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友兰的文化三说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各有所侧重,又互相配合。假如说?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新知言?四书算作新理学思想体系的理论篇的话,那么,?新事论??新原道?可以算作其思想体系的应用篇。?新事论?运用新理学的理论观察中西文化差异,研究中国社会开展走向;?新原道?运用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概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哲学精神。通过这两本书,冯友兰提出见解独到的“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一、“文化类型〞说文化问题是五四以来思想学术界讨论得最热烈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冯友兰在青年时代就非常关心的问题。他在写出?新理学?一书之后,马上着手运用新理学理论进展中西文化的比拟,研究中国文化的特点,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开展方向,并形成他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开展问题的看法。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撞开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学者们提出各种理论和主张,用以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寻找化解中西文化冲突的方案。早期改进派和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通西学的严复表示反对,认为此说有“牛体马用〞之嫌,解决不了问题。他对中西之学的差异作了这样的描绘:“尝谓中西之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严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1]。陈独秀认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于:“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2]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意欲向前要求〞,中国文化的特征是“意欲调和持中〞。胡适认为中国是“人力车的文明〞,而西方是“摩托车的文明〞。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主张建立“中国本位的文化〞,胡适、陈序经等人那么力主“全盘西化〞与之相回应。冯友兰认为,这些看法虽然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是都犯了一个共同错误,即仅从“殊相〞的视角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别看成两个个体,并且比拟两个个体的优劣长短。“全盘西化派〞肯定西方文化而否认中国固有文化,“本位文化派〞肯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却不能正视自身的落后与西方文化的优势。这种在“殊相〞层面的比拟,只是停留在外表,而无法深化到本质层面,尽管讨论得非常热烈,但仍不得要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转变比拟中西文化的视角。冯友兰从共相在逻辑上先于殊相、理在逻辑上先于事的新理学原理出发,主张从“类〞即共相的视角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他说;“我们可以从特殊的观点,以说文化,亦可从类的观点。以说文化。如我们说,西洋文化,中国文化等,此是从个体的观点以说文化。此所说是特殊底文化。我们说资本主义底文化,社会主义底文化等,此是从类的观点,以说文化。此所说是文化之类。讲个体底文化是历史,讲文化之类是科学。〞[3]从殊相的观点对待文化,可以说是就事论事,看到的只是外表的个体差异;而个体差异是不可学的。从这种观点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流于浅薄、偏激之见,或者导致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如“本位文化论〞,或者导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如“全盘西化论〞。对于这两种看法,冯友兰都表示不能同意。从共相的观点对待文化,才可以是以理论事,才能透过外表的个体差异,发现文化类型之间的本质区别,才能解决中西文化会通的问题。冯友兰从共相的观点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得出这样的结论:假设从类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那么我们可知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优越的底,并不是因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它是某种文化底。与此我们所要注意者,并不是一特殊底西洋文化,而是一种文化类型。从此类型的观点以看西洋文化,那么在其五光十色底诸性质中,我们可以说,可以指出,其中何者对于此娄是主要底,何者对于此类是偶尔底。其主要底是我们所必取者,其偶尔底是我们所不必取者。假设从类的观点,以看中国文化,那么我们亦可知我们近百年来所以到处吃亏者,并不是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它是某种文化底。于此我们所注意者,亦并不是一特殊底中国文化,而是某一种文化之类型。从此类型的观点以看中国文化,我们亦可以说,可以指出,于此五光十色底诸性质中,何者对于此类是主要底,何者是偶尔底,其主要底是我们所当去者,其偶尔底是我们所当存者,至少是所不必去者。[4]假如说从殊相的观点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得到的是一种笼统的看法,那么,从共相的观点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得到的是一种分析的看法。这种分析的看法,提醒某个详细的文化形态何者当存、何者当去,何者是主要性质、何者是次要性质,因此是深化的、科学的。比方“所谓西洋文化是代表工业文化之类型,那么其中分子,凡与工业有关者,都是相干的,其余,都是不相干的。假如我们要学,那么所要学者是工业化,不是西洋化。如耶稣教,我们看出它与工业化无干,即不必学了。〞[5]照冯友兰看来,西洋文化的可取之处并不是因为它出自西洋,而是因为它代表了“工业类型〞的文化,这才真正是西洋文化优势之所在。同样道理,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差距,并不是地域上的差距,而是“工业类型〞的文化与“农业类型〞的文化之间的差距。文化类型与社会类型亲密相关,与工业类型文化相应的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而与农业类型的文化相应的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冯友兰形象地把拥有先进的工业文化的西方人比作“城里人〞,而把拥有落后的农业文化的民族比作“乡下人〞。在当今世界上,英美西欧等国处于“城里人〞的位置,其余国家的人大都处在“乡下人〞的位置,其中也包括中国。“乡下人〞同“城里人〞打交道总是吃亏,同样,文化落后的民族同文化先进的民族打交道也总是要吃亏的。冯友兰的这种“文化类型〞说无疑比“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深化得多、正确得多。冯友兰指出,西洋人之所以掌握了比拟先进的工业文化,并非因为他们是西洋人,而是因为他们最先实现了经济上的大改革,实现了产业革命,从而也最早实现了由“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的转型、由“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到“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的转型。他说:这个大改革即所谓产业革命。这个革命是它们舍弃了以家为本位底消费方法,脱离了以家为本位底经济制度。经过这个革命以后,它们用了以社会为本位底消费方法,行了以社会为本位底经济制度。这个革命引起了政治革命及社会革命。[6]通过对西洋人在文化方面之所以领先的原因的分析,冯友兰也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出路和中国社会的开展方向。他认为,要想改变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场面,赶超世界领先程度,“唯一底方法,即是亦有这种底产业革命〞[7]。也就是努力开展工业,采用新的技术,把“消费家庭化底文化〞转变为“消费社会化底文化〞。基于这种认识,他对“清末人〞办洋务表示同情,而对“民初人〞有所批评。他在?新事论?中写道:“假如清末人的见解是‘体用两撅’;民初人的见解,可以说是‘体用倒置’。从学术底观点说,纯粹科学等是体,实用科学,技艺等是用。但自社会改革之观点说,那么用机器,兴实业等是体,社会之别方面底改革是用。这两局部人的见解,都是错误底,不过,清末人假设照着他们的方法,办下去,他们可以得到他们所意想不到底结果;民初人假设照着他们的想法,想下去,或照着他们的说法说下去,他们所希望底结果,却很难得到。〞[8]冯友兰对“清末人〞的同情,实那么是用以说明在中国开展实业的必要性,并非认同洋务派维护封建主义的立场;他对“民初人〞的批评,主要是针对那时的“思想文化决定论〞的错误倾向,并非反对科学与民主。从这个意义上看,冯友兰的同情或批评都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冯友兰提出“文化类型〞说和“产业革命〞论,其理论根据主要是新理学的“理在事先〞原那么,但也明显地承受了唯物史观的影响。他在?新事论?中曾援引马克思的话说:“有一位名公说了一句最精譬底话,他说,工业革命的结果使乡下靠城里,使东方靠西方。乡下本来靠城里,不过在工业革命后乡下尤靠城里。在工业革命后,西方成了城里,东方成了乡下。乡下即靠城里,所以东方亦靠西方。〞[9]冯友兰关于消费方式决定社会形态和文化类型看法,同唯物史观是一致的;但他没有对“消费方式〞、“产业革命〞等概念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对消费力与消费关系的矛盾、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做出辩证的分析,因此与唯物史观又有所区别。二、“继往开来〞说冯友兰提出“文化类型〞说,运用新理学的理论论证中国文化实行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表醱一现出他企盼现代化的迫切心情。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也注意到文化的民族特点。由于文化具有时代性,比拟落后的文化类型应当向比拟先进的文化类型转化,这涉及文化变革的问题;由于文化具有民族特点,每一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前人的根底上求开展,这涉及文化的继承问题。冯友兰根据新理学提出“继往开来〞说,试图对中国文化开展中的继承问题做出理论说明。按照新理学,共相和殊相是有区别的。从共相的观点看,可以把中国文化归结为某种“文化类型〞,这是“性〞的认识;从殊相的观点看,中国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特点,这是“情〞或“习〞的认识。站在新理学的立场上,冯友兰回绝使用“民族性〞或“国民性〞一类提法,照他看来,“普通说民族性者所说某民族的特点,有些是某民族于其时所行底社会制度的特点,有些是某民族的特点。所谓某民族某民族的特点,我们亦成认是有底,不过我们不谓之‘性’,而谓之‘习’。〞[10]冯友兰认为,“性〞作为共相来说,应该是不变的,某个体可以失掉旧性,也可以获得新性;而民族特点作为殊相来说,没有不变的。换句话说,一定民族的民族特点一定表达在该民族的历史当中。“我们试把某一国或某一民族的历史,与某一时截住,它的历史,在此一时以前者。即是它的国情。〞[11]冯友兰指出,认清国情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开展〞,其实就是妥善地处理好“新性〞与“旧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任何“新性〞对于“旧情〞均有不合之处。然而.一国或一民族在某种情形中必须有某种新性,否那么此国或此民族就不能存在、不能开展。遇到这种情况,即便采用革命的手段解决“新性〞与“旧情〞之间的矛盾,也是必要的。不过,这种“不合〞只是性情关系的一方面,除此之外,二者还有“相合〞的一方面。冯友兰在?新事论·释继开?中写道:在上篇?判性情?里,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性与情。在上篇我们说,一个社会如有新性可以不符合其旧情。在本篇里,我们要说,一个社会如有一新性,虽在一方面是不合旧情,但在又一方面,亦须根据旧情。假设其完全无根据于旧情,那么此社会压根即不能有此新性。一社会如有一新性,就其在一方面是不合旧情说,这是“开来〞,就其在又一方面须根据旧情说,这是“继往〞。[12]转贴于论文联盟.ll.在这里,冯友兰明确地提出文化更新和社会开展都是继承与变革相统一的思想。没有变革,没有“新性〞的获得,谈不上开展;而脱离国情、脱离历史空谈开展也将于事无补,因为开展必须是在“旧情〞根底上的开展,必须在“旧情〞方面有相当的根据。只有找到了“旧情〞方面的根据,“新性〞才会由可能变为现实。冯友兰以中国转向“消费社会化〞的态势为例说,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开运河、修长城之类的大工程,这同如今修铁路可以说是一类的事。“所以消费社会化的开场,并不是无根据于旧情,不过充其量可以使整个底社会完全有一新性。就其有根据于旧情说是继往;就其使整个底社会有一新性说是开来。〞[13]再以“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为例,也有继往开来两方面,因为中国唐宋时期就曾有语体文、语录体,可见文学革命于旧情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基于“继往开来〞说,冯友兰特别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尤其传统道德观念的现代价值。他不赞成那种把传统道德一概指斥为“旧道德〞的偏激之论,主张用分析的目光对待传统道德。他认为,在传统道德中确实有同“以家为本位〞社会相应的旧道德,如忠孝等等。即便是旧道德,也可以转化为新道德。“我们可以说,对于君尽忠,对于父尽孝,是旧道德;对于国家尽忠,对于民族尽孝,是新道德。〞[14]在传统道德中,除了忠孝之类的旧道德外,还包含着适用于任何社会的道德,这些道德无所谓新旧。他说:“照我们的看法,有社会,有各种底社会。有些道德,是因某种社会之有而有底,如一民族或国家,自一种社会转入另一种社会,那么因原一种社会之有而有底道德,对于此民族或国家,即是旧道德;因另一种社会之有而有底道德,对于此民族或国家,即是新道德。但大局部底道德是因社会之有而有底。只要有社会,就需有这些道德,无论其社会,是哪一种社会。这种道德中国人名之为‘常’。常者,不变也。照传统底说法,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15]按照冯友兰的看法,儒家一向倡导的五常之教,虽属“旧情〞,但亦是获得“新性〞不可或缺的根据。因此,无论中国将来开展成为什么种类的社会,这种道德都是需要的。20世纪50年代,有人把冯友兰的这种看法称之为“抽象继承法〞,并且发起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指责冯友兰复古倒退。这些批判者没有注意到,冯友兰的着眼点是获得“新性〞,并非是维护“旧情〞,因此他们的指责是不妥当的。基于“继往开来〞说,冯友兰特别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应当表达民族特点。他在?新事论?中明确提出:“现代化并不是欧化。现代化可;欧化不可。〞[16]他提出的这种看法在现代新儒家当中得到普遍的认同,至今海外的新儒家们仍把“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视为他们的根本主张之一。站在现代新儒家的立场上,冯友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探究有中国“旧情〞根据的开展道路。他的这一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他认为具有深沉文化底蕴的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真正底‘中国人’已造成过去底伟大底中国。这些‘中国人’将要造成一个新中国。在任何方面,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有过之无不及,这是我们所坚信,而没有丝毫疑心底。〞[17]这充分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挚爱,对中国现代化的将来充满信心。三、“道统新续〞说在“继往开来〞说中,已经表现出冯友兰对于“旧情〞对于固有文化传统的同情与敬意。沿着这一进路,后来他又写出?新原道?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运用新理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宏观的研究,提出“道统新续〞说,试图概括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详细地展开了他“继往开来〞的思想。唐代思想家韩愈撰有?原道?一文,提出儒家道统说,用以同佛教的“法统〞相抗衡。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赞成道统说,并把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他自己说成是孟子之后道统的继承人。冯友兰受他们的启发,在“原道〞前面冠以“新〞字,写出?新原道?一书,提出“道统新续〞说。他的“道统新续〞说与韩愈、朱熹的道统说不同。他并不像他们那样热心于编制儒家的谱系,而是着眼于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的研究、延续和开展。照他看来,?中庸?里“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可以概括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冯友兰的?新原道?以中国哲学为研究范围,却不能算是?中国哲学史?一类的著作。冯友兰是一位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名的专家,他深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任务是力求客观地提醒各家各派哲学的来龙去脉、根本内容,提醒中国哲学的开展规律,总结理论思维经历和理论思维教训,所以,“写的哲学史〞必须尽可能地贴近“本然的哲学史〞。?新原道?一书的任务显然不是这些,它的任务是概括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并提醒它的走向。它的研究范围虽是中国哲学,而它的研究对象确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因此,它不能算是?中国哲学史?一类的著作,而应当算是“中国哲学史论〞之类的著作。正因为如此,冯友兰写?新原道?的写法,与写?中国哲学史?的写法不同。他写?中国哲学史?时,首先是广泛地占有史料,然后梳理哲学家的思路、系统,尽量准确地反映哲学家的思想原貌,贯彻“论从史出〞的原那么。他写?新原道?时,那么把这个程序倒过来,首先根据新理学认定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然后运用中国哲学史中的材料证明这一观点,贯彻的是“以论概史〞的原那么。冯友兰写作?新原道?,目的在于打通新理学与以往中国哲学之间的联络,以此说明新理学“继往开来〞的学术地位,说明新理学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中国哲学精神的新开展。他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之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明,斯继开之迹显。庶几世人可知新理学之称为新,非徒然也。近年以来,对于旧学,时有新解,亦藉此书,传之当世。故此书非惟?新理学?之羽翼,亦旧作?中国哲学史?之补编也。[18]在?新原道?中,冯友兰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流,代表中国哲学的传统,代表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新理学与传统中国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络。在新理学思想体系中,冯友兰使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表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表示圣人的品格;另一层含义是表示一种学术精神。从后一层含义上看,所谓“极高明〞,意思是说中国哲学在本体论方面追求超越的形上境界,追求永久的本体,追求洒脱的意义世界和“出世间〞价值目的,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哲学精神。所谓“道中庸〞,意思是说中国哲学主张通过现实主义的途径贯彻理想主义的哲学精神,把超越的形上境界、永久的本体落实到人伦日用之中,使“即世间〞的人生表达“出世间〞的意义或价值。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中间的“而〞字,那么表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或“出世间〞与“即世间〞的统一。冯友兰指出,“极高明〞和“道中庸〞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家们讨论的中心问题,不过,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诸如“内〞与“外〞的关系问题,“本〞与“末〞的关系问题,“体〞与“用〞的关系问题,“精〞与“粗〞的关系问题,“玄远〞与“俗务〞的关系问题,“出世〞与“人世〞的关系问题,实那么都是“极高明〞和“道中庸〞的关系问题。求得“极高明〞与“道中庸〞两个方面的统一,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家们共同追求的大目的,不过在中国哲学史上这一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各派哲学与这一目的之间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间隔。从这一观点出发,冯友兰评述了中国哲学史几个有代表性的哲学流派。关于孔孟,冯友兰充分肯定他们儒家奠基人的地位,认为他们确立了儒家于实现道德中求得高的境界这一思想向度,因此对中国哲学做出很大的奉献。不过,由于他们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不可能对“极高明〞与“道中庸〞的关系一下子就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孔子的思想中,天是主宰意义上的天,哲学意味不够明显,似乎未能完全脱离宗教色彩;而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地境界和道德境界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分界。故而“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说,他们于高明方面,尚未到达最高底标准〞。[19]关于杨朱和墨家,冯友兰认为他们只讲到功利境界,更没有到达“极高明〞的标准。杨朱主张“重生〞、“贵已〞、“为我〞,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哲学。墨家主张“兼爱〞,似乎接近儒家的仁义之教,但他们主张“兼相爱〞的理由却是“交相利〞,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哲学。照冯友兰看来,功利主义不能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流。先秦时期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提出“合同异〞、“离坚白〞之说,虽不符合“极高明〞的标准,但他们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及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对于建立“极高明〞的超越境界有帮助,冯友兰对此表示肯定。然而在他看来,真正把“极高明〞当作理想境界来追求的,当属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道〞、“无〞、“一〞不限于有形象的事物,而是指向超越的无名世界;庄子哲学探求“乌何有之乡〞,游心于“无物之初〞,企慕“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这都是追求“极高明〞的理论表现。可惜,道家有见于“极高明〞,却无见于“道中庸〞,在道家的学说中“方内〞与“方外〞形成锋利的对立,因此道家的学说也不符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与道家相反,?易传??中庸?和汉代儒家有见于“道中庸〞,却忽略了“极高明〞,因此也不符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不过,?易传??中庸?和汉儒从另一个侧面凸显出“极高明〞和“道中庸〞的关系问题,这在冯友兰看来也是一种理论奉献。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自明末清初发生了“逆转〞,直到新理学问世,才接上中国哲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培训
- 《红薯法超有效方法》课件
- 《兔的针灸》课件
-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过关监控题
- 妇产科手术麻醉
- 言语治疗技术复述评估CRRCAE法
- 社会医疗保险终身享受
- 拓展小知识RFID卡智慧养老技术概论
- 大班数学活动切蛋糕
- 制作和管理工作日志二
- 证券投资学习题及答案(霍文文)
- 体育心理学课后参考答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 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904
- 【课件】高山流水志家国+课件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英语演讲-机器人发展
- 羽毛球基本功的学与练-教学实施报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 GB/T 28181-2022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 JJG 667-2010液体容积式流量计
- GB/T 8733-2007铸造铝合金锭
- GB/T 37970-2019软件过程及制品可信度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