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古典诗词鉴赏一、主要题型与答题思路古典诗词鉴赏一、主要题型与答题思路一一考纲考情一一
古诗文阅读
考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识记2.理解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B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文阅读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二、高考试卷各题型时间分配论述文(9分):现代文阅读两篇(26分):古文(19分):诗歌鉴赏(11分):情境类默写(5分):成、病、连、语运(20分):作文(60分)机动:总计:152520155204010150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二、高考试卷各题型时间分配论述文(9分):15分钟小结1、情感题,手法题,作用题为重点题型2、翻译题,形象题偶有涉及。3、析字题,风格题尚未涉及题材特征套作淡化,读懂是关键。新题型(选择题)小结1、情感题,手法题,作用题为重点题型2、翻译题,形象题偶二课程二目标:读懂、翻译、情感分析。基本功练习第一节:明确考点,了解诗歌鉴赏所有题型及答题思路,(强化翻译、情感训练)。第二节:考点强化训练(翻译、情感题)第三节:考点强化训练(手法赏析题)第四节:考点强化训练(形象、析字、作用题)第五节:考点强化训练(客观选择题、综合训练)配套6节刷题课(各类题型综合训练)目标:读懂、翻译、情感分析。基本功练习第一节:明确考点,了解三课程精讲三课程精讲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饰。
2、巧翻译(定名词,组修饰,改语序,增内容——造句)•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特点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谒金门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末年人,自称“江南客”,著有《碎锦词》。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谒金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常见题型分类及答题思路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常见题型分类及答题思路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邯郸道上
(1)(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2)
。
注: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②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答案】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树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3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邯郸道上(1)(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踏莎行·春暮
寇准①
•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
山半掩余香袅。
•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②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①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
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②菱花:指镜子。
•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答案】•
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2分)•
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小梅缀枝,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屏风半掩,余香袅袅,给人衰残沉寂之感(3分)。(其他补充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踏莎行·春暮• 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九过野人家有感①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臼: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6.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答案】表达了诗人遭贬谪后归耕田园(或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去万里故乡躬耕,尾联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归耕的无奈与愤懑(3分)九过野人家有感①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注: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步骤一)••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落寞之情跃然纸上。(步骤二)
(6分。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特点情感题答题思路:1、踩准采分点,2、翻译解析,3、点一下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不常考手法:•触景生情,以景结情•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映衬、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卒章显志……•不常考手法:•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白描、细描、•列锦、通感
忆故人
(北宋)王诜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2)赏析下片“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的结尾艺术。答案:
结尾三句以景结情。(步骤一)
“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芳华易逝;“燕子来时”以燕归反衬行人未归;“黄昏庭院”则将前面两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凄凉意境中。(步骤二)
结句将离思伤感之情巧妙地蕴含到客观景物之中,含蓄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步骤三) 忆故人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
•
竹轩诗兴
•
张镃
•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
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
,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竹轩诗兴• 答: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手法赏析题答题思路:1、踩准采分点2、翻译解析(写了什么内容)3、抒发了什么情感或好在哪手法赏析题答题思路:2、翻译解析(写了什么内容)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
中“强”字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强”有勉强之意。(步骤一)
写出了词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步骤二)
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步骤三)(“强”字的解释、分析3分,感情2分)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故梦劳诗苦”中的“苦”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下片加以分析。(5分)答案:
诗中的“苦”,一是相思之苦,是对梅花的相爱之深、相思之切;二是吟诗之苦,苦于难以用诗句表达对梅花的这一份情意;三是传递之苦,苦于找不到使者传递对梅花的思念。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析字题答题思路:1、解释字面意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3、抒发了什么情感析字题答题思路: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
•
送邹明府游灵武
•
唐
贾岛
•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
答: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步骤一)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步骤二) •送邹明府游灵武• 答: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1、塑造了:环境特点加人物特点的(形象)2、翻译解析3、点一下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1、塑造了:环境特点加人物特点的(形象)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14年全国一卷•
阮
郎
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步骤一)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步骤二)14年全国一卷•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琴
茶白居易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问。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令无往还?【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1.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④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答出3条即可)琴茶白居易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问。自抛官后春结构题答题思路:1、踩准采分点2、翻译内容解析结构题答题思路:2、翻译内容解析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
小结•
1、读懂翻译、看出情感目的是核心
•
主观题答题原则•
1、采准采分点•
2、利用翻译做解析•
3、结尾点一下•小结•1、读懂翻译、看出情感目的是核心 •主观题答题模式六:客观题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模式六:客观题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客观题答题思路:1、成分提问2、原诗能推翻才可认定为错客观题答题思路:2、原诗能推翻才可认定为错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3、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4、尾联中的“深趣”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6、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
7、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有人1、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简要阐述。(6分).•
4、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找出来并赏析。•
5、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6、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7、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5分)•
8、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
9、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0、“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2四翻译、情感训练四翻译、情感训练诗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1)。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
(2),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注:①赊:长、远。②漏:古时滴水计时的工具。诗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1)。雪声偏傍竹,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1)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矰缴
(2)
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卜算子·旅雁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第一节结束第一节结束诗歌鉴赏第二节翻译题与情感题诗歌鉴赏第二节课程回顾一课程回顾一•
题型思路总结•
1、翻译题:(意境氛围,画面)•
2、情感题:要点+解析(要点:原因条件+情感)•
3、手法赏析题: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有什么好处)•
4、炼字题:1、字面意,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3、与作者怎样的情感目的相联系•
5、形象题:环境特点,人物特点•
6、结构题:开头,中间,结尾•题型思路总结•1、翻译题:(意境氛围,画面)•2、情客观题答题思路:1、成分提问2、原诗能推翻才可认定为错客观题答题思路:2、原诗能推翻才可认定为错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诗歌鉴赏答题口诀: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特点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解读情感之体裁指向•解读情感之体裁指向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带有情感因素的特定意象•带有情感因素的特定意象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翻译、情感题实战翻译、情感题实战1、正宫·小梁州·秋贯云石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1、正宫·小梁州·秋贯云石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亭亭的荷花倒影湖中,金黄的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2、清
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
自生愁。①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
①垅:此处指坟墓。②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不去做官被晋文公放火烧山而亡。(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1)初春美景图,诗中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清明悲景图,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怀念之愁。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1)初春美景图,诗中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清明悲景图,扫3、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①玉花:喻雪花。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云水暮,归去远烟4、幽州夜饮张
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4、幽州夜饮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注:据《新唐书·张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绘出萧瑟、荒寒的边塞夜景。(3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悲凉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2分)(1)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水龙吟.雪杨无咎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注】①琅玕尾:竹梢,古称竹为琅玕。②睽阻:阻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2.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水龙吟.雪杨无咎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答案:①这两句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异乡,词人没有因漫天大雪想到丰收的年成,而是盼望着晴空万里。②通过对晴空万里的盼望,表现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单冷寂以及对早日归家的渴望。③现实的天严寒天气与词人盼望的晴空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现实中词人内心的凄苦。答案:①这两句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异乡,词人没有因②通过对晴空课程总结四课程总结四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诗歌鉴赏答题口诀:•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饰。•
2、巧翻译(定名词,组修饰,改语序,增内容——造句)••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饰。•2、巧翻译(定名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特点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第二节结束第二节结束诗歌鉴赏第三节手法赏析题诗歌鉴赏第三节课程回顾一课程回顾一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诗歌鉴赏答题口诀:•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饰。•
2、巧翻译(定名词,组修饰,改语序,增内容——造句)•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饰。•2、巧翻译(定名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特点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课程精讲二课程精讲二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
常见手法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特点手法)远近、动静、视听、正侧、五官(味触)特点意象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常见手法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特点手法)•不常考手法:•触景生情,以景结情•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卒章显志……•不常考手法:•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点面结合、正•一、修辞手法及判断标志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一、修辞手法及判断标志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标志:比喻:陈述主体有相似性: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拟人:只能用于人的修饰词修饰物:1、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借代:特征部分指代事物整体: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夸张:为突出特征而言过其实,言虚而情实。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2、一水牵愁万里长标志:比喻:陈述主体有相似性:1、遥望洞庭山水色,拟人:只能•
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9、手足:兄弟
10、汗青:史册13、三尺:法律16、庙堂:朝廷3、南冠:囚犯4、同窗:同学7、丝竹:音乐8、须眉:男子11、伉14、膝下:俪:夫妻12、桑麻:农事幼儿15、华盖:运气17、黔首:平民18、阡陌:田野21、藩篱:边防24、纨绔:富家子弟27、杜康:代酒30、山林:隐逸生涯19、杏坛:教育界22、摧眉:低头25、祝融:火灾28、汗青:史册20、朱门:富贵人家23、缙绅:做官的人26、寸管:毛笔29、万钟:高官厚禄31、中鼎:仕宦生涯32、披宫锦:考34、杏林:中进士
33、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人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37、社稷、轩辕:国家
38、婵娟、嫦娥:月亮
39、白丁、布衣:百姓40、提携,垂髫:小孩41、持戟、旌旗:军队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43、社稷、宗庙:国家44、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南冠:囚犯4、同窗:同学修辞手法的好处1、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6、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7、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修辞手法的好处1、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二、描写手法及判断标志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特点手法)远近、动静、视听、正侧、五官(味触)•二、描写手法及判断标志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标志:衬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两者都出现):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烘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后者不出现)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渲染:用一个陈述主体的不同角度营造一种氛围: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比:陈述主体的特点相反,各自凸显:1、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2、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标志:衬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烘托:用一个陈•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例一:《燕歌行》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例二:《越中览古》
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衬托、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是虚景。•例2: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例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特点手法:标志,问法有特点。远近、动静、视听、正侧、五官(味触)特点意象2015年全国二卷残春旅舍
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特点手法:标志,问法有特点。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一、抒情手法及判断标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一、抒情手法及判断标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境•
标志•直抒胸臆:陈述主体是“我”,感受直接抒发。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物似乎懂了人的情感。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2、云开巫峡千峰出
路转巴江一字流融情入景:特定意象抒情。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情景交融:景我同时出现。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标志•直抒胸臆:陈述主体是“我”,感受直接抒发。1、安得•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句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方式。观点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理解用典,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一、不常见手法手法及判断标志触景生情:先景后情,由景触情。1、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以景结情:景物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1、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一、不常见手法手法及判断标志触景生情:先景后情,由景触情。•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认为:“比者,•“比”与•
常见手法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特点手法)远近、动静、视听、正侧、五官(味触)特点意象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常见手法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特点手法)真题训练三真题训练三1、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注】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1)“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2)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答案】(1)比喻(借喻)。“尘”喻指世俗的纷扰。拟人(比拟),“春风扫”赋予“春风”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明摆脱了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2)上片写隐居之所的美好环境,山水怀抱,花草柔美,茅屋玲珑,环境清净。下片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午觉醒来,鸟语鸡鸣,贪恋梦境,忘了功名。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答案】拟),“春风扫”赋予“春风”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2、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俅冠多误身③。[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懦冠多误身”。1.下面对词的上阕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山前的灯火和山头的浮云,构成一幅朦胧温馨的画面,"浮云"也巧妙的和诗人飘然不定的心理密切关合。B."山前灯火欲黄昏",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之间的景象。C.作者选取"鹧鸪"的意象,不仅营造凄凉的氛围,也以此衬托凄凉的心境,表现对前途的担忧。D."潇湘逢故人",诗人感情更加低落,其中蕴含了面对故人内心苦痛却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惆怅。2.词的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2)运用对比、用典的手法。将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驰骋沙场的形象和如今憔悴不堪、落魄江湖的形象做对比,并引用《招魂》杜甫的诗句,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2)运用对比、用典的手法。将少年时期风流课程总结四课程总结四•
常见手法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特点手法)远近、动静、视听、正侧、五官(味触)特点意象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常见手法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特点手法)•不常考手法:•触景生情,以景结情•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卒章显志……•不常考手法:•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点面结合、正标志:比喻:陈述主体有相似性: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拟人:只能用于人的修饰词修饰物:1、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借代:特征部分指代事物整体: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夸张:为突出特征而言过其实,言虚而情实。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2、一水牵愁万里长标志:比喻:陈述主体有相似性:1、遥望洞庭山水色,拟人:只能标志:衬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两者都出现):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烘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后者不出现)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渲染:用一个陈述主体的不同角度营造一种氛围: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比:陈述主体的特点相反,各自凸显:1、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2、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标志:衬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烘托:用一个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衬托、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第三节结束第三节结束诗歌鉴赏第四节析字、形象、结构题诗歌鉴赏第四节析字、形象、结构题课程回顾一课程回顾一•
常见手法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特点手法)远近、动静、视听、正侧、五官(味触)特点意象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常见手法二、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特点手法)•不常考手法:•触景生情,以景结情•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卒章显志……•不常考手法:•赋比兴•白描、细描•列锦、通感、点面结合、正标志:比喻:陈述主体有相似性: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拟人:只能用于人的修饰词修饰物:1、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借代:特征部分指代事物整体: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夸张:为突出特征而言过其实,言虚而情实。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2、一水牵愁万里长标志:比喻:陈述主体有相似性:1、遥望洞庭山水色,拟人:只能标志:衬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两者都出现):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烘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后者不出现)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渲染:用一个陈述主体的不同角度营造一种氛围: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比:陈述主体的特点相反,各自凸显:1、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2、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标志:衬托:用一个陈述主体的特点突出另一个陈述烘托:用一个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
2.想象和回忆。•
3.设想之境。•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衬托、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
标志•直抒胸臆:陈述主体是“我”,感受直接抒发。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物似乎懂了人的情感。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2、云开巫峡千峰出
路转巴江一字流融情入景:特定意象抒情。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情景交融:景我同时出现。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标志•直抒胸臆:陈述主体是“我”,感受直接抒发。1、安得•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句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方式。观点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理解用典,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课程精讲一课程精讲一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析字题答题思路:1、解释字面意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3、抒发了什么情感析字题答题思路: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1、塑造了:环境特点加人物特点的(形象)2、翻译解析3、点一下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3、点一下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结构题答题思路:1、踩准采分点2、翻译内容解析结构题答题思路:2、翻译内容解析真题训练二真题训练二1、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1、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注】篆烟:【答案】1、视听结合“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全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答案】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2、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⑵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2、送何遁山人归蜀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终日自临水,应知已⑴(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⑵(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⑴(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3、寄赠吴门故人①[清]汪琬遥羡风流顾恺之②,爱翻新曲复残棋。家临绿水长洲苑③,人在青山短簿祠。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注]①吴门故人: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②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博学多才。③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1)作者在描述自己感情的同时,还塑造了“故人”的形象,联系首联和颔联内容,说说“故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2)尾联直抒胸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3、寄赠吴门故人①遥羡风流顾恺之②,爱翻新曲复残棋。[注]①答案:(1)作者笔下的“故人”是一个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中的自得的隐者的象形。他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为乐趣,仿佛人与景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2)作者用“不得”一词,表达对友人生活的羡慕,用“苦恨”“蹉跎”两词表达出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答案:(1)作者笔下的“故人”是一个徜徉于名胜古迹、(2)作4、雪晴晚望注贾
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1)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2)尾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雪晴晚望注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答案:(1)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的白雪中,樵夫缓缓下山,回到被白雪覆盖的茅舍,而冷冷的太阳在那边高峻的山峰处落下;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暮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了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尾联有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三联中所有的景色都随之动了起来,使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答案: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的白雪中,樵夫缓缓下山,回到第四节结束第四节结束诗歌鉴赏第五节客观题、综合训练诗歌鉴赏第五节客观题、综合训练课程回顾一课程回顾一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析字题答题思路:1、解释字面意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3、抒发了什么情感析字题答题思路:2、表现意象主体什么特点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1、塑造了:环境特点加人物特点的(形象)2、翻译解析3、点一下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3、点一下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结构题答题思路:1、踩准采分点2、翻译内容解析结构题答题思路:2、翻译内容解析客观、综合题训练二客观、综合题训练二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B.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C.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D.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E.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答案:①孤凄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渐渐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②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憔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逸情怀。答案:①孤凄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渐渐秋雨使诗人②不舍之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崔峒(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注)这首诗作于崔⑴答案要点: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⑴答案要点: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注】①几度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注】指陆游在巴蜀结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答案: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子
规吴融
①举国
②
繁华委
③
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子规吴融①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答案:对比:作者将在“他山”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既表达了由于作者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答案:对比:作者将在“他山”啼血、飘荡的既表达了由于作者受累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答案:(1)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俊逸的诗人形象。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2)
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答案:人形象。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5、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1)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注释①庭轩:一种有窗的长廊。②中酒:醉酒。③画角:涂有彩色的军中号角。5、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楼头(1)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渲染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氛围。(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意思对即可)(示例二)烘托。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来烘托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1)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2)(示例一)寓全部结束祝你成功全部结束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古典诗词鉴赏一、主要题型与答题思路古典诗词鉴赏一、主要题型与答题思路一一考纲考情一一
古诗文阅读
考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识记2.理解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B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文阅读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二、高考试卷各题型时间分配论述文(9分):现代文阅读两篇(26分):古文(19分):诗歌鉴赏(11分):情境类默写(5分):成、病、连、语运(20分):作文(60分)机动:总计:152520155204010150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二、高考试卷各题型时间分配论述文(9分):15分钟小结1、情感题,手法题,作用题为重点题型2、翻译题,形象题偶有涉及。3、析字题,风格题尚未涉及题材特征套作淡化,读懂是关键。新题型(选择题)小结1、情感题,手法题,作用题为重点题型2、翻译题,形象题偶二课程二目标:读懂、翻译、情感分析。基本功练习第一节:明确考点,了解诗歌鉴赏所有题型及答题思路,(强化翻译、情感训练)。第二节:考点强化训练(翻译、情感题)第三节:考点强化训练(手法赏析题)第四节:考点强化训练(形象、析字、作用题)第五节:考点强化训练(客观选择题、综合训练)配套6节刷题课(各类题型综合训练)目标:读懂、翻译、情感分析。基本功练习第一节:明确考点,了解三课程精讲三课程精讲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诗歌鉴赏答题口诀:1、懂内容、巧翻译、析情感••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饰。
2、巧翻译(定名词,组修饰,改语序,增内容——造句)• 1、懂内容:找作者,定主干,去修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情感因素造句情感因素:特定意象、情词、反常修饰、特点诗歌鉴赏情感分析口诀:1、分物我2、我:直接读目的3、物:找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谒金门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末年人,自称“江南客”,著有《碎锦词》。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谒金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常见题型分类及答题思路2、明题型、理思路、美语言•常见题型分类及答题思路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诗词阅读答题技巧赏课件邯郸道上
(1)(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2)
。
注:①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②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答案】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树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3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邯郸道上(1)(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踏莎行·春暮
寇准①
•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消费贷款保证担保协议范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出售与贷款担保合同2篇
-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多维度培养
- 2025年度个人公司股权代持争议解决合同2篇
- 2025版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保卫与应急管理合同3篇
- 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途径
- 海南2025年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聘20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智能农业管理系统个人股东股权转让协议书3篇
- 课外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 2025年粤教沪科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新课标Ⅱ卷数学试题(真题+答案)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总结与反思
- 加油站廉洁培训课件
- 现金日记账模板(带公式)
- 消化内科专科监测指标汇总分析
- 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深圳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电子票据)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3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起重机械安装吊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