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_第1页
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_第2页
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_第3页
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实质及经方发展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本质及经方开展史〔〕:

摘要:?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属于中医的经典。由东汉张仲景所著。书中提出的疾病诊疗方式方法对后世诸多医家的医学研究、疾病诊疗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三阴三阳位序观点经过多年开展,仍然为很多医家争辩论道的内容,很多研究者在该观点本质研究中提出了多方面的看法,丰富了三阴三阳位序观点的内涵。基于此本文对三阴三阳位序〔六经〕相关内容进展了分析,结合六经本质阐述了中医经方开展历史沿革,以此为现阶段三阴三阳位序的体系化研究提供助益。

关键词: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六经;经方

本文引用格式:李文汉.从?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看六经本质及经方开展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2,18(74):151.

0引言

中医理论体系包含着多种重要的理论观点与概念,可以为中医学的长远安康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其中三阴三阳位序观点属于该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该观念源自于?伤寒论?,又被称之为六经,详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1六经本质分析

1.1理论起源。分析中医理论开展史,可知起源为八纲。八纲辨证可以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的找出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张仲景著?伤寒论?时受到八纲辨证影响,书中经方理论就是源自于八纲辨证,同时在深化病位概念根底上提出了疾病诊断的半表半里观点,使得书中的经方更趋于完善【1】。

1.2反映八纲辨证下的疾病表现。中医学界对于?伤寒论?六经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为该理论开展做出了大量努力,提出了气化说、脏腑说、八纲说、经络说等多种学说,多角度的阐释了六经本质。但是详细分析?伤寒论?时发现全书以三阴三阳提出疾病诊断要点,未涉及经脉、脏腑等字眼,应用上述学说注解?伤寒论?,与作者的学术思想偏离太远。?伤寒论?有云:"少阳之为病,口苦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必胸下结硬。[2-3]";分析这些疾病判断标准,可知张仲景将疾病称为病,但未从经络、气化功能等方向做出分析,而是对该疾病的临床常见病症做了阐述,即为症。

1.3关键概念-半表半里。八纲病位概念最开始为表、里两个单独概念,经过多年开展人们依托表与里概念诊治疾病时,发现疾病发病早期病情多不严重,且症候多表达在外表,随着疾病的不断恶化,病情越来越严重,表层疾病逐渐会浸透内里。张仲景著书立论时提出的"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其痛必下";【4】,即说明患病初期太阳病较为明显,可在表局部明反映,病情进一步开展后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血气不通情况,待血弱气尽后正气不敌邪气,导致在表邪气侵入,继而邪气继续作用进入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往来寒热、食欲不振、咽干、口苦等表现,但还不到阳明部位的里,上述病情符合少阳证诊断标准,即可采取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的小柴胡汤治疗。

2经方开展史分析

?伤寒论?中已经构建出体系化的六经辨证系统,其以半表半里概念的提出为主要标志。该书中的多项内容与?汤液经法?有着多方面的联络,其中?汤液经法?对于疾病表、里相关内容阐释较多,但是半表半里概念始见于?伤寒论?。

?汉书?中的"艺文志之方技略";局部,从寒热、阴阳等药物特点提出了要根据药物经方特点,来对患者病情的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表现进展针对性治疗,实现人体阴阳的平衡。但是?汉书?中的经方特点仅从表和里方面进展了疾病的用方干预,随着人们对疾病表、里的认识加深,张仲景结合前人的研究并总结临床治疗经历,在书中指出局部患者疾病不在表或里,处于表、里之间,对此类病例需要应用和法进展有效治疗,所以?伤寒论?中表达了张仲景半表半里概念。因此根据经方表里开展情况来看东汉以前医家通过表、里对经方进展总结,东汉之后总结的经方中添加了半表半里概念,所以六经形成于这一时期,就是按照表阳证太阳-里阳证阳明-半表半里阳证少阳-里阴证太阴-表阴证少阴-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的顺序编写经方的【5】。

3结论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拟完善,理论联络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值得中医研究者不断加强研究,更好的把握六经本质以及经方开展脉络。

参考文献:

【1】李宇航".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那么在仲景经方中的表达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J].世界中医药,2022,13(02):295-308.

【2】马萌.解码?伤寒论?六经之温病法度[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3(02):448-452.

【3】顾哲元.从?伤寒论?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思维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01):39-41.

【4】董正平,叶蕾,王斌胜,等.论经方医学在当代中医师承教育中的优势[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16(01):30-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