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_第1页
小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_第2页
小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_第3页
小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_第4页
小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学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三、巩固运用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教学内容课本P2—P3。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准备教具:挂图、“附页1”图1。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二、玩中学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4.试一试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三、学中做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2.完成“练一练”第2题。四、做中得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五、总结

篇三: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教材分析“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篇四: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篇五: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共有xx名学生,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1、教学重点和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2、奋斗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反思和评价。

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第二课时: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教学过程: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先猜。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1.动手操作。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说明操作要求:(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3.集体探究。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2+3(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初步验证猜想: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7+3>68+3>69+3>6[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集体汇报。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轻松小游戏。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全课小结五、课堂检测课堂检测A1、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2、宁宁要去书店,有几种走法?哪种走法最近?为什么?课堂检测B1、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2、画出蚂蚁进洞的线路,你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课本87页第5题)六、布置作业参考答案课堂检测A1、第1、2、3个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第4个不能。2、一共有4条路,其中从宁宁家经过明明家到达书店的路线最近,因为宁宁家学校和书店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形状,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总大于第三条边,所以这条路是最近的。课堂检测B1、不能。2、略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教学资源:小棒、多煤体课件。教学过程: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第一种情况6+5>3,6+3>5,5+3>6;第二种情况:6+5>2,6+2>5,5+2>6;第三种情况:6+3>2,6+2>3,3+2<6;第四种情况;5+3>2,5+2>3,3+2<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那么任意给你三条线段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2、出示情境图。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小明从家到学校共有几条路线?(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家经过邮局去学校;从家直接到学校;经过商店去学校。)师:伸出手来指一指,比划一下。(感知三条不同的路线)师:仔细观察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路线最近,但原因说不清楚。)看屏幕(课件将折线、曲线拉直与中间的线段比较更形象)师:看来同学们的观察是正确的。如果再来这样的一条,又一条,师用手比划另两条不同的路线你认为最短的路线是哪一条?(学生会说出:还是中间这条路线最近)3、师:看来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看屏幕读结论4、同学们再观察这幅路线图你能找到我们学过的的图形吗?(学生会说有一个三角形)师:小明家、学校、邮局三地用路线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里,直接去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经过邮局去学校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师:看到这里,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也就是两条边加起来的和与另一条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也就是两条边加起来都大于第三条边呢?如果小于或等于的时候又是什么情况?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二、自主探究我们先来做个实验1、动手实验1:用三张纸条围一个三角形。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把每张纸条看作一条线段,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围一围,看看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预设:每个小组可能会任意选择3张纸条去摆三角形,结果发现:用长5cm,7cm和15cm的三张纸条,没有围成;用长5厘米、7厘米和12厘米的三张纸条,也没有围成;用长5厘米、12厘米和15厘米的三张纸条可以围成三角形;用长7厘米、12厘米和15厘米的三张纸条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师:通过刚才围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生:发现有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都围成三角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生:(有一根太长或太短)师:通过刚才是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三条边在长短上有一定的关系,究竟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2、动手实验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围成三角形。1)师:用信封中的三张纸条围一个三角形:每组中有四个信封,1号同学用1号信封、2号同学用2号信封...其中一位同学操作时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思考为什么?课件展示实验要求让一名学生读实验要求。2)生动手操作师巡视3)完成的小组请坐好,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展示、交流:4)师总结:实验结果有两种情况1、2组的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3、4组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对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线段中其一有两条线段两端不能相连。另一组当两条线段两端连起来时就形成一条线段。5)课件演示每一组线段围三角形的情况。6)师:看来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三角形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一组中的三条线段围三角形的情况。7)归纳发现总结规律:不能围成三角形(1)57155+7<155+15>77+15>5(2)57125+7=125+12>77+15>5能围成三角形(3)512155+12>155+15>1212+15>5(4)712157+12>157+15>1212+15>7对比这四组中每两边长度的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师:也就是说存在一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中的关系式都存在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但并不能围成三角形。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不管哪两条线段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大,就能确定这3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生共同归纳、课件展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8)小结:看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每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也就是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第三条线段比较。两两相加需要列出三个算式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列出一组关系式就能判断是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生: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看它们的与第三条边比大小,如果和大一些,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相等或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师: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三条边中若用最大的边与其他两边分别相加时一定大于第三边的。最大的边本身大于另外两条边,再加上一条边就更大于第三边了。师:是的,你理解的非常透彻。所以我们在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往往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能否大于三条边,这种方法既快又对。(通过谈收获,说方法,提疑问,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三、拓展应用:1、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中间的路线最短?2、下面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能的打“√(单位:厘米)(1)4,3,2(2)3,1,2(3)3,3,33、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1)cmcm5cm()(2)3cm3cm3cm()(3)2cmcm6cm()(4)3cmcm5cm()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4、我能行(1)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2)因为a+b>c所以a.b.c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3)小明想要给他家的小兔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6分米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可见只要大家肯动脑筋,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的。四、回顾总结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1)5715155+7<15512>155+15>7515>127+15>51215>5(2)5712155+7=127+12>155+12>77+15127+15>512+15>73)512+++4)712>((

第四篇: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2课时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2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3.导入新课。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操作交流。(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2)小组交流。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回答预设: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教师小结:因为4cm+2cm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1)布置探索任务。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2)学生独立探索。(3)交流汇报。第①种情况:4+5>8、4+8>5、5+8>4;第②种情况:4+2>5、4+5>2、5+2>4。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4.验证规律。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4)总结规律。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量的量,放一个摆,计算操作员等实验活动,探索找到两边三角形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种关系解释一些生命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测意识,独立探索,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重点,困难: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任何两边的总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学生,教师准备几个不同长度的小棒,统治者,探索报告卡。教学过程:首先,回顾一下老的知识,导入新的教训这个图形是什么?(三角形)谁说三角形是什么?如何理解Wai词(endtoend)。学生对三角形知道什么?有很多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我们继续往下看。二,动手操作,找到问题老师:这里的老师是三个小棍子,分别长3,5,10厘米,这三根棍子可以被图形包围?健康:三角。老师:谁愿意来?大约时间注意小棒连接。老师:为什么这三个小棒不是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共同努力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黑板主题)。三,猜测验证,发现法律老师:我们发现这三根棍子不能被三角形包围,我们怎么能被三角形包围?健康:一根小棍子老师:怎么改?学生说的是你的猜测(课件模拟猜测1)1,方法指导老师:你猜这些都是正确的,三角形的三边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做实验来验证老师现在给学生准备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粘在一起试图在三角形周围设置一个三角形。学生个人摆摆,打一战,看看结果。看看要求(大屏幕)。操作要求:(1),2人在一起完成四个拼写(2),围绕三角形应注意链接的末端。(3),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格的活动准备交换第一根棍子很长第二根棍子很长第三根棍子很长可以由三角形包围2,动手操作,寻找法律(分游,指导)3,交流报告,探索法律。老师:哪个团队愿意报告。集团来到展会,3cm,8cm,10cm3厘米,5厘米,10厘米不能3厘米,5厘米,8厘米不能5cm,8cm,10cm老师:另一组有不同的意见吗?老师:仔细观察四个结果,有些不能被包围,有些可以被包围。为什么是这样?每组不能包含在三角形中的条形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同一个表上讨论。三角形可以包围的组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根棍子被三角形包围,什么条件必须满足?通过实验和分析刚刚,你发现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首先看不能被这个组的一个三角形的情况包围,谁想说说3,5,10为什么这三个棒不能被三角形包围?健康:老师:其他学生同意吗?谁再次说一遍。老师:我明白,3厘米的一边不是5厘米,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