)大暴发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感染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人类出现便随之而来。在医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眼中,感染性疾病的泛滥是现代文明发展(fāzhǎn)过速的衍生物。在历史长河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5大恶性(èxìng)感染死亡事件回顾黑死病天花流感大流行(liúxíng)雅典大瘟疫欧洲梅毒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黑死病是由一种腺鼠疫耶尔森菌造成的感染,由于这种感染会在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一块一块的黑斑,所以也称为黑死病。黑死病在欧洲肆虐了300多年,死亡人数达2500万人以上。尤其是在1348年到1352年之间,整个(zhěnggè)欧洲几乎成为死亡陷阱。黑死病大流行夺去欧洲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人口的生命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印第安人(Yìndìānrén)天花天花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早在3000年之前就已经在埃及被发现它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也是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能够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15世纪,当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的时候,就将天花病人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当地的印第安人,结果造成了天花的大流行大概100年之后,3000多万印第安人只剩下了100多万人,印第安人的这场天花曾经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不靠枪炮(qiānɡpào)的种族杀戮事件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天花(tiānhuā)1515西班牙人将天花带到墨西哥17-18世纪欧洲死亡(sǐwáng)人数为50万/年亚洲达80万/年死亡1亿人1977索马里最后一个自然发生的天花病例1978伯明翰大学最后一个天花病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消灭天花病毒基本封存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流感(liúɡǎn)大流行从1580年至今,世界范围大流行已超过30次到了20世纪初,1918年发生“西班牙流感(liúɡǎn)大爆发”,全球有2500~5000万人丧失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雅典(yǎdiǎn)大瘟疫雅典大鼠疫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恶性感染性疾病死亡事件。此次事件发生于公元前430年。在此期间,雅典和斯巴达开展了一场战争。虽然雅典的实力远强于斯巴达,但最终雅典战败。原因就是在战争期间雅典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据现在的医史学家分析,这场瘟疫其实是斑疹伤寒,斑疹伤寒是一种急性的感染性疾病,这种传染病爆发时非常凶猛。一位史学家曾写过一本书,书里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场景;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着水和食物。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眼睛(yǎnjing)、脚趾,就是丧失了记忆。在这场瘟疫中雅典有近1/4的居民死亡,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第三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梅毒(méidú)梅毒是由一种螺旋体的病毒(bìngdú)引起的传染病,由于无法遏制,最终导致患者精神失常或死亡。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梅毒开始在全球大流行。西班牙的舰队沿着哥伦布的航行路线带着梅毒穿梭于欧洲大陆的各个国家,无一幸免。1492年到1493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暴发了梅毒,1497年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爆发梅毒,1499年梅毒在匈牙利和俄罗斯暴发。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鼠疫(shǔyì)鼠疫1346-1351欧洲(ōuzhōu)死亡3000万人1894中国广东死亡10万人,香港死亡10万人1900旧金山死者中分离“杆菌”1898年发现中间宿主死亡总人数1000-1200万人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霍乱(huòluàn)七次大流行1817年,当时(dàngshí)霍乱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七次大流行仅印度死者就超过了3800万1961起于印度尼西亚,然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1970年进入非洲,2001年非洲霍乱患者占了全球的94%;1991年霍乱袭扰拉丁美洲,一年内就造成40万人病例和4000名死者,仅秘鲁经济损失就达7.7亿美元。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世界(shìjiè)传染病的现状1999年世界因病致死5200万人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肺炎(fèiyán)及呼吸道感染引起440万人死亡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而且(érqiě),新发传染病包括变异病原体感染多次出现流行,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国外流行的传染病亦有可能传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仍需加强。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一、基本概念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kūnchóng))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体传染病、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性疾病。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感染(gǎnrǎn):感染(gǎnrǎ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4、病原体: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二、感染(gǎnrǎn)与免疫(一)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réntǐ)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病原体能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变化,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受凉、受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的的清除作用。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体内的特异性体液(tǐyè)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现出任何症状(zhèngzhuàng)、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第四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形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shùliàng)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隐形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体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人体内,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如伤寒杆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导致组织(zǔzhī)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小部分。但在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huòdé)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甲型肝炎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但有些传染病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可再受感染而发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4、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ɡānyán)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慢性病原携带者极为罕见。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或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gǎnrǎn),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dānchún)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bìngyuán)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bìngyuán)携带状态不同之处。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除清除病原体外,上述感染的四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cèzhòng),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别。而且,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yīnsù),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1、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人体,如钩端螺旋体。有些病原体则需要经过消化或呼吸道进入(jìnrù)人体,先粘附于肠或支气管粘膜表面,再进一步组织细胞,产生毒素引起疾病病变,如结核杆菌等。病毒性病原体常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次进入(jìnrù)细胞内。有些病原体的侵袭力很弱,需经伤口进入(jìnrù)人体,如破伤风杆菌。第五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毒力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以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为代表。内毒素以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tōngguò)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则通过(tōngguò)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yíchuán)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zuòyòng)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两大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有可能机体保护和病理损伤,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包括外部屏障,即皮肤、粘膜(zhānmó)及其分泌物,以及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游走的大单核细胞,肝、脾、淋巴结、骨髓中固有的吞噬细胞和各种粒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他们都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可清除机体内的病原体。体液因子:体液中的补液、溶菌酶、各种细胞因子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fánzhí)及引起病变。如志贺菌和霍乱弧菌都必须经口感染,破伤风杆菌必须经伤口感染,才能引起病变。机体内定位:病原体入侵并定植后,可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如恙虫病的焦痂;也可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如白喉和破伤风;还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如蠕虫病。排除途径: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病原体排除途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成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jùbèi)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一)流行过程的基本(jīběn)条件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páichū)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病包括以下4方面:(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4)受感染动物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病原(bìngyuán)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指没有任何症状而排出(páichū)病原体的人种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病原携带者作为(zuòwéi)传染源的意义受以下因素影响:

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持续时间

更重要的取决于其职业、个人卫生习惯及社会活动范围第六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受感染(gǎnrǎn)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兽共患病(huànbìnɡ)

在脊柱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炭疽病、鼻疽病、猪丹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狂犬病、疯牛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huànbìnɡ)以人为本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真性人畜共患病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通过各种媒介(méijiè)在动物间传播和延续,可形成人类疾病的传染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鹦鹉热、鼠疫、莱姆病、登革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传播(chuánbō)途径空气传播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痢疾、伤寒接触传播淋病、疥疮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疟疾、西尼罗热土壤(tǔrǎng)传播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垂直传播风疹、梅毒多途径传播土拉菌病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1)经空气(kōngqì)传播方式:飞沫飞沫核尘埃流行(liúxíng)特征: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季节性,周期性儿童人群,未免疫人群高发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经水传播(chuánbō)方式:经饮用水经接触疫水流行特征:疫水接触史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chābié)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经食物(shíwù)传播方式:事物本身存在病原体生产、加工、运输、储存(chǔcún)销售中污染流行特征: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可呈爆发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可终止疫情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4)经接触(jiēchù)传播

方式:经直接接触经间接(jiànjiē)接触(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流行传播(经间接接触):无明显季节性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地区高发一般呈散发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5)经媒介(méijiè)节肢动物传播方式:经机械携带生物性传播:生物特异性/经发育或繁殖外潜伏期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wánchéng)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才有传染性。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职业性,青壮年多发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6)经土壤(tǔrǎng)传播病原体存活时间与土壤(tǔrǎng)接触机会个人卫生习惯第七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7)医源性传播(chuánbō)方式:在诊断、治疗或预防过程中传播药品(yàopǐn)、生物制品或血液污染而传播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8)垂直(chuízhí)传播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经胎盘(tāipán)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传播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人群(rénqún)易感性易感者:对某一传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bǐlì)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人群的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有密切关系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yīnsù):新生儿的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力的自然消退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免疫预防流行或隐性感染后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传染病传播(chuánbō)途径呼吸道传染(chuánrǎn)消化道传染(chuánrǎn)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垂直传播易感人群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二)影响流行过程(guòchéng)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qìhòu)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急剧(jíjù)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影响流行(liúxíng)过程的综合因素社会(shèhuì)因素传播(chuánbō)途径自然因素传染源易感人群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五、传染病的特征(tèzhēng)(一)基本特征

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dàodá)行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有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传染病的发展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bùtónɡ)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第八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4、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过(jīngguò)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有的传染病患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以感染。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二)临床(línchuánɡ)特点1、病程发展(fāzhǎn)的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2)临床症状期(3)恢复期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qīnrù)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潜伏期的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意义

推断暴露时间,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限确定接触者的免疫接种种类(zhǒnglèi)和时间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推测暴露(bàolù)时间

从病例(bìnglì)中位数的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

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个病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这两个时点之间即暴露时间。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临床(línchuánɡ)症状期典型(diǎnxíng)症状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易被发现并隔离治疗非典型病人病原体较少不易被发现和隔离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常见(chánɡjiàn)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马鞍热)(2)发疹(①斑丘疹:麻疹、风疹、猩红热、伤寒等;②水疱疹:水痘、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③出血疹:流脑、登革热、出血热等;④荨麻疹:血清病、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要重点了解:出疹时间(水猩花麻斑伤)、出疹顺序、疹子数目、部位、形态(xíngtài)(皮疹类型)等。(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麻疹(mázhěn)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3)恢复期乙肝、伤寒(shānghán)、白喉等在恢复期仍排病原体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三)临床(línchuánɡ)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línchuánɡ)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按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典型(也称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第九十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六、传染病的诊断(zhěnduàn)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表现三、辅助(fǔzhù)检查(一)一般常规检查(二)病原学检查(三)特异性抗体检测(四)其他检查内镜活检影像(B超、CT、MRI等)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六、流行病的治疗(zhìliáo)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一)一般及支持(zhīchí)疗法(二)病原治疗(三)对症治疗(四)康复治疗(五)中医治疗1、治疗与预防相结合2、病原(bìngyuán)治疗与对症相结合隔离、护理、心理治疗;饮食、能量、维生素、电解质、免疫调节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一、治疗(zhìliáo)原则二、治疗方法(一)一般及支持疗法(二)病原治疗(三)对症治疗(四)康复治疗(五)中医治疗1、抗生素(抗菌药应用原则,牢记首选药)2、抗毒素(TAT、DAT)3、抗病毒4、抗寄生虫药5、某些(mǒuxiē)免疫调节剂亦兼有病原治疗作用注意: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一)一般及支持(zhīchí)疗法(二)病原治疗(三)对症治疗(四)康复治疗(五)中医治疗高热(gāorè)脑水肿抽搐心衰呼衰休克严重毒血症高压氧、针灸(zhēnjiǔ)、理疗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八、传染病的预防(yùfáng)(一)管理(guǎnlǐ)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一)对传染病人的措施(cuòshī)(二)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三)对接触者的措施(四)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中华人民共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shīxíng)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2013年11月1日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一类传染病;2014年1月1日起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jìnxíng)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也称为(chēnɡwéi)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lìnbìng)、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shānghán)、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shānghán)和副伤寒(shānghán)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第一百页,共一百二十一页。传染病信息(xìnxī)报告管理分类病种报告时限管理(guǎnlǐ)要求甲类2市2h/农村6h强制管理乙类

*

25市6h/农村12h严格管理丙类12城市、农村24h监测管理*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管理。*脊髓灰质炎为乙类管理但报告时限为2小时。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八、传染病的预防(yùfáng)(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chuánbō)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一)隔离(gélí)(二)消毒:目的是消灭病原体和传播媒介注意:消化道传染病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预防措施。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二十一页。八、传染病的预防(yùfáng)(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bǎohù)易感人群主要是增强特异性免疫力1、主动免疫(疫苗(yìmiáo))2、被动免疫(抗毒素/免疫球蛋白)计划免疫: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有效的疫苗和疫苗的计划接种,已成功地消灭曾经是人类头号杀手的天花;全球无脊髓灰质炎行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强化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的免疫。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牛痘、鼠疫、霍乱等疫苗的接种运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使得(shǐde)绝对大多数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二十一页。计划(jìhuà)免疫程序表刚出生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一个月注射第二(dìèr)针乙肝疫苗两个月服食第一粒小儿麻痹糖丸三个月服食第二粒小儿麻痹糖丸、注射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四个月服食第三粒小儿麻痹糖丸、注射第二针百白破疫破伤风五个月注射第三针百白破疫苗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二十一页。计划(jìhuà)免疫程序表六个月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八个月注射麻疹疫苗(yìmiáo)1.5~2岁百白破加强接种4岁复服小儿麻痹糖丸7岁复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百白破二连疫苗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二十一页。

2007年国家扩大了计划免疫免费(miǎnfèi)提供的疫苗种类,将原有的“五苗七病”基础上增加到15种传染病。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脑疫苗、流感多糖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钩体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和炭疽疫苗。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二十一页。控制传染病流行(liúxíng)的启示

传播媒介消毒有一定疗效隔离有效-中间(zhōngjiān)宿主-呼吸道病毒传染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