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x课件_第1页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x课件_第2页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x课件_第3页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x课件_第4页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x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无止

境第

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3.种间关系(连线)深化拓展

图示解读四种种间关系项目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学无止境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深化拓展图示解1学无止

境营养关系图常见形式: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1.有关群落特征与种间关系的判断(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2.有关群落结构的判断(1)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3)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如图

a、b、c

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

的海拔内,山坡

a、森林

b、海洋

c

三个不同的学无止境常见形式:4.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结构的2学无止

境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b、c

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提示 b

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

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b

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提示 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位的位置。命题点一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相关辨析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

6

月份时最大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答案

C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纯茶园里物种有

20

个左右,A

项错误;10

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量最多,但并不能说明此时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大,B

项错误;6

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学无止境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3学无止

境种数最多,C

项正确;人类对茶园进行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D

项错误。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答案 A解析 竹林中的竹子是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而非群落,A

项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B

项正确;淡水鱼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分布现象与其食性有关,C

项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

项正确。生命观念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影响陆地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命题点二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3.(2017·海南,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乙的出现使害虫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乙和害虫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

D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学无止境4学无止

境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对害虫A

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

正确;由此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

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

错误。4.(2018·聊城高三二模)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狼的

K

值接近

B

点对应的数值兔子的

K

值接近C

点和

D

点对应的数值第

3

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答案

B解析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最先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乙的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随之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

正确;K

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B

错误;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

K

值应该接近

C

点和D

点对应的数值,C

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第

3

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

正确。科学思维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

1

中A

为被捕食者。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

2

中A为捕食者,B

为被捕食者。学无止境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若两5学无止

境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项目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较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有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判断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2.有关群落演替的原因、方向、特点的判断(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

)学无止境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6学无止

境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

)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某海岛上的群落因开发旅游,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7)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图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提示 由于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应属于初生演替;乙群落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火灾后森林的演替与哪个群落的演替类型相同?提示 火灾后森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与乙群落相同。哪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提示 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时间更短。命题点一 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及类型的判断与分析1.(2018·高考预测卷)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第

1年笫

5年第

10年第15

年第

20年物种

a510200物种

b12533物种

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第

1~1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第

1~20

年内,物种

b

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第

1~5

年内,物种

a

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学无止境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7学无止

境D.第

10~15

年内,物种

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答案

D解析

表中只列举了

3

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

错误;第

1~20

年内,物种

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

错误;第

1~5

年内,物种

a

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能够适应环境,C

错误;第

10~15

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

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

正确。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答案 B解析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

3

始条件不同,A

项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可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

项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

项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项正确。科学思维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一看起点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②原有群落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上

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二看时间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命题点二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3.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项目未被入轻微入重度入学无止境一看起点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8学无止

境侵时期侵时期侵时期植物种类(种)15211864

碳储量(吨/公顷)植被56.549.842.1凋落物2.03.96.1土壤160.9142.3115.3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答案

D解析

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量逐渐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A

错误;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确定,B

错误;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

错误,D正确。4.(2018·郑州一中质检)图

1

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

2

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

1

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答案 C解析 图

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

项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科学思维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学无止境侵时期侵时期侵时期植物种类(种)1521189学无止

境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考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订计划:包括三个主要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划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和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学无止境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10学无止

境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进行多组统计比较。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命题点一 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1.(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甲装置的花盆壁M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

C解析 甲装置中花盆壁

M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学无止境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命题点一 实11学无止

境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A

正确;乙装置较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

正确;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C错误;用乙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

正确。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答案 B解析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A

项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

项错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

项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D

项正确。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和应用3.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甲胺磷浓度(mol/L)动物指标

00.040.090.160.300.54种类数(S)563629221818总个体数(N)61241921213312192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B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

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类群数个体数学无止境甲胺磷浓度(mol/L)种类数(S)12学无止

境第

1层第

2层第

3层第

1层第

2层第

3层

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注:第

1层为距地表

0~5

cm;第

2层为距地表

5~10

cm;第

3层为距地表

10~15cm。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答案 D解析 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

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

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

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项错误。矫正易错强记长句捕食和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1.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学无止境第1层第2层第3层第1层第13学无止

境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1.(2018·海南,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答案

B解析 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

正确。2.(2018·江苏,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 D解析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

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

错误;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

正确。3.(2016·海南,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学无止境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14学无止

境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

D解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4.(2015·全国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A

项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

项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

项错误;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

项正确。5.(2014·新课标Ⅰ,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学无止境15学无止

境答案

(1)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了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解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

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

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该地区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一、选择题1.(2018·兰州高三一模)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答案

B解析

不同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不同,所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玉米的合理密植没有涉及不同种生物,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B

错误;分层现象主要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等)的结果,这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独特形式,C

正确;在生产上利用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充分利用光能,可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D

正确。2.

(2018·江西高三九校联考)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学无止境一、选择题16学无止

境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答案

D解析 “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两者都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A、B、C

项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被取代,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D

错误。3.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等淡水水域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周边水域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调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分别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取平均值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它的增多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由调查结果推测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逐渐下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由曲线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三种植物之间在

2017

年时种间竞争最为激烈答案

C解析 在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样方,取所有样方的平均值,A

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水葫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鱼腥草和香蒲的数量不断减少直至灭绝,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所以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错误、C

正确;2017年时,只剩下水葫芦,不存在三种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D

错误。4.如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学无止境调查香蒲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多取样,计算时17学无止

境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答案

D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图甲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A

错误;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其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B

错误;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C

错误;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D正确。5.(2018·重庆七校高三第三次诊断)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年份第

1年第

2年第

3年第

4年第

5年第

6年第

7年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

4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答案

C6.(2018·宁德高三第二次质量)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群落演替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学无止境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时间/18学无止

境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

C解析

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

正确;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

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C

错误;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是有限的,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D

正确。7.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的种间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 D解析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蝌蚪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蝌蚪,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

项正确、D

项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关系,B

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

项正确。8.(2018·西安质检)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的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学无止境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19学无止

境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B.c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C.图中

b→c

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答案

C解析 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

错误;c

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

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

错误;b→c

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C

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

错误。9.(2018·衡水高考模拟试卷二)某草原生态系统经历长期干旱后,群落内的生物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严重干旱改变了生物间的种间关系B.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次生演替C.经历干旱后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与经历干旱前相比,某些种群的数量可能会增加答案

A解析 种间关系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干旱一般不能改变生物的种间关系,A

错误;干旱引起草原上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这是从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正确;

干旱不利于草原植物的再生,草原植物数量减少,不利于维持相关种群数量的稳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

正确;

演替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在演替过程中有些种群的数量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D

正确。学无止境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20学无止

境10.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

A、B、C、D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答案 A解析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的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

4

个选项,A

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二、非选择题11.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

pH。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

9年第18

年第

35~50年第

80~100年土壤的

pH7.9~8.07.26.554.8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

(填写演替类型)。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

pH

的变化主要与

(填写生物名称)有关。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

。根据分析,

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

;②

。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

的结果。答案 (1)初生演替(2)赤杨

(3)互利共生

①土壤的酸化

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4)选择解析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

pH

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

pH

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3)根据题意可知,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土壤的酸化;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学无止境答案 A演替过程中冰川苔藓→草赤杨云杉、铁杉21学无止

境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12.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