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世界名曲鉴赏课件_第1页
音乐鉴赏-世界名曲鉴赏课件_第2页
音乐鉴赏-世界名曲鉴赏课件_第3页
音乐鉴赏-世界名曲鉴赏课件_第4页
音乐鉴赏-世界名曲鉴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名曲赏析人文学院艺术系——德奥音乐文茹维瓦尔迪

巴赫

亨德尔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韦伯

门德尔松

舒曼

约翰·施特劳斯

瓦格纳

马勒

巴罗克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1600年是歌剧诞生的年代,到1750年,德国伟大作曲家巴赫去世的这150年间,被冠以“巴洛克时期”的名称。“巴洛克”一词可能源自葡萄牙文巴罗可(barroco),指形式不规整的珍珠,是艺术史上用以称呼17世纪美术和建筑风格的用词。

经过这150年,音乐自身也有了很大发展,形成许多新的音乐体裁,涌现出众多杰出音乐家和优秀音乐作品。巴罗克时期小提琴协奏曲“四季”g小调长笛协奏曲D大调双小号协奏曲主要作品作品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和《冬》】“四季”是题为“和谐与创意”所包含的12首协奏曲中的1—4首,每首以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命名。第一首《春》由三个乐章组成。快速的第一乐章所附的短诗是:“春天来了,鸟儿欢唱,欣喜若狂,来把春报。泉水潺潺,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瞬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音乐与诗歌描述内容十分接近,一开始合奏组演奏的欢快音乐渲染出春日来临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合奏曲演奏的音乐是表达一种欢乐的情绪,独奏小提琴演奏的段落则更多是对大自然景色的逼真描绘,模仿小鸟啭啼、溪水潺潺、雷鸣电闪、雨过天晴。欣赏

第二乐章像一幅静态画面。附有短诗:“牧羊人躺在草地上,忠实的牧羊狗在他身旁。百花盛开,景物宜人,树叶和花朵在和风中轻轻摇晃。”在这一乐章里,贯穿着小提琴的歌唱。

合奏组只留下小提琴和中提琴,小提琴模仿树叶的摇晃,中提琴不时发出的顿音是“牧羊犬的叫声”。欣赏

第三乐章是一首“田园曲”。附有短诗“春光普照大地,乡间的笛声悠扬,迷人的小树丛中,仙女和牧童翩翩起舞。”这一乐章的结构与第一乐章相同,4次出现的合奏之间,插入3次独奏小提琴的演奏。合奏组奏起带西西里舞曲节奏的田园曲,好似在笛声伴随下,仙女和牧童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跳着欢快的舞蹈。欣赏第四首《冬》《冬》的第一乐章表现:“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簌簌颤抖,浑身冻僵。走路时不停顿足,牙齿格格打颤。”乐队合奏的段落用弦乐的顿音和颤音以及羽管键琴的和弦,生动有趣地模仿走路顿足和牙齿打颤的情景。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快速流动的句子,好像是刮着寒冷的风。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色与簌簌发抖的人的形象不断交替出现,构成生动的寒冬的情景。欣赏第三乐章写冬天“在冰上行走,缓慢又小心,急速转弯,滑倒在地……”的情景。接着,我们听到户外狂风呼啸,然而这已离春天不远了。欣赏第二乐章所描绘的图景从户外转到室内。在“壁炉旁度日,恬静又满足。屋外雨霏霏,万物全湿透。”小提琴奏出温暖抒情的旋律,表现“恬静又满足”的心情;合奏组中小提琴的拨奏,像是户外淅沥雨声。欣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Bach)作者生平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罗克音乐的顶峰人物。他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的艾森纳赫,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10岁丧父,随兄长生活学习。1703年担任阿恩施塔德教堂管风琴手,自此开始了他职业音乐家的生涯,后到魏玛和克腾宫廷任职。巴赫于1723年离开克腾,转赴莱比锡,任圣托马斯大教堂乐长。巴赫在莱比锡工作的27年里,创作了他最重要的一些声乐作品,如《b小调弥撒曲》。晚年他视力衰退,在一次中风后双目失明,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b小调弥撒曲】弥撒曲来自于天主教的弥撒仪式,是每次仪式前都要咏唱的段落。包含5个部分:慈悲经、信经、荣耀经、圣哉经、羔羊经,被称为“常规弥撒套曲”。历代的西方音乐家都关注这种大型声乐曲,写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常规弥撒套曲的歌词是用拉丁语写成,而拉丁语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语言文字,在不能理解它的内容时,弥撒曲传递给我们比较多的是一种大致的音乐氛围。巴赫《b小调弥撒曲》的氛围特点是庄重崇高,充沛的感情表达。它的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一部不朽的音乐巨著。这里,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个部分,慈悲经和圣哉经。慈悲经仅3句歌词:“天主矜怜我等,基督矜怜我等,天主矜怜我等。”巴赫将这3句歌词处理成3首乐曲(全曲的第一、二、三曲)第一曲是一首气势恢宏,结构庞大的五声部(第一女高音,第二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合唱。响亮的合唱将音乐引入,经过长段的乐队间奏,各声部依次呈示主题,并且互相缠绕交融,表现渴望从这灾难的世界获得拯救。欣赏作品欣赏

第22曲弦乐队柔和的声音,衬托着男高音的咏叹调,独奏小提琴作为助奏,添上华彩的句子。歌词仍很简短:“以主名义,来到此地,人人皆颂。”这首抒情安详的独唱起感情的舒缓作用,不久,再现第21曲的合唱,在“和散那”的欢呼声中结束。欣赏

第21曲仅一句歌词:“天之和散那”。和散那是一种欢呼语,常用于对神的颂赞。这里,巴赫把合唱队分成两个部分,8个声部有时结合在一起,有时像协奏曲般的互相呼声,造成力量的不断聚集,达到欢乐的高潮。而所用的音乐主题却取自巴赫的世俗康塔塔《第215康塔塔“幸福的萨克森人,赞美你们的幸福吧!”》这样就使他的宗教音乐显露出明显的世俗气息。欣赏【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就是把即兴性的托卡塔与逻辑严密的赋格组合成套。乐曲的第一部分托卡塔具有华丽的演奏技巧和强烈的戏剧表现力,可分成3个段落。开头几小节的音乐犹如悲壮的号角声,接着从深沉的低音区逐步掀起巨大的感情狂澜。第二个段落是两手齐奏的快速音流,从中孕育着赋格的主题音调。第三个段落的紧张度更加强烈,达到戏剧性的高潮。在即兴自由、感情奔放的托卡塔之后,是由一个音乐主题发展而成的赋格。这个主题没有抒情的歌唱而是体现一种力量的蕴积:经过气势恢宏的发展,最后又回到乐曲之初的托卡塔那种雄浑辉煌的音响以无比壮阔的气势结束。欣赏【“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在对古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之中,我们首先应提到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名字。

巴赫一生中非常重视器乐曲,特别是古钢琴的创作。他一共写了二百二十首左右的古钢琴曲,它们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所有的优秀钢琴家们必弹的保留节目。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二卷,历来被视为巴赫全部作品中最高水平的杰作,被推崇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圣经”。《C大调前奏曲》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中的第一首乐曲。欣赏【勃兰登堡协奏曲NO.4】1719年,巴赫应勃兰登堡一位侯爵的约请开始创作乐曲。至1721年,他把完成的六首乐曲送给了侯爵。其实这套《协奏曲》于100多年后才公开演奏。德国音乐学家斯比塔给六首协奏曲加上了“勃兰登堡”的题称,沿用至今。这套协奏曲是依照当时流行的“大协奏曲”的体裁写成。那时的协奏曲常常是用两组乐器对比形式,或以两类独奏乐器的组合、交替演奏等形式,具有交响发展的规模,如同室内交响乐一般。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是最受人喜欢的一首,也是最轻快的一首。全曲公分三个乐章。主奏乐器为一把小提琴、两支长笛,协奏乐器为弦乐器和羽管键琴等。由于小提琴声部特别广阔、丰富,地位十分突出,场地似乎只起“伴奏”作用,因此乐曲更接近于小提琴协奏曲形式。随后小提琴的演奏和乐队的加入,这个主题按卡农式模仿的风格发展。两个插部均由小提琴独琴担任,第一插部,旋律呈带技巧性的十六分音符琶音构成。

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结构,接近于舞曲形式乐曲风格典雅、欢快、具有田园风味,显示优雅温柔。先由两支长笛奏出轻盈秀美的主题。欣赏

第二乐章:行板乐曲严整、平稳、流畅,富有诗意,主部呈现田园诗般的情趣。主部主题是一个没有忧伤的沉思性旋律,它在协奏曲中始终保持着装饰性的典雅优美风格。乐章结束在长笛的华彩乐句中,由e小调属和弦造成的不稳定终止,直接转入非常清新明快的第三乐章。欣赏

乐曲中装饰性的风格为18世纪艺术所特有的风格,《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器乐作品中的典范,也是管弦乐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乐章:急板这是一首自由发展的赋格曲。音乐发展宽广、辉煌。独奏小提琴音阶式的乐句在两根弦上的复杂演奏技巧,充分显示了旋律的华丽。然后主题陆续在各声部上移调出现。小提琴以富有技巧性和华彩性的旋律贯穿,虽然它以对题的地位出现,但由于它的音区、色彩和华丽的进行,却成了这段音乐的突出部分。逐渐变化的节奏和旋律显得丰富多彩。A弦和E弦上的交替演奏,华丽多彩,直至达到高潮。再现部是呈式部的压缩再现。最后低音提琴和古钢琴走出主题,两支长笛以答题形式而结束全曲。欣赏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GeorgeFriedrichHandel)作者生平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1685—1759)与巴赫同年诞生,而且都生于德国中部。亨德尔虽自幼学习音乐,起初根据家庭的意愿,选择了法律为学习专业。出于对音乐的强烈爱好,在父亲去世后,放弃了哈雷大学的学业,到汉堡谋得剧院小提琴手的职位,并开始写作歌剧。1720年起,主持新建立的皇家歌剧院。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代,亨德尔选用的清唱剧题材大多是《旧约·圣经》中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他的清唱剧,特别是《弥赛亚》是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名著。与巴赫一样,晚年双目失明,音乐伴随他直到生命的后。主要作品歌剧:阿尔米拉、赛尔斯、凯撒、塔美尔兰等40余部清唱剧:弥赛亚、扫罗、参逊等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大协奏曲等【水上音乐】《水上音乐》是一套供户外演奏的管弦乐曲。据说,1717年7月17日黄昏,英王乔治一世在泰晤士河游览,亨德尔创作此曲助兴。实际上现存的20首乐曲分别作于不同年代,因此被编成三套组曲。然而今日我们听到的却是后人改编供现代乐队演奏的6首乐曲:快板、歌调、布列舞曲、角笛舞曲、行板和近似角笛吹奏的快板,乐声要比用巴罗克乐器演奏的原曲要嘹亮得多。欣赏亨德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明朗的色彩和整体的和谐,清晰质朴而又非常简洁,尤其在多声部的运用中,摆脱了往昔的束缚,使复杂的多声部变得柔和委婉。创作风格回到目录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由于考古的新发现,在人们面前再次展现了古代艺术简朴宏伟、和谐宁静的画面。它被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们称之为“古典”,并崇尚为当代艺术的标准。受其影响,在音乐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古典风格。一般,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音乐称之为“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作品交响曲:伦敦交响曲、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牛津交响曲等104部堪称空前绝后室内乐:云雀四重奏、皇帝四重奏、梦境四重奏等80余部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协奏曲: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等钢琴曲:bE大调钢琴协奏曲等作品欣赏

【D大调第101交响曲“时钟”第二乐章】

1791年与1794年,海顿应小提琴家、指挥家兼企业家沙乐蒙之邀,曾两次访问英国伦敦,先后在那里发表了交响曲,被统称为“沙洛蒙交响曲”或“伦敦交响曲”。第101号是其中的一部,写于1794年,时年62岁。该曲因第二乐章伴奏声部有着时钟摆动般的节奏特点,故俗称“时钟”交响曲,其他三个乐章则与时钟全然无关。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用变奏形式写成。第一小提琴演奏优美动人的精巧旋律时,乐队的伴奏声部,大管以顿音、弦乐器用拨弦演奏固定的节奏音型,恰似嘀嗒嘀嗒的钟摆声。此后,主题作了节奏、调式、音色等多次不同方面的变奏,各种乐器轮流演奏,最后在原调上回到先前的主题。欣赏

【《﹟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五乐章】

该曲主要是塑造伤感而激越的形象,并因其悲壮感人的特点在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全曲由五个乐章组成,第五乐章是为特定的目的补充而作的:演奏时使用的乐器逐渐减少,乐队演奏员在奏完各自的声部后,依次吹灭铺架上的蜡烛,悄然退出乐队——先是法国圆号退场、再则是双簧管、大管、低音提琴……最后剩下的两个小提琴用微弱而悲戚的声音结束全曲。第一乐章欣赏第二乐章欣赏第三乐章欣赏第四乐章欣赏【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惊愕”交响曲是海顿为1791年第一次访问伦敦而作的6首交响曲之一。全曲共4个乐章。第二乐章选取一首奥地利民歌风格的旋律做主题,由主题和它的四次变奏构成。起初,由弦乐器用顿弓演奏,力度很轻,音乐单纯。它反复一次时,力量更轻,几乎弱不可闻。然而在句子结束时乐队突然奏出一声强烈的和弦,加上定音鼓猛烈一击,使人大吃一惊。这就是此曲被冠以“惊”之名的原因。据说,海顿曾告诉他的朋友,听到这里,女士们会尖叫起来,但更显著的原因是,面对音乐会听众的海顿,力图创造出一些新颖的手法来引人注意,以及他出众的幽默感。欣赏

弦乐四重奏属于“室内乐”范畴。室内乐起初是指在贵族客厅演奏的音乐,特别是指重奏音乐。重奏的每一个声部都由一个人担任演奏,处理细致,配合紧密。常见的重奏有二重奏(独奏乐器与钢琴)、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弦乐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五重奏(或弦乐,或管乐,或弦乐四重奏加一件其他乐器)。更大的组合有六重奏、七重奏和八重奏。海顿特别钟情于弦乐四重奏,因为,四件弦乐器的音色相融,音量平均,音域覆盖面广,既能容纳交响曲般的丰富内涵,又能形成友人之间亲密交谈般的音乐氛围。【D大调弦乐四重奏“云雀”第一乐章】“云雀”四重奏第一乐章的音乐十分生动,一开始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旋律,就像云雀美妙歌唱,跳跃的音符在四件乐器上轮流突现,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欣赏

【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第二乐章】

在这一乐章中,海顿将他创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亦称“皇帝赞歌”,后成为奥地利国歌)的旋律作为主题,首先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与他共同构成和谐的音响。

第一、二、三变奏分别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主奏,在原来的主题上添加装饰,这是变奏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装饰变奏。第四变奏又回到小提琴演奏主题旋律。四件乐器的演奏,仿佛是四位友人促膝谈心,真挚亲切。欣赏海顿的创作受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音乐乐观、理智、具有活力;作品质朴、平稳,洋溢着轻松、愉快,幽默的气氛、充满光明和生机。创作风格回到目录沃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

(WolfgangAmadeusMozart)作者生平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1756—1791)是一位神童,一位音乐奇才。他6岁开始作曲,短短35年的生涯留下600多部作品。父亲列奥波德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宫廷音乐家,指引着他早年的生活道路。很快,他就与雇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关系恶化。终于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附,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作曲家。生活的最后10年在维也纳度过,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演奏会和出版作品为生。1791年2月,尚未完成受人委托创作的《安魂曲》即去世。交响曲:朱庇特交响曲、g小调交响曲、布拉格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等41部协奏曲:d小调第二十钢协等30余首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22部室内乐:弦乐四重奏26首、弦乐五重奏9首钢琴曲:十九首钢琴奏鸣曲宗教音乐:安魂曲主要作品作品欣赏第二主题由木管演奏,旋律缓缓下行,情绪稍稍松弛。音乐的展开虽然简洁,由于转调频繁,有很强的推动力。最后,第二主题没有回到它明朗的大调色彩,而是黯然地结束。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第四十交响曲采用典型的古典交响曲结构,4个乐章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发展过程。第一乐章快板不经引子的准备,主题直截了当地进入。小提琴演奏的主题如歌如诉,饱含亲切温柔;它活跃的节奏以及低音弦乐器动荡不安的音型,又为音乐增添了几分激情。在纯朴直率的表述中,透露出几多辛酸,因而有人不无道理地感受到它像含着眼泪的微笑。

欣赏【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第一乐章】这部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8月10日。风起云涌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在1789年爆发。这部创作于革命前夜的交响曲虽不能与这场大革命直接联系起来,但备受封建显贵压抑的作曲家不甘于奴仆地位,渴求保持人格和艺术尊严的自由精神,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日趋成熟、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日益深入的时代,表达出一种同封建势力尖锐对立的资产阶级意识的觉醒。这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在交响曲中化为雄壮宏伟的形象,以咄咄逼人之势,在乐章中巍然挺立,向人们昂奋地高呼:“我不曾知道我是个宫廷仆役,我虽不是伯爵,可是比起某些伯爵,我可能有着更强的自尊!”斩钉截铁的C大调三个主音,在乐队全奏中轰然响起,仿佛那个立于群山之巅、位于诸神之冠的朱庇特正跨着威武的步伐向人们走来。接踵而至的是小提琴柔和的低吟,像是世间万物望尘莫及的无奈叹息。对比之下,愈显示出朱庇特主题的坚毅与高大。

在莫扎特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英武的主部主题驰骋奔飞,洒下灿烂光辉。当云霓烟霞渐散时,温婉的副部主体飘翔而来。如丝如缕的长音袅袅升腾。奇妙的颤音和断续的短音轻盈跳跃。新的音乐主题带来春天般的蓬勃生气,连至上的主神都钦羡地望着人世间的美好景色。在呈示部中,还有一段轻快的连接主题。它像纤秀灵活的“小天使”,把呈示部与展开部连接起来。这个承前启后的连接主题,有着乐观而迷人的面貌。展开部的音乐游弋于远距C大调的其他诸多调性之中,就连渐渐聚起的英雄性主题也在动荡的调性里飘逸不定。在C大调朝旭辉映下,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再次复现。欣赏随后出现与第一主题相关的副题:第二乐章,行板,是一首抒情的浪漫曲,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的主题:然后反复演奏。中间部分穿插一个过渡性乐段,引进了新主题。第一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互相模仿对答地演奏,造成有明显暗示性的神秘气氛。第三乐章,小快板,是一首规整的小步舞曲,三段体结构,中段是三重奏。第四乐章,回旋曲,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的歌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Kleine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全曲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强而有力:欣赏莫扎特的歌剧歌剧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创作领域,他写过的20多部歌剧涉及当时的各种体裁类型。有按意大利正歌剧格式写的《伊多美纽》、《蒂托的仁慈》;德语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它们集中了莫扎特生活和性格的各个方面:快乐与忧伤,坚定与柔情,崇高与天真。歌剧像一根主线,贯穿她的全部创作,并直接推动和影响到其他类型乐曲的发展。我们能在莫扎特的歌剧中看到他最精妙的手笔,找到最感人的篇章。【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最后3部喜歌剧都由意大利诗人达·蓬特写台本。达·蓬特是位传奇式的人物,身为神职人员却不守教规,被逐出威尼斯后来到维也纳,应邀任宫廷剧院诗人。《费加罗的婚礼》原剧是法国作家博玛舍的三部剧之二,剧中表现出的对当时社会的政治讽刺,引起很大反响,曾遭法国王室禁演。莫扎特选择这一题材,部分出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部分出于他对其中喜剧因素和舞台效果的敏锐感觉。达·蓬特根据意大利喜歌剧的格式,把原著的5幕改成2幕(现今演出常改成4幕),保留了原剧的情节内容,在喜剧场面的背后,回响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欣赏

这部歌剧的成功之处,首先是用音乐对人物作精心刻画。仆人费加罗和侍女苏珊娜是歌剧的中心人物,莫扎特为费加罗安排的3个唱段都遵循传统喜歌剧的写法,按男低音喜剧角色的格式处理,每段都有急口令式的歌唱,同时又赋予人物特有的品格。例如第一幕结束时的情节是伯爵要把书童凯鲁比诺送去当兵,费加罗唱起一段善意嘲笑这个风流少年的咏叹调,采用进行曲的节奏,号角吹奏般的音调,刻画出费加罗乐观自信的形象。欣赏

这种坚定果断的形象和急口令式的音调,再次出现于第四幕的咏叹调中。为惩罚荒淫的伯爵,苏珊娜与伯爵夫人定计,让苏珊娜假意答应与伯爵在花园约会,由伯爵夫人去赴约,以揭穿伯爵的面貌。这却引起费加罗的误会,使愤恨地唱起咏叹调“不接受教训的男人,女人会愚弄你们”。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聪明活泼,对未婚夫情感真诚,尽管伯爵不断纠缠,她总是巧妙应付。第四幕中的一段宣叙调与咏叹调,表达了她的纯洁天真和对费加罗的爱。欣赏

书童凯鲁比诺是刚懂得情爱的少年,看到每个女人都会神魂颠倒。莫扎特为他安排的两个唱段,将人物性格鲜明地突现出来。第二幕中,在苏珊娜弹起六弦琴的伴奏下,凯鲁比诺唱起为伯爵夫人写的抒情曲。小提琴的拨弦模仿弹拨乐器的拨奏,不时出现木管对歌曲旋律的装饰,音乐格外温柔动人。欣赏

序曲采用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急板的呈示部主部主题便飞速发展,一气呵成,充满胜利的欢乐和活泼诙谐的情绪,表现了歌剧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痛快、满足之感,同时也刻画出费加罗与苏珊娜的机智勇敢、乐观自信的性格。

连接部的歌唱性主题把音乐又推向深入。

副部主题更加丰富多变,且带幽默性格,由三个不同风格的旋律在重复与追逐。副部主题用不同的风格描绘了费加罗的机智和苏珊娜的美丽,并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为保卫自己的婚姻而斗争的精神。

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而直接进入了再现部。再现部中,呈示部中的主题相继重现,充满欢乐的情绪。全曲的尾声以连绵不断的波浪式音型快速向上推进,使音乐的气氛更加强烈、辉煌、令人欢欣鼓舞,气势雄伟,且表情细腻、轻快、活泼,表现出胜利者的姿态。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费加罗婚礼序曲》,以交响化的手法,集中简练,充分地体现了剧中所要表现的轻松愉快、热情活泼、机智勇敢及幽默乖巧的风格。因此,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歌剧序曲,更是一部完美的、令人百听不厌的音乐会序曲。

欣赏【A大调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这首作品最为著名,虽然名为奏鸣曲,但它并不具有正规的乐章结构。比如第一乐章属于优雅行板的主题与变奏,以及第二乐章属于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等,固然有些与众不同,但在终乐章的小快板里,明记有“土耳其风”的记号,很明显的具有当时盛行的东方风味,这更是促成这一乐曲大众化的原因。

第一乐章A大调,6/8拍子,主题与变奏曲。优雅的行板的主题,是由前半段若干小节,后半段十小节的二段而成,并依惯例加以反复,非常优美,明显的反映了这一新时期的曲式概貌。主题及变奏精巧而细致,优雅而活泼。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A大调,3/4拍子。是规模相当大而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以强有力的齐奏为开始的小步舞曲主部共有四十八小节之长。中间部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中央又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技巧华丽而艰深。

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a小调,2/4拍子。具有法国风回旋曲。首先是著名的主题以a小调出现,整部作品中以这个主题最为脍炙人口。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最为著名,经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这就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欣赏莫扎特的音乐纯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的素质,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

他是古典音乐精神的完美体现者,代表古典时期歌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并将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创作风格回到目录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VanBeethoven)作者生平贝多芬(1770—1827)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12岁起,贝多芬就师从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涅费学习音乐。17岁那年,他访问维也纳,赢得了莫扎特“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的赞语。1792年,贝多芬永远地离开了故乡,在维也纳定居。贝多芬的晚年,名遐全欧,但他仍在努力使自己更自如地驾驭音乐艺术。与友人、亲人、出版商之间复杂紧张的关系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健康,在《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日,深爱他的听众见到了他的最后一面。不久,他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乘车出行而引起了水肿,成了致命的病因。1827年,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逝世。交响曲:九部歌剧:费德里奥协奏曲: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共五部管弦乐曲:科列奥兰序曲、雷奥诺莱序曲、爱格蒙特序曲等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十六首钢琴曲:32首奏鸣曲声乐曲:致远方的爱人等主要作品

【第三交响曲】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正是法国大革命震惊世界的时期,战斗中的拿破仑是其理想中的英雄,具有勇敢的斗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诚挚的情感,因此他完成了创作后,就在总谱扉页上写了“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而当他得知这位原先为了民主自由进行斗争的“英雄”,背信弃义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要进行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后,毅然改变初衷,将扉页上的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作品欣赏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导入、中心段、准备段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

奏鸣曲式有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在呈示部中,作曲家用了两个主要的曲调或旋律,叫做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对比。展开部中作曲家将主题发展陈述。在再现部,音乐又回到呈示部的主题,但稍有变更。呈示部之前往往有一个引子,再现部之后有尾声。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引子)奏鸣曲式引子两个狂怒的和弦再现部尾声aa1a2呈示部主部副部副Ⅰ副Ⅱbb1cc1结束部副部主部大提木管全奏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第一乐章完整欣赏导入中心段准备段展开部副部新、旧主部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晚期交响曲只有《第九交响曲》,但却是登峰造极的作品,不仅第一次在交响曲中加进了合唱——席勒的诗作《欢乐颂》,它宏伟壮丽的构思和许多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创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交响曲中,最具有特点的是第四乐章。因为没有先例,贝多芬对于如何在曲中引进合唱,煞费苦心,经过无数次的设想和推敲,才最后完稿。暴风雨般的引子过后,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出现,但每次都被低音弦乐器所奏的宣叙调打断:“不要这个,要更美、更好的。”旧调都被否定后,《欢乐颂》的主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起初,它由低音弦乐器从乐队深处奏出,仿佛是从遥远处飘来的一首歌:欣赏【“埃格蒙特”序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是为歌德的同名戏剧而写的,在序曲的音乐中,集中了戏剧的主要形象和情节,创造了浪漫主义序曲的新格式,后常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奏。它描写了16世纪尼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而展开的民族解放斗争。主人公埃格蒙特是尼德兰的贵族,由于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而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序曲歌颂了埃格蒙特的英雄主义,并着力渲染了英雄牺牲后人民得到自由解放的欢乐感情。《埃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式写成,根据情节可分为西班牙的统治压迫、尼德兰人民的苦难、人民反暴政的斗争和胜利场面三段。在悲剧性的引子中,呈现了两个对立的音乐形象,分别代表两种互不相容的敌对力量。弦乐器在低音区奏出的威严、阴沉的音调,采用了古老的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节奏,表现了西班牙统治者残忍的形象:欣赏

木管乐器在高音区奏出的音调如悲叹一般,仿佛是尼德兰人民苦难生活的描述:第一主题由全乐队强音响奏出,沉重愤怒:

第二主题以引子中代表西班牙统治者形象的音调为基础,加上人民形象的音调,两种对立形象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两种音乐形象的对峙,成为整个乐曲发展的基础,它们不断地冲突、斗争,促进音乐和情节的发展。最后,英雄牺牲了,但争取解放的斗争也获得了胜利。《埃格蒙特》序曲以其完美的构思和形式给人以强烈感染,是最受欢迎的序曲之一。【第八钢琴奏鸣曲】

(“悲怆”,作品13)贝多芬作于1799年,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悲怆”这个标题是作者自己起的,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这部作品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的奏鸣曲。这部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第一乐章先是庄严的慢板,然后是活跃的快板,由奏鸣曲式组成。引子好像是沉重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这是乐曲内容的重心。在快板的一段音乐中,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制的热情。欣赏这个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使我们联想起清澈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它还蕴藏着一种肝肠寸断的悲伤情绪;虽然在中间部分出现了舞曲的音调,但犹如一阵微风,很快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一般的意志和力量。这个旋律非常接近德国的民歌,因此曾有人将这一乐章改变成为男声合唱曲。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性格。由奏鸣曲式组成。作者想用这一乐章的柔美、轻巧来和第一乐章的冲动、热情形成对比。第一主题优雅而朴实:欣赏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由回旋曲式组成。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响彻着圣咏式的和声和管风琴一般的音响:欣赏【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关于“月光”奏鸣曲的传说多种多样,但都只是杜撰。“月光”名字的来由是因一位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听了此曲后令他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而得名。事实上,这一印象与作曲家写此曲的初衷不符。1800年,贝多芬正值失恋,加上耳疾带来的痛苦,交织成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正如罗曼·罗兰指出,由于失恋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悲愤”,使这首奏鸣曲是“阴沉和炽烈的”。第一乐章体现的情绪是抑制但并不宁静的;第二乐章表达了略为平和的心情,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像“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第三乐章则是一首富于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乐曲,音乐极富动力,以暴风雨般的热情,将以第一乐章中的忍耐全都化为强烈的搏斗。第一乐章欣赏第二乐章欣赏第三乐章欣赏【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贝多芬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并献给他的崇拜者弗兰茨·伯伦斯维克伯爵。“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朗次所起,由于它确切地说出了该曲的本质,因此沿用至今。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总之,离不开火一样的热情。作者关于“热情”的内容说过:“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暴风雨》表现了人的意志和智慧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与这首f小调奏鸣曲所表达的热情奔放、英雄主义的思想正是吻合的。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是英雄和热情形象的发展。第一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期望,阴森逼人的“命运”动机引起了强烈的反抗。第二主题在音调和节奏上与第一主题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理想很快破灭,在进一步的展开中,不可遏制的热情和尖锐剧烈的斗争像汹涌澎湃的怒涛一样掀起了壮阔的波澜。当第一主题再现时,“命运”动机变成了一片隆隆声,更显得焦急不安。再现部是一股热情的巨流。再接再厉的斗争一直贯穿到尾声。欣赏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变奏曲式,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灵魂并没有被痛苦折磨死,仍能够享受美感,并陶醉在美妙的思想境界中。赞歌式淳朴的主题后面,跟着三个变奏,节奏逐渐活跃,描写从沉思中活动起来的心灵,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又坚强起来;但现实是无情的,就像一位勇敢的战士,温柔地但是匆匆地看了一眼灿烂的晚霞,晚霞对他说:战斗就在眼前了。欣赏

第三乐章,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斗争的规模更趋宏大,并具有百折不回的气势。引子中响起了战斗般的军号声。气势奔腾的第一主题,犹如炽烈的斗争激情,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第二主题,表现顽强的反抗和挣扎。在展开部中,进一步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激动。最后,沸腾的音流汇合成一支英雄的进行曲,胜利即将到来,欢欣鼓舞的音调激动着人们前进。欣赏【b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贝多芬写于1809年。当时由于拿破仑的军队围困了维也纳,致使这部作品迟迟不能演出。直到1811年,在莱比锡的一次音乐会上,才由弗里德里希·施奈德勒钢琴独奏,约翰·菲利普·舒尔茨指挥作首次公演。1812年1月《大众音乐报》曾评论:“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时也是最艰深的一部。””皇帝”这个标题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可能是因为这作品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协奏曲之王,故有此名。作品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bE大调。起初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气象万千的引子,巨大的音流显示了一种无限壮丽宏伟的气概。接着是雍容华贵的第二乐章,渐活泼的慢板,B大调。整个乐曲庄严肃穆,宁静而深情,充满虔诚的宗教感情,似乎要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走向作者所向往的思想境界。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bE大调。作者在这里将豪华与温情、英武与洒脱奇妙地熔冶于一炉,创造了钢琴协奏曲中超群绝伦的一章。第一乐章欣赏第二乐章欣赏第三乐章欣赏贝多芬堪称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古典音乐派音乐创作最高成就的体现,同时又是浪漫乐派的奠基人,他的音乐艺术表现了人类命运,社会现实和理想一系列哲学经蕴,强烈的英雄性和戏剧性使作品波澜起伏,作品中的革命英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创作风格回到目录浪漫主义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在文学领域,而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是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韦伯的歌剧为形成标志的,约在19世纪20年代。与古典主义音乐的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情感的节制和形式的完美相对,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喜用抒情和描绘,形式上不受拘泥,常用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浪漫主义时期弗兰茨·舒伯特

(FranzSchubert)作者生平奥地利作曲家弗兰茨·舒伯特(1797—1828)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赫田塔尔,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酷爱音乐。舒伯特从小就跟随父兄学习钢琴和小提琴,9岁时又向教堂风琴师霍尔查学唱歌、和声,他出色的音乐天赋使教师大为赞赏。

1808—1813年,舒伯特成为维也纳寄宿神学校的学生,担任唱诗班的高音歌手和乐队小提琴手,有时还担任指挥。离开学校后,舒伯特在他父亲的学校任教。1817年,他辞去了教师职务,此后直至去世都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1817年起定居维也纳后,他成为一个靠教私人学生、作曲、出售乐谱的微薄收入为生的“自由艺术家”。交响曲:C大调第九交响曲、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等九部室内乐: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等钢琴曲: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艺术歌曲:野玫瑰、菩提树、摇篮曲、圣母颂、魔王、鳟鱼、流浪者等主要作品作品欣赏室内乐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受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颇深,几件乐器间叙述和交谈的语气,酷似人的说话。而有几部作品,更是根据其同名艺术歌曲而作,如《“鳟鱼”钢琴五重奏》、《“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鳟鱼”钢琴五重奏》的得名,是因为它第四乐章的曲调取自歌曲《鳟鱼》。这阕重奏是舒伯特应一位富裕的矿业家要求所作,由于矿业家擅长拉奏低音提琴,舒伯特就越过常规的五重奏乐器编制——小提琴两把,钢琴和大、中提琴各一件,而使用了大、中、小提琴各一把,低音提琴一把,钢琴一架。这一乐章是变奏曲,即同一旋律的变化反复出现。《鳟鱼》主题由小提琴奏出,接下来的五个变奏中,旋律分别由钢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奏出,尾声中,《鳟鱼》主题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一问一答,轮流演奏,钢琴弹出描写鳟鱼戏水的伴奏音型。整个乐曲洋溢着明朗愉快的情调,充满朝气。舒伯特的室内乐作品,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欣赏

舒伯特的交响曲创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的作品中,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交响曲的影响较明显,而后期才真正出现了他自己的风格——将歌曲创作的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带有自传的形式,是浪漫主义激情和古典主义戏剧性的完美结合。【“未完成”交响曲】舒伯特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与众不同的当属《“未完成”交响曲》。它只有两个乐章是完整的,第三乐章似乎刚开始写作就中断了,不知是作者刻意如此,还是真的没有完成?两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曾有人自告奋勇为其补写了第三、四乐章,但反被认为是画蛇添足。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三个主题的戏剧性对比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性。欣赏

副部主题:欣赏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奏鸣曲式。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魔王】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曲是舒伯特十八岁时所作,由作者编为他作品的第一号。在为歌德同名诗谱的曲子中,除德国叙事歌曲作曲家罗威所作的以外,都不能与舒伯特的这首歌曲比美。全曲采取通谱的手法,一气呵成,具有宏大的气势。曲中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分别体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展示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色的森林,孩子看见森林中的树精——魔王在反复引诱他去,不断发出惊呼——钢琴伴奏以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声部一再出现风声,呈现出林风飒飒、黑夜沉沉的自然景象,和咄咄逼人的阴暗情景。小孩的惊呼用小二度上行,逐次移高,借以刻画小孩惊恐加剧的形象。最后,马蹄声歇,奔驰终止,孩子却已在父亲怀抱中死去。宣叙性的旋律和两个特强的和弦的打击,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欣赏舒伯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位“自由艺术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中的鲜明的抒情性与自我表现性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通俗与纯朴的特点使他的音乐和广大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创作风格回到目录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CarlMariavonWeber)作者生平韦伯(1786—1826)自幼随父亲剧团四处旅行,耳濡目染对他以后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父亲让他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10岁时拜米海伊尔为师,学习作曲。韦伯11岁就创作了第一部歌剧,18岁担任布勒斯劳歌剧院指挥。

韦伯25岁即染上夺取他母亲生命的结核病,多年劳累使疾病日益沉重。1824年应英国科文特花园剧院经理之约,写作了歌剧《奥伯龙》,并决定赴英国亲自指挥演出。尽管韦伯此时已声名远扬,生活上却仍贫病交困。明知沉疴难愈,还是踏上旅途。1826年3月到达伦敦,在排练期间身体愈来愈虚弱,终于在这年5月客死他乡。歌剧序曲:自由射手、奥布朗、优兰蒂标题性钢琴曲:邀舞主要作品作品欣赏【歌剧“自由射手”】《自由射手》序曲一开始我们就听到4个圆号吹出既浓凝又温暖的声音,这是森林,是茂密幽静的森林,但又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序曲是在全剧完成之后写的,其中系统地采用了歌剧的主要主题。第一主题取自马克斯射击比赛后万分绝望的唱段:欣赏经过代表邪恶势力的段落之后,第二主题饱含马克斯表白对阿加特的爱,以及阿加特盼望和坚信马克斯在比赛中会获得成功的咏叹调,这样,就把男主人公马克斯动摇于善与恶之间,爱的力量终于战胜邪恶这一中心思想表达出来:韦伯并不满足于朴素单纯的民歌风格,他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更深的感情表露,为他们设计了卡伐蒂那、浪漫曲、咏叹调和重唱段落。第一幕第三场刻画了马克斯首日比赛失败,受到人们嘲笑时的绝望心情。把人物放到村民和猎人欢乐歌舞的背景之上。

【猎人合唱】第三幕第六场的场景在领主奥托卡伯爵的打猎比赛场上,茂密的森林映入眼帘,圆号和长号的吹奏好似响起了猎号,衬托着猎人们雄浑有力的歌唱:“山里渺无人踪,只有我们打猎人欢乐相逢,东方天色朦胧,遥看红日跃出山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为舞台增色生光,德国民歌风格的旋律和管弦乐丰富的色彩勾勒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特有的氛围。欣赏【钢琴独奏曲“邀舞”】贝多芬发展了逻辑严密的古典钢琴奏鸣曲,韦伯则走上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道路。他被钢琴的音响美吸引,放松形式结构的严谨而追求华丽辉煌的效果。这在他1819年的三首钢琴曲《E大调华丽波兰舞曲》、《降E大调华丽回旋曲》和《邀舞》中表现最为突出。《邀舞》还是标题音乐较早的范例。1817年,31岁的韦伯与他爱恋已久的女高音歌手卡洛琳成婚。两年后,韦伯写了钢琴曲《邀舞》题赠给妻子作为生日礼物。乐曲由一系列圆舞曲构成,前有序奏,后有尾声。据说,韦伯曾向卡洛琳讲述《邀舞》的标题构思。序奏描绘的是:在舞会上,一位男子彬彬有礼地邀请一位淑女共舞,音乐出现的是旋律从低音区蜿蜒升起,到达高音区后缓缓下降,表达女士婉言谢绝。男士更加恳切相邀,女士欣然同意,两人携手步入舞池。想起华丽热情的圆舞曲,对对舞伴翩翩起舞。最初出现的一首圆舞曲是全曲主要的一段音乐,在它反复出现之间,插入或者轻捷活泼,或者抒情优美的圆舞曲,交织成一幅社交舞会的图景,也折射出19世纪初维也纳音乐生活的面貌。在音乐进行中,我们还可以听到突出于高音或者低音的短小句子,仿佛是舞伴们一边迈着舞步,一边亲切交谈。一曲终了,进入尾声。与序奏相近似的音乐,表现男士向女士致谢,双双走出舞池,音乐归于寂静。欣赏回到目录菲利克斯·门德尔松

(FelixMendelsson)作者生平菲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与当时的音乐家贝格尔、华尔特、韦伯、洪美尔以及歌德、海涅、黑格尔等文化界著名人士过从甚密,这是门德尔松从小就有机会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和良好的艺术熏陶。他自少年时代起即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虽然短短一生只活到38岁,但却为后人留下了5部交响曲、5部交响序曲、2部协奏曲、2部清唱剧、2部歌剧和数十首室内乐作品等。他的创作风格明朗,技巧精湛,旋律优美,达到了内在情感与艺术规范和谐统一的较高的美学境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序曲:仲夏夜之梦、芬加尔的洞穴等钢琴曲:无词歌、随想曲等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室内乐:弦乐八重奏、钢琴三重奏等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五月之歌等主要作品与此相对比的唯一因素,是呈式部副部由木管和小提琴奏出的爱情主题,它的旋律线条由于乐队的润色而显得楚楚动人,真诚炽热。随后,乐队以较强的力度,引入呈式部主题的另一进行曲性格的主题,象征着仙王仙后的高贵形象。它被精灵主题所簇拥,仿佛仙王仙后的队伍金袍披挂,莲馨高举,浩荡的队伍既不知来自何处,也不知去向何方。【“仲夏夜之梦”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序曲,最初由木管依次吹出4个“神秘和弦”,把人们带到月色朦胧、树影摇曳的境地:欣赏作品欣赏副部主部是一首幽静的抒情诗,多愁善感,由长笛和单簧管引出。在展开部中,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没有矛盾的冲突和强烈的戏剧性,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再现部则较为紧凑,乐章简朴、匀称。结束时没有在终止和弦上结束,而是自然地进入第二乐章。【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构思于1838年,写作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于1844年完成。期间由于他和简·鲁诺的婚事,忙于筹建莱比锡音乐学院以及其他一些作品。1845年3月13日,《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大获成功。乐曲中那美妙的富有生命力和个性特点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听众。全曲共分三个乐章,连续演奏。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热情充满活力的基本主题,在弦乐的陪衬下,由小提琴直接奏出,几乎没有引子。优美的呈示部主题根据德国民谣的主题发展而来,用小提琴演奏装饰得华丽、优雅。欣赏副部主题用全乐队奏出,强健有力,也有喧闹情绪的一面,热烈且欢快,旋律新颖美丽,充满迷人的色彩,令人想起《婚礼进行曲》是的场面。第二乐章:行板,三部曲式;富有歌唱性的,甜蜜而感情真挚的主部主题,娴雅温柔。欣赏中段的新主题,显示庄重、华贵。然后再现主部,整个第二乐章充满美好的憧憬和诗情画意。第三乐章:欢快炽热的终曲,奏鸣曲式结构,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子主题的委婉旋律似乎作了伏笔,引出热情富有动力的主部主题,轻盈、飘逸,仿佛令人回忆起森林中小精灵的形象。欣赏【春之歌】(作品62之6)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该曲第一段为两个乐句,歌唱性的主体圆润而洒脱,富于弹性。它以小行板的速度起伏于高声部,其他声部则在清澈的和声中作琶音似的装饰伴奏,加上踏辧音的运用,造成了纯朴而富于春色诗趣的意境。中段继续发展主题,节奏较前紧凑,调性由A大调移高五度至E大调,增加了力度,并运用模进手法,欢快爽朗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激动。经过流水般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过渡,进入第三段。以原来的A大调再现主体和中段音调,再下行模进中,音乐越来越轻,前面延续下来的踏辧音支撑着尾声处轻轻按下的分解和弦,清脆而透明。美国舞蹈家邓肯经常用此曲即兴表演舞蹈。欣赏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富于幻想情趣。创作风格回到目录罗伯特·舒曼

(RobertSchumann)作者生平罗伯特·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盛期重要的作曲家。7岁便开始作曲。18岁时遵照母亲意愿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从维克学习钢琴。1831年得到母亲同意,放弃法律学习,埋头练琴,因练习不当损伤手指,当演奏家的希望就此破灭,转而从事作曲和音乐评论。1840年终于与克拉拉成婚。这一年是他的歌曲年,在欢乐心绪的支配下,乐思如涌,创作了150余首歌曲。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创作了革命歌曲《自由之歌》、《黑红巾》,革命失败后,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感到颓丧。他早已出现的精神病征兆日益严重,1854年2月突然发病投入莱茵河,被渔人救起,两年后去世。钢琴套曲:狂欢节艺术歌曲:诗人之恋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主要作品作品欣赏【狂欢节】1828—1839年间,年轻的舒曼把他旺盛的创造力全部倾注于钢琴领域,写下大量钢琴曲。这些乐曲与他的思想生活息息相关,是他早年的梦幻天地。他喜欢把独立的钢琴小品组合成套,常以精练的笔调勾画出情景、人物以及某种感情特征。《狂欢节》就是这些一部由21首小品组成的套曲。舒曼将整套作品设计成狂欢节的假面舞会,为每一个小曲都加上标题。1、《前奏曲》,节庆的号角吹响,急速的短句和力度不同动机的交替,好似人群的喧闹和欢笑;欣赏2、首先登场的是《彼埃罗》,这位意大利戏剧中的丑角白衣粉面,神情忧郁,总是说一些似乎有哲学意义的话引人发笑。轻弱的半音进行与力度较强的低音相对比,勾划出他故作烦恼的神态。欣赏3、紧随其后是活泼的花衣丑角《阿列昆》。旋律大幅度的跳跃和生动的节奏,描绘他灵巧而滑稽的舞蹈。欣赏4、舞会开始了,一曲《高贵的圆舞曲》之后,舞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虚构了一个向庸夫俗子宣战的“大卫同盟”,成员有肖邦、帕格尼尼、克拉拉,并把让·保尔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充满幻想的埃塞比乌斯和热情奔放的弗洛列斯坦作为他自己性格的两面,参加到“大卫同盟”之中。欣赏5、舒曼用柔和的半音、徐缓的曲调飘浮不定的节奏,刻画《埃塞比乌斯》诗人般的气质。欣赏6、为描绘《弗洛列斯坦》时而冲动,时而沉静的性格,音乐动荡不定,突出力度与音乐材料的不断变化。这两首小曲可说是舒曼的自画像。欣赏14、在假面舞会上,大家《互认》,音乐充满喜悦的气氛。15、意大利喜剧中的两个丑角《潘塔隆和科隆宾娜》在舞会上一闪而过,16、人们跳起庄重的《德国舞曲》。17、突然出现小提琴快速跳弓般的音型,这是《帕格尼尼》,他很快就消失在舞会的人群中,德国舞曲的乐声重又响起。18、舞会上,相爱的人在亲密交谈,互相《倾诉》。7、《卖弄风情的女人》是狂欢节化妆舞会上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用任性的节奏,刻画出她轻佻潇洒的举动。欣赏经过8《表白》、9《蝴蝶》、10《跳舞的字母》,出现了“大卫同盟”的另一些成员。8欣赏9欣赏10欣赏11、现在走来的是克拉拉,《基阿林娜》是她的爱称。欣赏12、然后有肖邦,音乐模仿肖邦的风格,用丰富的和声衬托起伏的旋律。欣赏13、接着是舒曼从前的女友《埃斯特拉》。欣赏欣赏欣赏欣赏欣赏它代表了旧势力。在“大卫同盟”的攻击下,保守顽固势力被打得落花流水。19、他们离开舞会,悠闲地《散步》。20、在《休息》时,响起与第一曲《前奏曲》同样的音乐,“大卫同盟”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向顽固势力发起攻击。音乐不间歇地进入套曲的最后一首,21、《大卫同盟盟员攻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他生气勃勃,兴高采烈的进行曲之后,出现一段“17世纪的主题”,这是一首古老的圆舞曲,名为“祖母是怎样嫁给祖父的”:欣赏欣赏欣赏舒曼不仅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修养的文学鉴赏家和音乐批评家。在他一生从事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批评中,深刻反映了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思想的优点和弱点,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珍品。创作风格回到目录(老)约翰·施特劳斯作者生平(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Strauss)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他继承了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音乐的酷爱和非凡的才华。约翰·施特劳斯一生致力于舞曲和轻歌剧的创作和演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圆舞曲这一音乐体裁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不到7岁时就已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与父亲相比,他的圆舞曲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拉德茨基圆舞曲(老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拨弦波尔卡蝙蝠序曲主要作品作品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首圆舞曲的全称为《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作曲家原先将其写成一首男声合唱曲,但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反响并不强烈。半年后,作曲家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这首在奥地利被称为“第二国歌”的维也纳圆舞曲传遍了世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其他许多维也纳圆舞曲一样,由序曲、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欣赏在小提琴颤音的背景下走出的全曲的主要音调,温暖而亲切,而后速度加快,预示圆舞曲节奏。第一圆舞曲由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气息较长,洋溢着生命的欢乐,是全曲的灵魂:另一个声音短促,轻松而明快:第二圆舞曲的第一个主题充满活力和激昂的情绪:第二个主题温柔而娴雅:第三圆舞曲的第一部分典雅、悠闲:第二部分速度加快,音乐富于流动性,渲染了热烈的舞蹈场面:一个简短的间奏引出第四圆舞曲:第一段悠扬明亮:第二段强烈的舞蹈节奏烘托出热闹的气氛:最后一个小圆舞曲在一小段间奏后出现,第一部分的旋律优美而富有动感:第二部分欢快热烈,推出全曲的高潮:作为合唱的尾声比较短小,而改编为管弦乐曲后的尾声则具有相当的规模,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在序奏主题欢腾热闹的气氛中结束。欣赏【皇帝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有着宫廷典雅的氛围,但实际上反映了维也纳群众的思想与情趣,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作品的序奏带有典礼进行曲的特点,而后出现本曲第一圆舞曲的主题音调,最后大提琴奏出宣叙性的旋律,仿佛舞会开始前男士邀请舞伴的情景。第一圆舞曲奠定了整部作品典雅的格调,似乎在宫廷舞会上人们不得不为繁文缛节所累,显得有些拘谨。第二圆舞曲后半段气氛开始活跃,第三圆舞曲的后半段管乐部分奏出的旋律逐渐推出高潮,舞会热闹起来。而第四圆舞曲又回复到开始处雅致的情调。尾声再现第一、三圆舞曲后,忽然转入宁静的气氛,出现第一圆舞曲的主题音调,仿佛是对将要逝去的舞会的回想。音乐速度加快,在热烈的场景中结束。欣赏【拨弦波尔卡】约翰·施特劳斯涉足的舞曲体裁并不只限于维也纳圆舞曲,他也创作了大量的波尔卡舞曲、马祖卡舞曲以及其他舞曲,《拨弦波尔卡》就是他杰出的作品之一。《拨弦波尔卡》轻快活跃,整首曲子用短促的拨弦来演奏,因此而得名。

《拨弦波尔卡》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热烈欢腾,鲜明地表现了民间舞蹈的氛围;第二部分进行平稳,显得有些怡然自得。欣赏【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此曲作于1868年。这是一幅美丽的维也纳森林肖像画,在维也纳,市民闲暇时,常在浓密的森林中散步、游玩,在绿茸茸的草地上野餐、休息。乐曲以浓郁的奥地利乡村民间音乐为素材,按奥地利民间舞蹈连德勒的音乐风格创作,并运用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琴。乐曲犹如一幅以维也纳近郊森林为背景的风俗性水彩画,其中森林情景、舞蹈场面,无不散发着维也纳家乡的泥土芳香。据说约翰·施特劳斯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部名作。首演时,他亲自指挥,获得巨大成功,深受人们喜欢。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尾声构成。序奏篇幅较大,以独立段落,缓慢速度,描绘维也纳乡间的情景,共分三段。序奏一:欣赏空谷笛声效果。单簧管在圆号吹奏的持续音衬托下,奏出富有民间风味的旋律,让人感受宁静的田园风光。接着乐曲的伴奏音型变成圆舞曲节奏,仿佛把人们带入一个欢乐的森林舞会场面,音乐气氛清新高雅。进入第二段,速度转慢,大提琴徐徐奏出富有表情的带有连德勒舞曲特点的旋律。该主题为本曲的主要音调,温柔抒性,似乎在娓娓地述说着扣人心弦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长笛的演奏使周围显得格外清静,犹如森林之中的鸟声啁啾。第三部分由齐特琴独奏,显现纯朴优美的民间风格,主题从序奏二发展而来。至乐曲加快速度,强调了圆舞曲的节奏,由此进入第一圆舞曲。第一圆舞曲:二段体娓娓动听、松紧有致的倚音式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