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1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2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3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4页
商贸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进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服务业进展呈现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2007上海服务业进展报告》分析了2006年上海服务业进展状况与趋势,公布了2007年上海推进服务业的政策重点,引导投资方向。同时对商贸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创意产业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上海服务业2006年接着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了5000亿元。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重点服务行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业及餐饮业仍然保持了二位数的快速增长,商品销售总额突破了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3000亿元,商业增加值突破了1100亿元。到沪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攀升。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的服务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所关注的热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理念逐步形成共识,列入市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增加至20个;创意产业和园区建设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总部经济建设,成为近郊区工业园区从制造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的要紧载体。

2007年国内外经济将接着保持平稳增长,上海经济可望保持健康稳定增长态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潜力专门大;服务业市场需求日益趋旺,服务业进展动力强劲;服务业对外深度开放,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服务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明晰,国家和上海推动服务业进展的相关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可能2007年上海服务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展,若服务业的比重能达到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51.4%,则2007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可能可达5795.35亿元,比2006年增长11.3%。2007年,上海服务业进展将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服务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注重产业间联动进展,注重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技术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合理整合,增强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协调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标志性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行业的协调与治理;关注民生,拓展消费,繁荣市场;对商业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关注郊区商业和交通枢纽区域商业的建设。第一章总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2006年上海服务业乘势而上,接着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势头,为上海实现“四个领先”、建设“四个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6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5000亿元,达到520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6年,上海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8.3%。这是自1999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连续8年占上海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一、2006年上海服务业进展要紧特点

(一)增长速度逐季递增

从全年服务业运行的状况来看,呈逐季递增的态势,规模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为1175.34亿元;第二季度为1228.02亿元,环比增长4.5%;第三季度为1308.59亿元,环比增长6.6%;第四季度为1493.40亿元,环比增长14.1%。图12006年上海服务业规模增长状况(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依照现有统计分类的服务业结构状况分析,2006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批发零售业占17.7%,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3.5%,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而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金融业占15.4%,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3.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占8.0%,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见表1),成为服务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上升的要紧推动力。表1上海部分服务业的比重结构

(三)重点产业进展步伐加快

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在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优先进展现代服务业,要以信息化为基础,重点进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

1、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6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总部落户上海,进一步推进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使上海逐步成为全国金融要素的后台集聚地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引起国内和国际金融业向上海的进一步集聚。2006年上海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家,保险类机构54家。至2006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563家(不含外资银行同城支行),其中,银行类机构109家,保险类机构281家,证券类机构90家。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454.88亿元,贷款余额18603.92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接着提高。

至2006年末,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126只,其中股票886只。2006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17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倍。其中,发行新股筹资1180.23亿元,增长40倍;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5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发行可转换债券28.77亿元。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84.9%,期货市场成交金额增长92.8%,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成交金额增长68.3%。2006年黄金市场成交金额2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1%;钻石市场成交金额5.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年内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开业,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落户。

2006年全市保险费收入40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33亿元,增长15.3%;人寿险保费收入305.72亿元,增长24.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4%。

2、物流业得到长足进展。

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增加值683.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物资运输总量达72605.3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6%。货运结构正在改善,2006年上海铁路货运1212万吨,比上年下降5.2%;水路货运37342万吨,比上年上升8.1%;公路货运33799万吨,比上年上升3.4%;民用航空货运253万吨,比上年上升14%。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在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上海港全年的物资吞吐量达到了5.37亿吨,比上年增长了21.3%,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全年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国际标准箱,增长了20.1%,位居世界第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包括洋山保税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在内的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正在成为信息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3、信息服务业加快进展。

2006年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296.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5%。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为49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电子口岸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电子口岸平台的企业电子支付金额达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89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数字证书累计发放71.8万张。信息化的基础与环境进一步优化。至2006年末,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累计敷设2451沟公里,比上年增加830沟公里;互联网用户达到957万户,比上年增加15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35.2万户,比上年增加87.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8.12万户,比上年增加20.82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200.3万户,增加了14.64万户。

4、旅游业进展开了一个好局。

2006年旅游业紧紧抓住奥运、世博机遇,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强化都市宣传推广、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开了一个好局。2006年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46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占全国过夜入境旅游者总数的9.3%;旅游外汇收入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占全国的11%。国内游、出境游市场稳步进展,郊区农业休闲旅游的持续升和气旅游黄金周消费能力的提升,成为本市国内旅游经济增长的亮点。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68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国内旅游收入1419.94亿元人民币,增长8.5%。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6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3.4%,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5、商贸业依旧是上海服务业的主力

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的商贸业保持较好的进展势头。尽管商贸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依旧是上海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已突破了1000亿元,达到了1102.3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2%,不管是绝对数依旧相对数都在服务业中名列前茅。

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批发交易额达到1.26万亿元,增长22%。

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020个,全年成交额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已完成400家标准化菜场的建设任务。百货业在2006年体现出了旺盛的增长势头,百联集团所属的大型百货商厦与购物中心的零售额增长13.1%。上海市郊商贸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共实现零售额1291.01亿元,增长16.1%,增幅高于市中心区域5.8个百分点。

(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共识。

上海现代服务业进展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凭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功能集聚、规模经济等优势,已成为上海推进现代服务业进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首批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全面启动。其中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和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的部分项目已建成开业;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和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正在建设进行;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和松江佘山休闲旅游区在确定开发商后正在完善前期规划;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按进度动迁;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和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拓展提升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项目有序推进。总体上看,以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第一批集聚区重点项目开工已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产业高地和都市名片的集聚区,其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第二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已筛选初步完成,部分正完成集聚区整体规划布局。项目筛选突出四个原则,一是符合上海“十一五”规划和进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二是形态功能与产业进展相结合;三是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差不多建成;四是各区项目要做到总体平衡等。目前,初步确定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七宝生态商务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等八个项目,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的集聚区项目。

(五)创意产业进展和园区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在国际创意产业蓬勃进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上海创意产业正处于加快启动、提升功能、形成集聚的进展时期。2006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超过650亿元;创意产业的五大类行业都保持了快速增长。2006年年底,上海已授牌的创意产业园区达到75家,建筑面积225.05万平方米。园区入驻创意产业类企业25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逾2万人。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并发挥着对其他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

去年以来,上海创意产业强化理论研究,突出宏观导向,形成了一批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一是在国家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下,形成了能够比较客观反映上海创意产业现状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成果,并公布了《上海创意产业进展重点指南》等;二是差不多编制完成《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进展规划》,并列入了市政府专项规划。三是编制公布了“上海都市创意产业指数”。四是出版了《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进展报告》和《上海培育进展创意产业的探究与实践》等专业著作。五是成功举办了“2006•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此次活动周以“创意设计,制造生活”为主题,分为三大板块共50项活动,并设有主会场和40余个分会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2006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4.16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62%,比上年增长26.2%。

批发零售业成为利用外资的要紧行业。全年共引进项目1386项,占全市利用外资项目数的34.1%,比上年增长40.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1.3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17.11亿美元,占全市合同金额的11.7%,比上年增长41.8%,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6.4个百分点。

至2006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05家,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下同)51.67亿美元,当年新增15.99亿美元。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实到资本金30.67亿美元,当年新增4.12亿美元;保险机构实到资本金6.43亿美元,当年新增0.73亿美元;证券机构实到资本金14.57亿美元,当年新增11.14亿美元。在沪经营的63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达到5094.43亿元,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43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到1923.63亿元。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在本市筹建。

2006年内新落户上海的外资投资性公司有20家,外资研发中心有26家。从而使上海的外资投资性公司增加到150家,外资研发中心增加到196家。

二、2007年上海服务业进展的环境分析

(一)国内外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上海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

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2007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幅度可达4.9%,尽管低于上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幅度0.3个百分点,但仍然高于2000年以来的平均增长幅度。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仍然未变,联合国贸发会议可能,以后几年全球业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2007年将增至1.2万亿美元。有专家指出,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的比例将由2003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23%。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将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要紧承接地。而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将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新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服务业有可能成为外国投资者最青睐的领域,其中以旅游、电信和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突出。

中国的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6年增长10.7%,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2007年的可能增长率为10%,而中国政府的预测为8%左右。总的来讲,2007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7年上海预测生产总值增长9%,接着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态势。2006年第四季度上海企业的景气指数达到138.5,为全年最高,高于上年同期5.1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33.9,高于同期16.4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指数109.0,也略高于上年同期。在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的景气指数分不为152.2,150.7和148.5,高于企业总体的景气指数。而交通运输与仓储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景气指数则低于总体水平。

(二)消费购买力水平提高,消费市场潜力专门大

据统计,2006年上海都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比上年增长了10.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213元,比上年增长了10.4%,差不多上保持了同上海经济同步快速增长的势头,从而为2007年的消费增长奠定了基础。低收入群的收入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690元/月提高到750元/月,城镇低保标准从300元/月提高到3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2340元/年提高到2560元/年。居民储蓄接着增加。至2006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480.28亿元,当年新增储蓄1068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701.97亿元,新增650.36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778.31亿元,新增417.64亿元。为消费市场积存了庞大的购买力。

2006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长幅度为1998年以来的新高。2007年初,消费仍呈现旺盛的增长势头。2007年春节期间,全市300多家大中型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额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增幅提高了6.5个百分点。因受文化习俗的阻碍,2007年的婚庆消费市场可能会略有下降,但取而代之的将是“金猪年”的婴儿出生高峰,孕产妇和婴幼儿的消费将大幅增长。

(三)各类服务需求旺盛,服务业进展动力强劲

近几年服务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上海都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62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4841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06元,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652元,增长12.4%。服务性消费的增长幅度都高于人均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幅度。

尤为突出的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财宝的增长,投资理财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全市各银行网点经常人满为患,股票、基金市场更是活跃异常。2006年全年A股新开户数为308.35万户,而2007年第一季度A股的新开户数就达501万户。

随着都市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家政、家教、老年护理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新婚保姆”、“月嫂”、“涉外保姆”等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专项家政服务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随着上海都市经济的进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职能外包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物流、营销、会展、信息、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治理以及各种咨询策划的外包需求将会越来越多,从而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庞大市场。

(四)WTO后续效应凸显,服务业对外深度开放

依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5年后,服务业市场将全面开放。通过近几年的预备,国外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上海是外资零售业首先进入的都市,至今已有各类外资零售企业超过1600家。其中,外资大卖场连锁门店已占上海大卖场的一半以上,销售额比率近80%。在邮购、电视直销、网上购物和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外资企业的进展速度更是不断加快。一些国外的闻名物流公司也正在进入上海。这将使上海商贸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也必将使商贸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金融业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继2006年43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9家外资银行获批准筹建内地法人银行之后,汇丰、渣打、东亚、花旗等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已于最近正式开张,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差不多拉开。

(五)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更加明确,政策助推作用明显

国务院2007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进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进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有条件的大中都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达地区特不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推动经济增长要紧由服务业增长带动。加快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和要紧港口。选择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大都市和大都市建立国家或区域性金融中心。

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明确,上海要接着坚持“三、二、一”产业进展方针,按照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优先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既定政策。

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上为上海服务业的进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必将在今后几年中推动上海服务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层次向前进展。

三、2007年上海服务业进展趋势预测

(一)服务业加速增长

可能2007年上海服务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展。依照上海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的增幅,2007年上海生产总值可达11275亿元。若服务业的比重能达到20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51.4%,则2007年上海服务业的增加值可能可达5795.35亿元,比2006年增长11.3%。

从目前上海服务业进展的态势看,实现可能目标专门有把握。首先,进入2007年以来,上海的金融市场出现了良好的进展势头,证券、基金市场异常活跃,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也将对上海金融业的进展形成一定的动力;其次,2006年11月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的启用,将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快步伐,从而势必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再次,上海消费市场仍保持着良好的进展势头,2007年可能也会保持稳定的增长;第四,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进入到实质时期,势必会带动上海宾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这些重要因素都将成为推动2007年服务业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二)形成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资源特点动身,应当坚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目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以进展生产型、知识型、外向型的服务业为重点,形成上海服务业同其他地区的层级差异和核心竞争能力。特不要注意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动进展,互相支撑,有机循环,不断为现代服务业的进展制造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

(三)商贸业稳定增长

促使2007年上海商贸业稳定增长的要紧缘故之一,在于上海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不是消费倾向较强烈的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随着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这一趋势还将连续,从而使消费市场的购买力基础更加稳定。另一个重要缘故是,推动消费增长的热点消费领域仍然存在。其中要紧是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仍会成为拉动消费市场的要紧因素。政府关于都市住房问题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关于住房的需求,从而会对住房相关类产品的消费有所拉动;上海关于汽车牌照拍卖发放的政策使汽车消费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从而形成该消费热点长期持续释放的现象。在主体消费热点依旧存在的情况下,可能上海2007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会呈现二位数增长,增长幅度会在11%以上,可能可达3750亿元左右;商品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可在15%左右,可能可达17800亿元左右;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增加值可达1200亿元,同比增加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左右。

(四)零售商业结构与布局进一步调整

近几年上海零售商业的规模出现了迅速扩张的势头,零售商业网点的营业面积已由2002年的2300万平方米左右增长到2006年的3600万平方米左右,商业房产的投资仍然强劲。相关于上海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而言,商业房产增长过快必定导致时期性的过剩和饱和,从而使上海零售商业必将面临一轮新的调整。

在零售商业的结构性调整中,要紧是经营业态的调整。这几年同质性较强的商业业态进展的过快过密,差不多导致了单体经营效益的明显下降,其中各大卖场的状况尤为明显。而能提供良好购物环境和富有特色的商品与服务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的经营,却有明显的上升。这意味着上海的零售商业(特不是大型商业企业)将朝着特色鲜亮、功能齐全、环境舒适、服务优质的方向进行调整,而达不到这些要求的商业企业则有可能被逐渐淘汰。在此过程中,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功能延伸的混合型商业业态将会有所进展。随着都市建设的进展,新老居住区域的更替与变换,便民利民的小型商业与服务设施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相应的中小零售商业也会有所进展。

从布局上看,随着市中心区域的零售商业过于密集,零售商业向市郊地区进展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其中要紧是几个郊区新城的商业将会得到较快的进展,一些处于城乡接合部的郊外独立购物中心也会逐步建成,市郊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商业和餐饮业也会有明显增长。市中心区域商业布局的调整将会要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都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交通枢纽区的商业将会有新的进展;二是随着都市功能形态的变化,零售商业将随着不同功能区域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进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餐饮和宾馆业方面,由于婚庆市场降温,2007年餐饮市场增长可能会趋缓。宾馆业的进展则会趋向于两头,一是随着世博会临近,高档酒店建设会有所增加,其中包括超五星级酒店建设;二是经济型酒店进展速度会有所加快,一些知名品牌的连锁经济型酒店会加速扩展,从而有可能在该领域形成一定的竞争。

四、2007年上海服务业进展政策重点

(一)形成上海服务业的辐射力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进展,调整产业结构,致力于服务经济进展已成为全国各要紧都市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共识。特不在长三角地区,各地产业的进展客观上要求上海服务业的进展能够满足长三角经济进展的需要;而国家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成为上海依托都市圈进一步推动服务业进展的机遇。因此上海在进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区域特征和资源特点动身,进行服务业进展的战略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差异,加强上海服务业的辐射力。

(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建设

20个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成为上海进展现代服务业的要紧平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否成功运行,关键取决于其功能塑造。要不断完善内部系统、提升功能,形成标志性企业、功能型服务设施,优化区内各类配套设施的配置,以良好的环境条件支撑集聚区进展。要达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规模经济、高效低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目标。

在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将更加关注“三个问题”:一是错位竞争和功能定位问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有一个主体功能,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而不是单纯的产业集群。二是交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问题。借鉴日本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经验,集聚区与轨道交通相互联通,地面绿化,人车分离,用联廊把所有的写字楼联接起来,提高容积率。各级政府将强化导向作用。三是总量和结构问题。一方面要支持进展,另一方面要把握节奏,防止一哄而起,幸免出现过剩状况。妥善处理“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且要紧依靠市场机制。但对市场明显失衡的方面,政府将加强引导,尤其是在规划布局、形态设计、功能布局上。鼓舞企业形成长远的眼光,防止急功近利,有些项目鼓舞企业联合。政府制订规划,组织招标,多家企业联合开发。第二,处理好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引进联合开发机制,处理好联合开发的各个利益主体关系。第三,处理好软件和硬件、长期和短期的关系。第四,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尽量多用存量土地,对原有项目进行改造,尽可能少用新的土地。

因此,在新一轮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和建设中,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强调系统设计;要进行不同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和效益论证;要重视标志性企业的导入,同时注意配套功能的完善;要科学部署,循序渐进,坚决目标,讲究实效,切忌浮夸虚华,更不能将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单纯的商业房产项目来进行开发。

此外,还应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开拓建设,注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对服务产业进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办好第三届“创意产业活动周”,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外有阻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三)推动标志性服务企业的培育和引进

企业是产业进展的要紧支撑,上海服务业要能又好又快地进展,必须有一批实力强大、特色鲜亮、技术领先、市场适应性强的标志性服务企业的集聚。从上海目前的状况来看,许多服务行业(包括一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小、能级低、功能单一、市场适应性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培育和引进各类服务行业中的标志性企业将成为上海服务业进展中的要紧任务。

一方面要依照上海服务经济的进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在现有的服务企业中,注意发掘具有较强进展潜力的企业,以各种方式给与支持和培育,促使其迅速壮大,成为能引领行业进展的领头羊。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海外)闻名的服务型企业进入上海市场,推动国内同类企业快速进展。在培育服务业标志性企业的过程中,要特不关注民营企业的进展。还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形成一些实力强大的混合经济型服务企业,促使上海的服务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四)重视服务业行业组织的进展

行业组织的建设不仅能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凝聚行业整体的优势和力量,而且有可能促进形成行业的自律规范,推动行业市场健康稳定地进展。在上海服务业的进展中除了一些历史传统比较长的服务行业之外,在许多新兴的服务行业中尚未建立自身的行业组织,从而使行业组织所具有的特定作用未能对这些行业的进展产生阻碍。因此,在推动上海服务业(特不是现代服务业)进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一些新兴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建设,以更好地凝聚这些行业的优势和潜力,推动这些服务企业更好更快地进展。

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建设和进展,要紧应引导其自觉进行组合,逐步地加以进展。其中特不要依托行业中的标志性企业,争取能以其为核心构建行业性组织。但为了推动服务业行业组织的快速进展,政府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地予以引导和支持,使这种有利于上海服务产业优势凝聚和市场稳定的行业组织能尽快地得到进展。

(五)拓展消费,关注民生,繁荣市场

商贸业始终是服务业进展中的主力,不仅关系到上海1000多万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上海经济进展的要紧动力。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上海消费市场进展关于中国消费市场的进展具有专门强的标志性和象征意义。努力推动上海商贸业的进展,促进上海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兴盛,是上海服务业进展中永久需要加以关注的重点。

接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商业业态和闻名的商业品牌、提升上海商业的国际化水平,将仍然会成为上海新一年商业进展的热点。而关系到一般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设施的建设和商品供应的保证,将在上海商业的进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关注民生,社区商业建设、标准化菜场的建设、各种维修服务企业的设置、便民利民的商业摊点的规范等在新一年上海商业的进展中都要完善。此外,邮购、电视直销、网上购物等无固定地点销售业态也会在上海商业的进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具有专门强的进展潜力,从而使这些新型商业业态的进展与规范也将成为需要认真加以关注的方面。

(六)加快交通枢纽地区商业、服务业进展

上海都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市内轨道交通的布局日益趋向完善,而且已开始向远郊地区扩展和延伸。随着城际快速铁路运输和公路客运系统的进展,连接市内外交通网络的都市交通枢纽也在形成。除了铁路南站的交通枢纽系统已投入营运之外,集航空、陆运与轨道交通于一体的虹桥交通枢纽系统也开始投入建设,从而使都市人群的流向与集聚规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对上海都市商业服务业的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围绕轨道交通以及市内外交通枢纽系统,优化商业服务业布局规划和设计,将为成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着科学合理、便民利民、系统整合、经济高效的原则,上海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国际化的水准指导交通枢纽地区商业与服务业的建设,推动交通枢纽地区的商业服务业集群,成为上海都市进展新亮点、上海商业服务业进展的新标志。

(七)重视郊区服务业进展

要重视服务业的合理布局,郊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将带动和提升郊区都市化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上海都市进展正在不断地向郊区延伸,郊区九个新城的建设规划已差不多定型,60个新市镇的建设也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随着上海郊区都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必定会随之发生变化。郊区服务业的建设与进展已被提上了上海服务业进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上海郊区商业与服务业进展的道路不同于市中心。一方面,要注重差不多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健全郊区的流通网络和便民服务体系,使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依照本地区的区域位置和产业特征,积极进展与本地资源与市场相适应的商业与服务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周边的制造业相结合,进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同农业相结合,进展农业现代服务业;同旅游资源相结合,进展同旅游产业相辅相成的商业与服务业等等。同时,随着郊区新城建设的不断成熟,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城商业的格调与水准,使其能体现出现代化都市的氛围与特征。

(八)强化市场监管与规范治理

商业服务业是市场的中介组织,直接面对宽敞消费群体。关于消费安全及消费者利益爱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市场流通渠道的复杂化,服务业主体的多元化,强化市场的监管与规范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市场规范、消费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爱护等方面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这些法规和政策将依照市场的变化与进展进一步深化与细化,而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执行与落实,确保市场规范运作和消费绝对安全。

要加快完善服务业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服务业各项标准的制订。进一步明确监管与执法的主体与责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幸免出现盲区与漏洞;要简化消费者投诉与处理的程序与手续,降低消费者爱护自身利益的成本;要使市场监督工作常态化、网格化、程序化,改变要紧以突击整治的方式实施监管的做法;建立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各类应急预案,及时快速地应对突发性的、大面积的市场安全事件,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益。 第二章商贸服务业 重点都市产业领域(一)印刷及包装印刷服务业

上海包装业2006年约完成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占全国包装工业总值的10%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在2.5%上下。出现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驻了一批较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总体技术设备水平有所提高。产品结构有了调整和新的进展,塑料原料生产明显增长;包装机械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各要紧包装大类产品仍保持连年增长的较快速度。包装设计产业化进程在接着进展提高,推动创新设计的活动活跃频繁。

(二)服装服饰及时尚业

上海服装及时尚业百花齐放,各种业态无奇不有。恒隆广场、中信泰富、梅龙镇广场是上海市场高档服装的金三角,美美百货、大上海时代广场、锦江迪生等也是高档服装品牌的云集之地。东方商厦、汇金百货、太平洋百货、百盛广场、永安百货、第一八佰伴、巴黎春天、淮海路茂名路品牌长廊、南京西路品牌长廊、新世界城等是中高档服饰的特色商场,单体营销业绩位居同行之前列。第六百货、妇女用品商店、市百一店、七浦路服装市场、陕西路、长乐路、瑞金路、茂名路等商场、小店等是大众服装消费的理想场所。

上海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本土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上海的三枪品牌是国内针织行业的一面旗帜,在内衣市场占有率达25%。恒源祥品牌是毛线行业老大,占有率第一,年销售额达5.5亿元,拥有100多家特许生产企业和6000多家特许经销商和专卖店。斯尔丽女装品牌在国内女式大衣市场占有率名冠第一。上海服装品牌在社会效益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在同步增长,如领先在行业里赞助2008北京奥运会的恒源祥,每销售10万元产品,有5.5万元就来自其无形资产。

上海通过国际服装文化节来打造成世界第六时装之都。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已成功举办12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阻碍。

(三)钻石珠宝加工及交易

2006年上海钻石珠宝玉石首饰加工及交易销售量不断扩大,约200亿左右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升10-15%,其中,贵金属首饰类销售达110亿左右,珠宝玉石类约10亿左右,钻石类达80亿左右。国外厂商纷纷在上海开设专卖店,同时不断扩展连锁门店,以新款式、新工艺吸引宽敞消费者。特不是大型百货商店的专卖店进展良好,占据地段好、档次高、品牌优而吸引大量白领阶层。国内产销厂家以名牌为主题的销售门店也在上海扩展。广州、深圳等地的生产厂家,也在品牌工艺、价格来吸进上海宽敞顾客。港澳地区的闻名品牌以新款式、新花样来吸引上海的白领阶层。钻石交易所2006年进出口交易总额达到10亿美元,参加钻石交易所的会员单位不断扩大。商务服务业一、物流业进展态势

1、2006年上海物流业差不多情况

2006年上海物流业保持持续、快速进展,呈现以下特征:

(1)现代物流业规模接着扩大。2006年,全市物资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物资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集装箱吞吐量217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上海港物资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居世界第六位。

(2)重点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洋山保税港物流园区首期封关运作面积7.2平方公里,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治理,已有36家物流、加工、航运服务等企业和60余家船代、货代、报关等商贸服务型企业入驻;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建成近40万平方米仓库,15万平方米集装箱转运区和各类相关配套措施,实施“区港联动”后形成航港区一体化运作模式,初步建成国际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园区雏形,2006年实现进出口区货值182亿美元,占全国保税区的78%。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物资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差不多启动,货邮吞吐量达216.48万元吨,同比增长16.59%,跃居世界第7位。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差不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引进物流企业、物流中心59家,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业务。

(3)物流基地与产业进展融合度增强。上海化工区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动身,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包装和配送等增值服务,延伸物流服务链,经营业绩稳步上升。上海国际汽车城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把汽车制造业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4)安全物流逐步实现供应链全程监控。注重采纳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对涉及都市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危险化学品和冷藏冷冻食品的产、运、储、销及废弃处置各环节实现全程监控。百联集团现代物流通过对危险化学品仓库信息化改造,借助红外线监控系统、装有GPS系统的专业运输车辆,为3M、旭电子等企业提供JIT服务,每天将200多个产品配送到生产流水线,使生产企业实现零库存,提高了安全系数。源通冷链物流中心严格操纵冷链流程,保证低温作业标准,采纳全自动温度监控系统,实现了收货、拣货、在途配送各等环节温度的实现全程操纵,达到8小时分拣20万件的业务规模,确保了冷链食品的安全。

(5)配送物流降低成本作用明显。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通过升级改造,差不多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治理系统,建立起了支撑业务进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试运营以来,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治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治理,加强成本操纵,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业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化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3降到万分之0.16。

(6)第三方物流承接物流外包业务能力提高。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治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治理各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差不多承接了3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的物流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

(7)物流标准化建设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步伐。市标准化研究院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差不多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同时,EDI、WMS、GPS等成熟的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电子标签(RFID)等新兴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2006年8月,科技部还正式批准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国内首个“国家射频识不产业化(上海)基地”。物流软件开发业务也较快进展。

2、2007年上海物流业进展趋势

按照市委八届十次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上海市现代物流业进展“十一五”规划》,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进展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都市配送物流,推进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四个物流园区和汽车、化工、装备制造业、钢铁及冶金产品等四个专业物流基地建设,加快进展第三方物流,拓展物流服务产业链,增强现代物流业的辐射力,提升现代物流业的服务能级。

2007年推进上海物流业进展工作重点:一是创新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二是大力培育品牌物流企业;三是推进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联动进展;四是提升物流园区服务能级;五是加快建立科学的都市配送物流体系;六是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协同进展;七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八是加快信息化应用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九是推进物流行业基础工作进展。

二、电子商务进展态势

1、2006年上海电子商务差不多情况

上海电子商务进展的初级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该时期要紧在外经贸领域开始电子商务应用;上海电子商务进展时期(90年代中到2000年),该时期上海各领域电子商务得到较快的进展。上海电子商务低迷时期(2000年至2002年),受网络泡沫破灭以及纳斯达克指数狂跌的阻碍,加上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尚未建立,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业绩滑坡,许多电子商务企业难以为继,纷纷倒闭。上海电子商务的恢复进展时期(2003年至今),上海企业电子商务进展从MIS时期走到了供应连治理时期,电子商务普及面快速扩大,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网上交易规模及成交金额都有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差不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2003、2004、2005、200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分不为504.41亿元、743.19亿元、1623亿元和189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47.34%、118.4%和17%。

上海电子商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应用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电子商务配套政策法规不健全;二是适用电子商务的相关投诉、赔付、仲裁、失信惩戒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三是电子商务进展支撑体系有待深化建设,在支付、物流、信用、安全等环节,现有的支撑水平与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和进展的需求。

2、2007年上海电子商务进展趋势

上海电子商务的进展目标:按照上海“十一五”中长期进展规划的要求,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企业改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治理方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为要紧手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进一步推进商贸企业电子商务的进展,营造一个和谐的购物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电子商务企业和平台。培育5家年交易额超过50亿人民币的电子商务企业,形成一批在行业内有重大阻碍的电子商务行业平台。

三、会展业进展态势

1、2006年上海会展业差不多情况

2006年在上海举办国际展览会295个,比上年增长6.88%,总展出面积43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9%,参展企业18.03万家,比上年增长2.31%,参观观众884.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45%。要紧的国内展览会171个,总展出面积45万平方米。大型会议、论坛94场。较有阻碍的节事活动112次。上海会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如下特点:

(1)上海会展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在295个国际展览会中,境外和其他省市来沪办展86个,会议论坛、节事活动中10%的项目来自于境外。

(2)国际阻碍力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展览项目中,境外参展商已达到43270家,比上年增长2.75%,境外参观观众达到51.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3%。

(3)国际展览会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举办50000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展览会23个,比上年增长53.3%,平均每个项目展出1.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05%。场馆方面,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新增面积23000平方米,使实际面积达到103500平方米。

(4)非公展览企业不断崛起。据协会358个会员单位分析,非公企业达到236个,占65.93%,295个国际展览会中,非公企业主承办124个,占42%。

2、2007年上海会展业进展趋势

2007年推进上海会展业进展的工作目标是:巩固、提高、进展。以“立足上海,覆盖长三角,服务全国”为宗旨,促进各品牌展会与产业对接,加强合作,规范和引导上海会展市场。对外交流的重点将加强与国际展览业协会的联络,与美国、欧洲等会展发达都市的合作,通过交流,结成友好合作伙伴,从而为会员单位提供更广泛的信息与商机。

四、专业服务业进展态势

1、拍卖业

2006年上海拍卖业在进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数据显示:

(1)本市去年进行1989场拍卖会,拍卖成交总额达到244亿元,与2005年相比差不多持平,无形资产和房地产拍卖标的比重较大,生产资料标的数量明显增加,机动车标的数量有所增加。许多拍卖企业积极开拓本地和外地市场,主动向企事业等托付机构宣传拍卖作用、结合企业动迁、资产重组和经营权、广告权等策划拍卖项目,成为2006年上海拍卖业挖掘拍卖标的,繁荣拍卖市场、进展拍卖公司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本市现有从业人员1380名,拍卖企业130家,其中有41家企业获得中拍协颁发的资质证书,较前两年增加28%;其中AAA级11家;AA级19家;A级11家,列全国各大都市之首。

(3)本市有30家拍卖企业获得“重合同守信用”称号;有38家企业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占到全行业四分之一。还有许多拍卖企业获得工商、税务、文明办以及各类托付机构颁发的资质、诚信和荣誉证书。

总结上海拍卖行业2006年工作,可简要地概括为两条体会,一是诚信是拍卖行业的核心,要常抓不懈;二是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和服务作用。

2、典当业

2006年是上海典当行业飞速进展的一年,典当融资理财日益深入人心,方便快捷的功能优势正普遍被社会认可,典当业务创新模式不断涌现,2006年全年完成典当总额94.76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7%(剔除2006年增加了15家典当行因素外,实际同比增长18.7%),为宽敞市民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达42.94万人次。呈现如下特点:

(1)房地产典当业务占全年总额的66.3%,接着是典当业中的主导业务,业务量增加了20个亿。财产权利典当业务大幅上升,占全年总额的8.49%,比05年上升了2.2%。金银珠宝类比重呈下降趋势,05年为18.5%,06年为16.5%,下降了二个百分点。

(2)以国有控股的典当公司成为行业进展中引导行业规范健康进展的主力军。06年新成立的国盛典当是上海国际集团控股的典当公司,全市注册资本最大(达9千万);百联集团控股的华联典当,以特色服务、连锁经营的模式,进展为注册资金8千万,九个经营网点,并托付治理一家典当公司的品牌典当行;另外还有东方典当,注册资金5千万,注重专业分工,治理创新,以及营销策略形象宣传。正是这些企业带动了整个上海典当行业经营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3)“创新经营模式,努力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平台”,“中小企业融资的绿色通道”,“现代金融业功能的有益补充”等这些已成为大多数典当企业的市场定位,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的典当总额有将近75%的资金是流向中小企业和民营私有中的,尽管他们只占据了典当人次的25%。

(4)到目前为止上海已拥有86家典当公司,34家分支机构,合计120家网点。典当行数量和典当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上海典当市场的各种竞争日益加剧,其中体现在价格竞争和人才竞争二个方面,需要行业主管和行业协会积极加以引导,使整个行业有序健康进展。同时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典当风险,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监管。

3、租赁业

2006年上海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共有4家,增加了上海电气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和上海安吉租赁有限公司。一年来,上海市经委和上海市地点税务局一手抓规范、一手促进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试点企业监管方法,形成了政府、协会和试点企业的联动机制,明确了统计报表报送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关心试点企业反映经营中碰到的政策问题,确保了试点政策的落实到位。

与2005年相比,目前本市内资融资租赁试点情况有所变化,出现了3个特点:

(1)租赁业务逐步开展。一年来4家试点企业积极开拓融资租赁业务,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融资租赁试点得到了实质性的启动。

(2)经营治理走向规范。2006年,4家试点企业从内部经营治理着手,苦练内功,完善了内部风险操纵治理制度,制定了融资租赁业务流程,推出了信息化治理系统,使得企业的经营治理做到了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3)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融资租赁业务开展的需要,试点企业从资本、企业结构、人员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扩大了规模。如中航技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4.3亿元,企业实力得到明显加强,为今后业务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推进专业服务业进展相关措施

依照市委市府提出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战略,结合本市拍卖、典当、租赁行业的现状,明年专业服务业要以进展、突破、创新、规范、完善、提升为目标,摆脱原有模式的约束,从经营、治理、服务、人才各方面着手,加快行业的进展,树立行业形象。

(1)制定完善行业进展规划和治理规范。本市专业服务业在全国尽管处于领先地位,但和上海经济进展地位相比还有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上海日益进展的经济需求。2007年要开展行业调研,邀请专家学者、经营者和政府治理人员对专业服务业的进展方向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制订专业服务业的行业进展规划,确定近几年的进展目标和重点,为行业的进展,为社会资本的进入提供依据。同时要依照国家现有专业服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上海专业服务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进展、有利于规范的地点专业服务行业市场准入和经营治理方法,明年打算完成《上海拍卖行业治理实施细则》、《上海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治理方法》等行业治理方法。

(2)建设诚信体系,打造诚信行业。在2006年拍卖行业创建诚信挡案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积极开展专业服务业各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是鼓舞、促进行业公约的制定和推行,发挥行业自律功能。针对一些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的环节,逐步制定出一批诚信公约,对外公开,同意客户以及社会各界监督。对违反行规的行为在行业内通报,从而在行业内形成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建立诚信信息档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托付拍卖、典当以及租赁行业协会在行业内建立诚信体系信息库,建立服务企业以及客户的诚信档案。三是建立诚信考核制度,在日常监管、年审以及定期不定期检查过程中,将企业诚信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四是形成监督机制,政府各监管部门包括工商、公安、文物、税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信息共享,建立企业诚信情况通报制度。五是鼓舞企业积极与全市信息体系连网,在业务中使用诚信信息,爱护企业自身经营安全。六是强化职业道德意识,通过行业协会,有打算、分期分批地在行业内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宣传和培训,三年内完成所有高级治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地培训。提升行业治理层和操作层的职业操守,树立诚信是专业服务企业生命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在宣传诚信体系,在行业内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形成诚信经营的氛围。

(3)积极开展专业服务理论研究,充实行业进展理论基础。专业服务业先进理论研究的缺乏差不多阻碍到行业的进一步进展,2007年工作重点:一是针对专业服务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研究制约本市专业服务业进展的各种因素,查找解决方法,为行业进展营造良好环境。2007年要集中精力开展融资租赁行业进展专题调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思广益,形成本市融资租赁行业进展专题调研报告找出本市租赁行业进展缓慢的全然缘故。二是开展专业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形成科学的进展思路。逐步从全然上解决专业服务业理论指导缺乏、现有政策模糊的现象。三是举办各类讲座,积极普及专业服务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大力宣传租赁、拍卖、典当等现代经营理念,让社会各界了解专业服务行业,并逐步同意。鼓舞企业和个人购买、使用专业服务产品。

(4)树品牌、立形象,努力提高专业服务企业经营治理能力。针对本市专业服务业粗放的经营模式,政府、行业和企业要从不同角度共同努力,充实行业的内涵,树立行业的品牌,提升行业的形象。一是行业内培育一批专业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鼓舞上海华联典当、上海拍卖行、国际商品拍卖、上海电气租赁等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力争2007年形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阻碍力和知名度的专业服务品牌。二是行业内推进连锁化经营。在典当、拍卖等行业,通过政策导向,优先审批连锁公司、分公司,形成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三是行业内推进标准化治理,鼓舞企业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治理模式,促进行业制订和使用标准化、格式化合同文本,逐步实行标准化治理。四是鼓舞企业开拓专业服务新领域,通过协调相关政策、沟通相关部门、解决共性问题、制造外部条件,鼓舞企业按照市场化模式,开拓新的专业服务产品,形成新的行业进展增长点。如通过组织、协调、政策导向,鼓舞拍卖企业、典当企业在艺术品、二手车等领域群策群力、积极开拓、整合资源、协调一致、共同努力,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究出一条新的进展道路。五是积极开展职业培训。2007年起重点组织开展3个层次培训:从业人员差不多素养培训、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和治理人员经营治理培训,打算年内所有一线人员都通过培训。

(5)服务行业、强化治理。专业服务业面广量大,行业情况复杂、政策风险较高、社会阻碍较大,对政府行业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明年打算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行业统计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信息网络,建立行业经营统计报表电子报送制度,即时、正确地做好专业服务行业统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建立政府行业治理公开透明制度,将政府和行业的治理政策、治理规范通过政府网站公开,便于企业即时掌握和执行。三是建立政府部门协同治理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五是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关心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车管、证管部门等,解决拍卖、典当行业经营中碰到的政策问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重点一、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究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起源和进展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都市经济进展到一定时期,在经济总量进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进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进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都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进展;纽约的CBD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分时期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专门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极化进展的国际趋势。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大都市进展规律并借鉴其进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要紧是指:按照现代都市进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服务产业集群功能的区域。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①统一规划,突出都市设计,打造都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爱护历史风貌;

②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依托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

③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筑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实现人车分流;

④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资源集约利用。

2、上海进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举措。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四个领先”的要求,强调领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大力进展现代服务业。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究进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加速进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展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都市经济结构十分重要。上海的承载能力和客观条件都决定,只有走出一条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进展。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服务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从而能够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优势。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降耗、环保和节约用地,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确实是产业集聚、集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典范。同时,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

(3)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可望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提高辐射全国能力的抓手。一是集聚区会成为总部集中地,要把商业、会展和各类服务业集成,为总部集中地服务。二是集聚区会成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三角的重要载体,而长三角那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一定会为上海服务业进展提供巨大的机会。三是集聚区会成为提升都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的集聚,提高都市综合服务功能。

3、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进展现状和前景

2006年,首批12个集聚区全面启动。其中,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和杨浦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的部分项目已建成开业;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和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正在抓紧建设;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区和松江佘山休闲旅游区在确定开发商后正在制定完善前期规划;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不夜城现代交通商务区加快动迁进度;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和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拓展提升工作也进一步深化细化,有关项目有序推进。总体上看,以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第一批集聚区重点项目开工已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产业高地和都市名片的集聚区,其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在规划建设中得以落实和体现。

2007年,初步确定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虹桥涉外商务区、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七宝生态商务区、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等八个项目,作为第二批重点推进的集聚区项目。

目前,全市20个集聚区建设工作整体呈现出四大趋势:

(1)在集聚功能效应上,更好地体现了区域CBD的作用。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进展,全方位提升了静安南京路商圈的能级和品位;卢湾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努力将“太平桥”建成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品牌的聚拢地,力争成为达到国际水准的国际大都市商业商务中心;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突出资源整合,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在完善现有的企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并联服务”的新格局。

(2)在空间形态布局上,由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进展。如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2006年4月份试营业以来,日均销售达200余万元;七宝生态商务区结合外环线绿地林带建设,打造商务商业集聚地;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将凭借杭州湾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进展的载体和抓手。

(3)在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如漕河泾高新科技产业服务区形成“总部经济”、“设计研发”、“创新孵化”、“综合服务”四大功能;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内苏州河沿线老工业区的历史文脉被专门好地保留,文化特色鲜亮;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实现供应商、贸易商、用户的直接联动;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以科技教育为特征;大连路创意产业服务区以科技商务为特征的。

(4)在交通组织衔接上,与交通特不是与都市轨道交通衔接更加紧密。如虹桥涉外商务区依托虹桥国际机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吸引更多的外事机构、外资企业、国际机构入驻,营造更好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使该地区成为上海的涉外经济商务服务平台和长三角的商务服务平台。

二、20个集聚区要紧成就和重点项目

1、黄浦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区

西藏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地处世纪大道—延安路和苏州河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核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进展优势。在推进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黄浦形成了功能提升、环境改善、项目引进“三位一体”并重的进展模式,体现出鲜亮特点。一是全球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不断入驻。包括多家国际闻名的服务业治理连锁集团、运营总部型企业、各大行业领先型企业、地域标志型企业等。二是集聚区内产业的吸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集聚区内现有多家全球航运巨头的地区总部或运营总部、要紧国际快运公司以及相关的跨国采购、国际贸易、货代、报关、保险等上下游企业,以物流服务业为代表的纵向产业链初步形成;而以专业服务业、酒店治理业为代表的横向产业集群也日益壮大,形成了上海高星级酒店最为集聚的区域。三是以创意产业园区和都市创新技术园区为主体的小型集聚区不断衍生。包括南苏河创意园区、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等。

2007年该集聚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和功能集聚,全面推进形态开发,深度拓展现代商务功能,做好世茂国际广场二期等招商和入驻工作,完成廖创兴金融中心等高端楼字的竣工开业工作,做好金昌摩尔大厦等在建项目的配套服务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软件提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完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展保障机制。

2、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

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现有商业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恒隆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久光百货等聚拢了1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现有商务面积150万平方米,已入驻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公司等。2006年,静安区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已有9幢,商业、商务投资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

2006年,静安南京路坚持“以高取胜、错位进展”的产业进展方针,大力引进国内外闻名的商业商务大企业、大集团,拓展高层次的品牌优势,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和行业的进展。共调整和引进了165个国际品牌;关心7幢有条件的楼宇提升品质,获得涉外办公楼资质;完成了30多家商业网点、酒店及商业楼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