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读书:目的和前提1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这两篇课文,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导

入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21.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文

识1.作者简介:文学常识3(2)世界名人评价黑塞①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②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③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2)世界名人评价黑塞4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5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随笔6背

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7内

读(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8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9(二)精研课文内容: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二)精研课文内容:10(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11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122.研读第二部分:(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明确: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2.研读第二部分:13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因:14(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明确:第3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然后作者用第5、6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15(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163.研读第三部分:(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②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③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3.研读第三部分:17(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明确: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18(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19内容小结内容小结20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③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点评】一个外国人能够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无疑表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的思想,对黑塞影响极大。(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归纳文章主题:小组合作,归纳文章主题:明确: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21分析写作技巧思考,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分析写作技巧22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③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②对比论证。23拓展探究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拓展探究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24示例: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示例:25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观点二:26课后作业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课后作业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27“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3)作者延读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见过黑塞藏书室的照片,满墙到顶的书架,书籍竖立,光线柔和,书房连着餐厅,连着窗外的风景。在另一张书房“中国角”的特写照片中,我仔细欣赏着黑塞的中国藏书……整整一架德译中国书,按书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经》《论语》《礼记》《庄子》等等。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岩录》——此书乃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所著,素有“禅门第一书”之称,可见书的主人对中国文化涉猎之广、浸淫之深。“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28“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寻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发表的《我观中国》一文中,黑塞曾这样描述。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达60年之久,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怡情悦性的诗歌小说、神话传说。他还写过40多篇关于中国书的文章。甚至可以说,黑塞所读的中国古籍,比大多数中国人还多。“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29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诗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从成年开始,黑塞就在欧洲游历。1911年,34岁的黑塞与一位画家结伴,启程赴印度,寻觅遥远心灵的故乡——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当时中国正爆发辛亥革命,他未能进入中国……此次远行,黑塞对印度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强大而富有朝气的倒是中国人。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30其实,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亲约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绍给了他。同年,黑塞还得到德译中国诗集《中国牧笛》,他如获至宝,读后感叹不已:“……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我们仿佛徜徉在异域盛开的莲花丛中,感受到一种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古老文明的馨香。”1912年,黑塞离开德国,定居瑞士。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纷飞,在迷惘与苦闷中,黑塞开始离开曾一度迷恋的印度哲学,离开它的忍受和认命思想,转向中国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黑塞认为只有中国的圣贤能够拯救欧洲的灵魂,他把传播中国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给友人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其实,早在1907年,黑塞的父亲约翰·黑塞便把老子介绍给了他31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的思想,对黑塞影响极大。黑塞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他所有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面临着生活的两极分裂……而这种分裂,有时体现在一篇小说的两个人身上,有时又聚焦于一人之身——人们往往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禁欲与纵欲、社会与个人、约束与自由间徘徊,为寻找内心最终的和谐统一而苦苦探求。晚年黑塞对中国的兴趣,逐渐从老庄哲学转向儒家学说、佛教禅宗——就在作家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他的思想仍停留在东方,仍徜徉在遥远的中国,他仍在研读《易经》。1959年,82岁的黑塞还写下了寓意深刻的《中国式传奇——孟夏的故事》,三年后,黑塞离开人世。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32“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②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达60年之久,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怡情悦性的诗歌小说、神话传说。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然后作者用第5、6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在整个德语文学界,黑塞对中国文化的迷恋与理解,远远超过其他德语大作家,如歌德、席勒、卡夫卡、里尔克等等,在整个欧美作家中也属罕见。【点评】

一个外国人能够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无疑表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提醒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33读书:目的和前提读书:目的和前提34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这两篇课文,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导

入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351.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文

识1.作者简介:文学常识36(2)世界名人评价黑塞①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②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最高、最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③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2)世界名人评价黑塞37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38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随笔39背

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40内

读(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内容研读(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41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42(二)精研课文内容: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二)精研课文内容:43(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44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452.研读第二部分:(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明确: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2.研读第二部分:46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因:47(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明确:第3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然后作者用第5、6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48(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493.研读第三部分:(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②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③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3.研读第三部分:50(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明确: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51(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52内容小结内容小结53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③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点评】一个外国人能够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无疑表明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沉潜于内心之路——在内心流亡中,道家学说中“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既对立又相融”的思想,对黑塞影响极大。(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归纳文章主题:小组合作,归纳文章主题:明确: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54分析写作技巧思考,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分析写作技巧55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③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②对比论证。56拓展探究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拓展探究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57示例: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示例:58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观点二:59课后作业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课后作业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60“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回到欧洲以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对中国文化的探索。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3)作者延读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的藏书室里,有一个专门存放中国书籍的角落。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见过黑塞藏书室的照片,满墙到顶的书架,书籍竖立,光线柔和,书房连着餐厅,连着窗外的风景。在另一张书房“中国角”的特写照片中,我仔细欣赏着黑塞的中国藏书……整整一架德译中国书,按书脊上的拼音,能看出有《道德经》《论语》《礼记》《庄子》等等。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中居然有一本《碧岩录》——此书乃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所著,素有“禅门第一书”之称,可见书的主人对中国文化涉猎之广、浸淫之深。“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61“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愉快的角落。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非常奇特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寻得藉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在1921年发表的《我观中国》一文中,黑塞曾这样描述。从27岁起,黑塞就追踪和评论几乎一切可以搜集到的、欧洲人不熟悉的东方图书的译著。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达60年之久,读了近160本中国书籍——上至深奥晦涩的宗教、哲学经典,下到怡情悦性的诗歌小说、神话传说。他还写过40多篇关于中国书的文章。甚至可以说,黑塞所读的中国古籍,比大多数中国人还多。“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立着许多中国人——一个雅致、宁静和621877年,黑塞出生于德国许瓦本地区小城卡尔夫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其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因自幼耳濡目染,黑塞对古老绚烂的东方文明充满向往。13岁时,黑塞就立志成为一位诗人。诗人的宿命,乃身心漂泊,从成年开始,黑塞就在欧洲游历。1911年,34岁的黑塞与一位画家结伴,启程赴印度,寻觅遥远心灵的故乡——这年的9月至12月,他游历了印度、锡兰、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等地,由于当时中国正爆发辛亥革命,他未能进入中国……此次远行,黑塞对印度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令他感到强大而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