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行为_第1页
社会认知与行为_第2页
社会认知与行为_第3页
社会认知与行为_第4页
社会认知与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社会认知与行为第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界定(一)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在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其行为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又称社会知觉和人际知觉。认知一般包括感知、判断、推测、评价和解释等心理活动。知觉和认知的区别和联系。知觉:通过感觉来觉察外界事物的过程,不包括表象、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认知:个体对他人的认识、或了解对象的意义的过程。包括知觉、表象、判断的过程。第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5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三个连续、首尾相连的过程:对他人的知觉(对人的物理特征的感知);对他人的社会判断和评价(知觉特征与以往经验联系产生肯定或否定,并有情绪体验);对他人行为表现的归因(归一化,推理和解释,人物某些属性归类,如红衣裙女孩)第6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7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三)社会认知度的基本特点选择性:以个体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对当前社会刺激做出有意义的判断和评价。整体性:个体认知倾向于追求对人和事物的完整认识。如对人整体印象。防御性:个体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的作用,以达到适应社会,保持平衡。还有显著性、自我控制的特点讲法。第8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四)社会认知的具体内容1.对他人外表特征的认知:相貌、体型、衣着、发型等;面部表情(喜气洋洋、愁眉苦脸)2.对他人言语和行为的认知:听其言观其行,待人处事方式,如直率、浮夸、热情、冷漠人。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人及人与人的关系,如甲夸奖乙,乙说甲好。第9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二、社会认知的分类和影响因素(一)社会认知的类型1.他人认知:外部特征、行为方式等,了解他人的动机、情感、性格和行为意向。2.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包括自己形象,他人评价,自我感觉。3.人际认知(知觉):认识人际关系网。4.角色认知:认知社会角色行为规范、标准等。第10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二)影响社会认知的因1.认知者因素兴趣决定着人们认知的选择性:如一个体育爱好者看报纸。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原因:布鲁纳的货币试验(孩子画圆形硬币)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标准:一个反对早恋教师;利己论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过去经验:对同一社会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巴克对美国人和西班牙人的斗牛图和棒球比赛图的实验;凯利的“头脑中的有色镜头”:艺术家、心理学家、伦理学家和商人的不同知识分子的图式第1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情绪因素:良好情绪和消极情绪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墨莱的恐怖情绪的人看照片。个性特征:产生投射影响。如有猜疑性格的人,自信的人(独立性),自卑的人(受人支配,服从别人)2.认知对象的因素魅力:是由外表特征和、行为方式和内在性格构成的积极方面的笼统概念。如美的相貌、有能力、聪明、有好的态度等,先受外部特征后受内在因素影响。知名度:是表示个人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一个知名度高、社会评价积极的人容易获得认知者的认同和接受,反之亦然。第1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印象整饰:是指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印象动机—印象构建—印象整饰。如应聘教师岗位。其他因素: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频度等因素。遵循知觉原则:用认知上最少的付出来获得对周围事物或人形成最快、最深的印象。如对最突出的刺激形成的认知。3.情境因素(可以提供认知者对被认知者的线索)宏观环境:社会环境,如东西方社会文化不同。微观环境:家庭、社会地位、单位、居住条件和当时的具体情境。如具体背景可提供了解人物感情,一对夫妇相拥而泣的照片;一个严重违规的学生。第1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二节印象和印象的形成一、印象与第一印象1.印象它指个体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理解,将情境中的认知对象(人或事)进行归类所形成有关认知对象的概念。它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如有关人的突出特点或总体特点(光头的中医同学);遇到陌生人时如何相处。第1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2.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最初印象)是指首次见面、或看到照片、或听人介绍而形成的最初印象。如外貌和才华比较重要。作用:影响认知者最初的行为定向和如何了解人;直接影响人的进一步交往。若进一步接触和交往会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但第一印象决定他们之间如何交往和联系。第15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产生的第一印象:似曾相似、美丽娴静、聪明伶俐、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坐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只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说:“有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贾母笑道:“好!好!这么更相和睦了。”载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第16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二、印象形成与信息选择1.印象形成是指认知者对于认知对象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认知者的意义,使其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如,晚上陌生人敲门。2.信息选择自然特征:按性别、种族、外表等将人进行归类,易形成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社会特征:以人们所属群体(学生、职员)和社会角色(大中小学生)来归类。心理特征:依据认知对象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归类。罗森伯格第17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3.印象现成的一般规则评价的中心性原则:是印象形成的关键、重要的向度。奥斯古德研究发现,描述印象的形容词有三个基本向度:评价(好—坏)、力量(强—弱)、活动(积极—消极);评价最重要。评价的一致性原则:倾向于对对象不同特征形成一致的评价(表现为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如诚实、热情、聪慧、通情达理的人和虚伪、冷酷、野蛮、犹豫不决的人。中心品质的作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热情和冷淡(阿希),凯利的研究。第18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三、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影响因素或认知偏差)心理效应: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刺激对人的特殊效果反应。1.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中,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产生更大影响的现象。多数情况下,首因效应经常发生。作用表现及原因:具有交往和评价的定向作用;原因是信息鲜明强烈,先入为主(解释作用)。如一张眼睛深陷、额头突出者的照片,事先知道此人是罪犯或知识分子。不良结果及消除:印象不全面、误差、误解,偏见等;提醒(新信息)或警告。第19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2.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过去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它产生于引人注目的新信息的不断出现,或原来的信息逐渐淡忘等。如原来好而近来退步的学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产生的先与后:当两种信息(材料)连续出现时,首因效应明显。当两种信息(材料)断续出现时,近因效应明显。当认知者原有的印象淡忘时,近因效应明显。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明显。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明显。个性开放、灵活的人,则倾向产生更多的近因效应。个性较稳定、一致,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缺乏的人,首因效应更占优势。第20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3.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他人的认知中,依据最初得出的他人的某种特征,来推断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外表(外貌、社会背景、迷人的微笑)人们对认知对象从一种已知的重要的品质推知其他品质的普遍倾向称为概化晕轮效应。如一好百好(聪明)、一坏百坏(轻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效应。晕轮效应虽然会使人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但这是人们形成对他人印象的最快捷、有效、经济的途径。4.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他人时,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把自己特定认知特征推及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如以己度人、没有经验年轻教师(简单知识,学生不能理解,就认为现在的学生笨)第2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5.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上的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如男人、女人、年轻人、老年人、北方人、上海人,农村、知识分子等家庭的学生的看法。形成途径:直接与某些人或群体的接触而获得;依据传媒、资料、他人介绍等获得即道听途说(主要途径)作用:积极方面,有些真实成分,有助于简化人的认知,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消极方面,认知僵化、停滞,妨碍人们交往(个体与群体)。第2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三节归因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一、什么是归因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或对人们外在行为表现解释和说明的过程。归因是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要,而不只是一种心理过程。归因作用:对认知者行为具有动机(评价)作用(积极或消极);使认知者对他人具有预见性(引导人的行为)普通人的归因和心理学家的归因研究有本质区别。二、归因理论1.早期归因理论研究第2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首先提出归因理论,成为创始人。自然心理学:每个普通人都具有对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每个人都是生活中心理学家。两个动机的假定:对事件形成前后一致理解的需要;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将行为原因分为两种:个体自身的原因:能力、动机、性格、努力等,内在归因或特质归因。如学生成绩、工作成绩。个体之外的原因:环境、他人影响、任务难度、机遇等,外在归因或情境归因。心理学家认为,内因和外因是归因中的一个基本向度,内归因时,增加预测该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外归因时,较难判断行为出现的可能性。第2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2.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断理论19世纪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在《从行为到倾向性——人的知觉中的归因过程》一文中提出对应推断理论,认为他人行为是由其个体稳定的特质体现的,欲了解他人稳定特质,应遵循三条推断原则:考虑可自由选择的行为、关注非共同效果的行为、关注低社会赞许性的行为。3.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沿用海德的理论,对成功与失败原因进行研究,1972年提出有影响的成败归因理论,80年代进行修正,提出三个维度归因模型,内外在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性维度。如图表第25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维纳认为,人们归因与过去成功的经验和目前结果的差异有关。 维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4.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1967年凯利在其《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中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三个独立维度(原因):个体本身、客观刺激物、环境,要确定哪个原因,必须依据以下三方面的信息:第26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维度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第27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一致性:与其他人相比,个体对客观刺激的反应方式相同的程度。一贯性:个体在其他时间和场合对客观刺激的反应方式的相同程度。区别性:个体对其他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程度。归因理论的不足,需要对行为者个体的充分的了解,但在现实中较难做到这一点。例如,语文教师读英文小说的原因(教师个人、英文小说、学校的要求或其他)或看3D电影阿凡达,如图表第28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第29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语文教师读英文小说的归因情况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行为归因1低:其他语文老师都不读英文小说低:该老师历来不是很喜欢英文小说高:该老师对其他小说并不感兴趣2低:其他语文老师都不读英文小说高:该老师历来很喜欢英文小说低:该老师对其他小说也很感兴趣3高:其他语文老师都在读英文小说低:该老师历来不是很喜欢英文小说高:该老师对其他小说并不感兴趣第30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三、归因原则1.不变原则:是指人们归因时,总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关系(海德)。如系列失窃案与某个人的关系2.扩大原则:个体行为结果越不利于自己或其行为表现违反了社会规范,人们愈容易对其行为做内归因。例如晚辈照顾住院的长辈(确实关心和尊重长辈);官员腐败。3.折扣原则:当某一中结果是由一种以上的可能原因引起时,将其归于某一特定的原因的可能性会降低(凯利)。如下级对上级的尊重(爱戴)或逢迎(自私)第3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4.协变原则(共变原则):人们在归因时依据多种线索(信息)的共同效应来推测其行为的原因。如凯利的三维归因。5.利害关系原则:当行为有利于或有害于观察者,比不产生任何利害结果时,观察者更倾向于对行为做内在归因。如一个人走路踩了别人(外归因)或观察者(内归因)的不同归因四、归因偏差(或影响归因的因素)现实中有时会出现不理性的、不合逻辑的、甚至是武断和荒谬的归因,可称为归因偏差。(一)非动机性归因偏差,是指由于信息加工和认识上的原因造成的归因偏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3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14点21分,星期五1.观察者过高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重要性,而忽视环境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称“基本归因偏差”一般人们倾向于责怪不幸行为或事件的受害者,如学生上课迟到、成绩不好、生病等;用于对他人失败行为或中性行为的原因解释,如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还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倾向内归因;东方人倾向外归因)。原因解释:相信每个人是理性的,为自己行为负责;关注行动本身,而忽视情境因素。2.行为者——观察者偏差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内归因。例如:一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归因。第33页,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