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资格证考试资料_第1页
幼儿资格证考试资料_第2页
幼儿资格证考试资料_第3页
幼儿资格证考试资料_第4页
幼儿资格证考试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心理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ー、心理现象与心理(-)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或称心理。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部分。(二)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脑科学证明,心理活动产生于大脑,没有大脑就没有心理,大脑出现故障心理就不正常。幼儿正处在大脑的发育阶段。要保护幼儿的大脑,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指我们心理以外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幼儿园的活动天地越广阔,接触的事物越多,幼儿的心理活动就越丰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心理的反映是主动的:人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性。人根据目的去主动选择反映对象,因此,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心理选择的反映对象不完全相同2)心理的反映是带有主观性:人的经验、个性、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到心理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反映不完全相同3)人的心理不但能反映外部世界,还能反映自身,能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既然幼儿的心理活动有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指望幼儿一字不差地反映老师所说的话,一点不走样地按老师所教的去做。幼儿心理的能动性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创造条件促进幼儿心理的能动性的发展是每ー个教师的职责。二、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和心理成熟(一)遗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幼儿心理正常活动和发展的基础。.遗传素质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遗传素质的不同是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这种不同的遗传特性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活动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也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二)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儿童的生理成熟是有一定顺序的,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二、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前提。没有环境的影响,心理的发展不会由可能性变为现实。要形成一种心理特征还必须有环境的作用。环境是使儿童所具有的遗传素质成为ー种真实能力的条件。(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方向或水平的重要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对儿童的心理形成和发展重要影响。.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有:家庭幼儿园和托幼机构电视等各种媒体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儿童的活动(-)幼儿自身的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全部的心理活动,具体有:幼儿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及行为习惯、自我意识等。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儿童观,尊重儿童,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兴趣、爱好,鼓励儿童的积极探索和主动活动。(二)幼儿的活动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视幼儿的活动尤其是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ー、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第四节 幼师生怎样学习幼儿心理学ー、抓住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实验与理论学结合起来4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第一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ー、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幼儿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年龄不同,心理活动的水平也不相同。这表明,幼儿心理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特征。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他们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周围世界,不能离开实物来理解事物。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二)表象活跃表象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各种具体形象,由眼前的具体形象联想到头脑中的表象,并依靠表象进行各种活动。(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虽然整个幼儿期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但5—6岁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5-6岁幼儿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能根据概念对失望进行分类,分析问题时不单从事物的表面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无意性:指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无目的性。常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支配。(-)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中。(二)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支配,以及活动时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差。(三)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有意性:指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目的性,有意志努力。从幼儿中期开始,幼儿已能初步按照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一)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二)由情感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二)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气质特点(三)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ー、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婴儿期(0~1岁)(二)幼儿前期(「3岁)二、各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生活范围扩大(由家庭走向幼儿园)幼儿具备了扩大生活范围的条件(身体结实、精力充沛、动作自如、具备语言能力)。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认识依靠行动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其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其整个心理活动和行动和动作联系在ー起。3情绪作用大情绪作用大,行为往往受情绪的影响,易冲动,在『4岁幼儿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爱模仿3~4岁幼儿的模仿性很强(举例说明),所以在这个年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它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固定下来的。所以要谨慎对待幼儿的模仿,其意义非常重大。(二)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ー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能动、能说、能跑,动作灵活,思维活跃,活动积极性极高,时刻处于活动状态。.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在幼儿中期表现最典型。这时期的幼儿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其思维是很形象、很具体的。.开始遵守规则4'5岁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生活规则,包括生活常规、集体活动规则、游戏规则等。.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4~5岁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更会玩了。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自己分エ,自己安排角色。(三)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好学好问幼儿的好奇心都很强,但5岁后幼儿的好奇心和以前明显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要知道“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兴趣。突出的表现是爱问各种问题,而且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5、6岁幼儿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非常喜欢智力活动。总之,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好问好学是这个时期幼儿非常明显的特点。.抽象能力开始发展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幼儿已经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作出判断,能够初步掌握ー些抽象的概念,能够初步理解•些数概念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飞岁的幼儿已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或是思维、想象,都有了一定的方法。.个性初具雏形5、6岁的幼儿已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5~6岁的幼儿的个性已经开始形成,这对幼儿日后个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但幼儿的个性仍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其可塑性相当大。第三章幼儿注意的发展第一节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ー、什么是注意:(-)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形象地说,注意的指向和集中就象黑暗中的探照灯,它指向、集中于哪个事物,哪个事物就变得清晰、鲜明,容易被觉察;而落在它之外的事物,则变得模糊、暗淡,不易被发现。(二)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各种心理过程的开端都表现为注意,一旦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也就不存在了。(三)注意对幼儿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也叫做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大类:.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端的事物易引起无意注意。.幼儿本身的状态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易引起无意注意。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其无意注意已经成熟。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他们的经验有关、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的发展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它服从于•・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引导。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幼儿对活动目的和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幼儿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和良好的活动方式.教师的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幼儿的性格和意志特点第二节、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ー、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选择性:指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幼儿注意的选择性手以下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兴趣与情绪.幼儿的理解水平与经验.教师强化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幼儿选择活动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游戏、学习等活动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一般而言,小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中班幼儿在正确的教育下,能保持10分钟,大班能保持20分钟左右。可见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1.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的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2)活动的游戏化3)注意与幼儿的操作活动相结合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看,用耳听,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会大大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4)幼儿的身体状况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幼儿注意的分配比较困难,常常顾此失彼。如,跳舞时,注意动作,就忘了表情;做操,注意了动作,就无法保持队形的整齐等。注意的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第一.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余必须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第二.使同时进行的儿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在1/2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而幼儿只能看到2〜4个。总的来说,幼儿注意的广度还比较小。所以不能要求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到较多的事物。注意广度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二、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一)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说,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倘若再加上教育上的疏忽失当,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即分心现象。为了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应该了解引起分心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连续进行单调的活动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カ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从而使注意涣散。.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有些家长不重视幼儿的作息制度,晚上不督促孩子早睡,甚至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玩耍,造成睡眠不足,致使第二天无精打采,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例如,活动室的布置过于花哨,更换的次数过于频繁,教学辅助材料过于有趣、繁多,教师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都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注意转移的能力差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ー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是主体根据任务需要,自觉地将注意指向新的对象或新的活动;分心是被动的,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使注意离开活动任务。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是很灵活,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任务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应该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上。.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的转换有意注意是完成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所必须的。但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消耗的神经能量较多,容易引起疲劳。幼儿由于生理特点,更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任何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引起它,而且无意注意不需意志努力,耗能较少,因而保持的时间可以比较长。但只靠无意注意是不能完成任何有目的的活动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两种形式。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两种注意的交替才能进行。幼儿因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易出现注意分散。(二)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第三章幼儿的感知觉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的主要特征ー、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概念.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知觉与认识活动感知觉是低级的认识过程,但却是认识的开端,为高级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感性材料。是人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视觉1、视カ: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カ。幼儿的视カ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辨色能力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幼儿期,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相结合起来。3岁儿童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等。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オ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止匕混和色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在掌握颜色的名称,如果掌握了颜色的名称,如“淡棕色”、“橘黄色”等,即使是混和色,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期对颜色辨别カ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二)听觉.听カ:在6—8岁间儿乎提高一倍。在12岁前•直在增长。.言语听觉:重听现象指听カ上有缺陷,但是能够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或根据眼前的情景,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因而听カ问题往往被忽略。可以通过听カ检查,了解儿童听力的状况。对于听カ较差的孩子,除了增加训练外,应创造条件加以保护。例如,让他坐在离老师较近的地方,对他讲话声音放大些,说得清楚些,防止他听觉过分疲劳。(三)触觉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四)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发展顺序是:上下一前后ー以自身为中心分辨左右一以其它事物为中心分辨左右措施:镜面教学.距离知觉.形状知觉(五)时间知觉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例如,婴儿到了吃奶的时候,会自己醒来或哭喊,这就是婴儿对吃奶时间的条件反射。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晩”,“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等)反映时间。学前晚期,在教育影响下,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计时工具或其他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认识时间。但由于时间的抽象性特点,幼儿知觉时间比较困难。第三节感知特性于幼儿活动ー、感受性变化与幼儿活动(一)适应人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消失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例如,在嗅觉方面,古人有句话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嗅觉刺激,人对周围环境中气味的感受性逐渐减低了。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ー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工作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过了一段时间,也不觉的了,这就是嗅觉的适应现象。因此,在幼儿园中各班活动室都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二)对比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现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ー感觉和后ー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为幼儿准备膳食要考虑味觉的对比现象。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敏感化指可通过训练提高幼儿的感受性。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被清晰地感知,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ー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给幼儿看,作为知觉对象的是老师画的图,而其他如黑板等,就成为知觉的背景。但在幼儿知觉过程中,有时并不是像教师所设想的,可能把对象和背景颠倒过来。因此,教师要掌握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例如,绿树中找红花容易,而在绿草中找青蛙就很困难。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例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就以绿树为背景,而为了提高儿童的观察カ水平,就让幼儿从绿草中寻找青蛙。根据这个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围最好不好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ー个演进图的距离,不要将它们混淆在ー起。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知觉对象由许多不同特征的部分构成,人不会把它看成孤立的部分,而总是看成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助于理解当前知觉的对象。(四)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カ(-)培养幼儿的观察カ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カ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培养幼儿的观察カ应注意以下儿个方面:.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比如,让幼儿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会显著.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概括观察.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教给幼儿有序的观察方法(-)保护幼儿的感官第五章 幼儿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ー、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记忆的概念记忆:人脑对经验的反映。记忆是一中比较复杂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几个环节。识记: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对识记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再认:感知的事物重新出现,感到熟悉,确认是以前认知过的。再现: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二)记忆表象及特征.表象记忆表象: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1)直观性:与感知相似。(2)概括性:与思维相似。表象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二、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进入幼儿期后,幼儿的记忆有了很大的提高。(•)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根据儿童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学前儿童记忆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记忆,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记忆。而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记忆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记忆。(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在儿童语言发生后,直到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实验表明,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幼儿的机械记忆用的多,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由于理解能力较差,也采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许多材料证明,幼儿对理解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在正确教育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ー、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活动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幼儿的活动二、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会后及时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偶发记忆.“说谎”问题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ー、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想象概念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表现在:.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随年龄增长,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正在发展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 想象和现实混淆幼儿的想象与现实混淆,表现在:.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在游戏和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映。第二节、幼儿的想象与幼儿的活动ー、 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二、 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表象,发展语言表现カ.在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得条件.游戏中鼓励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通过训练提高幼儿想象カ第十章 幼儿的思维第一节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ー、 思维与幼儿心理的发展(■)思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是高级的认识过程。(1)思维与感知觉(2)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2)概括性:指思维反映的是ー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二)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思维在幼儿生活活动中的作用.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二、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动作、形象和语词的关系在学前儿童思维中的规律性变化,使得其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前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直觉行动思维(2〜3岁)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特点: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也称为“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二)具体形象思维(3-6、7岁)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ー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作开始分离,其内部表象已经可以支配外部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思维オ开始产生,才真正由“手的思维’’转为“脑的思维”。(三)抽象逻辑思维(幼儿晚期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特点:.具体性。的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形象性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等生动的形象。.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比如,听奶奶抱怨小鸡长得慢,就把小鸡埋在沙里,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浇,并告诉奶奶:“您的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拟人性(泛灵论)自我中心的特点常常使儿童由己推人。自己有意识有情感有言语,便以为万事万物也应和自己一样有灵性。因此,他们常常有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眼光和一颗敏感、善良、充满幻想的心灵。.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例如,幼儿不理解词的转义。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6.固定性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使得思维所能把握的往往是事物的静态,而很难把握那种稍纵即逝的动态和中间状态,缺乏相对的观点。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二)幼儿概念、判断、推理的发展.幼儿对概念的掌握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用词来标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幼儿获得的概念基本上是日常的具体的概念,如:具体物体的名称、动作的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幼儿晩期,开始能够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抽象概念,但儿童对这类概念的掌握也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例如,幼儿对“勇敢”的理解是“打针不哭”,对“节约”的理解就是“不撒米饭”。.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判断是肯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判断主要通过推理。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判断、推理进行。在幼儿期,判断能力已有初步的发展。(1)幼儿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指判断、推理没有依据和依据与结论分(2)幼儿往往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外部联系进行判断推理幼儿的判断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例如,对斜坡上皮球滚落的原因,3〜4岁的儿童认为是“(球)站不稳,没有脚”。(3)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推理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进行。这种判断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出发,属于“前逻辑思维”。例如,3〜4岁的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或者是因为“猫会吃掉它”。(三)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理解普遍存在于认识过程中,无论是对事物的知觉,还是对事物内在实质的把握,都离不开理解的参与。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这是从理解的内容上来谈。从儿童对图画和对故事的理解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儿童对图画的理解,起先只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然后理解人物形象的姿势和位置,再后理解主要人物或物体之间的关系。儿童理解成人讲述的故事,常常也是先理解其中的个别字句、个别情节或者个别行为,以后オ理解具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最后才能理解整个故事的思想内容。.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这是从理解的依据上来谈。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特点,孩子们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理解事物。如小班儿童在听故事或者学习文艺作品时,常常要靠形象化的语言和图片等辅助才能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摆脱对直观形象的依赖,而只靠言语描述来理解。但在有直观形象的条件下,理解的效果更好。.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这是从理解的程度上来谈的。幼儿的理解往往很直接、很肤浅,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幼儿对语言中的转义、喻义和反义现象也比较难理解。例如,上课时,一个小朋友歪歪斜斜地坐着,如果老师批评说:“XX坐的姿势多好!”小班幼儿可能都学着他的样子坐起来。他们以为老师真认为那样坐好,真的在表扬那位小朋友。所以对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千万不要说反话,要坚持正面教育。第二节、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ー、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活动幼儿的概括有三方面的特征:.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内容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概括不准确二、问题情景与幼儿思维的发展三、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四、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五、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第八章幼儿言语的发展第一节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语言、言语的概念(一)语言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二)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ー种心理现象。(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二、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的语言也是为交际而产生,在交际过程中发展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二)言语与幼儿的认识过程语言是思维的武器。个体言语水平影响其思维过程。由于言语的参与使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了质变。(三)言语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幼儿口语的发展.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言语知觉的发展,幼儿的发音能力也迅速发展,在正确教育下,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1)词汇量增加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6岁时词汇量可达3000〜4000个左右。(2)词类范围日益扩大(3)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积极词汇:既理解又会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有些理解但不会使用的词汇。幼儿期积极词汇在增加,消极词汇也在增加。.初步掌握语法幼儿的句子从不完整逐渐向完整性发展,其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口语表达能力进ー・步发展随着词汇的丰富和语法结构的逐渐掌握,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如下:(■)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ロ语可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形式。对话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则是ー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到了幼儿期,由于独立性的发展,儿童常常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从而获得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等。因此,有必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和印象,这样,独白言语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情境性言语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往往还需要说话人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作为自己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仍然具有3岁前儿童言语的特点。虽然能够独自向别人讲述ー些事情,但句子很不完整,常常没头没尾,让听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例如,ー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自己昨天晩上做的事时说:“看到解放军了,在电影上,打战,太勇敢了。妈妈带我去的,还有爸爸。”讲的时候好像别人已经了解他要讲的内容似的,ー边讲,ー边作出ー些手势和表情。这种让别人边听、边看、边猜想当时情境才能懂的言语,就是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语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使听者仅仅从言语本身就能完全理解讲话人所要讲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思想。•般来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情境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上升。整个幼儿期都处于从情境性言语向连贯性言语过渡的时期。六七岁的儿童才能比较连贯地进行叙述,但其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幼儿园教学エ作的任务之・就是要促进这・过渡,提高幼儿连贯性言语的水平。连贯性言语的发展使幼儿能够独立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独白言语也发展起来了。.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性(不是用来交流,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自言自语的形式:(1)游戏言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カ。例如,ー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儿童ー边做各种游戏动作,ー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音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2)问题ー语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喜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例如,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四五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为丰富。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成人要正确加以对待,应该帮助和引导他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6-7岁儿童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オ用“问题言语”。(二)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第二节幼儿的言语与活动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ー、 音准差1.不能正确地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2,方言的影响二、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语气的掌握.幼儿口吃及其心理因素幼儿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有几种因素会导致口吃:.生理原因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心理原因即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模仿幼儿的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据北京等医院统计,参加ロ吃矫治的人中,有近2/3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是消除紧张。三、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三)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四)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五)注重个别教育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是依据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态度。可分为肯定情感和否定情感。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二)组织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③同・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三)信号作用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四)感染作用感染作用:指在一定条件下,ー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以情动情,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情感的这种作用在幼儿期表现特别明显。二情绪与身心健康情绪与人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就是情绪健康。保持幼儿的情绪健康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二)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カ(三)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四)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五)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第二节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ー、情绪的发生与发展(-)原始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二)婴儿情绪逐渐分化对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否分化,是仅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绪,还有具有各个分化的、不同的情绪,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课题。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幼儿看到故事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オ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其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有关。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妈妈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婴幼儿情绪的不稳定还与情绪的受感染性有关。所谓受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新入托的ー个孩子哭泣着着妈妈,会引起早已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来。幼儿晩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三)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往往有这种情况,幼儿开始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直到情绪过程已在进行时,オ意识到它。这时幼儿オ记起对情绪及其表现应有的要求,オ去控制自己。幼儿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境的左右。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是,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以至情绪本身,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赖于正确的培养。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高级情感的发展三、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高级情感:是人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ー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ー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二)理智感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向婴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主要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对一般儿童来说,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同时,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者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三)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有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他们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第三节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ー、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三、成人的情绪态度与幼儿的情绪、情感四、 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第十章幼儿个性的发展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ー、什么是个性所谓个性是指ー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要了解ー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ー些基本特征。(-)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〇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ー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ー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ー。(1)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总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オ能代表ー个人的个性。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对于ー个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即使是已经形成了的ー些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ー。(三)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ー个统ー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ー的特征。这就是个性的整体性含义。因此,从ー个人行为的ー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二、幼儿期个性开始形成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个人的独特性。每个儿童在各个不同场合、情境,对不同的事件,都倾向于以ー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形。直到成熟年龄(大约18岁左右),个性オ基本定型,而且在个性定型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第二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ー、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发展到意识到了自己是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大约在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与幼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联。其特点如下:.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幼儿晚期,儿童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幼儿对成人对他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儿童会提出疑问或申辩,甚至表示反感。.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面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在一个实验里,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这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面当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ー试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幼儿ー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逐渐趋向于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个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二、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是2暗示性。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表现为儿童开始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以后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能够按照成人的指示、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且进一步(一般在幼儿晚期)儿童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并且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第三节、需要的发展ー、 什么是需要含义:需要是个体或社会得需求在人脑中得反映。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二、幼儿需要发展的特点(一)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二)优势需要有所发展第三节、幼儿气质的发展ー、 什么是气质气质是指ー个人所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カ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方面。气质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可把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ー,刚强,易感情用事;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非常少数的人具有单一的、典型的气质类型,大多数人都是混和型的,只是某ー种类型的表现更突出ー些。二、新生儿的气质类型(二)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托马斯、切斯根据9个维度对从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型这・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被试的10%。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他们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否则易使亲子关系疏化,孩子缺乏抚爱、教养。.安静型许多婴儿属于这ー类,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一般型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ー类型。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在没有压カ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起来。这ー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托马斯、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被试,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ー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和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二、幼儿气质的发展(-)幼儿的气质具有稳定性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因为气质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内常会保持相对稳定。(二)生活环境可改变幼儿的气质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有时,儿童的气质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充分地表露,或改变了其表现形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气质的掩蔽。气质的“掩蔽现象”也就是指ー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ー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ー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三)儿童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影响。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儿童的对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第五节幼儿性格的发展ー、什么是性格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二)惯常的行为方式二、婴儿性格的萌芽儿童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合群性在儿童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如有的孩子比较随和,富于同情心,看到小伙伴哭了会主动上前安慰,发生争执时,较容易让步。而另ー些孩子存在明显的攻击行为。(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婴儿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性格特征,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独立性强的孩子可以独立做很多事情,而有些孩子离不开妈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三)自制カ到了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如不随便要东西,不抢别人的玩具。面有些孩子则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以哭闹为手段要挟父母。(四)活动性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且精力充沛;而有的儿童则好静,喜欢做安静的游戏,ー个人看书或看电视等。婴儿期性格的差异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及情绪等方面。进入幼儿期后,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没有大的环境变化),这些萌芽将逐渐成为孩子们稳定的个人特点。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在原有性格差异的基础上,幼儿性格差异更加明显,并越来越趋向于稳定。但总的说来,幼儿的性格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儿童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儿方面;(-)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二)喜欢交往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三)好奇好问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好奇好问。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四)模仿性强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对成人模仿更多的是对教师或父母行为的模仿,这是由于这些人是幼儿心目中的“偶像’‘。(五)好冲动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好冲动。第六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ー、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划分成三大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般能力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特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它只在特殊领域内发挥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カー起起作用,完成一种活动通常都需要二者的共同参与。(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举止行为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科学发现,文学创作等,这些更需要创造能力的参与。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互相联系的。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就其独特性而言,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创造则是人成功地完成任务及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的必备条件。(三)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二、幼儿能力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总的说来,幼儿期要特别重视幼儿的观察カ、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二)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据统计,音乐的才能在学前期出现的,比以后年龄出现的更多。第七节幼儿个性评价ー、 什么是幼儿个性评价二、幼儿个性评价的意义三、如何进行幼儿个性评价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人际交往的建立(二)性别行为的发展(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四)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第二节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ー、儿童与父母关系的发展(-)依恋关系和依恋行为儿童的依恋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型型型

避全抗

回安反

型型型

避全抗

回安反

123其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关系。(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民主型:父母对儿童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坚决地实施规则,对孩子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多数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二)专制型:也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与上一类的明显不同,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对孩子影响:大多数儿童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三)放纵型(容许型):这类父母和权威父母ー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对孩子影响: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四)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乏行为上的要求和控制。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容易具有较强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和关心,在青年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ー、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出生后第一年开始同伴交往,在第二年以后迅速发展。2岁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帕顿指出有六种水平:1、无所用心的行为2、单独游戏3、旁观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第四节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ー、性别差异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第五节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在人生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2岁后会根据不明显的变化识别别人情绪体验,抚慰他人。ー、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第六节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许多攻击性行为并非对对方有明显敌意,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称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另外把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他们痛苦的侵犯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ー、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七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ー、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形成原因《幼儿教育学》复习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