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支流古今名考_第1页
永定河支流古今名考_第2页
永定河支流古今名考_第3页
永定河支流古今名考_第4页
永定河支流古今名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经注》深水支流古今名考崔旭光摘要: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第十三卷《瀑水注》复原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永定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及人文地理景观。历史上永定河下游河道曾不断变化,它的名字也不断变化,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进行比对勘验,借助永定河水系图等工具进行校验甄别,综合考证了瀑水支流古今名称。关键词:水文化;水经注;永定河;考证澡水。“漂水”早见于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瀑水出雁门阴馆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瀑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又东过涿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郦道元《水经注》中瀑水单独成卷。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直隶永定河即桑乾河,即古瀑水也。”《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瀑水亦名治水、桑干水,《魏书》讹作浬水。清刻本《水经注》或讹作湿水。杨守敬《水经注疏》作瀑水。今本《水经注》多从杨说。”《海河志第一卷》、《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中“永定河东汉至南北朝期间称瀑水,隋至宋代桑干水,金代称卢沟,元至明称卢沟河、浑河,明末至清初又称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后始称永定河。”“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庙儿沟,上游称恢河,同源子河汇流后称桑干河,至河北省怀平县与洋河汇流后称永定河。”因此,《水经注》卷十三总目中“深水”应为今“永定河”一样的总称。具体到注文中,“瀑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瀑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清杨守敬《水经注疏》考证,“今代州西北八十里有北斗山,即累头山,黄水河即激水。”今陈玉林《桑干河溯源》一文中也认为郦注中上段描述的瀑水应是今黄水河。黄水河上游的另外两条支流恢河、源子河都长于黄水河,为何《水经》、《水经注》却以黄水河为主呢?今水经注研究学者杨年生在《〈水经注〉水(朔州段)新考》一文中提出,《水经注》卷十三称“漂水”而不称“桑乾水”,究其原因,盖因古瀑水为洪水河,山洪暴发风雷激荡令人惊怖(“瀑”音同“雷”),而桑乾水则因恢河伏流之故影响力相对较小,故此《水经》、《水经注》等古代文献以瀑水为主称。桑乾水。《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中明确提出“源子河又称桑干水、元子水”。周述椿《汾源“天池”考》一文认为“源子河当为水经注中的桑乾水,桑乾泉当为神头泉”。有学者认为七里河是《水经注》中的桑乾水,笔者持否定态度。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桑乾河在县(马邑)东三十里”,宋《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一“桑乾河在县(马邑)东三十里源出北山下”,唐马邑县位于今朔州市朔城区东北神头镇,桑乾水还在县东,与今源子河位置相符;今七里河距朔州古城仅七里,故桑乾水不可能是今七里河;且从一般逻辑上分析,类似“七里河”这样的名字都是对无名河道的俗称,仅有俗称河道另取正名者常有,有正名河道去正名取俗称者不常有。笔者据郦注中桑乾水的流向并查永定河水系地图,桑乾水与今源子河也是一致的。郦注中桑乾水应为今源子河并桑干河浑河口上游段。洪源七轮。郦注云“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清雍正《朔州志》载“神头山在州东三十五里洪涛山前,上有神婆遗址,下有七泉”。杨守敬《水经注疏》“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马洪涛、曰金龙池、曰小卢、曰小浦,合而为一,为桑乾之源,见《名胜志》。在今朔州东北。”杨年生在《〈水经注>水(朔州段)新考》认为“洪源七轮即今神头诸泉”。溹涫水。同桑乾水,溹渲与桑乾发音基本一致,疑为同音异译词。马邑川水。清陈琮撰《永定河志》“灰河,水经注所谓马邑川水也,亦谓之南源,距桑乾较远,源自宁武府宁武县管沐山之冰水岭。”杨守敬《水经注疏》“马邑川水今曰灰河,出宁武县之分水巅,北流经长城入朔州界,正古马邑之西,即马邑川水上源也。”陈玉林《桑干河溯源》“马邑川水即恢河”。武喜荣编著的《朔州史话》中,宁瑞婷《朔州的母亲河桑干河》一文“恢河北魏称马邑川水。”尹钧科吴文涛著《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也认为“恢河即《水经•深水注》中的马邑川水。”武州塞水。郦注云“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州塞水”,杨年生在《<水经注〉水(朔州段)新考》一文认为“武州塞水即今木瓜河。”康熙年间成书的《清一统志•大同府》已有“木瓜河在应州西北二十里,东流入桑干河”表述,乾隆年间成书的《大同府志•卷四•山川》“武周塞水,当即鹅毛、小峪、大峪、红山峪诸口之水”对武周塞水尚无确认说法。笔者据此分析,武周塞水非指一条河道,而是指武周塞诸山口之洪水。枝津、桑乾支水。郦注云"……乱流枝水南分……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可以理解为这段桑乾水河道不固定,向南分出一个支叉,后又汇入桑乾水。从现状水系图来看,枝津、桑乾支水应为山阴县至怀仁县段的南侧复式河道。夏屋山水。陈琮《永定河志》“山阴县复宿山之水,即水经注所谓夏屋山水也”明《山阴县志》卷二・山川篇载“佛宿山,县南三十五里。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俗名草垛山。”又经百度卫星地图比对,笔者分析,夏屋山水也非指一条河道,而是指今代县草垛山、馒头山等几个山口之水。崞川水。《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浑河古称嶂川水,又称浑源河”崞川水即今发源于浑源县的浑河,这也是历代学者的普遍观点。浑源县秦时置县称嶂县,王莽期间改为嶂张县,东汉复称嶂县,北魏改嶂山县,隋时又改回嶂县,唐朝始称浑源县。浑河是浑源县最大的河流,名称也一直因县名更改有所变化。明郭子章撰《山西郡县释名》“唐置浑源县,因八水合而浑流,故名……八水:嶂川水、寇水、黑龙池、神溪水、李峪水、乳泉水、凌云口水、磁窑口水是也。”仍将“嶂川水”列为浑源八水之首,康熙《清一统志》、雍正《山西通志》、陈琮《永定河志》已有“浑源河”、“浑河”之称。如浑水。《水经注疏》熊会贞称“《金志》今大同御河出丰镇万西南,即如浑水”。《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御河古称如浑水、玉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称饮马河”。羊水。郦注“右会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御河右侧支流很少,平城即今大同,燕昌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三十里处(《资治通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后燕慕容垂伐魏,因发疾,顿平城西北三十里,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在这一区间只有淤泥河与郦注描述相符;另从发源地和走向看,淤泥河发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的红石崖山,东南进入山西左云县,然后向东北流进入大同市新荣区,然后向东折汇入御河,其源与“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州塞”相符(今凉城、左云以及大同西的新荣区一带,北魏时皆称武州塞。),其流向也“北出东转”的记载是一致的。武州川水。即今十里河。十里河位于大同城西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下,郦注“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疽舍并诸窟室”正是对大同云冈石窟的描述。祁夷水。《元和郡县志》:“祁夷河,亦曰瓠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因名。”《清一统志•大同府》“祁夷水在广灵县南关外。郑康成、颜师古以此为祁夷川,今名壶流河。”陈琮《永定河志》“右得壶流河,明史作葫芦河,即古祁夷水也。”杨守敬《水经注疏》“祁夷水即今名壶流河,出广宁县西三十里莎泉。”《海河志第一卷》“壶流河古称祁夷水。”协阳关水。据涿鹿县政府网站信息,古协阳关在今涿鹿县大堡镇下关村附近,此关曾是与蔚县的紫荆关、涞水的天津关并名的三关之一。古时这条关道是连接上谷与代郡、涿鹿与蔚县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连接京冀晋蒙的交通干线,现为109国道。网络作者汉疆唐土在《古代中国北方的著名关隘一协阳关》一文中称“发源于协阳关城西北的南辛庄的岔道河(古称协溪、协阳关水)东南流,绕道协阳关城南后,又流向东北,从南到北纵贯协阳关峡谷,再向北流入桑干河。”经对比水系图,岔道河与郦注协阳关水位置相符。于延水。郦注“于延水出县北塞外,即修水也。” 修水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陈琮《永定河志》“东洋河十修水,水经注谓之于延水。”杨守敬《水经注疏》“于延水今出边外曰东洋河。”《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洋河秦代以前称修水,秦至唐称于延水,辽称羊河,元改称阳河,后演变为洋河。”延乡水。杨守敬《水经注疏》“延乡水今名西洋河,出大镇县北塞外”。《海河志第一卷》、《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西洋河古称延乡水,俗称小洋河”。西洋河古城的简介中提到“北临阴山支脉梁渠山,南踩延乡水(西洋河),北依长城,东靠蒙汉古道。”雁门水。陈琮《永定河志》“南洋河即古雁门水也。” 《水经注疏》熊会贞称“在今阳高县西北,有南洋河,出西北边外,即雁门水也。”《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南洋河古称雁门水”。郦注原文“其水东南流……雁门水又东南流……”其流向经对比水系图,雁门水应指今南洋河上游黑水河及南洋河干流。敦水。雍正《山西通志》“少咸山,敦水出其麓,东流入阳高为白登河。”陈琮《永定河志》“白登河即古敦水”。《山西历史地名词典》“敦水今名白登河,发源阳高县南,东北流至天镇县注入南洋河。”泌水。由郦注“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经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一句可知,泌水应在雁门水(今黑水河)上游。杨年生《〈水经注〉瀑水(于延水流域)校笺》一文认为泌水是三沙河,但南洋河支流吾其河、三沙河都在黑水河口下游,与郦注不符。因此,按郦注泌水则应是白登河与黑水河汇流前的支流。宁川水。郦注“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杨守敬《水经注疏》“其水当在今万全县之西”。据此,宁川水应在南洋河与东洋河汇合口下游、万全县西,经对比水系图,今洗马林河、古城河与宁川水相符。陈琮《永定河志》“清水河即水经注之宁川水也”,但清水河在万全县东,陈琮《永定河志》对宁川水的考证显然是错的。《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也提到“清水河古称宁川水”,应是修志人员采用了清陈琮《永定河志》考证的原故。黑城川水。郦注“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总为一川。”与今清水河三支流描述相符。杨守敬《水经注疏》“此水(黑城川水)今名清水河,出张家口边外。”涿水。郦注“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阪泉又名黄帝泉,现位于涿鹿县城东南。从郦注描述涿水在清夷水上游。陈琮《永定河志》“圣山水西来注之”,此圣山应为今京西灵山。综上分析, 《水经注》卷十三中涿水应为发源于京西灵山的灵泉河(《水经注》卷十四中有另一“涿水”,一般称南涿水)。部分学者认为涿水就是今门头沟清水河,这显然也是不对的。清夷水。郦注“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杨守敬《水经注疏》“沧河今名妫河,出延庆州东北。”陈琮《永定河志》“妫河自东来注之。”《中国河湖大典海河卷》“妫水河又名妫河、妫川河,古称清夷水。”洗马沟水。郦注“瀑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瀑水)。”《明一统志》称“西湖广袤十余亩,旁有泉涌出,冬不冻,东流为洗马沟”。杨守敬《水经注疏》认为蓟城西之大湖是疏浚前的昆明湖的,但今昆明湖距离蓟城太远,而且方位也不对。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考证洗马沟应为今凉水河,蓟城西之大湖应为莲花池。高梁水。郦注“蓟东一"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瀑水。”杨守敬《水经注疏》认为高梁水即玉河(今通惠河)。历史上古瀑水出石景山后多次改道,加之北京自辽以来大规模在北京建都城,北京的地表水系已与郦道元所处时期有巨大变化,郦注之高梁水应为古高梁河。笥沟。郦注“笥沟,潞水之别名也。”杨守敬《水经注疏》“清泉河即瀑水,潞河即笥沟。”潞河即今北运河,有清乾隆年间绢本界画《潞河督运图》现存国家博物馆。但考虑到河道改道等因素,笥沟与今北运河大致走向相符,具体位置或有不同。据地质勘探信息,距今四五千年至两千年之间,永定河在古高梁河与古瀑水之间摆动。摆动点在石景山出山口附近,摆动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因此水经注及更早文献关于瀑水的记载未必是错的, 只是与今天的情况变化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