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1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2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3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4页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概念生活中的教育一个刚看完电影的人可能会说:“我从这部影片中收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一位政府公务员可能会在某次大会上说:“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一位家庭妇女可能会对邻居说:“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一、教育的概述第一节教育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Page

4父母俱在,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A.《孟子·尽心上》B.《大学》C.《学记》D.《论语》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

)A.孟子

B.孔子C.荀子D.老子《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__许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教育”作此解释的是()A.许慎B.孔子C.朱熹D.韩愈广义: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结合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1、教育的概述—社会角度是有意识的,没有明确的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能称为“教育”。考点小题: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最早对教育作出说明的是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设计至少三道选择题+2、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质的规定性指的是()A.传播知识B.培养人的基本技能C.传承文化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DA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2、教育就是学校教育()3、学校教育也属于广义教育的范畴()4、一个顽皮的孩子不小心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烧伤,并由此获得火有关知识的过程是教育()B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阶级性等级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A.具有阶级性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D.具有永恒性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的(

)A.历史性B.永恒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A.长期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相对独立性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实施者、引导者教师、父母、社会媒体、其他人员学习者(受教育者):主体、对象不仅仅是儿童,而且包括全民教育影响:客体(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活动任务教育措施:教育活动中所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2.学习者(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学习者从形式上看是教育影响的受体,但从本质上而言,却是学习活动的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从法律角度看,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自然人,他们与教育者是平等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有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有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对象发展方向呈现方式个体发展--本体功能社会发展--派生功能正向--促进负向--阻碍显性--实现预期目标隐性--非预期目标1:教育本来应该是促进民主、平等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教育复制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C.显性功能D.隐性功能2018年泰安单项选择;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上述事实表明,教育()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显性功能B.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显性功能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2017年济宁多项选择:按照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把教育功能分为()A.正向功能B.显性功能C.负向功能D.隐性功能拓展练习三、教育的起源学说学说观点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朱熹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将教育起源归于动物本能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美)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所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凯洛夫(苏联)米丁斯基(苏联)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孟禄B.沛西·能C.利托尔诺D.华生3.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A.孟禄B.杜威C.利托尔诺D.斯宾塞4.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说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拓展练习四、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形态的教育(二)古代教育——古代中国(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四)近代教育(五)20世纪以后的教育(一)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3)教育具有原始性。(一)原始形态的教育无独立教育形态与生产劳动结合无明确教育要素为了生产和生活教育没有阶级性(二)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时期

2.古代印度时期

3.古代埃及时期

4.古希腊、罗马时期5.欧洲的封建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产生的必备条件:教育要素:脑力和体力相分离,出现教师和学生两个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内容: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工具: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作为独立形态的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才出现考点链接: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经验累积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①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型与生产劳动脱离的(3)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阶级性);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道统性);等级性:教育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古代中国夏代——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序”,“校”商代——“大学”、“小学”、“庠”、“序”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教育内容:重视道德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分科教学的雏形礼:伦理道德教育;乐:综合艺术课;——六艺之首,核心内容射与御:军事训练课;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儒、墨”—“显学”“儒”

—孔丘﹑孟轲﹑荀况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墨”—墨子“兼爱和非攻”“兼相爱,交相利”“墨辩”

“道”—老子、庄子、黄老学派

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场所(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官私结合,战国东方文化教育中心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西汉: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制度,太学和郡国学,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隋唐:隋,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国子监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宋代之后的教育内容:程朱理学-国学《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明代:八股文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清代:废科举(光绪三十一年(1905)),兴学堂1.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最早将“道德”二字连在一起用的是()A.孔子B.老子C.荀子D.庄子《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2.据2011年7月22日«中国妇女报»报道:最近在韩国父母中间,自然育儿法受到重视,而且渐渐流行起来,这种教育理念与中国古代那位教育家的思想接近()A.墨子B.老子C.董仲舒D.朱熹

拓展练习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1)最高级教师:僧侣(2)教育内容:《吠陀》(3)教育活动:背诵经典、钻研经义古代埃及:(1)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

一般奴隶主阶级的目标(2)最大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2)古代西方2017年沂南教综部分“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一大特征A、中国B、巴比伦C、印度D、埃及古代希腊、罗马城邦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教育体制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城邦重视教育,但并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武士教育公民教育教育目的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卫士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总体评价形式单一,程度较低形式多样,程度较高欧洲的封建教育(中世纪的西欧)教育体系培养目的教学内容教会教育教士和僧侣神学和“七艺”(“三科”和“四学”)三科(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封建骑士“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代表人物:意大利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主要特征: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科学;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三)近代教育19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现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最早)教育的世俗化(与宗教分离)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公义

法世——“公益法师”(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活到老学到老”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2)教育的全民化(《世界全民教育宣言》)(3)※教育的民主化(对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教育的民主: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的教育: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民主的

教育机会(入学、资源、结果)、师生关系民主、教育方式、内容民主、教育自由化(教育自主权扩大)

教育平等是民主化的重要内容(4)教育的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功能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最高目标人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记忆技巧:(全、民、多、现<献>、身)1.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这种教育描述的是(

)A.古代斯巴达教育

B.

古代雅典教育

C.古代印度教育

D.

古代罗马教育2.严格的等级性是(

)教育的显著特征。

A.原始教育B.古代教育C.近代教育D.现代教育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4.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孟禄B.沛西·能C.利托尔诺D.华生5.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

拓展练习拓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