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知识实词
通假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虚词
常见虚词兼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1文言文知识实词通假一词多义1实词通假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回主页2实词通假回主页2通假通假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假借的现象。通假的基本规律:1.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完全同音2.至莫(暮)夜月明。——声母相同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韵母相同4.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形近通假回实词主页3通假通假是指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假借的现象。回实词主页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璧,可予不2、将军禽操,宜在今日3、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4、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5、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6、如有营,予佐尔贾不(否)禽(擒)卒(猝)雷(擂)内(纳)贾(价)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不(否)禽(擒)卒(猝)雷(擂)内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9、合从缔交,相与为一10、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1、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倍(背)蚤(早)从(纵)景(影)罢(疲)辟(避)5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蚤(早)从(纵)景(影)罢一词多义本义——最初造字时的意义。素:白色丝绸采:摘取兵:兵器财:财物引申义——围绕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朝:早晨--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心腹:亲信手足:兄弟坎坷:不得志咽喉:要害之处比喻义与比喻辞格:一为正式工,一为临时工。回实词主页6一词多义本义——最初造字时的意义。回实词主页6故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旧交,老友)此物故非西产(同“故”,本来)7故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7轻车简从驾轻就熟(分量小)轻而易举轻歌曼舞(轻松)轻举妄动轻诺寡信(轻率)轻重倒置避重就轻(不重要)重义轻利轻财好施(轻视)轻手轻脚礼轻情意重(轻微)轻8轻车简从驾轻就熟(分量小)轻8古今异义古今同义人、树、牛、山、水、土、星星、房子古今异义穷:古——欲穷其林(穷尽、完结)人穷则反本(不得志、不显贵)今——生活贫困亲戚:古——父母兄弟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回主页9古今异义古今同义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回主页9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扩大1、原指某事物的词,放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兽皮)今—动植物体表面一层组织以及包在外面的东西如书皮、封皮等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甘:古—物之甘美者也,甜也今—味美,心里乐意如心甘情愿回古今异义主页10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回古今异义主页10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江河:古—长江黄河今—河流
好:古—女子貌美今—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秋:古—禾谷熟也(秋季)今—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回古今异义主页11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回古今异义主页11词义缩小1、词义程度的减弱饿: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一般肚子饿怨:古—“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恨)今—从无怨言,任劳任怨(不满意,责备)2、词义所表示的范围缩小禽:古—“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飞禽走兽的总称)今—专指鸟类回古今异义主页12词义缩小回古今异义主页12丈夫:古—“丈夫亦爱怜其子乎”(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小男孩)今—专指妻子的配偶3、词义义项的减少迁:古—“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调任,升职)“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今—迁移,变换13丈夫:古—“丈夫亦爱怜其子乎”(成年男子)13词义转移1、由表示甲事物的转移到表示乙事物涕:古—“儿涕而去”(眼泪)今—鼻涕币:古—“置币遗单于”(礼物)今—钱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到表示乙动作走:古—“窃计欲亡走燕”(跑,逃跑)今—引路,步行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回古今异义主页14词义转移回古今异义主页14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慢:古—怠慢今—速度慢4、由甲义转移到乙义,词性也产生转移牺牲: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用做祭品的猪牛羊三牲)今—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诞生命或权利假: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借)(动词)今—假期(名词),假的(形容词)15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15词义感情色彩变化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明哲保身:古—“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聪明智慧又善于适应环境)今—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复辟:古—“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失位君主复位)今—恢复旧制度爪牙:古—勇士武将今—帮凶,狗腿子衣冠禽兽:古—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如禽兽的人回古今异义主页16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回古今异义主页16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乖:古—“行为偏僻性乖张”(偏执,不驯顺)今—听话,安顺锻炼:古-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今-磨炼3、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谤:古-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恶意中伤祥:古-是何祥也,吉凶焉在(预兆,有吉有凶)今-吉兆
回古今异义主页17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回古今异义主页1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前—前面敌—敌人回古今异义主页18名称说法改变回古今异义主页18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词类活用回实词主页19使动用法词类活用回实词主页19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回主页练习20动词的使动用法回主页练习20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外连横而斗诸侯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回主页回使动用法21动词的使动用法回主页回使动用法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回主页回使动用法2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回主页回使动用法22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魏置相,相田文回主页回使动用法23名词的使动用法回主页回使动用法2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回主页2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回主页2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且愚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且夫我曾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回主页回意动用法2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回主页回意动用法25名词的意动用法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虚心而师百氏。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回主页回意动用法26名词的意动用法回主页回意动用法26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死国可乎回活用主页27为动用法回活用主页27名词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置人所罾渔腹中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顺流而东回主页28名词用作动词回主页28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回主页29名词用作状语回主页29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豕人立而啼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0名词用作状语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0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1名词用作状语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1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2名词用作状语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2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陆贾)迺病免家居童子隅坐而执烛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3名词用作状语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3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4名词用作状语回主页回名词作状语34动词用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回主页35动词用作名词回主页35形容词用作名词将军身披坚执锐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回主页36形容词用作名词回主页36形容词用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素善留侯张良回主页37形容词用作动词回主页37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回主页38数词用作动词回主页38练习指出下列红色词语各属于哪种活用类型:项伯杀人,臣活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外连横而斗诸侯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39练习指出下列红色词语各属于哪种活用类型:39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魏置相,相田文4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4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魏置相,相田文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虚心而师百氏。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4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豕人立而啼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4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将军身披坚执锐是故圣亦圣,愚亦愚4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43常用文言句式回主页44常用文言句式回主页44文言句式常式句变式句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练习由此去回主页45文言句式常式句变式句判断句疑问句被判断句类型1,用“者”“也”表示判断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3,“为”“是”表判断4,“非”“未”“弗”“无”“莫”表判断5,直接表判断回句式46判断句类型1,用“者”“也”表示判断2,用副词“乃”疑问句类型用疑问代词用疑问语气词谁何曷胡安孰焉乎欤耶哉回句式47疑问句类型用疑问代词用疑问语气词谁何曷胡安孰
被动句类型“于”、“受……于”表被动“为”、“为……所”表被动“见”、“见……于”表被动动词表被动(意念被动)回句式48被动句类型“于”、“受……于”表被倒装句类型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动宾前置介宾前置回句式49倒装句类型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省略句类型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量词回句式50省略句类型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省量词回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邻之厚,君之薄也.此世所以不传也.5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邻之厚,君之薄此亡秦之续耳无他,但手熟耳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购三百盆,皆病者.52此亡秦之续耳无他,但手熟耳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购三百盆,皆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巨是凡人,偏在远郡.是说也,人常疑之.此处“是”是一个代词,意思是“这”.5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巨是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予本非文人画士.5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55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55客何为者也。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谁为哀者?56客何为者也。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谁为哀者?56孰为汝多知乎?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壮士,能复饮乎?57孰为汝多知乎?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壮士,能复饮乎?5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贤能为之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甚矣,汝之不惠!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悲哉,秋之为气也!59甚矣,汝之不惠!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悲哉彼不我恩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微斯人,吾谁与归?唯利是图何以战?夜以继日动宾前置介宾前置回句式60彼不我恩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微斯人,吾谁与归?唯利是图何以战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尝贻余核舟一.6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遂屠惧,投以骨.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学于余.62屠惧,投以骨.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蟹六跪而二螯.省略主语“蛇”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鼓”省略介宾“之”省略动宾“之”省略量词“只”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鼓”6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黔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00年高考)(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A.(1)与(2)与相同,(3)与(4)与不同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C.(1)与(2)不同,(3)与(4)相同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A回句式64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99高考)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A65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99选择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1)村中少年好事者。()A.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B.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C.疆土之新辟者。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C66选择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C66(2)折藏之,归以示成。A.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B.不以累臣衅鼓C.则足以拒秦D.寡君之以为戮C67(2)折藏之,归以示成。C67(3)客何为者也。()A.不霁何虹B.何竟日默默在此C.何施之为D.大夫何罪C68(3)客何为者也。()C68(4)渭流涨腻,弃脂水也()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B.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C.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D.闻姊家有阁子,且所谓阁子也A回句式69(4)渭流涨腻,弃脂水也()A回句式69文言文的翻译回主页70文言文的翻译回主页70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何为信?真实(尊重原文顺序、词义)何为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何为雅?形象(准确传达原文语气与精神)71文言文的翻译71《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72《烛之武退秦师》:72《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73《烛之武退秦师》:73信:真实(尊重原文顺序、词义,把其中的实词、虚词、活用、通假等翻译出来)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调整顺序,补充成分)雅:形象(准确传达原文语气与精神,注意关联词、语助词等)74信:真实(尊重原文顺序、词义,把其中的实词、虚词、活用、通假需要注意:A.积累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B.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C.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现代表达方式D.结合整个文章或文段翻译,不断章取义75需要注意:75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2、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3、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金。)4、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76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2、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漂亮?)3、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金。)4、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771、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8、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最恨那种不说自己“愿意那样做”而一定要给它找个托词的人)9、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着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来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内部啊)788、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最恨那8、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最恨那种不说自己“愿意那样做”而一定要给它找个托词的人)9、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着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来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宫廷内部啊)798、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有品德的人最恨那10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1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它用心专心的缘故)12、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在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8010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10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1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12、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在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8110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13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14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如影随形似地跟着他。)821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好的将13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14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如影随形似地跟着他。)831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好的将1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6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17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被占领而称王)18
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84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1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16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17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被占领而称王)18
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85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19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20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做的话,你们这些人将有一天要被刘邦俘虏)21
沛公安在?(刘邦在哪里?)22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漂浮而出,鸟飞累了也知道飞还。日光暗淡,即将日落,我抚着孤松流连不忍离去)23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光,何不随自己的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绪不宁还想去什么地方?)861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我派遣将19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20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做的话,你们这些人将有一天要被刘邦俘虏)21
沛公安在?(刘邦在哪里?)22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漂浮而出,鸟飞累了也知道飞还。日光暗淡,即将日落,我抚着孤松流连不忍离去)23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光,何不随自己的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绪不宁还想去什么地方?)871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我派遣将回主页88回主页88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虚词回主页89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尔安敢轻吾射。――宋·欧阳修《归田录》②谁;何;什么[who;how;what]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孙膑兵法·纂卒》③哪里,何处[where]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回虚词主页90安回虚词主页90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91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91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②谁;何;什么[who;how;what]③哪里,何处[where]回虚词主页92安回虚词主页92但(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①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②只管,尽管[feelfreeto]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回虚词主页93但回虚词主页93③只是;但是――表示转折[but]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④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solongas]但出牌呼妾,妾便出来。――《警世通言》94③只是;但是――表示转折[but]94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二首》95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史记·李斯传》95但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①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only]②只管,尽管[feelfreeto]③只是;但是――表示转折[but]④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solongas]回虚词主页96但回虚词主页96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本义:颊毛)而,颊毛也。――《说文》①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回虚词主页97而回虚词主页97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回虚词主页98表示递进关系回虚词主页98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②你;你的[you;your]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又如:而翁(你的父亲)99表示假设关系99③这样,此[this]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而夫(此人;这人)④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of]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⑤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100③这样,此[this]100⑥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howcould;howisitpossible]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⑦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⑧如,好象[seem;like]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101⑥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howco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回虚词主页102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回虚词主页102而(象形。颊毛)①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表示递进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②你;你的③这样,此[this]④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of]⑤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⑥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⑦用于句末,相当于“耳”⑧如,好象回虚词主页103而回虚词主页103耳①<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本义:耳朵)耳,主听也。――《说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②听觉,听力[senseof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回虚词主页104耳回虚词主页104③耳状的东西[anear-like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sprout(ofgrainonthecereal)]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105③耳状的东西[anear-likething]。如:索④<动>听到,听说[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附耳而语[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106④<动>听到,听说[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⑤<语气>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thatisall]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⑥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⑦<连>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107⑤<语气>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thati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回虚词主页108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回虚词主页108耳①<名>耳朵②听觉,听力③耳状的东西④<动>听到,听说⑤<语气>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⑥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⑦<连>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回虚词主页109耳回虚词主页109故①〈名〉(形声。从攴,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cause;reason]故,使为之也。――《说文》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②事;事情[thing]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回虚词主页110故回虚词主页110③意外或不幸的事变[accident]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④旧识;旧交[oldfriend]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111③意外或不幸的事变[accident]111⑤特指旧法、旧典、成例[outmodedconventions]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⑥先,祖先[ancestors]。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112⑤特指旧法、旧典、成例[outmodedconventi⑦旧的事物[thestale]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又如:吐故纳新⑧通“诂”,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explainarchaicordialectalwordsincurrentlanguage]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113⑦旧的事物[thestale]113⑨<形>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轩东故尝为厨。――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114⑨<形>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⑾通“古”,时代久远[longlongago;agesago]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又如:先故(很久以前)⑿<动>死亡[die]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⒀衰老[beoldandfeeble]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115⑾通“古”,时代久远[longlongago;ages⒁〈副〉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purpose]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⒂同“固”,原来,本来[first;originally]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116⒁〈副〉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pur⒃仍,还是[still]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⒄通“胡”(何,何故[why])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又如:故为(何故如此)117⒃仍,还是[still]117⒅<连>因此,所以[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⒆<代>这;那[this;that]。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118⒅<连>因此,所以[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1则是无故。――《礼记·礼运》夫有其故。――《国语·楚语》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119则是无故。――《礼记·礼运》119故〈名〉缘故,原因⒁〈副〉故意,存心
⒂同“固”,原来,本来⒃仍,还是
⒄通“胡”(何,何故)⒅<连>因此,所以
⒆<代>这;那回虚词主页120故回虚词主页120何①〈代〉什么[what]何以自绘。――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回虚词主页121何回虚词主页121②怎么样[what]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土石何?又如:何居(何故);何者(为什么);何意(为什么,何故);何缘(为什么)122②怎么样[what]122③哪里,什么地方[where]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从(哪里);何止(哪里止,不止)④谁[who]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⑤哪样,哪点[which]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123③哪里,什么地方[where]123⑥〈动〉问,盘问,诘问[ask]良将精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124⑥〈动〉问,盘问,诘问[ask]124⑦〈副〉岂:怎[how]。如:何以这样?⑧甚;多么[very;how]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古风》⑨〈名〉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韩氏”所分。如:何郎(三国时,魏国何晏面白如傅粉。后即称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为何郎)⑩〈语气〉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25⑦〈副〉岂:怎[how]。如:何以这样?125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何不以锯中。――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诗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回虚词主页126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回虚词主页126何①〈代〉什么[what]②怎么样③哪里,什么地方[where]④谁[who]⑤哪样,哪点⑥〈动〉问,盘问,诘问⑦〈副〉岂:怎
⑧甚;多么[very;how]⑨〈名〉姓如:何郎(三国时,魏国何晏面白如傅粉。后即称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为何郎)⑩〈语气〉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回虚词主页127何回虚词主页127乎〈动〉(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exhale]“呼”的古字。呼唤;召唤[call]。如:乎号回虚词主页128乎回虚词主页128㈠〈语〉①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近者大乎。――《列子·汤问》129㈠〈语〉129②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③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130②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130④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⑤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⑥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131④表示推测语气131⑦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⑧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㈡〈介〉⑨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⑩于;从[from]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132⑦表示肯定语气132⑾于;在[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⑿于;从[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⒀于;因为;由于;在于[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133⑾于;在[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133⒁于;按照;根据[according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⒂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134⒁于;按照;根据[accordingto]。介绍动作、行㈢〈后缀〉⒃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⒄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⒅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昂昂乎庙堂之器。135㈢〈后缀〉135不亦精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可乎。――《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学有难易乎。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136不亦精乎。136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天乎。――清·袁枚《祭妹文》人乎。隳突乎南北。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回虚词主页137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回虚词主页137或㈠<代>(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some;someone]或跃在渊。――《易·乾》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回虚词主页138或回虚词主页138㈡〈连〉①表示选择或列举。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②表示假设。倘若,假使[if]。如:或若(假使,倘或)139㈡〈连〉139㈢<副>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间或,有时[occasionally;sometimes]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又如:或时(有时)㈣<动>通“惑”。迷惑[puzzle]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140㈢<副>140㈤<语>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莫或除之。回虚词主页141㈤<语>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回虚词主页141既㈠<动>(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①吃罢,吃过[eatup]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君既食。――《礼记·玉藻》回虚词主页142既回虚词主页142②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eclipse]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③完毕;完了[complete;end]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143②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eclipse]143㈡<副>①已经[already]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既泣之三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144㈡<副>144②不久;随即[soon]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盐铁论·毁学》㈢<连>①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145②不久;随即[soon]145②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both…and;aswellas]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146②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既克。――《左传·庄公十年》既其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加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回虚词主页147既克。――《左传·庄公十年》回虚词主页147乃(廼、迺)㈠<代>①你,你的[your]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回虚词主页148乃(廼、迺)回虚词主页148②他的[his]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③此,这个[this]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④这样,如此[so]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又如: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149②他的[his]149㈡〈动〉是,就是[be]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150㈡〈动〉是,就是[be]150㈢〈副〉①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now]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②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151㈢〈副〉151③却[atthesametime]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刘向《列女传》④于是;就[then;whereupon]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152③却[atthesametime]152㈣〈连〉可是,然而[but;however]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回虚词主页153㈣〈连〉可是,然而[but;however]回虚词主页15其㈠〈名〉通“期”。期限[predeterminedtime;scheduledtime]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㈡〈代〉(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变成“其”。(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①彼、他[he]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又如:独善其身回虚词主页154其回虚词主页154②她[she]它[it]。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③他们;她们;它们[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④他的[his]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又如:其妻⑤她的[her]。如:其夫⑥它的[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⑦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55②她[she]它[it]。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⑧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that]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又如:正当其时⑨这样,如此[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㈢〈副〉①也许;大概[perhaps;probably;mostlikely]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156⑧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②表示祈使。当,可[can;may]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③将,将要[should]今殷其沦丧。――《书·微子》④表示诘问。通“岂”,难道[Doesitmean…?Shouldn'titbe?]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157②表示祈使。当,可[can;may]157⑤极,甚[very]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㈣〈连〉①如果,假设[if]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②或许;大概[perhaps]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③还是。表选择[still;yet]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158⑤极,甚[very]158㈤〈助〉①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②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云霏霏其承宇。159㈤〈助〉②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159160160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明·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清·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161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161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其真不知马耶。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162其可怪也欤。――唐·韩愈《师说》162且㈠<代>此,这;今[this]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㈡<副>①将近;几乎[almost;nearly]年且九十。――《列子·汤问》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去后且三年。――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回虚词主页163且回虚词主页163②将要[begoingto;will;shall]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淮南子》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以为且噬己矣。――唐·柳宗元《三戒》火且尽。――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祸且及汝。――清·魏禧《大铁椎传》又如:且当(该当);且然(亦将如此)164②将要[begoingto;will;shall]16③暂且;姑且[just;forthetimebeing]且往观乎?――《诗·郑风》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甚且心之所以清。――清·刘开《问说》又如:你且等一下;这事且放一下;且可(犹暂且);且休(暂且休整);且自(暂且;只管);且住(暂止);且暂(犹暂且);且权(暂且;姑且);且则(姑且);且复(姑且再)④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even]。如:死且不怕,况困难乎165③暂且;姑且[just;forthetimebein㈢<连>①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and]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行牧且荛。――唐·柳宗元《童区寄传》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香且甘者。――清·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贼能且众。――清·魏禧《大铁椎传》又如:贫且贱;横且直;且并(并且);且是(而且)②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both…and…]。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166㈢<连>166③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or]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④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moreover]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且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余悲之,且曰…――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且欲观客。――清·魏禧《大铁椎传》又如:且夫(且况。况且)167③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or]167⑤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if]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又如:且如(假如;如果);且使(假使;倘若)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为众人师且不敢。――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且继今以往。――[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回虚词主页168⑤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if]回虚词主页1然㈠<动>(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①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burn]然,烧也。――《说文》若火之始然。――《孟子》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回虚词主页169然回虚词主页169②明白[understand]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③耀;照耀[dazzle]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④以为…对;同意[agree]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170②明白[understand]170⑤形成[form]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⑥宜;合适[fit]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㈡<形>是,对[yes]假借为嘫。然,应也。――《广雅》子曰:然。――《论语·阳货》171⑤形成[form]171㈢<连>①但是,然而[but][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三戒》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172㈢<连>172②虽然。表示让步关系[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③于是[thereupon]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史记》④然后;才[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兰州工商学院《谱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终止合同书协议书
- 作业之道模板
- 二零二五版店面转让协议书样板
- 二零二五版执业药师租赁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版汽车运输合同书标准文本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务公司股权分配协议书
- 二零二五股权转让回购协议范例
- 音乐时光穿梭
- 常用担保贷款合同模板
- 《电力建设工程起重施工技术规范》
- 乳腺腺病超声诊断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二) 练习四
- 电子商务的区块链与加密货币
- DB35T 2082-2022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建设基本要求
- 2023年中国少女发育内衣行业发展白皮书
- 再生铝商业计划书
-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调研试卷(含答案)
-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辩证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
- 化学期中成绩分析
- 江苏省期末试题汇编-04-认识图形(二)(选择题经典常考题)-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