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25《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详解)_第1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25《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详解)_第2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25《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详解)_第3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25《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详解)_第4页
(新高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25《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5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找到文中有关“文风”的文字,再浏览各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D项,“而不讲求营销”表述错误,原文第六段相关表达是“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提到的意思是说,创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绪所绑架,选项说的是不讲求营销,属于以偏概全。故选D。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值得警惕了。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对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围绕“诺奖潜规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答案】华人这一次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国人积久的愿望没有实现,心理很不舒服(心里失望),就认为诺奖评选有潜规则,喜欢“锦上添花”,压制新人,(或怨天尤人或喜旧厌新)以此获取短暂的心理平衡(或为自己开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前三段“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等话语可以概括出“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名师点睛考生在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客观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区别”和“八大关系”。1.两个区别。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第1题。2.八大关系。(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运河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运道及其背后时势发展变化的趋势,首先,漕运是运河的基本功能,以“漕”为核心的漕河或漕渠的名称无疑都突出了这种功能,同时,“运河”一词也并未脱离漕运的主旨,而是以“运”字突出了“漕”的状态。其次,漕河、运河等名称都经历了从地方专称到南北通途或地方河流专称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运河附属功能逐渐增加和社会交流日渐频繁的过程。“运河”一词在宋代出现似非偶然,比之隋唐时期,运河在保留漕运功能的同时,贸易交流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浙西运河是其经济命脉,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运河名称的起源、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摘编自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下列对原文中“运河”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明宋代“运河”名称也被广泛使用。B.运河在宋代不但保留了漕运的基本功能,也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C.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在《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中称呼不同。D.运河名称的变化是运道及其时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介绍了“运河”一词的出现,并做出“运河”是特指某区域人工河的结论。B.文章梳理运河名称变化的过程,展示了大运河所指区域不断扩大的过程。C.“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D.文章论述了运河名称由来、变化及功能,指出大运河文化也是传统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河其实是人工河,因此人工开挖应该是运河区别于其他河道的特征之一。B.与汉唐相比,宋代才出现“运河”这一名称,可能和加强贸易交流的职能有关。C.运河功能的丰富化既是运河基本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交流不断加强的结果。D.运河所孕育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是塑造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诗歌的神韵“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概念,只是大体上指和形似相对的神似、气韵等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而王士祯提倡神韵,本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的诗歌,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优秀诗歌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歌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歌的“化境”和以空空为主旨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着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主旨的。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提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提出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不选李白、杜甫的诗。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谈汉、魏、盛唐,造成诗歌出现了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在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歌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歌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神韵说”是一种由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诗歌创作理论。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不提倡“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创作风格。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士祯“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神韵为诗歌的最高境界,为历代文人所重视。在清初王士祯之前,虽然神韵的概念不固定、不明确,但神韵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了。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中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而神韵并非诗歌之逸品所独有。C.王士祯认为,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而神韵则为这类诗歌所独有。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含蓄、蕴藉这个角度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学习语言文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要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依靠它来学习、掌握生活、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人类之生存之目的别有所在;换言之,即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穆济波)。如果这个工具不是最便利的,那么它也就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制约着整个教育目的的实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书面语言逐渐成了一个国家中大多数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基本工具,原来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被某一特定群体所垄断的文言文无法日益深入、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层次、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不可能达到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目的,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日益扩大使用范围的书面语言的白话文,其优越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了书面语言的主流。文言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当人们因交通、通讯等因素的限制,各地区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广泛交际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时,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能够克服因地域的差异、方言的差异等造成的不便利因素,从而成为超地域、超方言的语言体系,成为一个相对有效的交际工具,“古时代的汉人的多种地方方言分歧的现象使以表意符号为基本特点的方块汉字成为一种特殊‘超方言’的书写系统,以之作为全族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际工具,各地区的人民只要掌握了方块汉字,就能在它的帮助下比较容易地彼此互相了解,进行交际。”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超地域、超方言的特点,使文言文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们用它作为交际工具,自然是非常不便利的。因为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与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也很少有关系,所以要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特意去学习并深入到另一个语言系统之中。由于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这样的机会,而多数人却被剥夺了这个权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都需要掌握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当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学习并掌握这个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语言时,必然选择最容易操作、最实用的,就好像挑选一种工具一样。同时还应该看到,要使人人都学习掌握语言文字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基础的。从经济的投入产出的规律来看,也要求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实用的、有效的、容易学习掌握的,否则所消耗的人、财、物力会更多。另外,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推动文言文向白话文教学转变的重要原因。随着新思想、新科技的传入,新的事物和内容需要新形态的词汇和文体进行表述,而要在文言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和文体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必须用新的名词和新的文体。因为任何语言的发展都必须是建立在语言结构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而这种发展是由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使原来语言系统中产生新的语言成分,这些新的语言成分的进入促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内部矛盾,正是这内部矛盾促使原语言系统发生变化,推动语言向前发展。(节选自郑国民《近代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选择》)1.下列对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虽然学习语言文字并非最终目的,但人们要靠它来学习、掌握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它是一种工具。B.在我国现阶段,最为便利的书面语言工具就是白话文,所以我国普及教育最终选择了白话文教学。C.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工具,之所以在我国古代长时间使用,是因为它能使古代汉人克服地域差异、方言差异等不利因素,进行十分便利而有效的交际。D.白话文面向生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日用口头语言,让人们的交流更为便利,因而这一工具的便利性相较文言文有了极大的提升。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A.无论是为了使用的便利,还是为了节省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语文教学都会将重心转向白话文,因而使教育更加普及。B.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就是随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新的语言成分进入原来的语言系统,从而产生内部矛盾,促使原来的语言系统发生变化,推动语言向前发展。C.因为文言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与普通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很少有关系,掌握它费时费力,因而它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D.白话文之所以替代文言文成为语言文字的主流,是因为它能深入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层次、生活的每个角落。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正是古代汉人的多种地方方言存在着分歧的现象,才使以表意符号为基本特点的方块汉字成为一种特殊的“超方言”的书写系统。B.使用白话,是用今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直接的;使用文言,是用古人的话,来传达今人的意思,是间接的传达,写的人和读的人,都要费一番翻译的功夫,所以我们选择白话文。C.语言是表现思想的工具,文字又是表现语言的工具,只因为它们都是工具,所以都要求易于掌握,使用方便,所以文言文被逐渐放弃了。D.我国进入现代社会后,新的思想、科技、事物大量涌入,而文言文中又很少有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述,因而产生矛盾,这也是促使白话文逐渐替代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微藻,净化海洋环境的明星在辽阔的海洋中生长着一类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与陆地上的树木、作物、杂草类似,此类生物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故人们称其为单细胞藻类;因藻体微小,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微藻。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驱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直接或间接地养育着几亿吨的海洋动物,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一旦受到破坏,将危及其他海洋生物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微藻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作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可再生生物能源,又可以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还可以做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等。然而,微藻的用途远不止这些。消除入海污染物、清洁海洋环境便是它们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种新用途。在当今集约化海水养殖业中,废水的排放是海水受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养殖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进行有效处理。小小的微藻就能对养殖业废水进行有效净化。微藻生长期间,各种形式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均可被其利用,而磷则主要以磷酸一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的形式被它们吸收。当微藻被引入养殖业废水中时,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供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好氧菌能够不断分解有机质,进而产生二氧化碳,作为微藻光合作用的碳源。因此,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微藻与细菌联合使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藻菌共生”。同时,微藻吸收利用氮、磷等营养盐合成复杂的有机质。这就是微藻净化养殖业废水的机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明的专利——“海绵—微藻”集成系统则首先在工厂化养殖废水中接种微藻,让其吸收转化废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为微藻生物量;接种一定时间后,将海绵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废水中,滤食微藻。经过微藻和海绵的联合作用,废水得到净化,而过量的无机氮、无机磷营养盐排入海水后引发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大大缓解。有机锡化合物特别是三丁基锡涂料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也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化合物之一。三丁基锡的大量使用,使得沿海各国遇到严重的海洋生物污染问题。这是因为三丁基锡难以被光降解、化学降解和热分解,在自然环境中的残留期长,而且容易在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中蓄积。研究证实,绿藻门的镰形纤维藻、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都能将三丁基锡降解为二丁基锡,绿藻门的小球藻则能使三丁基锡分步脱丁基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发现,将小球藻接种于含100微克/升三丁基锡的培养体系中,14天后,分别有275%和41%的三丁基锡转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以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微藻能有效去除多种重金属离子,且具有相当高的富集效率,对锌、汞、镉、铜、铅等金属离子的富集倍数有数千倍,适于作为工业重金属废水的高效“清洁剂”。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中,小小的微藻将展示出更多、更具魅力的用途。(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微藻”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A.微藻是人们看不见的生长在海洋中的含有叶绿素的微小生物,与陆地上的植物一样,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B.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C.微藻是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单细胞生物,常被人们称为单细胞藻类,其藻体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D.微藻是一种微小生物,而众多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微藻为生,所以微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驱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微藻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危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B.微藻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作为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又可以作为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材料。C.微藻净化废水时,在生长期间,各种形式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均可被其利用,各种形式的磷也可以被其吸收。D.通过“海绵—微藻”集成系统的作用,微藻吸收废水中的大量无机氮和无机磷,大大缓解了海水富营养化的问题。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人们除了发现微藻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近年来又发现了它们在清洁海洋环境方面的新用途。B.“藻菌共生”就是首先在养殖废水中接种微藻,让微藻吸收转化废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然后将海绵放到废水中滤食微藻。C.在“藻菌共生”的系统中,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供氧,而好氧菌在分解有机质时释放二氧化碳,为微藻提供了碳源。D.由于微藻对锌、汞、镉、铜、铅等金属离子具有相当高的富集效率,所以它们适于作为工业重金属废水的高效“清洁剂”。一、【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有删改)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二、【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三、【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闯关检测一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圈画出选项与原文不相符的内容,再联系前后文根据语境重点分析比较这些内容,选出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即可。本题中,A项,“‘运河’一词在宋朝文献中高频率出现”说法错误,原文虽有“《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但并不等于高频率出现,因为所谓的高应该是相对概念,不知道别的名称出现的次数,不好判断;“宋代‘运河’名称也被广泛使用”也不准确,原文为“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选项杂糅信息,偷换概念。B项,“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理解错误,原文为“浙东运河还主要承担了对外贸易的功能”,并非运河承担了对外贸易交流的功能,扩大范围。D项,“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理解错误,原文是说“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选项夸大其词。综上分析,故选C。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大运河’是一条河,但在文化体系中是种制度,是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说法错误,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选项太绝对,夸大了作用,综上分析,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本题中D项,“由此是塑造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强加因果,原文是“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意思是说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而并非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才成为塑造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综上分析,故选D。二1.D【解析】D项,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王士祯“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2.C【解析】C项,诗句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符合“神韵说”强调的含蓄、蕴藉的要求。3.A【解析】A项,表述有误,原文中说的是“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三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十分便利而有效的交际”有误。结合原文,应为“相对有效的交际工具”“用它作为交际工具,自然是非常不便利的”。故选C项。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因果关系颠倒了,是因为社会发展要普及教育,才选择了白话文。C项,“……因而它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三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文言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主要是第三段开头到“各地区的人民只要掌握了方块汉字,就能在它的帮助下比较容易地彼此互相了解,进行交际”;二是文言文日益被白话文代替的原因,从“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超地域、超方言的特点,使文言文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们用它作为交际工具,自然是非常不便利的”到这一段的最后,选项把这两部分的内容糅合到一起,并强加因果。D项,“白话文之所以替代文言文成为语言文字的主流”错误,应为“成为书面语言的主流”。故选B项。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本题中C项,“所以文言文被逐渐放弃了”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白话文成了书面语言的主流,且文章最后一段说“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推动文言文向白话文教学转变的重要原因”,这是说重心转向白话文,但没有放弃文言文,而且也不可能放弃文言文,只是文言文不再是主流。故选C项。四1.B【解析】A项,“人们看不见的”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肉眼看不见”。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大多是单细胞生物”。D项,是“微藻”这一概念的外延,而非内涵。2.C【解析】C项,表述错误,由原文可知,磷主要是以磷酸一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的形式被微藻吸收的。3.B【解析】B项,张冠李戴,选项表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