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PT幻灯片_第1页
第一章-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PT幻灯片_第2页
第一章-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PT幻灯片_第3页
第一章-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PT幻灯片_第4页
第一章-汉语-历史文化的“活化石”PPT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相辅而行。

“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怀特)

语言是文化的最佳表达符号。通过对语言的考察,可以了解世界,认识自然,也可以洞察历史。

第一节从汉语认识古代社会一、关于远古畜牧业通过《说文》《尔雅》考察“六畜”的名称。“马”的专名51个,“牛”的专名18个,“猪”的专名13个,“羊”的专名11个,“犬”的专名10个,“鸡”的专名6个。

从丰富的马、牛和羊的专名词汇中,可以看到我国远古时期的畜牧中,马、牛、羊曾是很重要的畜牧对象。

“分类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命名活动本身即依赖于分类的过程。”“人类语言总是符合于并相应于人类生活方式。”——卡尔西《人论》三、关于上古农业社会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反映上古商代农业社会的词语。例如,甲骨文中的“田”字写成农作物种类,从甲骨文看,主要有:黍、稷、稻、麦(大麦)等。谷类:禾

稷黍秬穈粱芑麦耒稻稌豆类:菽

荏藿麻类:蔴苴

这里,“禾”和“谷”有时也用作各种谷物的总称。甲骨文关于“求雨”的记载。“呼舞侑雨”“于河烄雨”第二节从汉字形体考察历史文化汉字有广泛的民族文化心理作基础。表音文字:慨念——语音——字形表意文字:概念——自然物象——字形

古代哲学讲求“观物取象”,取万物之象,加工成象征的意义符号。如“水”。2.中国的历史始终没有给汉字向表音文字转变的机遇。历史上没有一个入侵民族的文化发达程度超过汉族。3.汉语方言的差别,尤其是各方言语音上的巨大差异,为汉字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条件。语音不统一,无法创制统一的拼音文字。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4.汉字本身的结构和文化内涵也有重要的作用。拼音文字是线性文字,方块汉字是平面性文字,在单位面积里,汉字的信息量最大。例如,表示“书”:汉字一个字符“书”,英语四个字符:b—o—o—k。汉字最简约、最经济,很合乎控制论的要求,是最理想的文字。

汉字有深刻的文化性。初民在造字之处,便使汉字嵌入文化内涵,各种象形字、会意字的形体,都与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如“里”。“恃田而食,恃土而居”。平安里,和平里,厚德里....

汉字不是简单的语言书面符号,而是与文化有深刻联系的文字。

“前人所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汉字

汉字形体结构的可解性。“居今日而欲知茫昧之古代社会,史策既无徵考,则惟有求诸古来之余形遗迹,俾可想见其一斑而已……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吾国。则此文字者,诚有史以前,先民遗迹之所留,曷藉之以窥政俗之梗概,以补史策所未及者乎。”——张世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一、崇拜自然神的信仰在古文字中,凡与拜神有关的字多从“示”旁,如,神、祗、祖、祢、禘、祝、祷、禋、社等。

《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学者们从对“示”的考察认识到,远古初民的信神,最早是对自然神的崇拜信仰。“示”是远古初民信仰自然神的“活化石”符号。

二、上古的居家建筑远古时期“构木为巢”,房屋结构均衡对称。通风、采光。1.“宀”(音miǎn),《说文》:“交覆深屋也,象形。”在汉字中,由“宀”组成的字,许多都与房屋有关,如:室、宅、宿、家等。2.“向”从字形看,很像一座房子,在墙壁上开了一个窗户。本义正是窗户的意思。《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初义专指朝北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塞向谨户。”三、上古的祭祀习俗

中国古代对自然神、对先祖狂热迷信,各种祭祀活动十分活跃。1.“祭”,甲骨文的字形,左边是一块鲜肉,似还滴着鲜血,右边是一只手,似乎是手拿鲜肉举行祭祀之礼。到了金文时,下方加一个“示”表示祀神。2.“祝”,甲骨文、金文的祝字,其左边“示”(衤)表示神灵,右边“兄”是一个面朝左边跪着的人,表示祈祷、求福。“祭祀必祝之”,这是古人祭祀之礼。3.“俎”

《説文》: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祖杀牲,平分肉食。)“俎”常用于盛肉品,后引伸为切肉用的砧板。

鸟兽之肉不可盛于祭器之上,《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甲骨文金文四、上古农业工具、粮仓和农家

1.“辛”

本义是刀。远古用这种刀在奴隶或罪犯脸上或身上刺字。《说文》:“辛,罪也。”“辛苦”的本义是艰难、繁重的劳动。“宰”,由“辛”合意而成。2.“仓”《说文》:“仓,谷藏也。”

这种粮仓建筑的样式科学,密封性好,地面垫石头防潮湿。反映我国早在商代便已有储藏粮食的习惯和技术。3.“家”

甲骨文《说文》:“家,居也。”会意字,表示屋子里养着猪(豕)

五、上古的一些武器1.“王”甲骨文

,本义斧形武器。

斧头在上古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武器,有了这种武器,就表明掌握镇压之权。帝王的“王”由此引申而来。2.“戈”甲骨文3.“戍”

本义是一种古代的武器。甲骨文《说文》:戍,守边也。从人持戈。4.“殳”

会意字,上部是一支弯柄的武器,下部是一只右手,表示手拿武器的意思。甲骨文金文

“殳”的用途在于防守,诗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由“殳”组成的会意字含有与打、击、杀相关的意义。“殴”字含有打的意义;“殺”是杀戮的意思;“敲”,本义是击头。

六、上古的生活用品1.“皿”甲骨文上古早期人们所使用的装液体的盆状,下部为器具的底座。后来有关的家用盛液体用具的名称,都与“皿”字组成会意字,如:盆、盂、盏、盥、盈、益等。2.盥甲骨文下部是皿,皿的上部装满“水”,左右两只手,表示是双手在水中互相搓洗的器具。《礼记·内侧》:“清沃盥”。“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自流于槃。”“盥”这种洗手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早在商代时期,生活文化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已有洗手讲卫生的习惯。3.“鬲”甲骨文和金文都有这个字,属于烹饪之类炊具的名称。

其上端有盖,中间可装东西(食物),下部有三足,底下可以烧火。圆口,有三个空心足。《汉书·郊祀志》云:“空足曰鬲”。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在最初造字中,往往嵌入社会文化的因素。考察汉字的本来形体,可使我们洞悉上古或史前时期先民的文化遗迹及其社会的一些器物、习俗。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郭沫若、胡厚宣的甲骨学研究。第三节汉语词源考释与历史名物掌故汉语词源考释的方法有:(1)以形说义法。《说文》中许多字的释义。(2)义训法。不谈文字构造,直接训词释义。如,“孝”和“友”。《尔雅》:“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3)音训法。从语音求字义,包括从假借求本字。《释名》:“春,蠢也;物蠢动而生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4)以共名训别名法。如《尔雅·释诂》:“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这是说“我”是共名。“昂吾台予朕身甫余言”九个字的意义都是“我”的意思。汉语考释的内容多见于各类训诂辞书。《尔雅》: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专著。“尔(迩)”,近也;“雅”,正也。接近、符合规范的标准语。

《广雅》:我国最早一部百科词典。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推求字义由来。

《方言》:作者杨雄,汉代训诂学重要书,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说文解字》: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一、“祭”的考释和远古人祭习俗

从文字的角度看,甲骨文的“祭”字可以见到人们手拿着血淋淋的鲜肉。像手持滴血的肉块造字本义:用生肉敬供神佛祖宗。《説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獭兽祭鱼。十月,豺祭兽。”《礼记·脍》:“春之月,鱼上水,獭祭鱼……。孟秋之月,鹰乃祭鸟,用始于行戮。……仲秋之月,豺乃祭兽,戮兽。”

祭,杀戮。上古奴隶社会里,战争中被俘的奴隶,许多被作为祭品而惨遭杀害,成为人祭习俗的牺牲品。据载,商代一次祭礼先王的“多妣”,杀男女奴隶共60人作为人祭。

通过对“祭”为杀戮的考释,可揭示远古人祭的历史。二、“陶”的考释与上古制陶工艺

我国古代是陶器手工业较先发达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便已发现丰富多彩的陶器。

考释“陶”、“均”、“坏”(坯)、“膊”等字的词源本义,可使人们了解上古陶器制作的生产技术。“陶”有两种意义:一指陶器;一指烧瓦灶。《说文·缶部》作“匋”,云:“匋,瓦器也。”孔颖达《毛诗正义》:“匋,烧瓦灶也。”段玉裁:“烧陶器之炉灶”。“均”:即“钧”,制陶器的转盘,是制造各种各样圆形陶器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坏”(坯):《说文·土部》:“坏,一曰,瓦之未烧。”又称为“垺”。“膊”:用于对陶器之坯进行测量的工具。《考工记》:“膊崇四尺,方四寸。”

从这些有关制造陶器词语的本源考释,可以看到上古时期陶器工业的生产制作和工艺过程。三、“女”、“妇(婦)”等词源考释与上古妇女地位女:从“女”字的字形里,可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

两臂背缚,双脚跪倒之势。妇(婦):女子在家执扫帚做家务等活。《説文》: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妇”在古籍中还通作“负”。《史记·高祖本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列女传》:“魏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负”还表背负、承担劳动。金文表示人驮贝。贝是远古货币,拾贝者驮贝而归,远行者驮贝而行。《説文》:负,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

四、“袍”及官服的产生袍:一种长衣,有里或衬,实以绵絮。刘熙《释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马缟《中华古今注》:“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国语》曰‘袍以朝见也。’”战国时期,袍已在个别诸侯国成为朝见的礼服。汉代以后,袍正式成为朝服。隋唐以后,袍成为隆重的官服。历代对袍的颜色,袍上所绣的章纹,根据官员的不同品第作出不同的规定。五、从“针”“灯”“箕”的词源考释看古代家庭用品1.针:古代写作“箴”,如《礼记·内则》:“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从字形构造推知最早的针是用竹制成。《説文》:箴,綴衣箴也。从竹,咸聲。后来“箴”写成“鍼”和“针”,表明改用金属制成,故字有金旁。

王嘉《拾遗记》:

“魏文帝美人薛夜来,妙于鍼工,虽处深帷重幄之内,不用灯蜡之光,裁制立成。非夜来缝制,帝则不服,宫中号曰鍼神”。“箴”改写为“鍼”,说明魏时的针已是金属所作。2.灯(燈):本作“镫”。《说文》:“镫,锭也。”徐铉注:“锭中置烛,故谓之镫,今俗别作灯,非是。”古代灯由金属制成,故字从金旁。秦汉以前,没有灯,只有烛。《周礼·秋官》:“司恒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树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又云:“燎,地烛也。”秦以后,开始用灯。《三秦记》:“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灯”。《西京杂记》:“(汉)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室,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唐以后出现“灯笼”。3.箕原字为“其”,造字本义是“竹篾编制的簸具”。后被假借,本义消失,另造“箕”代替。

《说文》:“箕,簸也。”《方言》:“箕,陈魏宋楚间谓之箩。”今江浙吴方言区仍有“淘箩”的名称。

畚箕,用以收垃圾。

《礼记·曲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