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家乡篇一、家乡简介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南北向过渡特征,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差异又有垂直地带性上的分布[1]。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图1安徽行政区划图阜阳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的淮北平原(见图1),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4.5~15℃,无霜期213~223d。雨量适中,年均降水821~938mm。阜阳的气候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繁育,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药材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2]。二、阜阳土壤阜阳市农业大市,位于华北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现有耕地96.36万公顷,主要土类有:砂姜黑土(见图2),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3.84%;潮土,面积占17.88%;棕壤,面积占7.52%。总体上,阜阳耕地面积大,但土壤经几千年来耕种,土壤已受人类影响极大,土壤肥力不佳,我市中低土壤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姜黑土。下文通过介绍家乡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来具体了解家乡土壤状况。图2砂姜黑土剖面(一)土壤质地我市耕层土壤的质地以重壤土面积最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87%,代表土种为砂姜黑土类的大部和坡黄土、泥骨土等,其保肥能力强,但耕性较差,适耕期短。其次为中壤土,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64%,代表土种有两合土、砂泥土、青白土和白黄土等,其耕性好,易耕作,适耕期长,保肥保水。轻粘土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10.44%,位居第三,主要是淤土类型,此类土壤为冷性土,耕性很差,适耕期短,耕作质量难以保证,保肥能力强。轻壤土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05%,代表土种为砂土和麻砂土,该类土壤为热性土,透气性过强,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漏肥漏水,耕性好,易耕易种。(二)土壤水分我市的棕壤土、砂姜黑土和潮土中的壤土田间持水量都在21-35%之间;重壤土至轻粘土在22-36%之间,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但砂土保水能力较差。我市淤土的吸水渗透能力都最强,但其质地粘重,膨胀系数大,块状结构单位之间的间隙大,易失水跑墒;砂姜黑土吸水渗透能力次之;两合土为中等,抗旱、涝能力较强;砂土与白碱土土体分散,易板结,透水性最差。土壤水分的上升主要是通过毛管作用进行的。我市砂土毛管孔径较粗,毛管水上升较快而高度不高;淤土、棕壤土和绝大部分的砂姜黑土的毛管孔径小,毛管水上长较慢,易干旱;两合土、砂泥土的毛管水上升得快而高,抗旱能力强。(三)土壤结构、容重和孔隙度我市绝大多数的耕层土壤为粒状或屑粒状结构,土壤熟化程度较高。淤土由于质地过粘,土壤结构为不良的块状结构。水稻土由于长期水耕,土粒分散,也不易形成粒状或屑状结构。我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容重偏高,在1.2——1.4g/cm3之间,平均值为1.3g/cm3。耕层土壤的孔隙度平均值为50.19%。(四)土壤矿质全量组成我市的砂土、麻砂土、砂泥土等SiO2,Al2O3少,质地轻,保水肥能力弱;砂姜黑土、棕壤土和淤土含SiO2少,Al2O3多,质地粘重,保水肥能力强。黄泛潮土的砂土、雨含土和淤土通体富含碳酸钙,土壤偏碱性。砂姜黑土和棕壤土因成土年代久远,碳酸钙被雨水淋溶到下层并淀积成砂姜,其铁素则形成铁锰结核或铁锰胶膜。(五)土壤酸碱度我市土壤pH值在6.5-7.5之间的中性土面积较少,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13%。pH值在7.5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8.96%。(六)土壤养分含量我市各种土壤养分含量丰缺不一,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我市土壤养分"三缺一富”,即缺有机质、缺氮、缺磷、富钾,其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2.3g/kg,全氮0.89g/kg,全磷0.52g/kg,速效磷6mg/kg,全钾18.6g/kg,速效钾171mg/kg。1999年全市地力监测的养分结果是:有机质14.3g/kg,全氮1.0g/kg,速效磷13mg/kg,速效钾140mg/kg。我市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锰与钼均低于临界值,普遍缺乏,硼与锌在临界值上下,对于敏感性强的作物和高产地块也感缺乏,而铜铁则不缺[3]。三、阜阳植被安徽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其植被带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安徽植被》将其划为:皖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皖中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南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阜阳地区是以榆科为建群种的落叶阔叶林,林内主要有青檀、大叶朴、紫弹朴、栓皮栎、麻栎和黄连木等落叶树种,同时这里也常绿-落叶混交林带,常绿乔木主要有雪松、大叶女贞等;落叶乔木主要有水杉、合欢、栾树、乌桕、白玉兰、紫叶李、悬铃木、银杏等;灌木主要有桂花、紫薇、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小蜡、火棘、紫叶小檗、石楠等;其中雪松、水杉、桂花构成全园的基调树种。草坪地被植物种类有8种,主要有矮生百慕大、黑麦草、高羊茅、麦冬、红花酢浆草等,其中大面积地被绿化主要采用矮生百慕大和黑麦草混播方式;常见草本花卉有10种,主要有球根花卉美人蕉、葱兰,宿根花卉鸢尾、凤尾兰、芭蕉和一二年生花卉一串红、矮牵牛等;水生花卉有有很多,但种植面积均不大,主要有香蒲、荷花、凤眼兰、睡莲等;竹类有3种,主要为刚竹和慈孝竹;藤本有4种,分别为爬山虎、紫藤、凌宵、木香[4]。图3田间道路旁的植被由于阜阳市农业垦殖历史悠久,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目前多系人工种植。群落种类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因为平原广阔,农耕历史久远,在我生活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大片的农田,和田间道路的植被(见图3)。在作物种植方面,主要种植水稻,麦子,一年两熟,近几年大豆、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增多,扁豆、豇豆、豌豆等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小,常插播在其他作物中。在自家的菜园里可以看到各种瓜果蔬菜,比如芹菜、韭菜、苋菜、茄子、莴苣、大葱、洋葱、大蒜、菠菜、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尖峰山篇一、尖峰山简介金华尖峰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北纬29°13′,东经119°35′,面积约20平方公里,山体以流纹岩为主,局部地段有石灰岩裸露。土壤以亚热带山地红壤及黄壤为主,基带为红壤,有山地黄壤和粗骨土。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9一17.2℃,7月平均气温21.3一29.1℃,1月平均气温0.6一5.4℃,年降水量在1500一1800mm之间。二、土壤(一)红壤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大部分形成各种氧化物,使土壤溶液呈微碱性至中性,硅酸开始移动。各种风化物随水向下淋溶,土壤上部的pH值逐渐变酸,含水氧化铁、铝则开始溶解,并具流动性,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与次生粘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1、剖面形态: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Bs层:为铁铝淀积层,厚度0.5~2m,呈均匀红色或棕红色,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橙红色另外,在B层之下,有红色、橙黄色与灰白色相互交织的"网纹层”。2、特征:(1)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图4红壤剖面(2)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3)红壤结构水稳性差,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4)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5)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3、我们的观察:土层上方生长的植物主要是枫香树。
O:枯枝落叶的分解不严重,残留较完整
B:B1上层有颗粒较大、半风化的土块,主要是风化碎屑组成的坡积物
B1下有新生体,土壤紧实。
A层较潮,大致判定为壤土B1层比B2层干,B2层与C层湿度相差不大。(二)山地黄壤山地黄壤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富铝化作用,指的是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由于高温多雨,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以及水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二是氧化铁的水化作用。由于土壤终年处于雨量足、云雾多、相对湿度大、水热状况稳定的环境中,土壤含水量较高使土体中大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1、剖面形态:O层:枯枝落叶层,厚10~20cm左右,受到程度不同的分解。A层:为暗灰棕至淡黑的富铝化的腐殖质层,厚10~30cm,具核状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AhBs是过渡性亚层。B层:呈鲜艳黄色或蜡黄色的铁铝聚积层,厚15~60cm,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带光泽的胶膜,为黄壤独特土层。C层:多保留母岩色泽的母质层,色泽混杂不一。2、特征:黄化和弱富铝化过程使土体呈黄色而独具鲜黄铁铝B层。图6山地黄壤剖面(2)质地一般较粘重,多粘土、粘壤土。(3)中度风化强度淋溶,黄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4.5-5.5。(4)因湿度大,黄壤表层较红壤高1~2倍,且赘合淋溶较强,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3、我们的观察:O层主要是沿阶草和松针。A层为壤土,B粘土。由A至B,图层越来越疏松。图7山地黄壤剖面示意图(三)粗骨土由于山丘地区地形起伏、切割深、坡度大,加上风蚀,导致细粒物质淋失,土体中残留粗骨性砾石。另有部分母岩在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下,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半风化的碎屑风化层,显示粗骨特性。1、剖面形态:粗骨土在剖面形态上表现为较石质土厚,且石砾含量也比石质土多,但剖面为A-C或A-AC-C型,表土层10-20cm厚,疏松多孔。除表层土壤因有机质的作用略显暗淡之外,整个剖面具有一致性,颜色随成土母质而异。粗骨土广泛分布在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和中山等地多种地貌地形部位。凡地形陡峻、地面坡度大、强烈切割和剥蚀地区,均有粗骨土分布。2、特征:(1)性状源于母质,如质地变化就很大,土壤酸、中、碱性均有。(2)pH4.5-8.5,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植物速效养分不高。(四)紫土紫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碳酸钙不断淋溶,尤其是经物理分解为碎屑物后更为显著。但岩层屡受侵蚀,成土母质不断更新或堆积,碳酸钙淋溶也持续不断进行,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全剖面继承了母岩色泽,呈紫色或红紫色。紫色土分布于湘、赣、浙、皖的红色丘陵性盆地中,形成于石灰性紫红色砂页岩上。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土的特征:(1)土壤形成深受母质影响。(2)紫色岩的组成和质地对紫色土性状有更为直接的影响。(3)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4)紫色土有机质含量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5)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在骆家塘菜市场附近的的山体我们做了一个剖面(见图8),在剖面深度为3-5米的地方开始取土根据我们观察如下,土壤较潮,致判断为砂质土,土壤紧实。(六)实验结果1、pH值测定图8紫色土剖面表1土壤酸碱度的数据土类加蒸馏水pH加KCl溶液pH山脚OA4.583.25B1上4.083.03B1下4.463.21B24.203.16C4.503.01山腰上5.203.90中4.303.36下4.333.35山顶5.26
紫土4.283.17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尖峰山从山脚到山顶,总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pH值开始呈升高的趋势,在山腰上层的pH值达到最大,而后,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pH值降低。总体上pH值较小,土壤呈酸性。2、吸湿水及质地测定表2吸湿水的数据土类吸湿水<0.01mm土粒%土壤质地山脚OA0.313930.29中壤土B1上24.28轻壤土B1下14.24沙壤土B214.24沙壤土C22.27轻壤土山腰上0.265032.29中壤土中36.30中壤土下40.31中壤土紫土0.36682.20松砂土从表2中可以看出,尖峰山的土壤以壤土为主,山腰处的土壤中小于0.01mm土粒所占比例大于山脚处,山腰出的土壤质地较山脚处要好些。3、固液气三项比测定表3固液气三项比的数据紫色土山腰处——山地黄壤山脚处—红壤自然含水量:17.15%12.47%17.13%容重1.75g/cm31.444g/cm31.4019g/cm3孔隙度33.96%45.51%47.73%体积含水量28.26%18.07%24.12%通气孔隙度5.7%27.51%23.73%V固:V液:V气33:14:5335:38:2747:24:29从表3中可以看出山脚处的红壤固液气三项比中,固体所占比例较大。而山腰处的山地黄壤的固液气比较稳定。二、尖峰山植被金华尖峰山位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植物地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木荷、苦槠、枫香等,灌木层主要有格药柃、杜鹃、马银花等,草本植物以鳞毛蕨、马兰、芒草等为主。尖峰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经过了从乔木到灌木的过度,随着海拔的升高,乔木逐渐减少,灌木逐渐增多,层次结构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在山脚处主要分布常绿阔叶林,树种多为香樟、苦槠、樟,苦槠、棕榈、枫香等,其中落叶树种混生。而山腰的植被是从针阔混交林到针叶林的过渡,锥栗,林下有木芙蓉。再到山顶处,植被则以灌木为主,其中多为杜鹃。北山北坡仅有次生灌丛分布,南坡的植被基带为常绿阔叶林。阳坡(南坡)和阴坡(北坡)相比,植被较好(植物较粗、茂密),水热条件更好,阴坡水分条件也较好,阳光不够,长成次生灌木,而对于北方地区,阳坡较阴坡植被较少,北坡反而更好。庐山篇一、庐山概况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的断块山,山体呈肾状,由西南向西北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5]。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二、实习时间2013年9月2号到9月6号三、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这次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理论有一个叫充分和全面的理解,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将之运用到今后教学实践中去。四、实习路线9月2日牯岭镇→王家坡→望江亭→牯岭镇9月3日牯岭镇→芦林湖→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锦绣谷→仙人洞→如琴湖→花径→飞来石→牯岭镇9月4日牯岭镇→植物园→含鄱口→大校场→牯岭镇9月5日牯岭镇→三叠泉→牯岭镇五、实习内容(一)土壤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第四纪以来的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m的土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南、北坡的气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影响。山体内部由于由于内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主要土壤类型:庐山土壤的垂直结构类型比较简单,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如图9所示)图9庐山土壤垂直分布图(1)地带性土壤:①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②黄壤及山地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③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4\*GB3④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木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2)非地带性土壤:①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②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③古红土: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4\*GB3④水稻土:庐山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有分布,水稻土为自然土壤经人工耕种而成。庐山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壤发育而成[6]。3、庐山土壤理化性质表4庐山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由表4分析可知,庐山不同类型土壤,由于母质大都为石英砂岩残积物或坡积物,少部分为风积物、第四纪冰碛物,所以质地相似,介于重壤到轻粘之间。各土壤中有机碳、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代换性盐基及盐基饱和度均随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这与其地面生长的植物类型及其凋落物密切相关。土壤pH值介于4.5~5.7,呈酸性或强酸性。各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低,变幅较大而表层速效钾含量除山地红壤低于50mg/kg外,其它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均高于90mg/kg。另外,地带性土壤表层有机碳大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其含量除取决于山地气候外,很大程度上取决地上植被枯枝落叶的多少[6]。3、实习成果(1)山地黄壤我们在黄龙寺道路旁做了一个土壤剖面,海拔895m,经判断该土壤应为山地黄壤(如图10所示)。图10山地黄壤剖面=1\*GB3①山地黄壤剖面形态O层:枯枝落叶层,厚度为13cm,黑色。周围有竹林、杉树和枫树。Ah层:腐殖质层,厚度为21cm,黑棕色,潮湿,土壤松软,呈团粒状结构,孔隙很多,有很多植物根系,大块少量侵入体。AB层:过渡层,厚度8cm,棕色,潮湿,土壤松软,呈团粒状结构,孔隙多,有较多的植物根系,有少量侵入体,比腐殖质层的石块小。B层:淀积层,厚度44cm,淡黄色,土壤很湿,稍紧实,呈小团块状结构,孔隙比上层要少些,植物根系也有明显减少,侵入体更小。=2\*GB3②山地黄壤的成土过程庐山的黄壤分布在海拔500~900m的地带,局部地区也可达1000m左右。由于地处山地,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导致土体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富铝化强度相对红壤为弱,盐基淋溶强度也较红壤弱,土体发生黄化,有机质累积作用明显。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部分为落叶阔叶林。成土母质也都主要为石英砂岩等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黄龙寺剖面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夹有马尾松林。发育在中更新统和晚更新统的坡积物上,成土过程经历了脱硅富铝化过程,明显的脱硅淋溶和铝的富集,使之成为偏酸性土壤,质地中偏重壤,心土层鲜黄色,氧化铁以氢氧化铁形式保留在土层中,有机质含量高。(2)山地黄棕壤,图11所示的土壤剖面是在海拔960m处的山地黄棕壤,周围植被为杉树林。图11山地黄棕壤分布于庐山海拔800m~1000m之间的林区。局部地区海拔可达1300m左右。成土过程中具有坡积作用明显、土体较松、厚薄不一等山地土壤的一般特点,该类土壤均分布于山体上部,温凉湿润,林被茂密,有机质累积速度较黄壤大,淀积粘化与脱硅富铝化的成土作用特征明显。植被以常绿针阔混交为主,伴有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郁闭度高发育在残积和坡积的母质上,是一种过渡性土壤,成土过程具有粘化过程和弱富铝化过程,整个土壤偏酸性,质地粘重,心土层为黄棕色,有机质含量较低,但植被条件好,有机质补充迅速。(二)植被1、植物概况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有2000多种,1000多属,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庐山野生植物中有不少稀有和珍贵的植物,野生种的比例高达90%。主要分布有樟科、山茶科、壳斗科、豆科、木兰科、蔷薇科、胡桃科等植物。庐山的森林植被在海拔700m以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1000m之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000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带。其中常绿阔叶林带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比较严重,仅存小片分布从灌草丛中首先恢复起来的是马尾松林在山麓中分布很广;落叶阔叶林带破坏比较严重,在海拔800m以上主要为黄山松林。山上植被相对保存完好,对水源的涵养、径流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2、植物区系庐山地区处于我国亚热带气候区,地貌上属于中山。尽管过去遭受人为干扰较大,但庐山地区植物区系仍然很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植物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较好。据统计,庐山维管束植物计有210科,735属,1720种。其中种子植物175科,661属,1517种;蕨类植物35科,73属,149种[7]。3、群落类型庐山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由于庐山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森林基本不存在了,现存的一般为人工或天然次生林。4、垂直分布规律: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图12庐山植被垂直分布图(1)常绿阔叶林带:该植被带是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庐山南坡,东坡800m以下、北坡500m以下的坡谷均有分布、在电站、秀峰、白鹿洞、观音桥一带还残存着小块的常绿阔叶林、组成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多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常绿树种.如:青冈栎、小叶青冈、甜槠、樟树等。(2)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该植被带为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庐山海拔800~1000m处分布.组成这一群落的优势种多为壳斗科、山茱萸科、金缕梅科、胡桃科、槭树科.常见种有青冈栎、小叶青冈、甜槠、短柄泡树、灯台树。(3)落叶阔叶林带:该植被带为典型温带性植被,在庐山海拨1100—1300m处均有分布.组成这一植被的建群种为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常见有:短柄泡树、化香树、青榨槭、茅栗、锥栗、白檀、湖北马鞍树、青钱柳、石灰树、庐山椴、鹅掌揪等。(4)山地灌丛:灌丛群常分布在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落叶阏叶林分布范围内,在庐山从海拔200m到1300m均有分布。组成群落的优势种常有映山红、满山红、羊踯躅、桃木、蜡瓣花、微毛拎。(5)山地草甸:草甸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组成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例:野古草、多种苔草、芒、班茅。(6)亚热带针叶林:庐山的针叶林多为人工培育林。(7)亚热带竹林:在庐山分布的亚热带竹林主要是毛竹林和玉山竹林。箬竹、刚竹、方竹。等在山林、谷地有零星分布。毛竹林在北坡、南坡、东坡均有分布,一般同马尾松林分布上限相同,在800m以下。常成片状生长于山坡或山坳,系为人工林。玉山竹林在海拔800m到1300m均见分布,以含鄱口至五老峰一带最多,常与映山红、圆锥绣球混生,系自然林[6]。庐山植物园简介庐山植物园占地300公顷,有3400余种植物,飞翠溢绿,郁郁葱葱。庐山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裸子植物丰富,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庐山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杜鹃花种类繁多,这个是庐山植物园的两大特点。
庐山植物园辟有松柏园、国际友谊杜鹃园、温室区、草花区、树木区等。自1934年建立以来,从国内外相继引种3千余种植物,现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园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籽交换等关系,使庐山植物增添了许多外来成分,总数达到3000余种。目前庐山植物中,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主要植物便有30科40种之多,而国家重点保育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44科57属93种(包括引种部分)。其中,列为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36种,三级保护的52种。(6)庐山植物园部分植物介绍槭科1、五裂槭(槭树科,槭属)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4-7米。树皮平滑,淡绿色或灰褐色,常被蜡粉。小枝细瘦,无毛或微被短柔毛。分布区:分布于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广西和云南。生于海拔1500-2000米的林边或疏林中。用途:它的枝叶可用于背疽、痈疮、气滞腹痛。2、青榨槭(槭树科,槭树)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约10-15米,稀达20米,树皮黑褐色或灰褐色,常纵裂成蛇皮状。小枝细瘦,圆柱形,无毛。分布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用途:生长迅速,树冠整齐,可用为绿化和造林树种。树皮纤维较长,又含丹宁,可作工业原料。山茱萸科3、洒金桃叶珊瑚(山茱萸科,桃叶珊瑚属)形态特征:常绿灌木,原产中国台湾及日本。不甚耐寒。小枝粗圆。叶对生,叶片椭圆状卵圆形至长椭圆形,油绿,光泽,散生大小不等的黄色或淡黄色的斑点,先端尖,边缘疏生锯齿。习性:喜湿润、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极耐阴,夏季怕光曝晒。分布区:华东地区。用途:在华北多见盆栽供室内布置厅堂、会场用。4、四照花(山茱萸科,四照花属)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小枝细,绿色,后变褐色,光滑,嫩枝被白色短绒毛。叶纸质,对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表面浓绿色,疏生白柔毛,叶背粉绿色,有白柔毛,并在脉腋簇生。分布区:长江流域及河南、、、。用途:果园林绿化佳品,各部分可入药5、灯台树(山茱萸科,灯台树属)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枝层层平展,形如登台,枝暗紫红色。叶互生,簇生于枝稍,叶广卵圆形。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新枝顶端,长9厘米,白色。花为白色,果实为黑色。分布区:、华北、西北至华南、西南用途:园林绿化小檗科6、南天竹(小檗科,南天竹属)形态特征:常绿丛生灌木,株高约2m,全株无毛。直立,少分枝。老茎浅褐色,幼枝红色。叶对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椭圆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分布区:华北、华中、西南地区多个省份。用途:观赏、生态、药用,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来装饰窗台、门厅、会场等。7、阔叶十大功劳(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形态特征:株高可达2m,茎秆有节而多棱。奇数羽状复叶,每个复叶上着生小叶3-9枚。小叶呈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的小叶渐大,顶生的一枚最大,叶肉脆硬,革质,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叶缘每侧各有6—13枚刺状锐齿。正面为暗绿色,略有光泽,背面为黄绿色。习性:产江西、、、、台湾等省。用途:可做盆栽,园林种植及药用。可入药,清热解毒、消肿、止泻腹泻、痢疾、黄疸肝炎、烧伤、烫伤和疮毒。百合科8、吉祥草(百合科,吉祥草属)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片丛生,宽线形,中脉下凹,尾端渐尖;茎呈匍匐根状,节端生根;分布区:它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寒耐阴,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强。用途:吉祥草入药具有润肺止咳,祛风等作用。9、油点草(百合科,油点草属)形态特征:植株高可达1米。茎上部疏生或密生短的糙毛。叶卵状椭圆形、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急尖,两面疏生短糙伏毛,基部心形抱茎或圆形而近无柄,边缘具短糙毛。习性:喜温暖湿润,又耐干旱和半阴。较耐寒,喜阳光,但不能暴晒。土壤以肥沃疏松的泥炭土为好。冬季温度不低于5℃。分布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和西南地区。用途:用于盆栽装点书桌、窗台、茶几;药用止咳。柏科10、日本柳杉(柏科,日本柳杉属)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树冠圆锥形。树皮暗褐色,侧枝密生。叶锥形,形状与柳杉相似,但其叶直伸,先端不内曲,略短,而且其叶片在冬季绿色不变。分布区:在南京、、、、南通及庐山均有栽培。用途:供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用材;作庭园观赏树。木兰科11、鹅掌楸(木兰科,鹅掌楸属)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叶大,形似马褂,树高可达60米以上,胸径3米左右,树干通直光滑。用途:是珍贵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种,建筑及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分布区: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金缕梅科12、金缕梅(金缕梅科,金缕梅属)形态特征:为落叶小乔木,高约10m。嫩枝及顶芽密生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宽倒卵圆形叶形美丽。2月前后先叶开放,花数朵簇生叶腋,色金黄,花瓣如缕近似蜡悔,叶形美丽。先花后叶,花瓣如缕近似蜡梅,故称为金缕梅。分布区:长江流域各省均有分布。用途:庭院观赏树种;药用,金缕梅根、叶、花、果入药,能解热、止血、通经活络。荨麻科13、粗齿冷水花(荨麻科,冷水花属)形态特征:多汁草本。茎肉质,有时上部有短柔毛,几乎不分枝。叶同对近等大,椭圆形、卵形、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稀卵形,先端常长尾状渐尖,稀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大的牙齿或牙齿状锯齿;下部的叶常渐变小,倒卵形或扇形,先端锐尖或近圆形,有数枚粗钝齿,基出脉3条,分布区:、、、、、、、安徽等省。鼠李科14、拐枣(鼠李科,枳椇属)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分布区:、、、、、、、、广西、、、等省。用途:可做汤,汤味独特醇香。酢浆草科15、红花酢浆草(酢浆草科,酢浆草属)形态特征:多年生直立草本。无地上茎,地下部分有球状鳞茎,外层鳞片膜质,褐色,背具3条肋状纵脉,被长缘毛,内层鳞片呈三角形,无毛。叶基生;被毛;小叶3,扁圆状倒心形,长1-4厘米顶端凹入,两侧角圆形,基部宽楔形,表面绿色,被毛或近无毛;背面浅绿色,托叶长圆形,顶部狭尖,与叶柄基部合生。分布区:分布于河北、、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和云南等地。用途:观赏植被、药用爵床科16、白接骨(爵床科,白接骨属)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70厘米。地下茎白色,质脆,带方形,有白色粘液。茎方形,具分枝,全体光滑无毛。叶对生,卵形、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常下延至叶柄,边缘具极不明显的锯齿。分布区:生于山区阴地,分布我国东南至西南部。用途:用于止血,去瘀,清热解毒。治吐血,便血,外伤出血,扭伤。樟科17、山鸡椒(樟科,姜子属)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被薄的白粉,两面均无毛,羽状脉,枝、叶均具有芳香味。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直至西藏。用途:根皮及叶可供药用。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及无名肿毒等症。山茶科18、厚皮香(山茶科,厚皮香属)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达1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褐色,平滑;嫩枝浅红褐色或灰褐色,小枝灰褐色。叶革质或薄革质,通常聚生于枝端,呈假轮生状,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边全缘,上面深绿色或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分布区:中国南部及西南部用途:厂矿区的绿化树种;供制家具、车辆等用途石蒜科19、彼岸花(石蒜科,石蒜属)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球形鳞茎,外包暗褐色膜质鳞被。叶带状较窄,色深绿,自基部抽生,花茎通常4-6朵排成伞形,着生在花茎顶端,花瓣倒披针形,花被红色,向后开展卷曲,边缘呈皱波状。分布区:中国各省区都有分布;广布于世界各大洲。用途:观赏;药用松科20、金钱松(松科,金钱松属)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树干通直,高可达40米,胸径1.5米。树皮深褐色,深裂成鳞状块片。枝条轮生而平展,小枝有长短之分。叶片条形,扁平柔软,在长枝上成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15—30枚簇生,向四周辐射平展。分布区: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山地用途:盆景;药用,杀虫、止痒白花菜科21、醉蝶花(白花菜科,醉蝶花属)形态特征:花梗长而壮实,总状花序形成一个丰茂的花球,花形优美别致,花瓣团圆如扇,花蕊突出如爪,形似蝴蝶飞舞,花色娇艳,醉蝶花开放时,花瓣慢慢张开,长爪由弯曲到从花朵里弹出,其过程如同电影快镜头慢放一般。分布区:分布于全球热带、温带、热带美洲等地。用途:药用,治疗肾炎结石、膀胱结石;盆栽。杉科22、水杉(杉科,水杉属)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树皮灰褐色或深灰色,裂成条片状脱落,内皮淡紫褐色;大枝近轮生,小枝对生或近对生,下垂。分布区:现今天然分布于湖北、、湖南三省交界的利川、石柱、龙山三县的局部地区,垂直分布一般为海拔800-1500米;后经引进到到世界各地予以栽培。用途:工矿区绿化;栽于建筑物前或用作行道树;庭院观赏树。壳斗科23、欧洲山毛榉(壳斗科,山毛榉属)形态特征:一个大型树种,高度可达49米,树干直径可达3米。其高度通常为25-35米,直径为1.5米以上。在森林里,树干很长,为浅灰色,树冠较窄,树枝较直;在良好光照条件下独立生长的树则树干较短,树冠较大,覆盖范围较宽,树枝非常长。分布区:分布范围从瑞典南部到意大利中部,向西到法国、英格兰南部、葡萄牙北部、西班牙中部,往东到土耳其东北部。用途:观赏树木做纸浆家具坚果仁富含蛋白质,可以生吃、烧烤或榨油。千屈菜科24、紫薇(千屈菜科,紫薇属)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纤细,具4棱,略成翅状。叶互生或有时对生,纸质,椭圆形、阔矩圆形或倒卵形,顶端短尖或钝形,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分布区:主产地如江苏、、、山东等地。各地普遍栽培。用途:是观花、观干、观根的盆景良材。鸢尾科25、蝴蝶花(鸢尾科,鸢尾属)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状,有长分枝。叶多自根生,2列,剑形,扁平,先端渐尖,下部半折合,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全缘,叶脉平行,中脉不显著,无叶柄。习性:耐阴,耐寒。散生于林下、溪旁阴湿处。分布区:中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用途:观赏及药用,园林地被植物。蝴蝶花的全草和根都可入药葫芦科26、南赤瓟(葫芦科,赤瓟属)形态特征:茎草质攀援状,有较深的棱沟。叶柄粗壮,叶片质稍硬,卵状心形,宽卵状心形或近圆心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胼胝状小尖头的细锯齿,基部弯缺开放或有时闭合,上面深绿色,粗糙,有短而密的细刚毛,背面色淡,密被淡黄色短柔毛,基部侧脉沿叶基弯缺向外展开。分布区:我国秦岭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区。常生于海拔900-1700米的沟边、林缘或山坡灌丛中。用途:垂直绿化材料,药用萝藦科27、牛皮消(萝藦科,牛皮消属)形态特征:藤状灌木;宿根肥厚,呈块状;茎被微毛;有乳汁。叶膜质,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耳垂直或略向内,叶片两面被微毛;侧脉每边约6条,明显;具长叶柄,顶端具丛生小腺体。分布区:产屏边、、景东、徵江、德钦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用途:块根可药用。地貌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庐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8]。1、构造地貌庐山地貌形体在山体的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差异(1)山体南部构造地貌特征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地狭窄深邃,谷底尖锐。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尖锐,山坡陡峭险峻。(2)山北部构造地貌特征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亦很发育。(如图8所示)西东图13庐山的褶曲构造地貌①褶曲构造地貌在本区属于静态构造地貌。本部表现为背斜山,向斜谷等原生地貌(顺地貌),如大月山,东谷等;次成地貌有单斜谷,单斜山,甚至存在倒置地貌,如莲花谷向斜山。有岭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②断层构造地貌属于动态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大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强烈抬升,下盘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最高处达1000米以上,阶梯状断层崖亦发育完好;压性断裂谷深窄一线令人窒息,悬崖绝壁,蔚为壮观。庐山仍然处于断裂上升运动中。2、流水地貌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中山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9]。3、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属古老河谷,谷内发育了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4、冰川地貌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庐山地貌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在第四纪庐山曾受到三次冰期侵扰: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它们分别与同时欧洲四次冰期(贡兹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玉木冰期)的前三次相对应(我国第四次冰期为大理冰期,李四光先生认为没有在庐山出现)[10]。其主要证据:(1)冰斗:三叠泉、大口瀑布等;(2)U形谷: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厂等;(3)角峰:九奇峰、犁头尖等;(4)刃脊:含鄱岭、大月山、牯牛岭等;(5)冰碛物:飞来石、蛤蟆石(已塌)等。另外,还有斜坡蠕动型、后期填充型、溶沉扰动型等解释。5、部分地貌介绍:(1)王家坡U型谷:位于小天池到长岭一带,它不仅是一个向斜谷,也是一个典型的冰蚀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2)芦林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囤积冰雪的地方。1954年修坝贮水,于是高峡出平湖,为庐山添一胜景。(3)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大校场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西谷在虎背岭与牯岭之间,二者是由于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强烈侵蚀破坏而形成的,地势特别低。(4)五老峰单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南翼因断层落于山南,峰高1358米。岩性为大月山粗砂岩。(5)含鄱岭:含鄱岭海拔1286米,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6)女儿城及牯牛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两侧,女儿城砂岩抗侵蚀力弱,现今未被侵蚀的岩石较坚硬,成为次成山。牯牛岭的日照峰海拔为1310米。(7)天桥: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秀谷中,冰后期流入再将冰溢口侵略者蚀成一个天然的石桥,石桥后来断裂,形成如今的天桥。(8)三叠泉:三叠泉形成于七里冲宽谷与九叠峡谷相交的"裂点”上,并循着冰川琢成的"冰阶”转折成叠。三叠泉其实并不是三顾泉,而是同一条瀑布,由于断层加上冰川的雕琢,使溪流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三级台阶,于是就形成了三次跌水。号称"庐山第一奇观”,全长百余米。三跌瀑上下高约400m,,断崖有古老的变质岩组成[11]。(9)五老峰断层崖: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向递降。断层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三)问题探讨:大校场冲沟的形成是泥石流作用形成的还是冰山作用形成的?1、大校场谷地冲沟剖面大校场谷地冲沟在芦林盆地附近,从北支沟头到公路约百米,谷宽10~15m。上覆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7m,可以分为三层:图14大校场谷地出口冲沟剖面图15大校场(1)橙黄色巨砾层,见于剖面下部,厚2~2.5m,底部混杂次圆和圆形卵石,并有亚粘土镜体。砾石直径达1m,多铁锰锈斑和桔红色粘土薄膜包裹。砾石间隙填充物硅铁铝率为2,说明沉积物源地为红壤型风化环境,动力为洪水或泥石流。厚2—2.5米,底部混杂较多次圆和圆形卵石,有时保持层状,并有亚粘土透镜体。看来在巨砾沉积前有一层山区河流初始冲积物,在巨砾沉积时受到扰动破坏。橙黄色巨砾层与基岩接触面上见有因石块蠕动而在强风化基岩上形成的拖曳褶曲,也有卵石嵌人现象。巨砾长径达到1米者很多,棱角钝化,具凹形面,显示撞击及水流冲激作用。充填物为黄橙色砂砾。砾石表面多铁锰锈斑,有的砾石表面有桔红色粘土薄膜包裹。薄膜厚1—5毫米,常有明显层次。(2)暗棕色沙砾石层,直接覆于巨砾层之上,为逐渐过渡层。粒径明显减小,较大砾石集中成层,形成明显的石线。此层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说明沉积后又经湿热风化,而且有粘粒被向下淋溶,形成下伏巨砾层,砾石表面的桔红色粘土薄膜是山坡岩屑和土体蠕动的产物。(3)棕黄色土层和巨砾层,为整个剖面的最上层,厚1~2m,厚1—2米.巨砾超过1米长径者不少,集中于顶部,叠瓦状排列,有的出露地表成串状掩埋状态。这是末次冰期寒冷气候下,女儿城砂岩等坚硬岩层风化崩落,顺坡经融冻泥流作用到谷底堆积的。在五老峰面向青莲谷的坡上,这种岩块形成典型的冰缘块砾坡,巨砾至谷底仍作叠瓦式排列,扁平面倾向五老峰,倾角有超过30°者。冲沟剖面揭示了庐山海拔1000m以上地区,第三、第四纪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沉积过程依次更替的历史。首先,是一个延续很长的湿热风化时期基岩被深度风化,同时山溪流水作用沉积了初始冲积相砾石层,卵石有相当好的磨圆度。接着,发生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带来大量巨砾层。此后,是长期的坡面蠕动,沉积了以明显石线为标志的暗棕色沙砾层,顶部发育无网纹的红土。再后,气候剧变,沉积物色调由红变黄,在干冷气候下形成与下覆土相当的土层和砾石层。全新世,气候转暖变湿,在棕黄色土壤母质上发育山地棕壤[12]。2、冰川学者的观点冰川地貌观点:李四光先生认为,此处为冰川经过搬运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其依据如下:(1)此地的堆积物符合冰碛物的特征:=1\*GB3①由砾、砂、粉砂、粘土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