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_第1页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_第2页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_第3页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_第4页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的工程测量、岩土工程勘测、工程水文勘测的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220kV〜750kV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的工程勘测。其他电压等级的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的工程勘测可参照执行。架空送电线路跨越通航大河流、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一般在1000m以上)或塔的高度较高(一般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塔的设计需予以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应该按大跨越工程进行勘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930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 18306 中园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5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J50139 内河通航标准DL/T5001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84 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DL/T5122 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DL/T5138 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DL/T5159 电力工程物探技术规程JTJ213 海港水文规范3总则3.0.1为使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统一技术标准,做到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大跨越耐张段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特制定本标准。0.2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包括工程测最、岩土工程勘测和工程水文勘测,勘测目的是为大跨越工程的设计、旌工和运行提供准确可靠的设计依据和基础资料。3.0.3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阶段的划分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可分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当大跨越方案确定且条件简单时,可合并勘测阶段,但需同时满足各阶段设计的要求。当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可增加相应的勘测阶段。3.0.4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应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设备。3.0.5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除应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行业标准的规定。4工程测量4.1可行性研究阶段4.1.1接受任务书后,应了解工程概况、路径预选方案及相关专业的配合要求。4.1.2充分搜集和利用跨越区域的有关已有测绘成果。根据需要,可在室内量测预选方案跨越档的档距、高差、平断面图以及塔位坐标。4.1.3现场踏勘室内预选的不同方案。现场比对已有资料与实地情况是否相符,必要时应进行调绘、补测。4.1.4配合设计人员实地选线。根据设计需要,实测跨越点间的距离、高差以及跨越桩到水面的高差。可根据水文资料推算跨越桩在被跨水系的高程系统中的高程。4.1.5对推荐方案实地定线并革测平断面圈,若利用已有资料在室内量测平断面图,则应对平断面图进行现场校对或检测.4.1.6对协议区、建构筑物密集区等复杂地段,宜草测平面图,也可利用航测方法量测坐标、测绘平面图。4.2初步设计阶段2.1一般规定:根据测量任务书的要求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搜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应包括其名称、等级和系统.搜集的水准点成果数量不宜少于两个。4.2.2平面与高程联系测量:l大跨越线路通过城市规划区、人口稠密区,‘军事设施、港口、通信、航空等协议区,需要取得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进行坐标联系测量,并提供联测成果资料。联测方法,视需要可采用GPS测量法、导线法、交会法等,联测精度的限差值,一般在城市规划区,塔位中心的点位误差应不大于该城市规划用图图面所示的0.6mm: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平面联测精度的限差值。2大跨越塔位桩、洪(潮)水淹没区域、洪痕点及洪水位高程的联系测量,可采用一级三角高程测量或图根水准测盈。联测的长度大于10km时,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确定高程测量精度。高程联系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DL/T5001有关规定执行。4.2.3定线测量:1.定线测量时,应配合设计专业现场选定大跨越两岸的跨越塔位桩和耐张塔位桩。2直线桩应设在便于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平断面测置、交叉跨越测量、定位测量和能长期保存处。桩间距离视测图需要而定。3直线桩、转角桩、塔位桩应分别按顺序编号。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应埋设半永久或永久性标桩。标桩规格及埋设尺寸遵照附录A的规定。4直线定线测量一般应采用直接定线。当路径遇有障碍物不能通视时,可采用间接定线法定线。5直接定线应满足下列要求:1) 避免后视距离短、前视距离长,相差过大现象;2) 以全站仪正倒镜分中法定好前视桩桩位后,观测水平角一测回,其允许偏差土30°:3) 直接定线测角时对中允许偏差不超过3mm.水平度盘气泡允许偏移值不超过1格;4) 照准的前、后视目标应竖直,宜瞄准目标的下部.当前、后视距离小于30m时,仪器应严格对中、整平,照准的目标应直、细(如测钎、铅笔尖等)。6采用前后视法加定直线桩桩位时,应先用正倒镜分中法定好远视直线桩桩位,然后在其间加定直线桩,所加直线桩桩间距离,应力求均匀,且不宜过短。7采用间接定线法定线时,应根据实测条件进行精度估算。其所有过渡点均应钉立木桩,无闭合或附合条件时,应有重复测量作校核。

8间接定线可采用矩形法、等腰三角形法、支导线法等,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1、表4.2.3-2的规定.表4.2.3-1间接定线量距技术要求仪器类型仪器对中允许偏差mm水平度盘气泡允许偏离值格点位设置全站仪测距方法限差mm方法对向测距允许较差的相对误差DJ621正测镜两次点位取中两次点位每10m允许相差为2mm对向观测矩形法、等腰三角形法支导线法DJ21/20001/5000注1:当采用支导线时,导线边散不错超过4条,边长力求均匀,不得相差过火,起始点与后视边长宜大于100m;距离涮量读至mm.计算成果取至mm.注2:当采用矩形法时,垂直于路径的距离不应小于25m.表4.2.3-2间接定线测角技术要求仪器类型观测方法测回数半测回差(")测回差(")读数(")成果取至(")DJ6方向法2301266DJ2方向法l10l14.2.4档距与高差测扭:l大跨越跨越档距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1000.有特殊要求时,应按其要求精度执行。2大跨越档距,可采用GPS测量或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一般为对向观测各一测回。当采用同向观测时,应变动仪器高或觇标高,共观测两测回,两测回中数为最终成果。

3档距亦可采用三角解析法测距。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1规定。表4.2.4-1三角解析法测距技术要求仪器类型测回数测回数允许较差(”)基线边允许相对误差求距边的允许相对误差1:10001:15001:200基线与求距边长度比不小于DJ64301:20001:281:1421:171:9DJ22101:40001:331:211:1411:191:131:9注1:基线边采用全站仪测量;注2:布设三角形时,基线与所求边夹角在70°〜110°之间;注3:必须用两个图形求距,满足精度要求时,成果取中数;注4:表中测回数指对测小角而言,对测大角减半;注5:宜测三个角,小角不参与闭合差分配。当测两个角时,小角必测。4大跨越塔位桩桩问高差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2规定。表4.2.4-2桩间高差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类型施测方法测回数指标差互差(”)垂直角较差(”)两测会观测高差较差mm一级DJ2全站仪测距及测垂直角121515±0.2xSDJ62430注1:仪器高和照准目高程,量取至5mm;注2:垂直角的角值算至("),高差计算至mm,成果取至cm;注3:当边长超过400m时,应进行地球曲率和折光差改正,改正数公式:2R式中:S 塔位桩桩间距离,m;r 地球曲率及折光差改正系数,m;k折光系数,一般取0.13;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当纬度为35°时,R=6371000m。5直线桩桩间距离测量的相对精度不得低于1/1000的要求。其高差测盈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应对向观测各-测回,对向观测的较差限差不应大于0.4Sm(S为测距边长,以km计,小于O.lkm时按O.lkm计)。仪器高和棱镜高均量至O.Olm,高差计算至O.Olm,成果采用两测回高差的中数,取至厘米。4.2.5平断面测量:1应根据测量任务书要求,确定平断面测量的范围,应用仪器施测范围内的地物(建构筑物、道路、水系、架空物及地下电缆管道等).并注记接近路径中心线的距离和高度。2对被交叉跨越的35kV以上送电线路,必要时测绘交叉跨越分图,并注明被交叉跨越线路相邻两杆塔的杆号、型式、杆塔高度。3火跨越线路与通信线等弱电线路平行接近,经设计估算有危险影响时,应测绘弱电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4断面测量,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直接丈量的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5选测的断面点,应能反映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征.对于一般地形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断面点间距离一般不大于50m,断面线应以实线连通。2) 导线对地距离可能有危险的地段,应适当加密施测断面点,对山脚、山谷、断崖深沟等无影响地段可不测,断面线可中断。3) 导线边线下地面高出中心线0.5m时,应施测边线断面.其位置应以导线水平排列间距而定。对线路中心线与边线之间突出地形、地物,应施测其平面位置及高程.4) 线路通过缓坡、台地、沟渠等或与梯田斜交时,应选测正确的边线位置。6线路通过陡坡附近时,根据现场情况(一般坡度为1:3)选测风偏横断面。风偏横断面图比例尺可采用纵、横均为1:1000或1:500。7当任务书提出可能在江(或河、湖、海)中立塔时,应施测水下断面。8当水文专业要求测量河床纵断面、横断面时,应配合进行观测,并提供测量成果。9在平断面跨越段内,应以虚线表示水文专业所要求标注的设计洪水位及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跨越通航河流时应标注跨越里程,并标注在平断面上。10大跨越平断面图的绘制,必须根据现场所测数据,按照现行图式、图例的统一规格,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文字符号应标注正确,图面应清晰美观.平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垂向1:500、纵向1:5000或垂向1:200、纵向1:2000。平断面圈图样参见附录C,符号表参见DL/T5122中的附录L。11大跨越线路为双回路时应提供两张平断面图。4.2.6交叉跨越测量:1交叉跨越测量,可采用直接丈量、全站仪测距等方法,测定其距离和高差。对于有影响的交叉跨越,应就近桩位以正倒镜测定垂直角,其允许高差较差土0.2m。当距离和高差观测符合限差要求时,成果取中数。2若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已有电力线,应测量中线交叉跨越点最高线的线高。当线路不是正交或左右不等高对,应测量左右边线有影响侧或两侧交叉点的线高及风偏点的线高。交叉跨越杆塔时,应测量杆塔顶高及平面位置。3若大跨越线路交叉跨越弱电线路,应测量交叉点的线高。当左右不等高时,应选测边线交叉点、风偏点的线高。对一、二级弱电线路,应施测交叉角,并注明两侧杆号、杆型、材质及通向。当跨越杆位时,应测量杆顶高,并在平断面图上加以注明。4当大跨越线路跨越铁路或主要公路时,应测量交叉点轨顶或公路路面高程。注明铁路跨越点的里程,当跨越电气化铁路时,应测绘交叉点电力线高程,并注明数据。5当大跨越线路跨越房屋时,应测绘边导线外20m内的屋顶高。6当大跨越线路通过林区时,应选测注记主要树种的名称和高度,并标明范围。7当大跨越线路跨越电缆及油管、气管道等地下管线时,应根据设计专业提供的实地位簧,测量交叉点的交叉角及地面高程,并注明管线名称及通向。8当大跨越线路跨越架空索道、特殊管道、渡槽等建构筑物时,应测量交叉点项部的高程,并注记被交叉跨越物的名称、材料及通向。9当大跨越线路跨越其他拟建或在建的设施时,应按设计要求和指定的位置进行测绘,并注明其名称及通向、交叉点累距、交叉角、地面高程、建构筑物高程等。宜联测拟建或在建的设施与本大跨越线路的坐标、高程系统的关系。4.2.7房屋公布图测量:l房屋分布图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丈量法和航测法测量,宜与平断面测量同时进行,配合设计技经人员现场调查房屋结构、层数等信息。2按设计要求盘测线路中心线左右两侧各25m范围内的房屋,其分布示意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房屋边长丈量精度为0.4m,房屋层数注记至0.5。3按统一符号格式绘制CAD房屋分布示意图,样图参见附录B。每幅起点、终点注上线路累距,注明房屋的层数、结构等信息。4房屋分布示意图宜采用A4纸图幅,每幅圈统一编号合成一个本后校审、印制出版。4.3施工图设计阶段4.3.1一般规定:1应根据设计确定的档距及初步设计阶段的直线桩和转角桩,以全站仪,同向两测回或对向各一测回进行塔位放样,同向两测回间应变换棱镜高或变换仪器高进行施测。对于耐张分塔中心点位的放样,应采用经纬仪正倒镜两次定向后取中。采用全站仪进行同向两测回距离和高差测量时,其距离允许相对误差为1/500,允许高差较差为±0.05m,成果取中数。凡设计人员在现场确定的放样数据,均应有书面文字依据。2各塔位桩应埋设固定标桩。标桩规格遵照附录A的规定。转角或耐张塔位桩附近应加定方向桩,其他塔位桩亦可加定方向桩。塔位桩、方向桩应在现场向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人员移交。4.3.2地形测量:l地形图的平面坐标系统,可采用初步设计阶段平面联测的坐标系统,亦可采用线路独立直角坐标系统或其他任意独立直角坐标系统。采用独立直角坐标系统时,其纵、横坐标假设数值宜为整数(不得出现负值关系)。当采用线路独立直角坐标系统时,宜以路径前进方向为X轴,坐标方位角为0°,与之相垂直的方向为y轴。高程系统应与线路高程系统一致。2测绘塔位地形图,其比例尺为1:200或1:500。测点间距图面上不应大于3cm。3当设计人员要求测量塔基断面时,应施测塔基断面,具体施测范围应满足勘测任务书要求或与设计人员现场协商确定,并向设计人员提供观测成果或塔基断面图。塔基断面图的比例尺,水平与垂直可分别为1:100、1:200,或均为1:100和1:200。塔基断面图图样参见DL/T5122中的附录M。4测绘带状地形图,跨越水面部分可不测河床地形,图面可断开,但跨越两岸应为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其比例尺一般为1:1000或1:2000。5地形图图面上应标明塔位、直线桩和线路跨越方向。6对需要进行护坡、护堤、岸边预防冲刷处理的地段,应根据测量任务书要求测绘局部地段的陆上或水下地形图,其比例尺为1:500、1:1000或1:2000。7在江(或河、湖、海)中立塔时,应根据要求施测的范围进行水F地形测量,其比例尺为I:500、1:1000或1:2000。8对水中立塔地段,应测绘1:200或1:500比例尺塔位水下地形图。测线间距为图上2cm,同一测线上测点间距为图上lcm。9勘探点定位测量,应根据岩土工程勘测专业提供的坐标或图上布置的孔位现场定位,并提供实测坐标与高程成果。10所有地形图的绘制,必须根据现场所测数据,按照现行图式、图例的统一规格,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文字符号应标注正确,图面应清晰美观。4.3.3检验测量:1定位时,应对照平断面图和地形图加强对沿线的地形、地物巡视检查,确保图面反映的信息与地面实际情况一致。发现漏测地形地物或与实地不符时,应进行补测。2大跨越工程终勘检验测量的项目及技术要求应遵守表4.3.3的规定。表4.3.3检验测量项目及技术要求检验项目角度或点位误差距离m高差较差m说明塔位桩精度±130° ! xl.5档距3)±0.3直线塔位桩、耐张分塔桩复测一测回间接定线精度点位横坐标允许较差4.5cm/100m对原过渡桩或在作间接定线的重点桩位横坐标较差交叉跨度1/100±0.3如复测超限,应在交叉就近两个不同测站施测危险断面点/\、、1/50平地±0.2,山地、丘陵±0.5如复测超限时,应复测一测回,复测点不少于两个4.4GPS测量4.4.1一般规定:1新购置的或修理后的GPS接收机必须鉴定合格。GPS接收机应定期检验。GPS接收机在使用前应与固定基线或光电测距边长作对比检验。2GPS网基线处理及平差计算和实时动态放样可采用随接收机配备的随机软件。新启用的随机软件应作检验并经批准方能使用。3使用GPS进行平面坐标的联系测量、像片控制点测量、大跨越档距和高差测量时应采用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使用GPS进行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平面测量、地形图测量、塔位桩和直线桩放样测量时可采用实时动态、准动态模式。使用GPS进行塔位桩和直线桩放样测量时采用实时动态模式放样后,宜再采用快速静态模式测量坐标和高程。4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的GPS测量应采用统一的平面和高程系统。中央子午线的选择应考虑投影变形的值不宜大于5cm/km。5GPS测量布设,直线桩应满足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及检查测最的需要。相邻桩间宜通视。两跨越塔塔位桩(或跨越的两直线桩)相对坐标中误差应小于±0.07m;-般相邻塔位桩(或相邻两直线桩)相对坐标中误差小于土0.05m。高差精度应符合小于土0.2dm(d为相邻直线桩间距离或塔位桩间距离,单位以km计)。4.4.2快速静态、静态GPS测量:1采用GPS进行平面坐标联测、像片控制点测量时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应有异步环作校核。网点间相邻距离可在0.2km〜5km内选择,点位应选在靠近路径、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符合GPS接收条件的位置。2像片控制点GPS测量最终高程成果可以各点之间的大地高差直接推算。当点间距离超长或测区内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差距变化较大时,宜进行高差异常改正计算。3大跨越档距和高差宜采用GPS直接测量基线向量,应有多余观测掇作检校,具体应采用以下作业方法之一:1) 把大跨越两点纳入基线网,应组成异步环:2) 接收机进行对调进行同基线测量:3) 变动其中某台接收机仪器高度超过土O.lm,分两个时段测盘:4) 不同的时间分两个时段进行基线测量,大跨越任意两个时段的基线成果互差,应小于2b[^为式(4,4.2-1)计算的值]。4GPS测量作业截止高度角不宜低于I5°,数据采样间隔宜在10s〜30s。最短观测时间要求应以满足正确解算出整周模糊度的要求为原则,其观测时间可参考表4.4.2确定,表4.4.2观测时间参考表作业模式图形几何条件基线长度km观测时间min双频全波单频活双频半波快速静态、静态有效观测卫星数>5PDOP<6<5>15>305〜10>20>4010〜15>30>50注:PDOP为几何图形强度因子5作业要求:观测前后应各量取天线高一次,量至mm,两次天线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取平均值。观测期间,不得在接收机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10m以内使用对讲机、接通手持电话。在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中,同一观测单元期间参考站和流动站采样间隔要相同,不能变更。同一观测时段过程中不允许进行自测试、改变卫星仰角限、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和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当天应将接收机内存的数据文件传送到计算机内或转录到外存介质上。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应拷贝,并一式两份,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和删改。一个测区内数据处理过程中,选用的起始点单点定位坐标精度(WGS-84坐标系)不应大于25m。6基线向量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按aW10mm、bW20mm/km规定,按式(4.4.2-1)计算GPS网相邻点间弦长中误差:H酊 (4.4.2-1)式中:a 固定误差,mm;b 比例误差系数,mm/km;d相邻点间距离,km。7每个时段应进行三边同步环、异步环闭合差校核,校核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会产生多个三边同步环,在处理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其三边同步环坐标差分置闭合差,应小于下列指标:W<—XCT5 (4.4.2-2)W<—xcr5 (4.4.2-3)W<—xo-5 (4.4.2-4)W= -+Wy-+Wz'<-cr5 (4.4.2-5)

式中:欧 三边同步环纵向坐标闭合差;新 三边同步环横向坐标闭合差;版 三边同步环竖向坐标闭合差;柩 三边同步环全长闭合差;取同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式(4.4.2-1)计算的弦长中误差。2)当由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异步环闭合环时,应进行校核。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符合式(4.4.2-9)要求:WxcrWxcr(4.4.2-6)Wxcr(4.4.2-7)Wxcr(4.4.2-7)(4.4.2-8)W=4^'+W~+W~<3-&rW=4^'+W~+W~<3-&r(4.4.2-9)式中:版 异步闭合环纵向坐标闭合差:W 异步闭合环横向坐标闭合差;版 异步闭合环竖向坐标闭合差;桐 异步闭合环全长闭合差;n 组成异步闭合环中的边数:二 取异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式(4.4.2-1)计算的弦长中误差。4.4.3RTKGPS测量:1采用RTKGPS进行放样直线桩、塔位桩时,用一台GPS接收机作基准站,配一台或多台GPS接收机作流动站进行作业,应采用双频接收机。2实时动态RTKGPS测量时选用的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必须在同一工程各个阶段保持一致。3基准站应选择在地势开阔和地面植被稀少,交通方便,靠近放样的网点或转角桩上。基准站应以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测定坐标和高程。4基准站发射天线安装时尽量避开其他无线电干扰源的干扰(如高压线、通信、电视转播塔、对讲机的发射使用)和强反射源的干扰。流动站在精确放样数据和测录数据时应停止对讲机的使用。5进行RTKGPS测量,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少于5颗,显示的坐标和高程精度指标应在土30mm范围内。放样塔位桩坐标值宜事先输入接收机控制器认真校对。当放样显示的坐标值与输入值差值在±15mm以内时,即可确定塔位桩,并应记录实测数据、桩号和仪器高。6当放样距离超过3km时,宜将3km左右处的塔位桩附合到已知控制点上(如转角桩、直线桩等GPS点上)。当无已知点时,必须利用已放样的塔位桩做重复测量,检查精度,其要求按4.4.3条的第5款规定执行。7同一耐张段内的直线桩、塔位桩宜采用同一基准站进行RTKGPS放样。当更换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直线桩(或塔位桩)进行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坐标较差应小于±0.07m.高程较差应小于土O.lm。8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测量与RTKGPS测量的同一塔位桩的坐标较差应小于土0.05m。高程较差应小于士0.07m。尽量取静态测量成果作为最终成果。4.4.4GPS测最提交资料包括:1GPS网点测摄原始记录手簿;2原始观测值基线向量、原始观测值、平差成果的磁盘拷贝及打印文件;3选线、定线、定位的计算资料及图表;4起算数据、野外检测数据、数据处理的内容方法、采用的软件。4.5CAD应用原则4.5.1大跨越测量应运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平断面图、塔位地形图、塔基断面图、房屋分布图绘制、数据处理以及各种成果的汇总,其各项应用软件应满足测量作业步骤、技术标准及设计对测量的要求。4.5.2所采用的软件必须是经过鉴定或验证。所使用的软件应与线路设计软件有数据接口,便于设计人员使用测量的成果。4.5.3CAD数据库的内容宜包括:1原始数据信息、平断面数据模型、定位数据模型、塔位地形图模型等;2用于出版的成果资料,如经过整饰的图形文件、测量成果的表格、文本等。4.5.4在平断面测量过程中,可采用测记法,但现场必须绘制草图。草图上测记点的序号应和数据文件对应。原始数据的输入应尽量采用自动输入或自动转换,避免人为的错误。4.5.5数据文件应保留现场采集环境下的原始数据文件,如斜距、水平角、天顶距、测站、仪器高、编码或特性等.原始数据的修改必须通过外业重测或核准。4.5.6数据库各类文件的转换,应使用软件自动完成,避免交互手工输入。当修改某一个文件时,必须联动修改所有的相关文件.数据信息的交流宜采用数据通信或磁盘拷贝、打印机或绘图机硬件输出。4.5.7线路数据文件模型的比例、单位、符号、线型、层、坐标系,应采用统一的图形支撑软件系统,并应为设计专业提供数据接口。4.5.8线路数据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测量原始数据文件,如转角角度、量距、平断面、联系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及检查测量形成的信息;2测量成果文件,各类文件的命名应有规律、明了易记、易于省询。4.5.9线路测量提交的成品(电子版)应包括:平断面、塔位地形图、塔基断面图、房屋分布圈等。4.5.10线路CAD成果的校审,应按原始数据、成品资料进行,重点校审输入和交互式编辑内容。4.6航空摄影测量4.6.1一般规定:1大跨越可收集和利用已有航摄资料采用航测方法时,应有检查、验收合格的航摄资料。航摄时间较长,地形、地物变化较大,航片变形较大的航摄资料不宜使用。2各勘测阶段所需的航摄资料,宜委托专业的航摄单位进行航空摄影取得。3所用航片的相关摄影参数应按照GB7930的相关规定执行。4大跨越航测内业所用仪器应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或解析测圈仪。4.6.2航片控制测量:1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航片控制点可以采用在已有地形图图解明显地物点和高程点的方法进行,但地形图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0: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捕工图设计阶段,航片控制点应经过野外实测获得。2野外实测的控制点一般应与国家控制点进行平面和高程联测。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独立的平面控制系统,高程系统必须与国家高程系统联测,跨越江河两边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应为同一系统。3布设大跨越航片控制点时,应在跨越处两边,分别布设三个以上有固定标志的可通视的控制点,以利于跨越塔放位、洪痕点及洪水位高程的联测。4航片控制点的布设、选刺与整饰应满足DL/T5138的有关规定。5大跨越航片控制测盈可采用常规仪器做导线法、交会法、水准测嚣等,亦可采用GPS进行静态或快速静态测量,其平面和高程精度应达到相应成图比例尺的图根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4.6.3空中三角测量:1内定向,应采用框标定向,框标坐标测量误差不得大于土0.01mm。2相对定向,定向点上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大予土0.005mm,个别不得大于土0.008mm。3绝对定向平面坐标误差:平地、丘陵地一般为±0.0002Mm(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最大不得大于土0.0003Mtm;山地、高山地一般为±0.0003狄口,最大不得大于土0.0004Mm。4绝对定向高程定向误差:平地、丘陵全野外布点不得大干土0.2m,其余不得大于土0.3m。4.6.4地形图及平断面图测绘:1平面测绘内容应含路径中心线两侧各50m以内的建(构)筑物、道路、水系、架空物、地下设施及经济作物等。2断面测绘内容应含路径中心线断面和高于中心线0.5m以上的边线断面,也可量测中心线和左、右边线三条断面线.3在边线外高宽比大于1:3以上边坡且对导线风偏有影响的地方,应测绘风偏横断面或风偏点。4带状地形图、塔位地形图的测绘,应根据成图比例尺,按照现行的图式、图例的统一规格,准确真实地表示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度。应在图上标注桩位、塔位位置和线路的方向。4.7大跨越线路改造测量4.7.1一般规定:为了满足大跨越线路的改造、运行维护需要,根据设计专业要求对现有大跨越进行测盈。其主要内容,除了一般大跨越测量内容外还有跨越塔塔顶、塔基和导线悬挂点的高程测量,以及导线弧垂测量。7.2测量:1跨越塔塔顶、塔基及导线悬挂点的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法测量。观测导线悬挂点时应注意因导线悬挂方式不同而引起观测点位置变化。2导线弧垂测量方法一般采用三角高穰法与交会法,测量得到跨越档每条导线任意点高程。任意点一般取在导线弧垂最低处某点及左右各一点。3选择合适的地形布设一条(或一组)基线,基线长度根据大跨越档距设定,一般不小于400m,使形成的交会角应不小于300。基线测量应按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观测,其高程精度不低于一级三角高程测量的要求。4垂直角观测采用DJ2级仪器中丝法观测二测回,读数取至1"。观测距离大于400m时,应进行折光差和地球曲率改正;水平角观测采用正、倒镜一测回观测。5记录观测时风力、空气温度。观测时风力不宜过大(2〜3级),尽量减少导线风偏的影响。6利用弧垂公式根据塔高、档距测量成果计算导线任意观测点的弧垂。然后根据导线荷载、应力,计算弧垂最低点的高程,弧垂最低点至较低塔的距离,弧垂最低点至较低塔悬挂点的高差。4.8技术检验与测量成果4.8.1技术检验:1技术检验分作业过程中检验、中间检验和成品校审。作业过程中检验由工程负责人组织进行,必须认真执行自检、互检的全面检验制度,所有的记录、计算、图纸均应有作业员和检验员签名。中间检验应由勘测部门主持进行,作出质量记录并及时改正发现的问题。成品资料应按成品检查校审制度进行多级校审、成品质量评定并签署。2被检验的所有原始记录,不得伪造、转抄、事后补记和室更改。3检验工作应以测量任务书、技术指导书及批准的勘测大纲等为依据。检验中发现的一般性差错应由工程负责人或通知作业员及时更正,技术性及原则性差错应返工,并重新进行相应检验.4成品的技术检验应有检验记录,记录存在的质量问题、处理意见及其处理情况,并进行成品质量评定。进行外业实测检验时,还应包括检验工作概况,各项精度统计及存在的质量问题原因分析。4.8.2测量成果:1提交的各项成果资料应项目齐全、数据准确、图面清晰、质量符合要求。2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成果应包括下列项目:1)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技术报告;2) 各方案经过补测、修改和调绘的地形图,草测的平断面图,协议区或复杂地段的平面图;3) 大跨越起迄点长度,大跨越档距和塔位高程。3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成果应包括下列项目:1) 初步设计阶段测盈技术报告:2) 大跨越平断面图;3)房屋分布图。4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成果应包括下列项目;1)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技术报告;2) 塔位地形图,水下地形图、断面图;3) 塔位坐标和高程成果表及其他GIS基础资料;4) 塔基勘探点坐标和高程成果表。5各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下列要求:1)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各方案概况、测量工作概况及提交的资料项目等:2)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工程概况,直线定线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及精度,平面联系测量起始点名称、坐标和高程系统、等级、所在位置、起算数据、使用的仪器、联测方法及精度,大跨越洪痕高程联测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计算方法、联测长度、往返测不符值、每千米高差中误差,档距、直线桩及高差测量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计算方法及精度,平断面测最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中线断面点、边线断面点、风偏横断面、风偏危险点等选测情况,交叉跨越施测情况,3)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宜包括:工程概况,塔位放样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及精度,地形图图幅分幅情况、范围、面积,使用的仪器,观测方法,测图比例尺,等高距,地物、地貌取舍情况,巡视检查与仪器检测情况及地形图的精度,标桩规格、埋设情况及数量,检查测量及精度,GIS基础资料情况,提交的成果资料项目等。6GIS基础资料内容及要求:1) GIS基础资料包括平断面图、坐标和高程系统一致的塔基地形图和塔位成果表及相应的电子资料,并应标注坐标和高程系统;2) 联测了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时,还应有塔位大地坐标成果表:3) GIS基础资料应按成品资料要求进行多级校审和质量评定,其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应一致正确。7所有测盈成果资料、测量任务书、勘测大纲、技术指导书、搜集的资料、原始记录、计算书等应分类装订成册,统一编号,并附必要的文字说明,及时归档。5岩土工程勘测5.1基本技术要求5.1.1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岩土工程勘测应为设计、施工、运行提供以下资料:l岩土工程勘测基础资料,拟建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地质构造、地震与地震效应、地形地貌、地层与岩土性质,地下水及其腐蚀性,不良地质作用;2塔基岩土条件,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值,塔基的上拔、下压及基础倾覆计算等所需的岩土参数:3针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与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防治的建议,分析、预估施工、运行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5.1.2大跨越岩土工程勘测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包括:1搜集、整理与分析大跨越地段的有关资料;2现场踏勘、调查:3工程地质测绘或工程地质调查;4物探;5钻探、坑探、槽探工作;6原位测试;7室内岩、土、水试验:8室内分析计算及整理资料、场地岩士工程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9地基检验、监测;10长期观测。5.1.3大跨越岩土工程勘测工作应按不同的设计阶段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每一勘测阶段应取得勘测任务书,编写勘测工作计划大纲并经审批后方可开展工作.5.1.4当勘测工作在堤防范围进行时,应事先得到水利堤防部门书面许可方能进入现场勘探。现场勘探工作结束后,应严格按照堤防部门的要求进行坑孔回填夯实与封堵处理,作好封堵记录,并应取得水利堤防部门的签章认可。堤防工程的级别及防洪标准见附录D。5.1.5大跨越场地的抗震设计参数应按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或GB18306确定。5.1.6对地质条件复杂的项目,应进行施工勘测。5.1.7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岩土性质和原位测试成果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对于枢纽送电工程大跨越、500kV以上大跨越及缺乏经验地区的大跨越塔基,应通过综合试桩确定,试验数量每个场地不少于3根。对于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桩,应进行桩的水平载荷试验:对于承受上拔力的塔基,应进行抗拔试验。综合试桩赢在初步设计阶段完成。5.2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2.1一般规定:1岩土工程勘测人员应配合设计人员,结合路径方案和岩土工程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大跨越方案。2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的任务主要是调查、搜集大跨越地段的地质资料,初步评价大跨越地段的区域稳定性、场地稳定性,配合路径方案,确定可能的大跨越点和推荐最优大跨越方案,并提供方案设计与概算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有关资料应包括。1) 区域地质及区域水文地质、地震地质资料.2) 大跨越地段及其附近与之岩土工程条件相近的已有工程资料。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测成果及其他有关资料;当地有关建筑经验.3) 河床变迁有关资料及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形测量和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资料。3选择大跨越宜避开下列部位:1) 河流弯曲、主槽不固定、主流线不平顺、河流动力作用强烈、洪水平水期岸边遭受冲刷并可能对岸线变迁影响严重的地段:2) 躯体稳定性差的斜坡地段、黄土地区冲沟特别发育的地段;3)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并可能危及塔位稳定的地段{4) 低等级堤坝与危堤河段;5) 通过分析研究搜集资料证明对大跨越抗震不利的地段;6) 伞新活动断裂:7) 环境水对大跨越工程有不良影响的地段;8) 过于靠近水利设施对立塔有影响的地段:9) 有价值矿产赋存及开采地段、可能塌陷地段:10) 具有文物保护意义的地段。5.2.2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应包括室内选择大跨越方案和现场勘测:1室内选择大跨越方案应根据1/50000地形图或有关航片、卫片在室内进行。2现场勘测以对各大跨越方案踏勘调查为主。岩土工程勘测人员应针对可能的大跨越方案搜集相应的地质调查资料,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水文地质条件、历史文物、压矿及环境条件。当地质条件复杂且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适当的现场勘测工作.5.2.3在河岸立塔时,主要应调查了解岸边冲刷、崩塌、坍滑等河岸稳定情况,断裂构造展布情况,冲沟、泥石流以及特殊性土等对塔位稳定性的影响。5.2.4在山丘岗地立塔时,应着重调查了解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趋势,并宜开展相应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5.2.5在河中、江心洲、河滩立塔时,应调查了解地层岩性、颗粒组成及塾岩埋藏情况,并配合水文专业调套分析河道变迁历史、冲刷堆积速度。若在江心洲立塔,塔位应尽量选在下游堆积区及基岩埋藏战的地段。5.2.6在跨越湖泊或海湾时,塔位选择应充分利用湖泊及海峡间的岛屿,并应考虑浪蚀作用及海岸再造对塔位的影响、海水〈或湖水)的腐蚀性等。5.2.7当有几个不同的大跨越方案时,应根据其岩土工程条件.排出大跨越方案条件“优”“劣”顺序,提出各方案主要岩士参数及存在的问题,推荐最合理的大跨越方案。5.3初步设计阶段勘测5.3.1一股规定:l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前应取得下列资料和文件;1) 勘测任务书。内容应包括电压等级、档距、大跨越塔可能的塔商、塔型、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基础埋深以及对勘测的特殊要求等。2) 大跨越耐张段1/5000〜1/10000地形图、大跨越塔基1/200〜1/2000地形图或塔基断面图。3)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测成果、有关的区域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等资料。2初步设计阶段勘测应查明大跨越耐张段各塔基岩土工程条件并提供岩土工程资料,为确定地基基础方案提供岩土参数,应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 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与地表塌陷、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成因、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评价大跨越地段的区域稳定性、初步确定场地稳定性、地基稳定性。滑坡的分类、泥石流工程分类及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分别见附录E、附录F、附录G。2) 初步查明地层结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初步评价,提出塔基基础类型或地基处理的建议。3) 初步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幅,以及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3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主要岩土层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4当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塔基有影响时,应取水试样不少于2件进行腐蚀性分析并作出评价。5对于特殊土,应根据特殊土的工程性状,采取合适的勘探方法,查明地基土条件并作出岩土工程评价。6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对不利地段,宜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设立塔位。7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子7度的大跨越工程,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测。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测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5.3.2平原地区大跨越勘测:1平原地区的大跨越勘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调查了解有关河谷发育及河道变迁历史方面的资料;2) 了解堤防设施的级别,并调查塔基处可能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如管涌和流土等;3) 初步查明塔基处岩土层的分布及埋藏情况,并对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作出评价;4) 对场地及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推荐适宜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并提供主要的岩土设计参数。2勘测工作应采用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调查塔位处的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及其他影响塔基稳定的因素,勘探宜采取钻探、原位测试等多种手段.3对于河道变化较为复杂的大跨越,需在大跨越河曲上下游变化范围内进行1/5000〜1/IOOOO的工程地质调查,着重了解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塔基稳定性的影响。4河流地质作用的调查、访问内容宜包括河段特性、洪水特性、河槽地质情况、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等。5勘探点的布置宜结合不同的地貌单元确定,并尽摄布置在塔位处。每处跨越布置的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2个,勘探孔的深度需满足地基强度及稳定性验算要求,一般为25m〜40m。如遇软弱土层,勘探孔的深度应适当加深;如遇软质岩石,钻入强风化层不应小于5m或进入中等风化层不应小于1m;如遇硬质岩石,钻入强风化层不应小于3m或进入中等风化层不应小于1m。5.3.3山丘岗地大跨越勘测:1山丘岗地大跨越勘测应查明各塔基岩土工程条件,对塔位场地及地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其勘测工作主要内容应包括:1) 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斜坡形态、植被发育状况:2) 查明河流地质作用,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对大跨越地段及塔位的影响,确定大跨越塔的位置、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建议;3) 查明斜坡岩土特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体结构面的特征、组合情况及与坡面的相互关系,评价自然斜坡和可能出现的人工边坡的稳定性;4)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评价对大跨越地段及塔位的影响、提出避让或防治方案建议:5) 初步查明地层结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岩土的工程特征,提供基础设计所衙的各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地基承载力、提出塔基基础类型或地基处理的方案建议。2对大跨越耐张段各塔基场地的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各塔基布置的勘探点不宜少于2个,如地层差异变化较大,应适当增加勘探点数量,了解岩土分布及工程特征;2) 对于基岩裸鳝或覆盖层较薄的地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比例尺为1/200〜1/2000,并沿纵横勘探线布置探坑、探槽或地质点,以查明覆盖层厚度、岩层结构及地下水情况;3) 对于基岩强风化带或覆盖层较厚的地段,应布置钻孔或探井,其深度应至中风化基岩内3m—5m或者满足地基计算要求;4) 当岩土层结构组合对边坡稳定不利时,应对边坡布置适量的勘探试验工作,以查明可能的滑动面位置及边坡计算所需的参数。3当河流地质作用对大跨越地段及塔位有影响时,应作以下工作:1) 对于跨江(河)大跨越应着重研究河流地质作用,预测其发展趋势,确定大跨越的安全位置及防护措施:2) 应结合水文资料,进行实地测绘调查、访问和搜集资料,并应着重对河段古老地形图、河势图、航片、卫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河道演变情况:3)河流地质作用调查访问内容应包括河段特性、洪水特性、河槽地质情况、岸坡堆积物特性、侵蚀作用(包括冲刷深度和侧向冲刷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4)根据河流的切割侵蚀作用及对塔位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的避让或防冲刷建议措施。防冲刷措施有护坡、局部护坡或直立式防波堤等。防冲刷构筑物应设置在牢固可靠的地基上。4大跨越耐张段各塔位位于山丘岗地斜坡地段时应研究边坡的稳定性及其防护措施,勘测工作应查明下列内容:1) 斜坡形态特征、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剧情况;2) 组成斜坡的地层结构、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3) 对于岩石边坡,应研究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情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4) 对于黏性士、粉土组成的边坡,应研究土的密实度及其饱和抗剪强度、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活动;5) 对于碎石土组成的边坡,应调查碎石土的颗粒级配、大小、形状、密实度及胶结程度:6) 对于黄土、膨胀土组成的边坡,除应研究土的组成、孑L隙裂隙情况外,还应着重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气象条件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7) 地下水的类型、水位、补给和动态变化,岩体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霞情况;8) 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5边坡稳定性勘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 搜集地质资料,进行比例尺为1/500〜1/1000的工程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可能失稳地段、对边坡稳定有影响的地段及可能形成的挖、填方地段。2) 应着重调奁当地天然边坡的形态和坡角,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当地边坡失稳的原因及防治经验。3) 边坡稳定性勘探应沿可能滑动的方向布置勘探线,一般情况下不宜少于3条,必要时还须在垂直滑动方向上布置勘探线。每条勘探线上的勘探点应能控制滑体的前缘、后缘和可能的滑动体,包括塔位勘探点在内的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6点。4) 勘探孔深度穿过潜在滑动面并深入稳定层内2m〜Sm。除常规钻探外,可根据需要,采用探井、探槽等方法。5) 每一主要土层和软弱层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少于6个。土试样应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和饱和快剪或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或重复剪试验.6) 应分析挖方、填方、整平、弃土、降水等对斜坡稳定性条件及地基土条件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建议。7)在斜坡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开挖边坡的容许坡度值应遵照附录J的规定确定。当坡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按坡体工程地质条件、勘探测试资料、稳定性验算结果、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分析法、极限平衡法、有限单元法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容许坡度值或采取适当防护措施。5.3.4湖泊、海湾大跨越勘测:1湖泊、海湾的大跨越勘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调查了解岸滩、岛屿等跨越塔位处的地形地貌、历史变迁和不良地质作用等情况,必要时宜进行1/5000〜1/10000的工程地质调查,并评价场地及地基的稳定性;2) 分析评价历史最高、最低水位(潮位)的变化情况,并对塔基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3) 查明塔基处岩土层的分布及埋藏情况,并对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作出评价:4) 推荐适宜的地基基础殴计方案,并提供主要的岩土设计参数。2勘测工作应采用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勘探宜采取钻探、原位测试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价。3每基塔勘探点数不宜少于2个,勘探孔深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软土地区应满足&基设计与稳定性验算的要求,初步查明持力层的分布及特性。2) 填土地区一般应钻至填土以下持力层一定深度,并满足强度、稳定性验算以及地基处理的要求;当利用填土作为地基持力层时,勘探深度应满足塔基设计的要求。3) 盐渍岩土地区应满足查明塔位处盐溃岩土的分布,并满足塔基设计的要求。测定含盐特性的取样深度一般为3m〜5m,取样间隔为0.50m,且宜在干旱季节进行。盐溃土的分类参见附录K.盐渍土地基的腐蚀性等级参见附录L。5.3,5水中立塔勘测:1水中立塔包括江河、湖泊、海湾水中、江心洲及河滩、海滩等地段立塔,水中立塔勘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搜集河床、湖泊、海湾有关地段的冲刷、淤积条件,以及岸滩、江心洲演变历史方面的资料;2) 调查了解河流(湖泊、海湾)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塔基稳定性的影响;3) 查明塔位处的岩土性质、埋藏条件及成因类型,着重查明新近沉积物等软弱土层的分布、厚度及工程特性等,并提供地基基础设计参数与施工建议;4) 在地基受力层深度范围内,查明基岩面的埋深及其变化情况。2河流地质作用的调查、访问内容宜包括河段特性、洪水特性、河榴地质情况、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等。3应根据洪水可能冲刷部位的岩士工程条件,提出防冲刷措施的建议,如采取局部护坡或直立式防波堤.4水中立塔每基塔勘探点数不宣少于2个,一般情况下应布置于塔位上。当塔位有可能变动时,勘探点应能够控制可能移动的范围。勘探孔的深度一般应至最大冲刷深度和桩端以下3m〜5m.5.3.6对于平面位置能基本确定的塔位,可采取一次性勘测,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5.3.7对采用特殊基础型式的塔位,其勘探深度应根据塔基的设计要求及塔位处的地基条件确定。5.4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一般规定:1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前应取得下列资料和文件:1) 勘测任务书,其内容应包括各大跨越塔的塔型、塔高、荷载、基础类型、尺寸和埋深、对勘测的具体要求等;2) 塔位地段1/200〜1/2000地形图;3) 前期勘测资料投搜集资料。2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应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技术参数,对地基稳定性、地基处理及防护等进行岩土工程评价,勘测工作量应视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和防护方案等具体情况而定。3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 查明塔基地段岩土层时代及成因类型、结构、岩性等,当利用基岩作持力层或当覆盖层较薄时,应查明基岩岩性、风化程度及其厚度、节理裂隙与层理等结构面及其组合关系、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情况等;2) 测定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塔基岩土承载力、抗剪强度等塔基设计所需的工程特性指标;3) 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变化规律、变幅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预测旌工运行期问地下水的可能变化及其对大跨越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护措施建议:4) 提出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及地基处理的建议;5) 对岩土工程条件复杂的塔基,可提出旄工基坑检验或其他监测工作的建议。4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土壤电阻率测量并提供相应成果资料。5.4.2天然地基勘测:1天然地基塔基勘测应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勘测工作主要内容应包括:1)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规模、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2) 查明塔基场地内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确定地基持力层:3) 查明特殊性岩土的分布规律、工程特性,按有关的专门规范、规定进行评价,提出处理方案的建议;4) 查明影响塔基稳定性的问题,并提出处理方案的建议。2勘探点根据塔基基础型式布氨,应能控制混凝土筒式塔的环形基础及铁塔的四脚基础范围,勘探点布置可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触探、坑探相结合,但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3勘探深度应根据塔型及其基础型式、基础尺寸与埋深、荷载情况、塔位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土质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持力层,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0.5〜2.0倍,且不应小于5m.2) 当在勘探深度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勘探深度.3) 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4) 当用基岩作持力层或基岩埋藏较浅时,勘探深度应能控制覆盏层厚度,并进入基底下基岩内深度不小于3m:如基岩为灰岩时,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较完整基岩内的深度不小于5m。5)当需进行地基接体稳定性验算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满足验算要求。4采取岩土试样、水试样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每基塔位不应少于3个:2)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若作现场岩石点荷载试验,应不少于30个;3)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4) 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5) 当水文地质条件与初勘时比较有变化时,还应取水样作腐蚀性分析。5当利用岩石作锚杆基础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为1/500.详细进行岩层节理裂隙统计和破碎带调查,作出适宜性评价。必要时,还应进行抗拔试验。6地基变形计算应按GB50007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7地基承载力应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标准综合确定。当采用静力触探方法确定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时,参照附录I取值。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塔位位于坡上或坡顶,应评价其稳定性。5.4.3桩基勘测:1桩基塔基勘测应包括以下内容:1) 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及变化规律,以确定桩的类型、桩端持力层,为桩基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数;2) 当采用基岩作桩基持力层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起伏状况、风化程度及其界面,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及软弱结构面;3)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5) 结合试桩成果评价成桩的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应按设计提供的塔基布置平面图布置勘探点,宜每个塔脚设置一勘探点,对于铁塔应不少于4个勘探点,对于混凝土筒式塔的环形基础应不少于5个勘探点,且宜按梅花形布置。3控制性勘探孔为勘探孔总数的1/2。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达桩端以下3d〜5d(d为桩径),且不得少于3m;对于大直径桩,不得少于5m;河流冲刷地段勘探深度应考虑最大冲刷深度并至桩端以下3m;对于嵌岩桩,应钻入嵌岩面以下3d〜5d,并穿过溶洞、破碎带,到达稳定地层。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同时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当可能有多种桩长方案时,应根据最长桩方案确定。4勘察工作宜采用钻探和触探及其他原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黏性土、软土、粉土和砂土的测试手段宜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对碎石类土宜采用重型或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5应采取原状土(岩)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不得少予6件,土质均匀性较差时,不宜少于10件,每一主要岩层的岩样不得少于3组,试验方法应模拟工程的实际情况。5.5地基处理与不良地质作用防治一般规定:1当塔基不能避让不良地基或不良地质作用时,应进行详细、正确的岩土工程勘测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据实际情况确定处理与防治方案,从而进行地基处理和不怠地质作用防治,使其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2大跨越塔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防治一般包括下列各项:1) 软土地基处理;2) 地基抗液化处理;3) 冲沟防护处理;4) 岩溶、土洞及地表塌陷处理;5) 特殊土地基处理。软土地基处理:1软土地基勘测除应查明其成因类型、厚度、成层情况及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情况外,还应根据软土地基处理和工程要求,增加相应的勘探、测试工作量。软土的分布及工程地质区划特征见附录H。2软土地基勘探宜采用钻探与静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勘探深度应至桩端(或处理层)以下3m〜5m,当遇到基岩时,应钻进基岩适当深度。软土室内试验宜作直接快剪或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试验。3当塔基为淤泥、淤泥质土、新近冲填土及其他高压缩的饱和软黏性土,不能满足上部荷载或抗拔要求时,虚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处理方式宜采用桩基,当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处理时,需进行专题研究后确定。4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旆工监测和检测,确保地基处理施工的质量。5.5.3地基抗震处理:1地基土液化判别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2当塔基地层中的饱和砂土与饱和粉土有可能液化时,其液化深度、液化范围确定后,应根据液化等级进行抗液化处理。3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跨越塔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4采用桩基时,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的黏性土和密实粉土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不宜小于1.5m。5用加密法加固时,应处理到液化深度下界,并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静力触探试验检验。处理后地基的液化指数不宜大于4。6采用换土法时,成挖除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