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月夜忆舍弟【唐】杜甫1预习检测·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和李白合成“李杜”。有《杜工部集》。预习检测·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2预习检测·体裁【体裁】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预习检测·体裁【体裁】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3预习检测·把握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预习检测·把握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4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月夜忆舍弟5整体感知·疏通大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边境的秋夜里,传来了孤雁的鸣叫声。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况且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整体感知·疏通大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边6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月夜忆舍弟7重点探究

反映了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1.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重点探究反映了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8重点探究2.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重点探究2.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之9重点探究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作者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作者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里幻觉,偏要说得那么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于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思念。重点探究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作者为何偏偏说“月是10重点探究

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出了什么?

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重点探究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出了什么?11主旨探究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等,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生死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主旨探究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描12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13预习检测·了解作者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唐代诗人。唐德宗建中年间,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因被权贵中伤,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呗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预习检测·了解作者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唐代诗人。14预习检测·把握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年迁谪在公元773年至公元777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写诗中节令恰好符合。预习检测·把握背景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15预习检测·题材,体裁【体裁】七言律诗【题材】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预习检测·题材,体裁【体裁】七言律诗16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长沙过贾谊宅17整体感知·疏通大意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万古至留下他客居楚地的悲哀。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他的足迹,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汉文帝重才却对他如此情薄,湘江人无意凭吊有谁知道他的痴心。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整体感知·疏通大意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万古至留下他客居楚18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再读知大意长沙过贾谊宅再读知大意19重点探究“谪宦”:贾谊的身世。“楚客”:贾谊的客居身份。“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在精神上影响深远。1.首联中“谪宦”“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此联哪个词奠定全是怎样的基调?“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感伤的基调。重点探究“谪宦”:贾谊的身世。“楚客”:贾谊的20重点探究2.颔联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冷落、荒废孤寂的氛围。重点探究2.颔联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21主旨探究3.颈联中对汉文帝与贾谊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主旨探究3.颈联中对汉文帝与贾谊的描写有什么用意?以22重点探究4.如何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表层: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同时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重点探究4.如何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3重点探究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借古伤今,诗人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重点探究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2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月夜忆舍弟【唐】杜甫25预习检测·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和李白合成“李杜”。有《杜工部集》。预习检测·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26预习检测·体裁【体裁】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预习检测·体裁【体裁】五言律诗。朗读节奏为二三27预习检测·把握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预习检测·把握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28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月夜忆舍弟29整体感知·疏通大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边境的秋夜里,传来了孤雁的鸣叫声。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况且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整体感知·疏通大意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边30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月夜忆舍弟31重点探究

反映了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1.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重点探究反映了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32重点探究2.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重点探究2.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之33重点探究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作者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作者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里幻觉,偏要说得那么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于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思念。重点探究3.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作者为何偏偏说“月是34重点探究

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出了什么?

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断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重点探究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出了什么?35主旨探究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等,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中夹杂的生死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主旨探究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描36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37预习检测·了解作者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唐代诗人。唐德宗建中年间,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因被权贵中伤,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呗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预习检测·了解作者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唐代诗人。38预习检测·把握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年迁谪在公元773年至公元777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写诗中节令恰好符合。预习检测·把握背景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39预习检测·题材,体裁【体裁】七言律诗【题材】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预习检测·题材,体裁【体裁】七言律诗40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整体感知·再读知大意长沙过贾谊宅41整体感知·疏通大意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万古至留下他客居楚地的悲哀。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他的足迹,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汉文帝重才却对他如此情薄,湘江人无意凭吊有谁知道他的痴心。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整体感知·疏通大意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万古至留下他客居楚42长沙过贾谊宅唐代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再读知大意长沙过贾谊宅再读知大意43重点探究“谪宦”:贾谊的身世。“楚客”:贾谊的客居身份。“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在精神上影响深远。1.首联中“谪宦”“楚客”“三年”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