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小说的教育色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100字_第1页
《叶圣陶小说的教育色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100字_第2页
《叶圣陶小说的教育色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100字_第3页
《叶圣陶小说的教育色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100字_第4页
《叶圣陶小说的教育色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1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圣陶小说的教育色彩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TOC\o"1-3"\h\u1601引言 137921.叶圣陶小说中教育色彩出现的背景 138541.1近代儿童观的变化 1261161.2民国学制的变革 1106891.3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 2219172.叶圣陶小说中具体的教育色彩 2148532.1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归类 2115942.2《稻草人》中的教育色彩 3104172.3《倪焕之》中的教育色彩 3211933.叶圣陶小说中展现的教育光芒 4275943.1追求真实 4221103.2弘扬善良 5172913.3追求审美 5195124.叶圣陶小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6319404.1关爱学生,诚意感化 666214.2重视学生兴趣,适度激发 6192074.3强调实践,知行合一 68210结论 811477参考文献 10引言叶圣陶一生从事文学和教育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家,从事教育7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是为了达到不必要的教学”的语文教学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它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用来普及汉语知识,展示教学过程。目前对叶圣陶小说的研究很多,但都是从小说的背景、主人公思想的探索、文学艺术的手段等方面进行的,缺乏对小说教育色彩的深入研究。本文探讨了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色彩,深入分析了教育色彩在叶圣陶小说中的表现及其意义,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意义。1.叶圣陶小说中教育色彩出现的背景1.1近代儿童观的变化叶圣陶教育小说的创作深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的。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由于过度发展而被扭曲为“三纲五常”,压抑人性。传统的教育尽一切可能缩短童年时间,让孩子们尽快摆脱孩子气,长大成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儿童人格的罪行,强调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情感需求,要求把孩子当孩子看待。鲁迅在1919年10月的《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书中说:“在那之后,觉醒的人首先要洗去东方古代思想的谬误。对孩子来说,应该增加义务观念,但可以有效地减少权利观念,为成为以孩子为本的道德做好准备。”周作人认为,虽然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成年人有点不同,他们还是完全个体化的,有自己的内外生活。以儿童为本的新儿童观逐渐深入人心,树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真正走近儿童的第一步。1.2民国学制的变革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机会,而不受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约束。1912年,蔡元培修订旧学制,颁布“壬子归古学制”,废除读经,丰富自然科学内容,提出“军事国民教育,功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由留美学堂主持的国民教育颁布了“王戌学制”,“王戌学制”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三年的划分方法。实际上,这是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学制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了学校制度的科学性,强调学校教育要具有平民教育精神,教育领域的变化,对身处校园教学第一线的叶圣陶影响很大,促进了其教育小说的变化。1.3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民国时期,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大量传入中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15年,教育家杜威来到中国教书,“教育就是生命”、“社会就是学校”、“以儿童为本”等教育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以儿童为本”的杜威具有深刻的教育理论内涵。他不仅论述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而且提出了著名的“以儿童为本”的论点,对学校与社会、学习与行动的关系也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开明国语教科书》的编辑要点和叶圣陶的教育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威教育理论对叶圣陶教育观的影响。2.叶圣陶小说中具体的教育色彩2.1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归类叶圣陶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按照教育活动的范围,他的教育小说可以分为三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阿菊》和《外婆的心》为代表的,涉及到家庭教育的方法,前者描述了阿菊上学第一天的经历和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残疾儿童的形象,原因是阿菊的父母忙于谋生,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启蒙教育。后者描述了祖母压抑了孙子的聪明才智和活泼的个性。阅读这样的作品,不难发现,叶圣陶在字里行间透露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并试图引导改正。学校教育,是叶圣陶教育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稻草人》是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是一部具有浓厚儿童教育色彩的小说(以下将重点介绍),其他的以《一课》、《脆弱的心》《风潮》、《小铜匠》和《校长》为代表。书写了当时教师贫穷卑鄙的“灰色”生活,塑造了一系列以教育为谋生手段的教师“灰色”形象。有教师长期受旧教育的毒害,不了解学生,也不考虑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一课》中教地理的方先生、《风潮》中的历史教师;有丢掉了职业兴趣,整天混日子的,如《脆弱的心》中的莫先生;还有品行不端,败坏学校良好风气的,如《校长》中的陈先生。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教师的“灰色”形象有效地揭示了学校教育的症结所在。社会教育,以《搭班子》《城中》和《抗争》为代表。《饭》中的吴先生和《抗争》中的郭先生拿到了工资,但被上级扣了一半。其中一个站起来反抗,因为他拖欠工资,丢了工作。这两部小说既着眼于教育工资问题,又展现了五四前后教育领域腐败政客无耻形象。《搭班子》展现了教育部门官员利用权力压迫他人、谋取私利的一面:热心教育的新校长泽鲁为了办好学校,计划更换教学团队。他已经拿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候选人,但随后他收到上级的“特别”推荐,安排亲友。《城中》通过描写进步青年丁雨生,他被视为“特殊角色”,传播“私生子思想”。他被反动当局列为一个凶猛的派别,在家乡没有庇护。小说的目的是展现当时教育官员身份不明的黑白,甚至是僵化落后的社会思想。以上作品只展现了广义社会现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足以反映当时社会教育的荒诞与失败。2.2《稻草人》中的教育色彩《稻草人》是一部具有浓厚儿童教育色彩的小说。叶圣陶的儿童文学创作始于1921年,1922年叶圣陶先后创作了23部童话作品,被收入《稻草人》集。在《稻草人》中,叶圣陶坚持“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叶圣陶认为,只有坚持儿童本位,儿童才能乐于接受。他说:“如果孩子是标准,如果他们不需要,就不能强迫他们接受。”孩子喜欢想象,所以他们可以阅读文本中有趣的童话故事;孩子喜欢大声朗读,所以编辑可以写出朗朗上口的童谣;孩子喜欢玩,所以他们可以在教科书中看到游戏的场景。《小白船》是《稻草人》中的第一个童话,这也是叶圣陶创作的第一首童谣,歌颂了孩子们纯洁美丽的心灵。孩子们。是红色的,健康的神经系统。穿着干净的衣服,非常可爱的。在河边发现了一艘漂亮的白色小船关于白色的船是白色的博。船是给美女的孩子们。孩子们又漂亮又可爱,老人和胖子都配不上这艘船。这与五四以前的封建社会明显不同,作者眼中,孩子是最可爱的人,对未来的希望,是美的代名词。在《稻草人》创作中叶圣陶说:儿童是充满感情的,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作家艺术家要感受自己的特点,提炼自己的艺术,让自己的作品深入人心,叶圣陶非常清楚,孩子和大人有不同的特点。要创作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在《稻草人》的创作实践中,他也在努力贯彻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他为孩子们勾勒出梦幻般的童话意境。童话里那些可以串在一起做项链的舞动的花朵、歌唱的小鸟和星星,证明了作家努力亲近孩子,努力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他认真描写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行为。在叶圣陶童话创作的早期,他以儿童文学的视角进行童话创作,试图贴近孩子们的内心,希望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2.3《倪焕之》中的教育色彩倪焕之》被誉为叶圣陶代表作,它既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也是主人公的教育经历和教育理念。在这部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倪焕之在作品中也反映了叶圣陶的教育制度。在这里,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从倪焕之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叶圣陶的早期教育思想,也可以探索当时教育界的思潮。就学生而言,首先应该理解学生。蒋冰如说,要想了解孩子,就要研究根源。教育者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性”、“学”,才能更好地适应孩子的发展。其次,在同事的影响下,倪焕志对学生进行了“见习教育”,成功地教育了江华的错误。老教师徐有福嘲笑说,这种影响只是老师“被学生当傻瓜玩”。从反面看,徐友福的嘲讽反映了封建教师严厉“棍棒教育”的关键点。实施各种教育实践,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活动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出发,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就老师而言,蒋冰如在《倪焕之》中表达了教师作为教学环境创造者的观点,教育者要以不慕名利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要有教育理想,教育就是培养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需要教育理想来培养满意的人。第二,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和成长。教师只能提供一条路径或另一条帮助,用开放源代码教育取代传统的灌输教育,提高实践指导水平,最后,新教师观强调师生关系平等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平等人格和伦理关系,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在教学实践上,《倪焕之》中作者指出,传统教育过于强调书本。”教与学无非是文字,但叶圣陶不同,孩子们来学校是为了生活,这种教学观与“教育就是生命”思想密切相关,与陶行知的“教与行”思想相似,实验起步早于陶行知的小庄教改实验。可见,叶圣陶在接受西方教育思想之前就萌生了这种思想,体现了他的先见之明。在他的小说《倪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农场和实验是叶圣陶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3.叶圣陶小说中展现的教育光芒3.1追求真实叶圣陶教育小说第一个特色是追求真实,首先是弘扬天真,如《博徒之儿》:“见彼数十儿童,活泼泼,真气弥满,粉额红腮,弥觉可爱。藉彼绿叶荫蔽,为捉迷藏之戏;共读童话或儿童杂志,每有会意,则忻然鼓掌,笑声四彻。又如:《良心上之敌忾》:“学校诚乐土哉。葆有天真,俾其“真气弥满”……是学校教育之理想追求。在叶圣陶的童话故事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对纯真的赞美。孩子。孩子们是纯洁、活泼、善良、勇敢的,这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作者。从叶圣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纯粹自然的赞美。还有可爱的孩子。叶圣陶的小说真实客观地呈现儿童的行为,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关注儿童的活动过程,真实地记录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呈现儿童自然真实的发展状态,弘扬儿童的纯真、可爱、质朴和自然。其次破除伪装,呼吁真实,如《某教师》中所描述的,在学生面前,某老师首先谎称放弃赌博和吸烟的重要性,但他却沉迷于赌博和吸烟,随后他偷偷提前离校,耽误学生批改作业,再与社会人员赌博喝酒,唱淫秽歌曲,甚至半夜嫖娼。作者对他虚伪丑恶的言行作了尖刻而讽刺的描写,如此辛辣讽刺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以警告,去掉伪装,呼唤真理,去掉心中虚伪的面纱,教学中各种夸张,从小事做起,从实际出发,以身作则,找到真实的自我。3.2弘扬善良叶圣陶的小说描写了一大批真诚、感恩、乐于助人的人。燕子和梧桐子展现了孩子们对世界的爱。受苦的孩子受到伤害时也会受到伤害。在叶圣陶的童话里,孩子们是善良、热心和富有同情心的化身。《燕子》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燕子独自飞走玩耍,却被一个小女孩意外伤害,被一个小女孩救了出来。自然小女孩非常体贴小燕子,给她唱了一首歌。她在黑板上写了“找人”的日记,帮助燕子找到了她的母亲,如果不是小女孩爱她,小燕子的伤不会那么快好起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慈儿》描述了一个慈悲善良的孩子。他是个好人,不能忍受其他。无论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知道他的家庭是富有的,因为许多人在战争中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才意识到,他应该给穷人更多的钱做慈善,叶圣陶的小说里也有很多充满爱心的人物,有很多歌颂孩子天真善良的童话故事,有如《良心上之敌忾》中的少儿之间的友谊,有如《一贫一富》的同事之间的友谊。有研究者说,叶圣陶一生有很多朋友。他是一个真诚的心与朋友和谐相处,这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活动家。如果你仔细阅读他的中国古典小说,你总能感受到他的大爱之心的跳动。3.3追求审美在叶圣陶的小说中,有许多提高人们审美情操的诗意描写,在语言表达上,作者用富有诗意的现代白话语言创造了一种优美和谐的童话意境叶圣陶的早期童话特别注重对美好事物的选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充满温暖与爱的美丽画面。看着《小白船》上的一段话:“青草上挂着露珠,像仙人衣服上的珍珠,让人眼花缭乱。小鱼成群结队地来来去去去,瘦得像绣花针,只有两只大眼睛闪闪发光。”绣花针是中国女性用来刺绣的工具,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典型形象,为童话故事增添了不少“中国味”,给人以审美的想象,另一个例子是《芳儿的梦》:“月嫂牵着芳儿的手,一起轻轻飘浮……往下看,地上的一切都睡着了,盖着一床无尽的银色被子,看月亮姐姐,她淡蓝色的连衣裙被风吹起了。她真是个仙女。”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穿着飘逸衣服的仙女。月神似乎出自中国古典诗词,她轻盈而梦幻,作者用神奇的笔和稚嫩的眼睛,带领我们看到了一个精致美丽的童话梦境。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创造出许多富有诗意的童话场景,对儿童的审美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叶圣陶还倡导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用环境育人。如《良心上之敌忾》中‘校院种柳,作两行”,柳枝丛生,翠绿可爱,树在春天盛开,人在黄金时代,天空被赋予了绚丽的色彩。”在这里教学环境优美,学生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其影响力是不可比拟的,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对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感到舒适和积极。通过美丽的校园风光,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4.叶圣陶小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4.1关爱学生,诚意感化叶圣陶教育小说的主体是针对学生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叶圣陶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关心孩子,注重关爱,做到真挚感化。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国传统的教师大多会坚持“坚持出大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常有皮肉之苦。叶圣陶非常反对这种“以力劝人”的教育方式。比如历史教师在《风潮》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对教科书表示怀疑,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表示怀疑。他很生气,告诉校长他严厉地训诫了那个学生,并要求学生们承认他们在课堂上不遵守规则,面对这样专制的老师,学生们集体交白卷,引起一阵骚动。在文学创作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叶圣陶始终遵循“爱的教育”的理念,倡导“用理性说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犯错的学生,用理性感动他们,用情感理解他们,尊重和理解他们,真诚地影响着他们。4.2重视学生兴趣,适度激发兴趣对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对教育有兴趣,能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维提高,全面发展。他在《脆弱的心》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来源是学生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和才能进来。认为教师认识到但他们也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适度激发学生的智力好奇心,促进教学和教学的良性循环。教育还批判一群不擅长教学的老师,如《一课》中的方老师,直接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们一直没有得到引导和激励,即使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力好奇心,坐着的学生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教室的外面,他倡导激发学生兴趣,吸收积极的美的诱因,利用情境对学生进行微妙的、有说服力的教育。4.3强调实践,知行合一叶圣陶批判了过于注重教科书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听”。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课本,但不能走出课本,不能走进生活。阿菊,《阿菊》中的主角,在开学的第一天,既尴尬又胆小,经过同学们的示范和老师的指导,阿菊还是无法顺利开门,仅仅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成了她最难的作业。笔者认为,阿菊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是“他没有遇到”和“他没有听到”。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仅仅靠“听”和“看”是达不到“学”的水平的,在《倪焕之》一书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和教师生活实践的描写,在这部小说中“做”所形成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经验,以此来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叶圣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强调实践观察和亲身体验,主张改变学生死读、死读的教育现状,强调从实际中探索真理,追求真实有用的知识。教育者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死知识本身”,我们可以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结论终其一生,叶圣陶都在从事教育活动,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小说创作,在其小说中饱含大量的教育色彩,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和史实,分析了叶圣陶小说中的教育色彩,探讨了叶圣陶小说中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