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期中自测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如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之所以未遭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下,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寻根溯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育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材料二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代,呈现给我们一个个5000~4000年前,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归纳总结也未必全面。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昴、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B.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C.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D.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而对于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国考古学定大有可为。B.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归纳总结未必全面,中国的考古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C.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而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D.考古学于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让中国人找到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西北大学考古学构建形成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B.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C.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峁、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D.王建新教授说:“中国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特别是中亚地区开展考古……成为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一个特色了。”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那么,如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编自任明满、郑国名、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材料二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虚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姿势”。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跨媒介阅读背后的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变了什么》)材料三经典名著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应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面对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以及我们被逐渐改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想要继续发掘经典名著的多重教育价值,就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力量。传统媒介下的经典名著通常以印刷文字为载体,印刷文字有一定优势,如阅读印刷文字能够赋予人们想象力,能够养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在自媒体和互联网+的时代,经典名著想要经久不衰就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解媒介。我们应该了解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而是会将传统媒介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传统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经典阅读在新时代下寻求新的理解媒介并不是要完全抛开传统媒介。另一方面,要用跨媒介激活经典名著的新生命。经典名著因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被演绎成不同形式的作品,方便师生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到不同形式的经典名著。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跨媒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发挥两者优势。以《水浒传》为例,随着广播、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兴起,《水浒传》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受众范围,增添了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借助无线广播,《水浒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播达到鼎盛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影视媒介对《水浒传》的影响,自从电视普及后,电视剧就超越了无线广播对《水浒传》的影响,随着拍摄技术的提高和对《水浒传》的解读越来越深刻,199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制剧《水浒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观看《水浒传》电视剧的热潮。而在网络方面,有专以讨论《水浒传》及其相关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贴吧,将解读的权力真正放到了大众手中。各类媒介对《水浒传》的解读与《水浒传》原著文本之间达到了“互文互读”,跨媒介阅读给经典名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摘编自张砚妮《经典名著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B.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C.在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D.麦克卢汉强调新媒介兴起背景下的阅读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媒介,更不会使其消亡。7.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D.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4分)()A.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B.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C.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D.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9.材料一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昔疏广、受①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②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注】①疏广、受:西汉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人,疏广曾为太子太傅;疏受是疏广的侄子,同为太子少傅。②《鹿鸣》:《诗经·小雅》篇中,是宴宾客时所用的乐歌。后人以举人登第而宴,称鹿鸣宴。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道都门外祖:祭祀路神后,设宴送行。B.又为歌诗以劝之劝:劝说。C.白以为其都少尹白:启奏。D.没而可祭于社者没:通“殁”,死亡。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一旦以年满七十②作《师说》以贻之B.①然吾闻杨侯之去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①丞相有爱而惜之者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①其在斯人欤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2.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对杨巨源敬佩之情的一组是(3分)()①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②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③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④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⑤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⑥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⑤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一段写汉代的疏广、疏受后代的事迹,就是为了和下文中要写的杨巨源形成对比,赞美他功成身退的美德。B.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有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这再次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杨巨源的美好品德。C.作者在文中对史官能不能为杨巨源立传而不使他受到冷落,表示了自己的担忧。D.杨巨源在离任时,丞相有爱惜之情,让他担任家乡河东郡的少尹,不中断他的俸禄,还作诗赠送给他。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译文:(2)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译文:(3)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②,未就丹砂③愧葛洪④。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第二年秋天,二人鲁郡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飘蓬:草本植物,秋随风飘荡。③丹砂:朱砂。④葛洪:东晋道士“神仙丹药”大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携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深情厚谊。16.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2)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大声疾呼“,”(《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诗句“,”(《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不管是李清照的酒淡愁浓,还是辛弃疾遥想当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怀激烈,都满溢了生命的诗意。(3)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声声慢》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戛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立春之日,冬奥启幕。在冰与雪的浪漫故事中,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次惊艳世界。①的“中国元素”,予世界以中国“宽度”。冬奥会既是体育健儿展现竞技实力、弘扬奥运精神的全球盛会,更是一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篆刻与汉字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飞跃”,②的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自然历史文化与冬奥场馆交相辉映,“中国元素”在冰丝带、雪飞燕、雪游龙等冬奥场馆中显露英姿。当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身穿虎头衣、脚踏虎头鞋代表中国向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自然的演唱、纯真的笑容、空灵的声音,大山里的孩子用质朴打动了无数人,也希望世界人民通过这个舞台看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当儿童小号手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在鸟巢响起时,100余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以及56个民族的代表,手手相传,将国旗往升旗台方向传递。短短14年,从不遗余力地展示“我的国家”,到③地展示“我们的人民”,从过去的“敞开大门”,到现在的“敞开胸怀”,“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口号是如此的切中肯綮。我们在世界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夜彰显出了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更有气度的当代中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①②③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运行建成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气象站呈阶梯分布,可精准实测珠峰北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①,可以进一步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②,青藏高原是季风和西风的巨型调节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③,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征。此次科考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等,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第三极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B.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突破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C.自从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境,在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运行建成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D.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突破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①②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有人希望成为青年毛泽东,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愿意成为张秉贵,做一个售货员,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有人梦想成为钟扬,做一位“探界者”,活出“生命的高度”。或像李白一样,热切地追求理想和自由;或像陶渊明一样,在喧嚣现代社会里寻一方净土。或变身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或梦回南宋,成为田夫家的一员,唱着《插秧歌》,享受劳动的快乐。上述这些人物,哪一个是你最喜欢的?请从中自选一位,填在下面的题目上。请以“假如我与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补充完整题目,文体特征鲜明;写作中不得暴露真实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期中自测卷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使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错误,曲解文意,“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前句表述的内容所造成的结果,材料一第二段是说“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B.“居世界前列”错误,无中生有,应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C.“就能”错误,过于绝对,由材料一“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可知,“就能”应为“从而”。故选D。答案:D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此我们有底气,有实力”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二“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可知,“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与“我们有底气,有实力”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答案:C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为考古学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B.该选项是界定考古学概念内涵,不能证明这一观点。故选B。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一第一段“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知,开头先总体提出重视考古学,考古学有重要意义;由第二段“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第三段“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第四段“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第五段“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可知,中间第二至五段采用并列结构,从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传承文化基因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其意义;由最后一段“中国考古事业无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可知,结尾总结引申,指出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材料一整体论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局部论证采用并列结构。答案: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体提出重视考古学,有重要意义,后分别论述其意义,最后总结引申,指出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②局部论证采用并列结构。主体段落,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传承文化基因等四个方面的意义平行并列,论证观点。5.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可知,建设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才能涵育文化自信;由材料一第二段“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可知,发挥考古学学科优势,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才能涵育文化自信;由材料一第四段“考古学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可知,提炼标识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涵育文化自信;由材料二第二段“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可知,通过对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涵育文化自信。(答出3点即可)答案:①建设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②发挥考古学学科优势,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③提炼标识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④通过对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第三、四段可知,读懂思维之美首先需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还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故选C。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可知,影视作品是跨媒介阅读时的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故选D。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根据材料可知,跨媒介学习是综合使用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的一种学习方式。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转化为散文化的语言仍旧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交互,没有多种媒介参与阅读和学习过程,因而不属于跨媒介学习。故选A。答案:A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阅读材料一可知,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到第四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心论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接着,第二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的观点;然后,第三段“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又列举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实际推进中会面临的挑战。最后,第四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承接上文,展望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答案: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语言活动展开;③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④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10.解析:“劝”是勉励的意思。答案:B11.解析:都用于主谓之间。A项,①是“因为”,表原因;②是“来”,表目的。B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项,①表推测,大概;②代词,他的。答案:B12.答案:C13.解析:A项,“后代的事迹”错;B项,“作者对自己因为身体有病而没能给杨巨源送行感到非常惭愧”错;C项,用意不在于表达担忧之情。答案:D14.解析:(1)注意“传”“工”“图”的翻译。(2)注意“长”“属”“和”的翻译。(3)注意“莫”“诫”“去”“法”的翻译。答案:(1)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2)京城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3)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参考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一同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能。汉代的史书已经记载了他们的事迹,后世的擅长画画的人又将他们的事迹画成图画。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能用《诗经》教育后辈闻名,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和现今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今杨巨源和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外出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路边的观众也有叹息知道他是贤能的吗?而史官也能大力弘扬他的事迹,继二疏的事迹之后为他作传记吗?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的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跟着唱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情吗?古人与今人相同与不同,不得而知啊。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里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为榜样。古人所谓的“乡先生”,逝世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A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秋来相顾尚飘蓬”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此处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故选A。答案:A16.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诗中的“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和《梦》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梦游仙境、访仙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概括“漫游漂泊”“寻道求仙”“民世嫉俗”的形象的特征。答案: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别离漂泊的形象是一致的。②求仙寻道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傲岸不屈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的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形象一致。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潦、尊、酹、事、樊、返、戈。答案:(1)对酒当歌潦倒新停浊酒杯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尊还酹江月(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8.答案:匠心独运脱颖而出从容不迫19.答案:在世界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今夜,我们彰显出了更加坚实的文化自信、更有气度的当代中国。20.答案:运用排比,句式整齐,突出了大山里的孩子们精彩的表现,令观众感动,很有感染力。21.解析:原句“克服”“困境”搭配不当,改为“克服”“困难”;“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成分残缺,应加“在”;“运行”“建成”语序不当,应改为“建成”“运行”。答案:A22.答案:①通过收集的气象数据②从气候角度看③随着全球变暖23.【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确定文章体裁;二、划定取材范围;三、掌握写作重点。以“假如我和某某生活一天”为题,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我”“生活一天”“某某”。需要注意选择的人物的特征和事迹;“生活一天”这一要求很适合写记叙文,可以“时间”为线索来构思这一天的相处,叙述你和“他”在一起的故事,要给你自己一个合理的身份。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这一点很考验记叙文剪裁叙事描写的功力。要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这点是最关键的描写,既要写出人物的事迹,更要传神地写出其内在的精神特质。依据材料所给的人物,可以随便选择一位,比如选择“毛泽东”,主要体现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选择“张秉贵”,主要体现他是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选择“钟扬”,主要体现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选择“李白”,主要体现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洒脱;选择“陶渊明”,主要体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品质,归园田居,创作一系列的田园诗,表达对官场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选择“辛弃疾”,主要体现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选择“杨万里”,主要体现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享受劳动的快乐,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本次写作选择的是陶渊明。【参考立意】感受自然,选择闲适人生(陶渊明)如陶翁般生活(陶渊明)心境明澈,随性而居(陶渊明)在现代社会里寻一方净土(陶渊明)争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甘于奉献(张秉贵)李白,你就是一道风景(李白)位卑未敢忘忧国(辛弃疾)【参考素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份制企业创立人合同书格式
-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工程合同范本在线查阅
- 2024新版简单食堂承包合同书范本
- 简单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 建筑维修保养服务补充协议
-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服务业(原卷版)
- 1.1坚持改革开放(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个人投资合同协议样本
- 生物中图版自主训练: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影响
- JTGT H21-2011 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 部编版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整体租赁底商运营方案
- 2023年苏州城市学院招聘考试真题
- 应用化工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警务技能培训计划方案
- 法学生涯发展展示
- 美容医学伦理学课件
- 苗圃基地年终总结汇报
- 燃气行业用户服务与投诉处理
-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