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本阅读(35分)(一)现代文本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摘编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文本二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摘编自《<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评价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的“文气说”更大。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4.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角度有何不同?【答案】1.D

2.B

3.C

4.“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意思答对即可)

5.材料一肯定了“文气说”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材料二对这一学说进行了阐释,侧重于肯定其文学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说法不当,文中是“‘文气说’的提出……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应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影响……更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所以不是说刘熙载所说的“气”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根据文意来看,“气”是指精神气质、性格秉性、作品的风格,而C项中的“气”是指自然景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可知,“文气说”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根据材料二“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知,“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心句是“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第二段中心句是“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第三段中心句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据此可知材料一在肯定“文气说”的积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材料二首先提出话题,“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并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等。接着指出这一学说在当时的价值,即“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指出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影响。其中,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肯定其文学价值是材料二论述的重点。(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夫子刘公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村人哈哈大笑。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这个“不可教也”的“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油,以示鼓励。”“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村人说:“你真舍得。”“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师爷。”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B.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D.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8.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9.本篇小说颇有特色,请分析文中引经据典的作用。【答案】6.D

7.B

8.①深明大义,有家国情怀;

②倾心培育人才,有远见卓识;

③不吝钱财,慷慨大方;

④嫉恶如仇,有正义感。

9.①丰富并突出了朱夫子的儒者文人形象。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说话都能引经据典。

②充实小说内容。故事情节展开的同时,引经据典紧随其后,避免了平铺直叙。

③增添文采,使小说更具文化韵味。文中引用诗句典故,也增强了可读性。

④深化主旨,使小说更有思想深度。引用的诗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质家取意,据原初之意立后出生的为兄;文家尚实,据所见立先出生的为兄”错误。由原文“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可知,质家立先出生的为兄,而文家立后出生的为兄。B.“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错误。因为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儿子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所以小说对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所批判的。C.“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品格的不信任”错误。朱夫子的这种做法表现出他对贫困人家的了解。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肖像”“心理”错误。由原文“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但没有对朱夫子的肖像和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分析可知,朱夫子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在对日战争中牺牲,他在夫人悲痛之余,却说“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且“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把另个儿子也送上了战场。当村人质疑时,她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由此可见,朱夫子深明大义,富有家国情怀。由“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可知,朱夫子颇具影响力,村里人纷纷“投身抗日洪流”,只剩下未成年的孩子,她认识到“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于是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鼓励孩子读书成才、报效国家,撑起民族的希望。由此可见,朱夫子倾心培育人才,有远见卓识。由“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分析可知,他散尽钱财,为学生“加油”,极好地激励了学生用心读书:他不置办家产,不留祖业,主张子孙自己奋斗。由此可见,朱夫子不吝钱财,慷慨大方。由“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分析可知,朱夫子惩治偷走买灯油纸笔的蟊贼,触及其皮肉又触动其灵魂,彰显正义,大快人心。由此可见,朱夫子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等,在村人的眼中,朱夫子是“能连中三元”的大才,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说话都能引经据典,丰富并突出了朱夫子的儒者文人形象。从情节的安排上看,引经据典不仅能使人物形象饱满,而且情节的发展与引经据典相随,每一次情节的波折,都有朱夫子引经据典的补充,避免了平铺直叙。从小说的效果来看,引经据典增添了小说的文学色彩,使小说增添了文化韵味,如对“加油”一段的引述,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而且让读者增长了见识。从主旨的表达来看,引用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使小说的主旨得以深化,更具思想深度,所引的诗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B.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C.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D.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作为地方管理两级行政单位,皆属中央管辖。B.谥号只有褒义,燕惠王的“惠”指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与齐湣王的“湣”同属“美谥”。C.不佞,本意指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也指没有才能,用来谦称自己。D.客卿,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在本国做高级官员的非本国人,是一种尊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联合赵、楚、韩、魏、燕等国的军队讨伐齐国,齐国战败,但最后只有乐毅独自率兵追击齐兵。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燕惠王派人指责乐毅,说他只为自己考虑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考虑报答燕昭王对他的知遇之恩。D.乐毅举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代国君认知不同,对待臣下的态度也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14.乐毅在外征战,燕惠王却“召乐毅”回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C

11.B

12.B

13.⑴之所以不及早攻下两个城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⑵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

14.①燕惠王原本对乐毅有怀疑;②乐毅攻齐国只两个城市久攻不下;③齐国行反间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与”在此为介词,译为“和”,“骑劫”应为其宾语,因此不能在“与”后断开,排除AD;“破”为动词,攻破,后接宾语“骑劫”中间不能断开,且“逐”后也应接宾语“燕”,此二句都构成动宾结构,故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谥号只有褒义”错,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与齐湣王的‘湣’同属‘美谥’”说法错误。“惠”为美谥;“湣”古同“闵”,意为“昏乱”,为恶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理解有误,原文的表述是“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意思是: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是燕惠王担心发生的事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拔”,攻下;“隙”,怨仇、嫌隙;“王”,称王。(2)“不出恶声”,不说别人的坏话;“去”,离开;“洁”,洗雪,使……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燕惠王‘召乐毅’的原因”,通读文章可知,答案主要集中在“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中。从中可知,田单了解到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隔阂,燕惠王对乐毅有怀疑;再加之乐毅迟迟攻不下齐国的两个城市,因此田单纵反间于燕,说乐毅有在齐国称王的打算,于是燕惠王一下子中了计,于是“召乐毅”。参考译文: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的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所以献上这封信来把我的心意上报(让您知道),希望君王留意吧。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病起荆江亭即事黄庭坚(其七)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其八)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七起句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B.其七三、四句意思是如果朝堂需要真学士,那么苏轼最合适不过。C.其八前两句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细节,刻画了他们不同的风度。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友人有才华却不受器重,处境落魄的悲伤之情。16.结合(其七)全诗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案】15.D

16.①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②以苏轼的才华对照现在朝堂诸人,对朝廷进行了嘲讽。③“秃鬓翁"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述错误,其八第一、三句“闭门觅句陈无已”“正字不知温饱未”写的是陈师道,第二、四句“对客挥毫秦少游”“西风吹泪古藤州”写的是秦观。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文章韩杜无遗恨”一句的意思是:即使读不到韩愈、杜甫的文章,也不再遗憾。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作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第二句“草诏陆贽倾诸公”,以陆贽比苏轼,写出了苏轼的写诏的才华。这两句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草诏陆贽倾诸公”,中唐贤相陆贽,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此句以陆贽比苏轼,“倾”写出了现在朝堂诸人的无能,以苏轼的才华与之对照,对朝廷进行了嘲讽。“须得儋州秃鬓翁”中“秃鬓翁”一词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由此影射出此时苏轼的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与“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生活的蔑视态度。(3)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答案】

①.鸿雁长飞光不度

②.鱼龙潜跃水成文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但愿长醉不愿醒

⑤.君子喻于义

⑥.小人喻于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鸿、度、潜、馔、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多年的辽金文化和300多年的清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阔,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__________。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宫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______,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______。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承德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承德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兴趣盎然

19.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

20.①使用排比,从多角度具体展现了此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交汇、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貌,节奏鲜明,抒情意味强烈。②使用拟人,将历史比拟为人,漫步于此,窥见历史,似见故人,表达灵动逼真,突出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第1处填“交相辉映(或:相映生辉)”,表现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在这里相互映照,更增添了光彩。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第2处填“游人如织(或: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门庭若市)”,表现来此的游人很多。兴趣盎然: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兴趣浓厚的样子。第3处填“兴趣盎然”,表现游人兴致高,兴趣浓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第1步提炼出句子的主干句“承德市按照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独立成句。第2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首先开展文物调查、建立古建筑保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团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第3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要了解排比和拟人修辞手法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两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分条整理,并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林海与草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运用三个“……与……”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把承德自然与人文的美展现出来。“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把“历史”人格化,在此,游人似乎与历史不经意间碰面,形象地表现出此处能窥见历史,如同见到故人的亲切感受,更能突出承德历史文化底蕴的深远而厚重。(二)语言文字运用2(本题共两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①_______。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一般而言,道家比较偏重于哲学问题,②_______,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儒家偏重于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强调人格完善,责任担当。儒家虽然侧重讲“人道”,但道家侧重讲“天道”,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