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_第1页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_第2页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_第3页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_第4页
《壶口瀑布》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文章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2.由水及人。感悟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品味,抓住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及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语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八年级第五单元的学习。第五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梁衡的《壶口瀑布》、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和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引用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学习本单元时,我们要关注单元导语中的两句话:1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2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要努力达成的目标。【设计说明】通过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和要求。二、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诵读过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是否聆听过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对中华民族而言,黄河是母亲河,是一种文化象征。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九曲十八弯。作家梁衡说,黄河性格的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衡的散文《壶口瀑布》。【设计说明】以诗歌和乐曲导入,引起兴趣,同时,适时引入作者的语句,引发学生思考。三、明确学习内容明确核心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句,“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节课我们将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思考:1.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2.文中有哪些语句表达了壶口瀑布的特点?是如何表达的?3.作者通过描写壶口瀑布要表达怎样的感情与思考?【设计说明】构建问题链,明确学习内容。四、积累语言我们先来学习文中的一些字词。请注意字音和字形。请大家跟老师朗读一遍。霎时shci驰骋cheng漩涡xuan寒噤jin出轧zha汨汨gu打旋xuan怒不可遏e下面这些词语大家会不会解释?如果不会,请做好积累。(1)寒噤:寒战。(2)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3)汨汨:形容水流动的声音。(4)打旋:文中指水回旋流动。(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设计说明】积累生字,落实词语解释,为进一步研读课文做准备。五、解读文章.文章第一段写道,”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一找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请概括作者围绕这两次到访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2段)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瀑布是在雨季,这段写的是作者在雨季匆匆参观壶口瀑布的经历。(3段)作者第二次前往壶口瀑布是在枯水季节,文章的第三到五段写的就是作者在枯水季节来到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发现描写两次造访壶口瀑布,第一次是略写,第二次是详写。【设计说明】通过两次到访内容的概括,整体把握文章。.请大家默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在雨季的探访中,作者看到的壶口瀑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他和想写的枯水季节的那局部内容之间有何联系?明确:①“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见水量之多、水势之大。河水拍打石壁,激起无数水花,水花被乱石打散,四处飞扬,成为一片水汽,笼罩在乱石之上,人的视线被扑面而来的水汽遮挡,自然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从视觉角度在写水势之大,真猛。“是震耳欲聋的涛声”,惊涛拍岸之声响彻峡谷,自然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这是从听觉角度写。我们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以读出作者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请同学们把整句话朗读一遍。……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②我们先来看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它强调了壶口瀑布的与众不同。由于地形特殊,观看者只能居高临下俯视瀑布。在水势浩大的雨季,站在瀑布旁的人不断受到水雾的冲击,感受瀑布浩大的气势。“跌去”写出了因地势改变而涌向低处的河水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吸去”更是写出了水流仿佛受到来自低处的巨大力量的控制,不由自主的急速下泻,两个“冲进去”,表现出水流不可遏制的自上而下的奔涌冲击,势不可挡。③“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出发前听到这样的告诫,虽然我们依然大着胆子下到滩里,但心里还是有隐忧的。加上亲身感受了壶口瀑布的浩大气势,心中自然产生了可怕的警觉。雨季的壶口瀑布,让作者听到如雷的涛声,看到弥漫的水汽,湍急的河水,感受到瀑布磅礴的气势,他用可怕来表达自己内心受到的深深震撼。照理说,雨季水势正盛,是观赏瀑布的好时机。看到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瀑布,应该很满足了吧?可是作者却不满足。我们从“只”“急慌慌”“匆匆”这些词语中,读出了作者心中的遗憾与不满足。请同学们把第二段朗读一遍。小结:我们一起阅读了文章的第二段,也就是作者第一次探访壶口瀑布的部分。我们发现在一个雨季,作者下到河滩,俯视壶口瀑布,看到水汽弥漫,听到涛声如雷,感受到其磅礴气势,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可是这次游览太过仓促,作者还有很多想看的没有看到,还有很多希望感受的来不及感受,因此内心也充满了遗憾。也正因为没有尽兴,才有了他第二次的探访。作者第二次去壶口瀑布,并非临时起意,随性而为。请大家看第三段的第一句话“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我们来关注这个“专”字,告诉我们在枯水季节再次探访作者是特意为之。可见作者和一般观赏风景的游客不同,他想探寻一些特别的东西,他想在枯水季节看清壶口瀑布,他想看清想探寻的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三段,思考这一次作者看到的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通过描写壶口瀑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①“在到达湖口前,河水从500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从“涌”这个词,可见黄河水在到达壶口之前,呈现出气势恢宏的模样。“河道宽达500米,黄河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不断向前。”千军万马的比喻,写出了水浪气势之盛。“挤”、“撞”、“推推操操”、“前呼后拥”这些词写出了水流汹涌湍急的样子。”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碎”这个动词和堆堆白雪的比喻,把水花四溢,浪沫匕溅的壮观尽现读者眼前,让我们感受水量之丰沛,水流之迅猛。而此时青山、蓝天都成了这水的背景。“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静止清冷,热烈奔涌的黄河成了这宇宙间的主角。②“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40多米宽的深沟,他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急,更急。”此时宽阔的河道突然不见了,眼前只有一条40多米的深沟,奔腾的水流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便一齐跌了进去。跌字写出了猝不及防的情态。黄河之前驰骋的闹、挤、急。此刻一下子一齐从高处跌入深沟,这样的落差,这样急剧收缩的入口,这样的速度,自然使得黄河水更闹、更挤、更急。③“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的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这句话看似在写黑猪,实那么在写水。掉进漩涡的黑猪,毛被拔得1根不剩,可见水的力量之大。假设不是巨大的落差,假设不是更闹更急更急的水流,怎会产生如此惊人的力量?作者听闻此事,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他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探访壶口瀑布的时候,又一次被壶口瀑布的惊人力量震撼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明确:句中的“突然”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地势突变、水流奔涌的惊叹。“更闹、更挤、更急”,句子短,节奏快,可见作者在写到这里时心情激动,被黄河之水奔流而下的磅礴之气震撼。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适当快一点,读出黄河水急速奔流的样子,以及作者的惊叹之情。请大家跟着老师朗读一遍。【设计说明】通过把握具体字词、修辞手法等,感受瀑布特点,感悟作者情感。六、课堂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首先概括了作者描写两次造访壶口瀑布的内容,之后阅读了文章的第二段,找到了作者雨季观赏瀑布的立足点,体会到雨季壶口瀑布浩大的气势,也感受到作者因未尽兴而遗憾的心情。接着我们阅读了文章的第三段,和作者一起发现了壶口,弄清楚了虎口形成的原因,分析了黄河水经过壶口前后的变化。作者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修辞,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因地形骤变而成就的自然奇观。作者一再被这奇观震撼,惊叹于黄河的磅礴气势与力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壶口的宽度和落差,改变了黄河。两边的山石,限制着黄河水地形的变化,成就了一场精彩的水与石的较量。这是一场怎样的较量?作者通过描写这水石相较想表达什么?作者为何说黄河性格的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设计说明】回顾课堂,总结思考路径。留下疑问,为下节课做准备。七、作业布置练习局部第17课第一题和第四题的一二小题。【设计说明】巩固字词,再次感受壶口瀑布水的特点。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课堂:我们首先概括了作者描写两次造访壶口瀑布的内容,之后阅读了文章的第二段,找到了作者雨季观赏瀑布的立足点,体会到雨季壶口瀑布浩大的气势,也感受到作者因未尽兴而遗憾的心情。接着我们阅读了文章的第三段,和作者一起发现了壶口,弄清楚了虎口形成的原因,分析了黄河水经过壶口前后的变化。作者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修辞,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因地形骤变而成就的自然奇观。作者一再被这奇观震撼,惊叹于黄河的磅礴气势与力量。这节课,我们学习文章的第4到6段。跟着作者一同去观赏这水石相较的景象,思考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与感悟,探究作者通过描写壶口瀑布想要表达的主旨。学习本文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句?一一“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节课我们将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1、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描写水石相较的画面?2、作者通过描写水石相较,表现了黄河怎样的性格?3、作者通过描写壶口瀑布要表达怎样的感情与思考?【设计说明】回顾课堂,唤起记忆。明确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注意。二、讲解课文第4段L默读第4段,给文章划分层次。明确:这局部文字大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①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②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确实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汨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追问: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齐读第一层,品味作者如何描写不同形态的水,对于山石的对抗。明确:写第一种形态的水,作者用了不少传神的动词。“拢”说明水遇到束缚时拧成一股力量来对抗地形带来的压迫;“冲”是一个主动出击的动作。在这时,黄河水变被动为主动积聚其更大的力量,“冲”字前面有一个拟声词“隆隆”,这是不屈服的吼声,是对抗的声音;这局部中连用了五个“跌”,黄河水被无形的大洞吸着,猝不及防的,不由自主的,重重的,向下一跌再跌,中间这个“翻”字,翻身,是一个力争主动的动作。写出水在跌落的过程中,顺势改变自己的姿态,这是在与地形抗争,在与山石抗争。水就这样层层翻滚,层层跌落,不断与山石撞击,直到碎成点,碎成雾。两个“碎”写出了原先的一川大水被深深砸开,且砸的粉碎,己经成点,成雾,可见撞击力之大。这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即使碎成点,碎成雾,黄河水依然完成了对于自身生命的超越。它化为一道彩虹,从跌落的沟底生起,从束缚压迫他的山石间破茧重生,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于远方的背景中。可见,无论受到怎样的压迫与阻挠,黄河水始终保持着不屈的精神,压迫越大,对抗越强。用第6段中的话来说。这就是:不平那么呼,遇强那么抗。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理解,把这局部朗读一下。.齐读第二层,品味作者如何描写不同形态的水,对于山石的对抗。明确:作者写第二种形态的水,连用了两个比喻。特别之处在于,两个比喻之间是用一个“不”来衔接的。第一个比喻,把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水,比作从空抖落的一卷飞毯。写出了瀑布平而大的特点。可是作者接着却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确实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作者为什么要否认之前的比喻?一卷飞毯是从形状的角度来写,飞毯从空抖落给人突然之感。然而作者又发现这水的气势力度比飞毯更甚,他觉得用容易翻卷的飞毯来比喻,并不能完全表现壶口瀑布那种内在的力量。于是他紧接着又用钢板作为喻体。而且还是一卷刚刚出轧的钢板:浑厚,庄重,刚强,有力。否认前者就意味着突出后者。黄河水,在受到地形胁迫时,表现出强大的抗争力量。这力量,令人惊叹。正如第6段所说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请同学们朗读第2层,读出这种不屈服的精神。.齐读第三层,品味作者如何描写不同形态的水,对于山石的对抗。明确:那些没有能够融入洪流的水,又如何呢?我们看到这局部文字,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河水在受到山石的阻碍后,寻找其他出路,于是呈现出各种形态。如果说之前的文字让我们读到了黄河水猛烈刚强的特点。那么这局部又让我们感受到黄河水什么特点呢?“汩汩”、“潺潺”、“哀哀”“如丝”、“如缕",这都是水的柔美。柔美是否意味着软弱呢?请同学们把这局部中不同的动词圈出来。在整齐的句式中,通过动词的变化,我们仿佛看到黄河水,想尽方法与山石抗争。哪怕势单力薄,哪怕环境险恶,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里寸步难行。他们始终记得,一定要冲破各种阻碍,一定要前行前行。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即便是纤细的水流,也让我们体会到黄河水柔而不软,柔而不弱。这也就是第6段中所说的:柔中有刚。小结:同学们,不管是以什么形态呈现,黄河水只有一个目标:向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前进,是黄河水的使命。山石以地形的突变,对水相逼。水那么以不同的姿态,用自己的力量执着冲破重重阻碍。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请大家跟着老师把第4段再读一遍,读出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那么呼,遇强那么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师读)【设计说明】通过把握具体内容,感受作者通过修辞、词语运用等方法描写景物的方式,感受黄河之水蕴含的情感。三、讲读课文第5段至此,作者对于黄河水的刻画可谓是淋漓尽致。那么第5段作者为何笔锋一转,转而描写脚下的石头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段,思考一下。明确:”如钢似铁的顽物,在水的抗争下变得窟窟窍窍,留下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整个龙槽被齐齐地切下去,寸寸地剁去。”这些都表达出水的抗争力量之大。作者还用“竞”、“更“硬”,表达出对这种力量的无限感慨和叹服。尤其是这个“硬”字,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还在第4段中出现过。“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的粉碎J从短暂的一瞬来看,黄河水硬是被跌得粉碎。而从时间的长河来看,黄河水终究凭借着日夜不止不屈不挠的抗争,硬将铁硬的石头,一寸一寸地剁去。小结:作者描写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水石较量。他选用了精准的词语,使用了生动的修辞。表现出黄河水刚柔并济、气势恢宏的特点。有这一场精彩的水石相较,我们已经读出了黄河伟大的精神: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那么呼,遇强那么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好一场水与石的较量,好一场力量与意志的抗争。它让我们钦佩,也带给作者深刻的思考。【设计说明】通过品味具体字词,感受黄河之水不屈不挠的品质。四、明确写作意图我们发现在描写水势相较的过程中,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们一起读一下第4段最后局部内容。请同学们结合人称的变化,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明确:作者写的是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者写壶口,这是黄河中最险峻壮观的一段。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外敌的入侵,曾经经历过深重的灾难,但是无论怎样的压迫和打击,都不能使我们屈服。中华民族的千百年的奋斗历程,正如这冲过壶口的激流,宁压不弯,勇往直前。读到这里,我们理解了,作者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不仅是壶口瀑布的特点。他看到的是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