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本讲主要内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问题导入我们前面讲过,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这一讲是要进一步说明,人类社会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它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要回答的问题。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
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一)什么是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所指的就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构成人类社会这一运动形态的诸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人类社会总是同一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地理环境是指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水圈气圈构成社会自然环境的自然条件,是指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构成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条件的那一部分自然界。
长白山新疆大草原(1)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的位置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第四,地理环境的生态平衡系统维持如何,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亚丁湾(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
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
珠穆朗玛峰南极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第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第三,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保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当代世界
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世界失去生态平衡的时候鹦鹉?青蛙?犀牛?斑马?狗?时间会议地址通过决议文件1972.6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1992.6巴西里约热内卢《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1世纪议程》1997.12日本东京《京都议定书》2007.12印尼巴厘岛“巴厘岛路线图”
2009.12.7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2010.11墨西哥坎昆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2011.2内罗毕联合国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议2012.11卡塔尔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会议联合国重要环境会议一览表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
是中国政府的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中国政府1991年7月向联合国“环发”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1992年6月11日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3年1月5日交存加入书。1996年3月发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温家宝主持会议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方面。
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人自身的生产沈阳市1998年获联合国人居奖
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2.4‰和5.89‰
关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谓“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社会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又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的具体样式。近代工业古代农业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两点启示第一,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最终的根源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第二,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事实中去寻找。这就是唯物史观在探索历史发展动因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二)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社会意识按与主体的关系分按社会意思层次分按与经济基础关系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法律意识、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
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
对象意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自我意识按与客体的关系分1.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一般特征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是社会意识的本质。
萨达姆以什么名义受审?被绞死?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2)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具体历史性。社会意识既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也必然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3)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第三,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在历史上也是随着阶级关系的演变而演变的。任何意识形态都只能是阶级的意识形态。
美国的人权谎言在伊拉克虐囚在美国警察殴打嫌犯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第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出来,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它对于社会存在来说,就具有独立性;第二,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又依赖于社会存在,为社会存在所决定,所以,它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称相对的独立性。新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变化不一致性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北京八大处敬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2)(2)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一般说来,经济发展和文化昌盛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历史上也有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却比较先进。正如恩格斯所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第一提琴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故居阿芙罗尔巡洋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3)(3)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在自身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想材料,因而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线索。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既是前一代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下一代人思想发展的渊源。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列宁主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4)(4)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政治思想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大,因为政治思想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5)(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或者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最后都取决于社会存在的状况,取决于群众掌握的程度。今日新唐山1978年唐山大地震废墟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表现--社会功能第一,反映功能与创造功能的统一。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即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是社会意识及其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功能。人们在反映世界过程中创造世界,在创造世界过程中更深刻地反映世界,这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山顶洞人茅屋别墅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表现--社会功能第二,规范功能与评价功能的统一。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化。但是,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特定的阶级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就有一个评价问题即价值取向问题。各个阶级总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和需要出发,选择和推行自己的规范准则。所以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功能和评价功能又是统一的。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表现--社会功能第三,控制功能与教育功能的统一。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不同,就在于人具有自觉性,人类社会能够自己控制自己。一种是靠强力即暴力进行强制性控制,一种是靠舆论宣传和教育,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即进行非强制性的控制。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表现--社会功能在当代中国,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的重要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物质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力思想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产力青藏铁路建设工地海南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塑料大棚(2)生产力的构成生产力实体性因素智能性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物人主导要素
教育科学管理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非常关心自然科学的发展,喜欢同肖莱马讨论这方面的问题。1868年5月中旬,肖莱马去伦敦参加皇家学会会议时,专门探望了马克思。捡破烂也信息化了信息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状况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结合性质
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4)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生产力的状况即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生产力的状况标志着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内容和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主要标志。(2)生产关系结构示意图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有制关系人们的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广义狭义(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私有制马克思:“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马克思:“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的论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特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三峡工程现代化作业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性质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革封建社会(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不变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者巩固就具有很突出的作用。
生产关系生产力阻碍作用关键作用促进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反作用的具体分析不能把这种阻碍作用,简单地机械地理解为生产力只会受破坏和下降,而不会有任何发展。在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条件下,生产力仍然可能会在短时期或局部范围内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可能达到应有的程度;从全局和长时期看,生产力不可能充分发挥和正常发展,而是处于病态运行之中,以至于遭到严重的破坏。三种情况整体阻碍局部发展缓慢发展病态运行整体停滞畸形发展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普遍地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串于每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现存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矛盾运动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适合新的适合不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矛盾运动规律示意图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科学地分析社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以及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客观依据。国企改革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三大跨越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一,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而不包括生产力在内。其二,在生产关系的总和中,决定经济基础性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构成旧的生产关系未来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其三,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经济基础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社会有机体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
核心(甲)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既不是“君权神授论”者所宣扬的那样,按照神的意志产生的;也不是“社会契约论”者所宣扬的那样,根据人们订立的契约形成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不是对各阶级一视同仁地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它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保证它们能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的机构。
斯巴达克起义(乙)国家的特征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北京人的生活(丙)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其一,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首要的对内职能是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其二,国家作为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运用政权的力量,直接组织经济建设,或者通过维护某种思想政治原则的斗争,间接作用于经济。其三,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它要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把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使社会陷于混乱或崩溃。(丙)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加强国防,防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受侵犯。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征服意大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丁)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体和政体历史上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性质,依据这个国家中的各个阶级居于什么地位,特别是什么阶级占据支配地位这一点来决定,这就是国体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方式组成自己的政权和行使自己的权力则是国家形式的问题或政体问题。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
国体
政体
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统治阶级组织政权的形式决定服从奴隶主阶级专政国家封建主阶级专政国家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法西斯制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