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氓《诗经》“六义”

按其表现内容分: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曲。颂—宗庙祭祀。按表现手法来分: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知识储备自由诵读1.标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二二拍,读顺课文。2.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诗句含义,整体感知。3.复述故事情节。4.故事可以分为几层?尝试两个字或四个字概括。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

此诗共六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依次写了恋爱成婚、惨遭婚变、自省决裂婚姻生活三阶段,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遗弃的痛苦,最后沉痛反省,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译】那个青年忠厚老实,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他不是来换丝的,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脾气,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兴观群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社会政治得失”。一、自由恋爱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婚姻受到极大地限制。在封建社会的大前提下,儒家伦理思想支配了一切,自由恋爱成为一种奢望。

然而,在儒家伦理思想未成为正统的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对婚姻仍有一定的自主权,《氓》中所描述的情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诗的前半部分,男女双方从相识、相交直至步入婚姻,未受到太大的阻碍。可见在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在婚恋方面确有一些自由。《诗经》中《邺风·静女》等诗篇也反映了当时下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景。为什么春秋时期下层人民的婚姻可以有这样自由选择的空间?这需要从当时的具体环境来分析。当时,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再加上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大量增加劳动力。下层人民是繁衍人口的主要群体,因此下层人民比上层贵族拥有更多的婚姻自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兴观群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社会政治得失”。二、媒妁shuò之言春秋时期的婚姻为聘婚制,践行起来便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在当时的婚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男女非有行媒(派遣媒人),不相知名;非受币(纳彩礼),不交不亲。”

的说法。这一点在《氓》中有着充分的反映。《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两情相悦,但苦于没有“良媒”,因此不得不“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春秋时期,没有媒人的证明,这场婚姻便是非法的,不仅不受到保护,还为社会所不容。这正与“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相符合。《氓》中,这对青年男女虽然早已私下定情,但女主人公仍然暗示男主人公找位媒人来提亲。不仅是《氓》,《诗经》中的许多其它诗篇也反映了媒人的重要性。《齐风·南山》记载:“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反映了媒人的地位与作用。当时,没有媒人,婚姻便难以成功,并且会遭到人们的嘲讽与社会的指责。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②【译】我登上那残破的城墙,来眺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他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他的到来,喜得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shī草占卜,兆象没有不详之语。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我的嫁妆搬到你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②“兴观群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社会政治得失”。三、龟卜筮占《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古人之所以采用龟壳和蓍草,是因为古人认为他们是最有灵性的动物和植物。古代民间认为,经过神圣的求卜过程,那些自然物也就获得了神圣的象征意义,它们呈现出来的形状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是神灵的启示或告诫。灼龟观兆烧灼龟板观察兆纹以定吉凶。兆:古代占卜,在龟板或兽骨上钻刻,再用火灼,看裂纹来定吉凶。预示吉凶的裂纹,叫“兆”。摓策定数摓

[pěng]:通“捧”,双手托物。就是通过49根蓍草的一系列操作,最后得出一个卦象,通过卦象来论事情的吉凶。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兴观群怨”: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社会政治得失”。四、婚姻六礼中国传统嫁娶的礼仪。婚姻六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亲迎:俗称“迎亲”,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西周时期,“婚姻六礼”也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必经程序。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中第一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意思就是女主人公提醒男主人公赶快找个好媒人来自己家提亲,这便合了纳采之礼。

第二章写道“尔卜尔噬,体无咎言”,暗合婚姻六礼中的问名、纳吉之礼。诗中虽然只提到纳吉之礼,但问名与纳吉之礼密不可分,如若进行纳吉之礼,则问名之礼必已先行之。

第一章最后一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合婚姻六礼中的请期之礼。

第二章最后一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便合了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与亲迎之礼。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③【译】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

唉呀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

唉呀姑娘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中。

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摆脱。

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摆脱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④【译】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的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两旁的布幔。我做妻子没差错,这个男子却怀有二心。这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打比方。兴:即触物兴词,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思考:三、四两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分析如何运用的?比兴

【分析】

以桑树起兴,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比喻恋爱时情意浓厚。

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比喻婚后的情意淡漠。

借“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斑鸠贪食桑葚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⑤【译】

我多年来做媳妇,家里的劳苦事没有一样不做的。

很早就起来,很晚才能睡觉,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渐渐对我施以凶暴。

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讥笑我。

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

本想和你百年偕老,这样只能使我怨恨不已。

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

少年时代多么欢乐,有说有笑是那样的开心。

当年的誓言是多么的诚恳,不想现在却违背了。

违背誓言不念情,那就让这场爱情了结了吧!其实她的不幸婚姻是有征兆的,回头看这首诗,你能找到哪些佐证呢?章节情节脉络男子称呼变化女子情感变化男子形象女子形象手法淇水意象象征义1恋爱成婚

23惨遭婚变

45自省决裂6合作探究

1.对于同一个人物的称呼发生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情感的变化。短短的篇幅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不断变化,这正体现了她对男子情感的变化,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氓”,意为“民”。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放下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用“子”直呼,当面表白,私定终身。“复关”代指男子,既交代了男子的住地,又表明二人身处两地时,女主人公的心已经飞到男子居住的“复关”。这一“复关”的称谓,就将女子因距离遥远不得相见而日思夜想的痴迷之情刻画了出来。“尔”是第二人称代词。恋爱时连用“尔”,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在诉说婚后感情发生变化时,女主人公又用了“尔”,已有不同,此处的“尔”蕴含着距离感。

“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既表明了女主人公和男子的夫妻关系,又具有概括性,以自己婚后的经验教训告诫所有已婚女子,婚后男人对女人的感情普遍地会发生变化。

2.综观全文,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分析。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氓婚前热情率真、善良淳朴、温顺迁就痴情专一、勤劳贤惠、坚强勇敢见异思迁、粗暴冷漠、违背诺言忠厚老实、殷勤主动、性格急躁婚后3.《氓》中三次写淇水有何象征义?

诗中三次提到淇水,代表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发展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热恋阶段;“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阶段;“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自省阶段。淇水见证了诗中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见证痴情、见证悲哀、见证决绝。

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诗中三次写淇水也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女主人公“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暗示了女主人公心如帷湿,伤心断肠,抒发心中无尽的悔恨和愤怒;“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有岸边让女主人公在痛苦中走向决绝,回头是岸。4.诗歌除了比兴,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一。(1)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

“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2)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3)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

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4)不同情形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对比赋对比鲍鹏山认为《氓》在赞美女子的完美的同时,也认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中国千古年来“永恒的悲剧”,你觉得悲剧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表面来看,是男子三心二意、不负责任和女子识人不深,遇人不淑造成。深层来看,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她们将被弃而赴告无门,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社会道德说。

四、贫穷说。

《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里。”“如匪浣衣”那一个譬喻,我尤其喜欢。堆在盆边脏衣服的气味,恐怕不是男性读者们所能领略的吧?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伤,江南的人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心里很雾数。”雾数二字,国语里似乎没有相等的名词。——张爱玲《流言》自我小结,完成表格内容。章节情节脉络男子称呼变化女子情感变化男子形象女子形象手法淇水意象象征义1恋爱成婚

23惨遭婚变

45自省决裂6章节情节脉络男子称呼变化女子情感变化男子形象女子形象手法淇水意象象征义1恋爱成婚

复关尔

热情幸福忠厚老实殷勤主动性格急躁热情率真善良淳朴温顺迁就赋热恋阶段:“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坠入爱河

情意绵绵见证痴情23惨遭婚变

怨恨沉痛始爱终弃用情不专见异思迁

痴情专一忍辱负重比兴对比婚变阶段:“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心如帷湿

伤心断肠见证悲哀45自省决裂清醒刚烈粗暴冷漠违背诺言勤劳贤惠坚强勇敢赋对比自醒阶段:“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回头是岸

痛苦诀别

见证决绝6自我小结,完成表格内容。《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作为周文化创造者与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