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简述课件_第1页
中国翻译史简述课件_第2页
中国翻译史简述课件_第3页
中国翻译史简述课件_第4页
中国翻译史简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国翻译研究简述一、佛经的翻译(一)西汉末:丝绸之路开通,佛教引进中国1、依存到中国口传经句但谈不上佛经的翻译(大月氏使臣)

(二)东汉1、安世高:安息人(即波斯)译《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佛经

2、娄迦谶月支国人译十多部佛经(译笔生硬,不易看懂)(三支:娄迦谶支亮支谦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三)符秦时代1、释道安:设置“译场”--翻译成为有组织的活动不懂梵文,唯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苻秦,史称前秦。公元350年建都长安,历苻健、苻生、苻坚、苻丕、苻登诸帝(王),经44年至公元394年亡于后秦。2、鸠摩罗什:天竺人(即印度)主张“意译”,提倡译者署名。译著表达了原作神情,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四)南北朝1、真谛:印度佛教学者译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玄奘:直译、意译兼顾,确切的表达了佛经的原意,是中国翻译研究早期的论说。(玄奘、鸠摩罗什、真谛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一)清末、民初1、徐光启:明代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2、林纾:清朝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之处甚多。与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Tom’s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3、严复: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信:意译不背原文达: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雅: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认为只有译文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才算登大雅之堂。他的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

马建忠、严复、梁启超、章士钊、傅斯年、郑振铎,都对翻译方法和技巧有过评说,最主要的还是严复的“信达雅”。这三个字简明扼要,主次突出。翻译界一直将它奉为“金科玉律”。但旧瓶装新酒,翻译工作者已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要求。从积极的一面看,“雅”是要有文采,文字要雅。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西方翻译理论如潮水般涌进中国时,“信达雅”才真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五四”前后译作层出不穷,对翻译技巧及方法的讨论也相当热烈。鲁迅、梁实秋、瞿秋白、林语堂、成信吾、郭沫若都积极参加了有关翻译的讨论。特别是鲁迅相当活跃,主张“宁信勿顺”,与梁实秋、赵景琛等展开了一场论战。争论的焦点就是到底要以源语为基准还是以译入语为标准。鲁迅和瞿秋白在1931—1932年关于翻译的通信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定·草》里,针对翻译标准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四、神似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迅速发展。俄汉之间的翻译成了中国翻译实践的主要部分。50年代最著名的译论首推傅雷的“神似”论。傅雷是中国法国文学翻译方面最重要的人物。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文字上要求“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并期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显然他的提法和鲁迅的是完全相反的,他非常强调中文的流畅,主张用地道的中文。

神似也好,化境也好,这些提法似乎都十分注重译入语,要求译者的中文不能生硬牵强。六、近期译论

80年代中国翻译的研究重新复活,成果层出不穷,但主调是和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主流一致的,就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中国译协的刊物《中国翻译》,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都发表在这个刊物上;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都是由该杂志介绍到中国的。一时间奈达Nida、卡特福德Catford、纽马克Newmark、斯坦纳Steiner等西方译界名人都成为中国学者们常挂在嘴边的名字。中国第一次翻译理论讨论会于1987年在青岛召开,会上一批青年学者立志要完成中国翻译学Chinesetranslatology这项宏大的工程。

其中,无论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看,刘宓庆成果斐然。他那五本译学著作可以说为中国翻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体与翻译》《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英汉翻译训练手册》《翻译与语言哲学》刘氏的理论博采众长,东西并蓄,没有冷落任何一方。刘宓庆国学基础坚实,加上师承美学大师朱光潜,衣钵相传,在探索中国翻译美学方面,自然得天独厚。但刘氏深知西方翻译理论源远流长,不乏真知灼见,所以在建造中国翻译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成果。80年代中期,辜正坤发表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指出翻译标准难题久攻不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他主张立体思维,引出多个观察点,于是标准就不再只有一个了,从而提出翻译标准多元化。他认为翻译的唯一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这是一个根本达不到的标准。翻译的最高标准应是最佳近似度。为了达到目的地,译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提出,由于翻译的功能多种多样,人类审美趣味也多种多样,加上译者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