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体论文化文学批评论文一、语言自觉:“西学东渐〞背景下语言意识的觉悟“新批评〞作为最先进的西方文论之一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语言意识的转变。瑞恰慈在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中,对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进行了划分。他以为,思想与语言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思想是因,语言是果,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而语言又可分为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用以唤起某种情感的,是情感语言;科学语言是用以指称某个对象的,是符号语言。瑞恰慈的语言观使中国学者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语言意识认识的轻慢。中国古代文论早有言意之辩,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还是本体成为言意之辩的核心话题。中国传统载体论语言观以为,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外在的媒介,本身没有独立价值。古典诗学的儒道fo三家,虽信奉的本体论各异,语言观却惊人地一致,他们都以为语言只是文学的载体。儒家的“诗言志〞、孔子的“辞达〞讲,都以为文学语言是言志、载道的工具,是文学的载体。庄子也提出,载意之言与捉兔之网、捕鱼之笱性质一样,作用一致,语言无非是获取意义的手段和工具,意义才是目的。一旦获取意义,到达目的,作为工具的语言便毫无用途,能够被忘却,这就是所谓的“得意而忘言〞。fo家禅宗的布道方式是“拈花微笑〞“当头棒喝〞,其要旨是避免拘执于语言而迷失本源,因而只要废弃语言才能悟道。这种对言意关系的认知深切进入地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语言意识,在文学批评中,载体论的语言观是反映论和表现论的基础。反映论以为,文学语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表现论以为,文学语言是表现作家和人物内心的载体,语言一旦完成了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人物内心的任务,就能够被遗忘了。这种批评方式一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语言的载体性能,而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本身的价值,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便是在语言的背后去寻找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特性〞了。中国传统文论中语言意识的薄弱,给中西文化沟通带来重重阻碍,也使得人们的思想交锋陷入窘境。“西学东渐〞之前的中国文论多是思想意识的辩论,而较少关注于语言意识的准确表达。“新批评〞的引入,促使中国学者重新考虑思想与语言的关系,更为重视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李安宅便是其中之一。在瑞恰慈的影响下,李安宅开场关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深化探寻求索文学语言的意义,开场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他在〔意义学〕一书中指出:“凡事都是先有自觉,然后才有系统的研究,普遍的进步。涌现于现代思潮的有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种族意识,性的意识等,正不妨添上一个‘字的意识’或‘语言意识’。〞李安宅意识到了语言意识长久的沉默状态,主张唤起文学研究的语言意识:“研究语言、分析语言、改进语言,使它成为我们的随手工具,没有人为物役的缺点,是我们的历史责任。〞[2]11由此可见,对于语言意识的重新认识和呼唤语言的自觉,成了李安宅一代学者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感警示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语言意识的轻慢与回避,也进一步宣扬了语言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必要性。瑞恰慈也热情地回应了李安宅关于语言意识自觉的呼唤。瑞恰慈在华执教期间,体验到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对于“科学〞的热情。但他以为,“科学〞的本质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一种以语言意识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中国人需要科学,并不像如今很多人觉得那样,以为科学是什么把戏,实在由于科学是一种思想的途径〞。他认识到,中西语言观念是存在差异的,“在西洋,则对于语言作用的见解,不管是公开地或是机密地,都有支配我们底思想的气力,支配了两千多年〞。中国的情况则相反,“中国的历史里面,对于语言的构造与种类,不同的字眼所有的种类不同的作用,都没有发展成固定的理论〞。瑞恰慈指出中西语言观念的差异源于思想观念的不同,西方在语言意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科学精神的完善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语言意识是科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必须关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关注语言研究,强化语言意识,才能构建现代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新批评〞的语言观是西方诸多语言理论中的一种,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界来讲,“新批评〞采取理性的态度考察思想脉络,研究语言内涵,建构科学认知方式,这无疑是唤醒“语言自觉〞的第一声春雷,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有益补充。当然,“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的“语言的自觉〞还是比拟模糊的,由于“新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异质性,使得“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遭到限制。再加上特殊的政治历史条件,内有国内战争,外有俄国十月革命,“五四〞时期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由“先进〞的欧洲文论转向了苏俄文论,在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苏俄文论一直在中国文论中占据主流地位。可是毋容置疑的是,中国文学批评借鉴“新批评〞所唤起的“语言的自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转向,是文学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语言意识的觉悟也为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表现更高的生存意向和更复杂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可能,这是从语言载体论转向语言本体论的必经之途。对于文学语言本体的重视也就意味着对文学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内容的刻意疏离,这为中国文学批评铺陈了一条不同于社会政治历史传统的诗性超越之路。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界掀起了“文学本体论〞大讨论,这一文学批评盛事进一步证明了文学语言本体论建构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二、本体建构:语言转向条件下文学本体的倡扬假如讲“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借鉴“新批评〞的语言观,进而引发了对于传统载体论语言观的反思,那么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本体论〞大讨论则实现了本体论语言观的建构。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思想卷土重来,文学语言形式的研究还是文学批评的焦点。“新批评〞倡导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主张文本细读,进而使文学批评回到文学语言形式本身。这一理论的重申大大拓宽了中国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视野,新时期的批评家反思传统的载体论语言观,开场从本体论的高度定位文学语言,不仅表如今批评实践上,还表如今详细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进而掀起了“语言本体论〞的热潮。从“新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本体论语言观建构的关系来看,“文学本体论〞的理论来源于“新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场,中国陆续地翻译、介绍“新批评〞的相关理论和批评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对于“新批评〞的翻译、介绍与研究呈现出系统化、规模化态势,其中杨周翰、赵毅衡等是重要代表。他们撰书立著和发表重要论文,介绍和传播“新批评〞理论。赵毅衡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当时国内研究“新批评〞的扛鼎之作〔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对“新批评〞进行了深化的研究。另外,还陆续出现一批“新批评〞的译介,如刘象愚翻译的〔文学理论〕、赵毅衡编译的〔“新批评〞文集〕等,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新批评〞的知识谱系。后来有评论家称:“英美‘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是我们国家文学理论近期几年来出现的文学本体论的来源之一,国内的文学本体论的呼唤者也自觉地向‘新批评’派寻觅理论武器。〞[4]从此处能够得知,中国文学批评呼唤语言本体论,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有极大的关联。“新批评〞的价值,在于为中国文学批评回归本体提供了理论资源,但是,它不是通过本身的理论体系来证实的,而是通过对统治中国已久的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批判来实现的。其次,“新批评〞本体论语言观是对“反映论〞的纠偏,是对载体论语言观的颠覆。自“五四〞以来,一直统治中国文学批评界的是反映论的文艺观。“反映论〞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最为抵牾,“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反映论的,这被以为与新批评的本体论主张截然对立〞[5]69。在此基础上,“新批评〞作为一种“清道夫〞式的文论,主要的责任是扰乱学界的既定秩序,以引起人们对传统反映论文艺观的怀疑,对载体论语言观的批判。因而,“新批评〞的存在意义是通过对“反映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的批判,打破文学批评界的既定秩序,使人们对权威和传统产生怀疑,为中西文论的融合开拓空间。故而,“新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凭借“文学本体论〞阐释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本体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批判“反映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秩序。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在“新批评〞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批判了载体论的语言观,转而关注文学语言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建构本体论的语言观。在进行“文学本体论〞大讨论时,对于文学的本体究竟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剧烈的争论,大体经过了由“作品本体论〞到“语言本体论〞的转变。“作品本体论〞以作品为核心,其主要理论内涵是文学活动以作品为重,文学批评应面对作品本身,深化作品内部进行研究,才可窥见文学的本质,文学研究与作者、世界、读者等无关。持“作品本体论〞的批评家主要有陈晓明、胡经之等。“作品本体论〞的观念主要来自“新批评〞的韦勒克〔RenéWellek〕。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派的影响,不难看出“作品本体论〞中包含着“语言本体论〞的影子。“语言本体论〞的一派则以语言为旨归,高扬文学语言的本体价值。1985年底,黄子平撰文〔得意莫忘言〕,提出了须重视文学语言本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构造提醒我们:它本身的价值。不要到语言的‘后面’去寻找本来就存在于语言之中的线索。〞[6]这既是对文学语言的本体意义的强调,也是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工具论的有力批判。李劼也在他的〔试论文学形式的本体意味〕一文中表达了一样的思想:“所谓文学,在其本体意义上,首先是文学语言的创作,然后才可能带来其他别的什么。由于文学语言之于文学的这种本质性,形式构造的构成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7]“语言本体论〞将把语言与形式合二为一,形式是内容化了的形式,内容溶解在形式之中,语言建构了文学的本质,建构了人类世界,批判了语言意识薄弱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界,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们也开场秉持本体论的语言观。语言在文学创作中不再是反映现实的工具、承载内容的载体。语言就是文学本身,是文学的本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与内容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文学创作的生命就是语言革新。在“文学本体论〞大讨论背景下涌现出的一大批作家表现出了对于语言形式创新的关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余华的先锋系列小讲、于坚的诗歌,都醉心于语言的革新。他们以语言形式的创新为文学创作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作家们不仅在创作实践中关注语言,而且在批评实践上也阐发了他们对语言意识的重视。汪曾祺提出:“中国作家如今很重视语言。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语言是小讲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小讲就是写语言。〞[8]1从汪曾祺的这段话看来,语言于文学处于显要的地位,而当时创作界对语言开场充分地重视,其语言观念也开场发生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批评界和文学创作界共同致力于语言意识的转变,文学语言观由语言载体论转向语言本体论,为文学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基础。“新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其讲二十世纪是一个批评的时代,不如讲二十世纪是一个以本体论批评为主调的时代〞[9]。而西方各种文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或多或少暗藏着“新批评〞的潜流,“尽管在它之后,西方还涌现了诸如构造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后构造主义批评等等批评流派,但这些批评流派在形式本体的意义上基本都是沿着‘新批评’奠定的研究方向向前发展〞[9]。因此,“文学本体论〞大讨论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文学语言的本体地位,实现了从语言载体论到语言本体论的转向,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既有型态,促进了文学语言观念的全面变化,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新的语言范式的建立。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本体论〞大讨论只是一种理论倡导,给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即从文学内部、文学形式来讨论文学,却未建构一个完好的理论系统。无论是“作品本体论〞还是“语言本体论〞,都是文学研究的一种中介,旨在将已被割裂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连接起来。被“新批评〞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理论重构经过中,遮蔽了“新批评〞本身的理论丰富性,“新批评〞被后世所诟病的“文本〞自足性、“文本细读〞法等也渐渐地与“文学本体论〞大讨论之后中国的理论气氛格格不入,故而注定了“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只是暂时的“亲密〞。更有挖苦意味的是,“文学本体论〞大讨论没有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走向“本体论〞,而是最终走向了“主体论〞。三、价值重建: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判定的重建20世纪20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触发了文学批评界语言意识的觉悟。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直接引发了“文学本体论〞大讨论。这两个时期理论的共同点是将文学的意义建立在文学语言本身,虽延时不长,然而语言观念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到了20世纪末,“新批评〞在中国被西方涌入的各种新的秩序遮蔽、压抑,“新批评〞仿佛已经陈旧、过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却适时高调登陆,致使当时中国文学批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都绕不过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近二十年来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途径和方向。在强势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新批评〞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但在“新批评〞与后现代主义的碰撞中,当后现代主义甚嚣尘上的虚无主义弊病被呈现,“新批评〞似一剂良方,承当着价值重建的责任。讨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新批评〞的存在意义,首先须对后现代主义做出明晰的界定。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和詹姆逊〔FredericJameson〕分别对“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利奥塔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认知范式,当“现代〞对资本主义不再持批判的态度,便应以“后现代〞取代“现代〞。“后现代〞的特点是消解宏大叙事,在文化思想领域颠覆资本主义。詹姆逊与利奥塔的视角不同,他对“后现代〞的定义是从文化现象的角度出发的,他以为后现代主义是以“流行主义〞对抗“精英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颠覆。无论是哪种视角,中国文学批评满意地接受了后现代主义身负的批判与颠覆的精神,并将其制度化。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持续影响中国文学批评20余年,这主要是源于中国学者渴望在同一起点上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也是源于大众文学的发展促使中国学者重新审视文艺现象。但是,在中国登陆的后现代主义,其内涵发生了变化,它已丧失了利奥塔和詹姆逊所界定的后现代主义本来的反思性与批判性,“已经过批判现实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蜕变为认同现实的‘庸俗的后现代主义’〞[10]205。中国所认同的“庸俗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无原则地遵从后现代主义的话语霸权,其结果是导致价值判定的丧失,文学批评陷入价值虚无主义。对现实的否认是价值虚无主义的本义,“虚无主义者是一个不服从任何权威的人,他不跟着旁人信仰任何原则,不管这个原则是如何被人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11]228。由于后现代主义倡扬价值的多元化,也就是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无价值,人们无法辨别,便只好对一切价值都持解构态度,对一切文学现象都拒绝进行价值判定。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导致了思想、文化陷入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泥潭。怎样摆脱价值虚无主义的状况呢?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价值重建。“新批评〞的价值理论对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具有启发意义。“新批评〞的价值观以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在于文学价值。分别从文学批评的对象、标准和方法的角度来看,首先,“新批评〞都是从价值出发,其研究对象在于文学价值,均围绕价值展开阐述;其次,“新批评〞主张的评价作品的标准,如“朦胧〞“张力〞“反讽〞等范畴,均与价值相关;最后,“新批评〞采取的“语义分析法〞“文本细读法〞等文学批评的方法,其目的是为文学作品服务,对文学作品保持正确的价值判定。总而言之,“新批评〞坚持文学价值判定的重要性。既然“新批评〞在文学批评的对象、标准和方法上都推崇价值判定,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又亟需价值重建,那么,“新批评〞所坚持和倡导的文学价值是什么呢?韦勒克定义,所谓文学价值是指文学本身性质所赋予文学的价值。[12]164他以为“能够认识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8 Sports Life Unit 1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 副会长聘用合同范本
- 前置物业合同范本
- 劳务分包泥工合同范本
- 公墓bot项目合同范本
- gps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新疆格瑞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七人合同范本
- 劳务装修合同范本
- 2024年黑龙江省选调考试真题
- 考前冲刺攻略课件
- 新媒体运营合作合同范本
- 2024年12月2025中央统战部直属事业单位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2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中铁快运股份限公司招聘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35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国主题乐园行业发展概况、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产后疼痛管理指南
- 2025年安徽马鞍山市两山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工娱治疗及其护理
- 人效管理措施
-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寒假作业(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