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1_第1页
中华饮食文化1_第2页
中华饮食文化1_第3页
中华饮食文化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课程网络课程”大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中华饮食文化

作业题目: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摘要: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与我们的传文化有很大关系。我们谈饮食文化不要只注重“吃”,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但是,在当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课程学习以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思考,阐述我对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的认识,并对当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客观性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饮食特点饮食习惯家乡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南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2.饮食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中国,周代时期,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中国人重视饮食,饮食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发明熟食、善于烹调的先人,都被奉为圣人。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商朝著名宰相伊尹因为善于烹饪雁羹和鱼酱,被后世推为烹调之圣。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屠牛、卖饭,传为美。中国人习惯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的发展。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奇葩。中国餐馆开遍四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文化史上,诸子百家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

中国人讲吃,还真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如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见饮食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家乡的饮食文化

3.1全聚德烤鸭

老北京人曾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全聚德”原名叫“德聚全”,是一位山西人在北平前门外肉市胡同开的一家干鲜果脯。后来河北冀县人杨全仁到肉市上去摆摊售卖鸡鸭,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杨全仁盘拼了这家铺底,开始经营烤鸭。风水先生建议杨全仁改“德聚全”为“全聚德”,意思是全心全力,聚而无散,重视商德,童叟无欺。当年,京杭大运河送皇粮的船只漏下的粮米落入河中,在北京积水潭一带就汇聚了一部分靠养鸭捕鱼为生的农民,全聚德就从农户手中进购鸭子,现在全聚德集团用鸭量非常大,就与周围养殖户签订了养鸭回收合同,为了加快北京鸭的生长,缩短喂养期限,全聚德烤鸭用填鸭,喂养三个月出笼,每只平均5.5-6斤,北京鸭体形丰满,肉质鲜嫩,适合用来做烤鸭。

3.2老舍茶馆

1979年,家住大栅栏珠宝市街的尹盛喜不顾家人反对,借了1000块钱,开始了摆摊经营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虽然一赔3年,但他坚持下来了,并最终建成了一个京味悠长的老舍茶馆。不仅国内游客到了北京,要到这里听听戏曲,也不仅是那些国外背包族逛累了大栅栏,要来这里感受一下老北京的传统氛围,就是基辛格博士、老布什总统、连战主席来访,也要到这里看一看、坐一坐。

进得茶馆,穿过那一大溜模型、照片和名人题字,就上了二楼。这是个被装点得像极了四合院、而且有草坪的四合茶院,以包房为主,私密性比较强。三楼大厅去,找一张还没人坐的仿古硬木八仙桌,用细瓷盖碗冲一杯香茗,再点几碟小吃,一边细细品味细瓷盖碗里冲出来的阵阵茗香,一边品尝茶馆特制的各色宫廷糕点或者哪怕只是嗑点瓜籽儿,一边看那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演员表演一段京韵大鼓或者其他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乐节目,那种久违的闲适、臃懒和惬意,不知不觉地,就从心中生腾起来了。

3.3正宗九龙斋酸梅汤

熬制的正宗九龙斋酸梅汤是老北京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饮品,始于乾隆,盛于道光,道光进士方浚颐在《春明杂忆》中写道:“止渴梅汤冰镇久,驰名无过九条龙。”

老北京人喜欢过年喝九龙斋,主要是因为酸梅汤可以解油腻。过年的时候,一般都大鱼大肉,吃得比较油腻,而九龙斋正宗酸梅汤富含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氨基酸、膳食纤维等,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平衡,起到解暑、解酒、消食开胃、排毒、美容、解油腻等作用。九龙斋酸梅汤的主要原料乌梅、山楂均是去油的碱性食品,陈皮则能极好的抑制糖类转化为脂类,对去除肠胃中积存的油腻十分有效。

3.4东来顺

东来顺饭庄是北京饮食业老字号中享有盛誉的一个历史名店。上个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开放市场。1903年,伴随着北京开辟最早、名声最大的东安市场的出现,东来顺饭庄的创始人丁德山兄弟,手推小车、带着木案和几个板凳来到东安市场北门,摆摊叫卖清真吃豆汁、扒糕,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几年后,丁氏兄弟立铺挂牌,“东来顺”由此得名。铺名先是叫“东来顺粥铺”,规模不大,只是一间小木棚,经营品种为豆汁、杂面、馅饼、羊杂。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木棚被焚。市场重建后,丁德山在原处建起三间瓦房,改招牌为“东来顺羊肉馆”,开始经营涮肉。丁德山出身贫寒,摆摊创业时凭力气挣钱,兴业之后也不失勤俭本色,仍是苦心经营。由于他以诚信为本,讲求货真价实,又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经营之道和制作技艺,所以,没出几年,东来顺的涮羊肉便与当时闻名京城的“正阳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