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秋是多彩多姿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二、解题“故都”指哪里?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故都指北平。“故”有“从前的”“旧的”之意,如“故乡”“故人”。以“故都的秋”为题,表明作者对北平怀有一种特殊的眷念之情,且“故都的秋”更具有文化气息。三、整体把握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写秋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可以写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的秋声;也可以写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的秋色;还可以写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的秋形。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秋味2、故都的秋味有何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3、这是在文中哪一段找到的?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段。这是文章的中心段,其作用是:统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4、齐读第一段,注意感情。四、分析课文1、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2、生自由朗读写景部分,感悟画面美。3、找一幅自己最喜爱的秋景图,起来朗诵。4、生细读文本,揣摩每一部分是怎样体现各自的特点的?(可重点品味秋花、槐蕊、秋雨图)(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抓住一点进行鉴赏。如声音、色彩、个别句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自由发言)(1)牵牛花部分:引入王安石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教师总结:a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b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C作者在泡浓茶、看蓝天、听鸽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显得如此清静闲暇,并且在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2)槐蕊部分;引入晏殊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教师总结: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3)秋蝉部分: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4)秋雨部分:引入辛弃疾词: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总结: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5)秋果部分略。5、郁达夫为什么独钟情于清、静、悲凉呢?(可用学生心目中的秋味进行引导)——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从写作上来看,本文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五、再次朗读课文。六、作业: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选择一中冬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附]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清牵牛花秋味静槐蕊故都情结人生之味悲凉秋蝉秋雨秋枣家国之思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1)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将本文与罗兰《秋颂》对比阅读,深刻把握结构及情感特点。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4•研究性阅读。如对“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喻体的本体的探讨。•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制作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贴近作者心灵,感悟作者情感。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和学生一起举例)名篇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等等。佳句如: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二、解题出示投影:1.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堪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解说:通过以上反复诵读,学生已基本上感受到了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并感知了内容,为理清思路奠定了基础)四、重、难点解决过程理清文章思路。(1)提问:文章的文眼在哪里?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2)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学生默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然后男、女生交替朗读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明确:作者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4)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5)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然后教师出示投影(见下),师生对比评价。广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蓝色的牵牛花

槐树的落蕊故都的秋]分写(3〜12)V衰弱的蝉声秋雨秋风I枣子树I总结(13〜14):结全文,抒发眷恋之情具体研习(1)学生默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2)学生思考:文章的总起部分与总括部分有什么关系?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意境上,总括部分强化、升华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五、比较阅读阅读罗兰的《秋颂》,比较它和《故都的秋》在结构上的特点。出示投影(或印发给学生):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的人眸子像秋,有的人风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需参预,不必流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地一尘不染。“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