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失业-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1.gif)
![第4章 失业-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2.gif)
![第4章 失业-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3.gif)
![第4章 失业-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4.gif)
![第4章 失业-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a0750a166bfb8bd82838677058b1daf1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失业
第四章失业第一节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第一节自然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具备充分伸缩性,因此,失业只可能是由磨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构成的自然失业,或古典失业。凯恩斯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不一定有效,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并不具备充分伸缩性。当劳动市场由于经济周期冲击导致供大于求时,价格、工资不一定可以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将持续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产生了失业。因此,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称为周期性失业,或凯恩斯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设。在长期,实际工资被认为是充分伸缩性,能够对劳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任何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而在短期,实际工资水平缺乏伸缩性,往往会在某一水平上保持不变。这样看来,自然失业(古典失业)可以认为是一个长期现象,而周期性失业(凯恩斯失业)则是一个短期行为。用表示充分就业的GDP,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所有失业为自然失业;,存在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为正,反之则为负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设。我们用横轴表示劳动市场的失业率U,用纵轴表示岗位空缺率V,曲线BC为贝弗里奇曲线,表示在一个给定的劳动市场结构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原点出发作一条45°的斜线,这条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岗位空缺数与失业人数相等的情况。假如一个经济的劳动市场当前处于曲线BC上的M点,那么失业率为Um,岗位空缺率为Vm,其中0U0等于Vm,为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而U0Um则为周期性失业。贝弗里奇曲线U0
U
0
45°
M
BCVUm
EVm
我们用横轴表示劳动市场的失业率U,用纵轴表示岗位空缺率V,曲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
从劳动人口的动态变化来看,失业是两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重新找到工作,成为就业人口;另一方面,又有一定比例的就业者失去工作,进入失业队伍。用L表示劳动人口,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L=E+U失业率可以用U/L来表示。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假定劳动人口保持不变,则:
fU=sE其中f表示失业人口中再就业的比率,s表示就业人口中离职的比率,假定f和s都是常数。可将上式改写为:
fU=s(L-U)求解U,得:因此,失业率由下式决定:假定劳动人口保持不变,则: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U/L由失业人口再就业比率f和就业人口离职比率s共同决定。离职率s越高,意味着从就业队伍中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口越多,失业率就会越高;再就业率f越高,意味着从失业大军中重新上岗的人员越多,失业率则会越低。
下表给出了1988年一些国家的再就业率和离职率以及失业率的数据,这一实际数据更清楚地说明了模型中的结论。
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U/L由失业人口再就业比率f和就业1988年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资料来源:DanielS.HamermeshandAlbertRees,TheEconomicsofWorkandPay,5thedition,p273。1988年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资料来源:DanielS第二节职业搜寻一、岗位空缺与失业二、职业搜寻模型三、失业保障第二节职业搜寻一、岗位空缺与失业一、岗位空缺与失业
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并存,劳动者并不能在这两个市场之间自由转移。从理论上来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可以不同的市场中自由转移,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的二个假设条件对于现实的劳动市场过于理想化:一是产品的同质性,二是完全信息。一、岗位空缺与失业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岗位空缺市场1、同质性劳动市场中的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劳动者能够胜任的岗位不同,不同的劳动者愿意从事的职业也不同。当劳动市场发生变化时,这种不同质的劳动就构成了市场转移的障碍,或者说,构成了市场转移成本。
2、完全信息劳动市场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劳动者并不知道所有空缺职位的信息,企业也无法清楚了解所有申请者的才能和潜力,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充分的,这样,劳动者在寻找工作中必然产生成本,也就是职业搜寻成本。1、同质性二、职业搜寻模型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题,有以下几个基本假设条件:第一,劳动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第二,在劳动市场上,每个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第三,劳动者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另一份工作更有效率;第四,获取有关报酬和职业岗位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二、职业搜寻模型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
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函数,随着搜寻时间的增加,工资水平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递减:C(t)表示搜寻成本:理性的劳动者选择搜寻工作时间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劳动者净收益最大,即: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函数,随着搜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最优搜寻时间为t*,因为对应于t*我们可以在W(t)和C(t)两条曲线上分别找到A、B两点,A、B两点的切线斜率相等,也就说明在时间t*上,劳动者搜寻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边际成本。t
0
W(t)
BW,Ct*
AC(t)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最优搜寻时间为t*,因为对应于t*我们可以三、失业保障失业保障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失业补助金的影响有了失业补助,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了,降低了搜寻成本,因此搜寻成本曲线由C(t)向右移至C’(t),表示每一次求职活动的单位成本都降低了。这时,新的成本曲线C’(t)的斜率与工资曲线的斜率只有在A’
、B’两点才相等,从而最优搜寻时间则由t0*增加到t1*,这就意味着,劳动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延长了。可见,失业补助金虽然提高了失业者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t
0
W(t)
BW,Ct0*
AC(t)
A’
B’C(t)’t1*
三、失业保障失业保障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失业补助金的影响有1961—200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的失业率(%)
资料来源:OECD资料1961—200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的失业率(%)第三节职业配给一、最低工资二、效率工资三、工会第三节职业配给一、最低工资从实际工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角度分析失业现象的理论也称为职业配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资源不是通过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进行调节,而是通过某种制度或人为的因素进行分配。宏观经济的三个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劳动市场的调节机制造成障碍。从实际工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角度分析失业现象的理论也称为职业一、最低工资(政府行为)
L1
L
0
S
E
DW/P(W/P)1
(W/P)0
最低工资一、最低工资(政府行为)L1L0SE
图中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社会的劳动总供给量不变。如果没有最低工资法,市场的实际工资水平为(W/P)0,均衡点为E,此时,劳动市场供给恰好等于需求,均衡的就业量为充分就业的劳动供给量L。如果政府规定了实际工资水平不能低于(W/P)1,为了遵守法律,企业只愿意雇用数量为L1的工人,而在这一工资条件下,愿意就业的劳动人数仍为,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于是,L1Y这一段便成了最低工资法带来的非自愿失业人口。图中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二、效率工资(企业行为)
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理论说的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这一理论假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是与工资水平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偷懒模型(Shirkingmodel)提供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另一种解释。二、效率工资(企业行为)效率工资(Efficiencyw
L1L
0
W/P
(W/P)1
(W/P)0SL
SDE
效率工资L1L0W/P(W/P)1(W/P)0SL
图中SL曲线表示失业人口与效率工资的关系。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者感受到可能失业的威胁越大,就业得到满足程度越高,为达到不偷懒所要求的最低效率工资就会减少,因此SL曲线从均衡工资水平(W/P)0开始向右上方倾斜。SL曲线也就是存在失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它不会与S曲线相交,因为在任一工资水平下,总是存在着失业人口。在图中,由需求曲线D和非充分就业的供给曲线SL交点决定的劳动市场的效率工资水平为(W/P)1,劳动就业量为L1,而L1Y就是效率工资导致的失业人口。图中SL曲线表示失业人口与效率工资的关系。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三、工会(劳动者行为)
工会是由一部分劳动者组成的,借以增加工人市场力量的组织。有组织的工人与雇主谈判时,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大加强。劳动市场的工资水平将由工会与企业的“集体谈判”决定,往往会高于市场正常水平。“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工会代表已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人利益而不考虑外部人(失业者)利益。三、工会(劳动者行为)工会是由一部分劳动者组成的,借以增加工会代表已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人利益而不考虑外部人利益。当内部人感到外部人威胁(如雇主考虑雇用外部人)时,内部人就会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由于解雇内部人,企业需要根据原先的合同条款做出某些补偿。雇方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企业的实际工资就可能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水平。这时,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现行实际工资水平低的工资却仍然难以找到工作,因为企业不可能降低工资来雇用更多的工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工资造成的成本实际上是由外部人也就是失业者来承担。工会工会代表已就业的内部人与雇主就工资水平进行谈判时,只代表内部第四节失业治理一、失业的时间结构二、失业的人口结构三、失业治理政策第四节失业治理一、失业的时间结构一、失业的时间结构
从失业的时间结构来看,失业大致可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短期失业一般是指摩擦性失业,主要原因是由于寻找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长期失业有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也有可能是实际工资调节机制出现障碍造成的劳动市场供大于求。一、失业的时间结构从失业的时间结构来看,失业大致可分为短期二、失业的人口结构1、年龄2、教育程度3、性别4、种族二、失业的人口结构1、年龄三、失业治理政策
关于失业的治理政策,我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性失业治理政策和被动性失业治理政策。主动性失业治理政策是在劳动供给方面做文章,使劳动供给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符合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被动性失业治理政策基于这样的信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消除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消除失业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实施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三、失业治理政策关于失业的治理政策,我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第四章
失业
第四章失业第一节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第一节自然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是有效的,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具备充分伸缩性,因此,失业只可能是由磨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构成的自然失业,或古典失业。凯恩斯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不一定有效,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并不具备充分伸缩性。当劳动市场由于经济周期冲击导致供大于求时,价格、工资不一定可以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将持续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产生了失业。因此,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称为周期性失业,或凯恩斯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设。在长期,实际工资被认为是充分伸缩性,能够对劳动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任何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而在短期,实际工资水平缺乏伸缩性,往往会在某一水平上保持不变。这样看来,自然失业(古典失业)可以认为是一个长期现象,而周期性失业(凯恩斯失业)则是一个短期行为。用表示充分就业的GDP,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所有失业为自然失业;,存在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为正,反之则为负宏观经济学中长期和短期区别的关键在于对不同的价格行为的假设。我们用横轴表示劳动市场的失业率U,用纵轴表示岗位空缺率V,曲线BC为贝弗里奇曲线,表示在一个给定的劳动市场结构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原点出发作一条45°的斜线,这条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岗位空缺数与失业人数相等的情况。假如一个经济的劳动市场当前处于曲线BC上的M点,那么失业率为Um,岗位空缺率为Vm,其中0U0等于Vm,为摩擦性或结构性的失业,而U0Um则为周期性失业。贝弗里奇曲线U0
U
0
45°
M
BCVUm
EVm
我们用横轴表示劳动市场的失业率U,用纵轴表示岗位空缺率V,曲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
从劳动人口的动态变化来看,失业是两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重新找到工作,成为就业人口;另一方面,又有一定比例的就业者失去工作,进入失业队伍。用L表示劳动人口,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L=E+U失业率可以用U/L来表示。二、自然失业与劳动人口变化假定劳动人口保持不变,则:
fU=sE其中f表示失业人口中再就业的比率,s表示就业人口中离职的比率,假定f和s都是常数。可将上式改写为:
fU=s(L-U)求解U,得:因此,失业率由下式决定:假定劳动人口保持不变,则: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U/L由失业人口再就业比率f和就业人口离职比率s共同决定。离职率s越高,意味着从就业队伍中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口越多,失业率就会越高;再就业率f越高,意味着从失业大军中重新上岗的人员越多,失业率则会越低。
下表给出了1988年一些国家的再就业率和离职率以及失业率的数据,这一实际数据更清楚地说明了模型中的结论。
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U/L由失业人口再就业比率f和就业1988年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资料来源:DanielS.HamermeshandAlbertRees,TheEconomicsofWorkandPay,5thedition,p273。1988年部分国家的失业率(%)资料来源:DanielS第二节职业搜寻一、岗位空缺与失业二、职业搜寻模型三、失业保障第二节职业搜寻一、岗位空缺与失业一、岗位空缺与失业
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并存,劳动者并不能在这两个市场之间自由转移。从理论上来看,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可以不同的市场中自由转移,岗位空缺市场和失业市场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完全竞争市场的二个假设条件对于现实的劳动市场过于理想化:一是产品的同质性,二是完全信息。一、岗位空缺与失业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中,岗位空缺市场1、同质性劳动市场中的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劳动者能够胜任的岗位不同,不同的劳动者愿意从事的职业也不同。当劳动市场发生变化时,这种不同质的劳动就构成了市场转移的障碍,或者说,构成了市场转移成本。
2、完全信息劳动市场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劳动者并不知道所有空缺职位的信息,企业也无法清楚了解所有申请者的才能和潜力,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充分的,这样,劳动者在寻找工作中必然产生成本,也就是职业搜寻成本。1、同质性二、职业搜寻模型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题,有以下几个基本假设条件:第一,劳动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第二,在劳动市场上,每个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是不同的;第三,劳动者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去寻找新的工作比保留原来工作同时寻找另一份工作更有效率;第四,获取有关报酬和职业岗位的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二、职业搜寻模型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
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函数,随着搜寻时间的增加,工资水平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递减:C(t)表示搜寻成本:理性的劳动者选择搜寻工作时间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劳动者净收益最大,即:劳动者的工资水平W(t)是职业搜寻时间t的函数,随着搜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最优搜寻时间为t*,因为对应于t*我们可以在W(t)和C(t)两条曲线上分别找到A、B两点,A、B两点的切线斜率相等,也就说明在时间t*上,劳动者搜寻的边际收益正好等于边际成本。t
0
W(t)
BW,Ct*
AC(t)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最优搜寻时间为t*,因为对应于t*我们可以三、失业保障失业保障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失业补助金的影响有了失业补助,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了,降低了搜寻成本,因此搜寻成本曲线由C(t)向右移至C’(t),表示每一次求职活动的单位成本都降低了。这时,新的成本曲线C’(t)的斜率与工资曲线的斜率只有在A’
、B’两点才相等,从而最优搜寻时间则由t0*增加到t1*,这就意味着,劳动者自愿失业的时间延长了。可见,失业补助金虽然提高了失业者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失业。t
0
W(t)
BW,Ct0*
AC(t)
A’
B’C(t)’t1*
三、失业保障失业保障降低了求职者的搜寻成本失业补助金的影响有1961—200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的失业率(%)
资料来源:OECD资料1961—200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等国的失业率(%)第三节职业配给一、最低工资二、效率工资三、工会第三节职业配给一、最低工资从实际工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角度分析失业现象的理论也称为职业配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资源不是通过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进行调节,而是通过某种制度或人为的因素进行分配。宏观经济的三个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劳动市场的调节机制造成障碍。从实际工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的角度分析失业现象的理论也称为职业一、最低工资(政府行为)
L1
L
0
S
E
DW/P(W/P)1
(W/P)0
最低工资一、最低工资(政府行为)L1L0SE
图中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社会的劳动总供给量不变。如果没有最低工资法,市场的实际工资水平为(W/P)0,均衡点为E,此时,劳动市场供给恰好等于需求,均衡的就业量为充分就业的劳动供给量L。如果政府规定了实际工资水平不能低于(W/P)1,为了遵守法律,企业只愿意雇用数量为L1的工人,而在这一工资条件下,愿意就业的劳动人数仍为,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于是,L1Y这一段便成了最低工资法带来的非自愿失业人口。图中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二、效率工资(企业行为)
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理论说的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这一理论假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是与工资水平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偷懒模型(Shirkingmodel)提供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另一种解释。二、效率工资(企业行为)效率工资(Efficiencyw
L1L
0
W/P
(W/P)1
(W/P)0SL
SDE
效率工资L1L0W/P(W/P)1(W/P)0SL
图中SL曲线表示失业人口与效率工资的关系。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劳动者感受到可能失业的威胁越大,就业得到满足程度越高,为达到不偷懒所要求的最低效率工资就会减少,因此SL曲线从均衡工资水平(W/P)0开始向右上方倾斜。SL曲线也就是存在失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它不会与S曲线相交,因为在任一工资水平下,总是存在着失业人口。在图中,由需求曲线D和非充分就业的供给曲线SL交点决定的劳动市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双方子女抚养责任分配协议书3篇
- 配股协议书三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佣金收益分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合伙教育培训机构退伙分割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与个人教育贷款合同
- 2025版绿色环保家庭析产分家协议书:绿色财富传承计划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商务日语谈判团队建设与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物流配送劳务合同标准文本3篇
- 2025版物业公司岗位安全责任书:物业服务安全责任书(2025年)3篇
- 杭州市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
- 2024年大宗贸易合作共赢协议书模板
- 新闻记者证600道考试题-附标准答案
- TSG ZF001-2006《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物象的作用(含练习题及答案)
- 老年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 子宫畸形的超声诊断
- 2024年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数学 试题(学生版+解析版)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DB11∕T 2035-2022 供暖民用建筑室温无线采集系统技术要求
- 《复旦大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