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_第1页
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_第2页
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_第3页
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_第4页
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元代曾经在今青岛市黄岛区的地域开凿马濠运河,未能成功。明代嘉靖年间,山东按察副使王献为胶莱运河工程,先开凿马家濠,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开凿成功。马濠运河本可大大拉动其两岸商业,但却迅速衰落。位于马濠运XX端海中的黄岛,也经历了整岛荒芜的历史。黄岛岛上还曾有刘早在此读书考中进士,作为最早留下姓名的黄岛人,为黄岛的人文历史增加亮点。

马濠运河;

黄岛;

刘早;

胶莱河

G122A1007-4198(2021)15-199-03

于法霖.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99-201.

马濠运河,又称马家濠运河,位于今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南起唐岛湾,北至黄岛前湾,全长7千米,陆地长度2.5千米。马濠运河为明代胶莱运河的组成部分,是连接黄海到胶州湾的水道,被称作是海河联运的重要运河,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马濠运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濠运河今仅存中段一段长为450米的明渠,1997年,黄岛区人民政府在运河东岸修建了马濠公园。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采用大臣的建议,着手开凿胶莱运河,此工程本计划在薛家岛以西,寻觅狭长平坦处开挖一条连接唐岛湾至麻湾的运河,以避开远洋之险,但是开挖过程中遇到石质地质,难以施工而作罢。《新元史》卷五十三《河渠二》载:“至元十七年,姚演建议开新河,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陈村海口西北,至掖县海仓口,以达直沽。然海沙易壅,又水潦积淤,功讫不就。二十二年,以劳费不赀,罢之。〞乾隆《莱州府志·山川·海运·开马濠工》记载:“薛岛之西十里许,连海涯处有平岗焉,曰马濠者,南北几五里,元人尝凿之,遇石而罢。〞

至明代,屡屡有人呼吁开胶莱河,但朝廷中也有反对声,数次作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马家墩数里皆石岗,难以开凿和通航。至嘉靖初年,山东巡抚胡缵宗奏请重新疏浚胶莱河,并称可以延续元代开凿的旧迹进行,最终得到朝廷的支持。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正月,山东按察副使王献主持开凿马家濠。王献在官厅村设厅办公,雇役民,选将士,准备各种器材,在“去元人之旧迹,少西七丈许开之。其始,也土石相半;

其下,则皆石也。立法以示惩,厚犒以劝劳。畚插云动,锤凿雷奔,决壅斩莽。取彼巨石,焚以烈火,沃以水潦,摧坚破顽,化为灰烬。力不告残,形不知疲,而石渠成矣。〞整个工程,“始于丁酉正月之二十二日,毕于四月二十二日〞,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终究“凿石成渠者,一千三百余步。浚南北之滩碛,二千五百余步。潮汐日至,护以木椿。其为阔六丈余,其深半之〞,马濠运河开凿成功。即墨籍官员蓝田作《新开胶州马濠记》,记叙马濠运河凿通之时,“海波流入,好像天成地列,有神明阴相之者。是日,也召淮舟适至,乃率文武将士,卓午登舟。自濠南滩而入,岛屿环绕,中夹一水,广如湖潭,南风徐来,波涛不惊。帆樯载张,舟师鼓舵,旌旗飞扬,鼓吹振作。北至胶州,又东至麻湾,入于新河陈村而止。日尚未曛,盖已百五十余里矣。老稚妇子扶携,来观者皆呼忭曰:余百年而未见也。〞马濠运河的开通,不仅缩短海运的航程,保证了海上安全,而且也为当地带来了昌盛。蓝田在《新開胶州马濠记》中展望:“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迩获利矣。〞

平度人、监生崔旦伯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九月所作《海运议上勘理河道熙泉何侍御》也记载胶莱河若开通使用则“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南海胶州有椿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料,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郡邑之民仰给攸赖。〞但此文同时记载:“船只不行者,上年闻倭寇之变,海防禁之耳。〞则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马濠运河已经基本没有船只往来,其原因,是倭寇为患。明代后期倭寇为患以嘉靖三十年至嘉靖四十年(1551—1561年)为甚,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七《山东倭变记》载“嘉靖三十四年正月,贼登犯日照县。三十五年四月,贼登灵山卫养马岛,官兵讨平之。〞则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直接侵扰至灵山卫的沿海岛屿,海运必受影响,朝廷也一度实行海禁,马濠运河随之淤塞。

嘉靖末期,倭寇被扫平,随后隆庆年间即“开海〞。此后朝中屡屡有人提议恢复海运及重开胶莱河,但不仅胶莱河未被打通,马濠运河也并不再用于海运。胶莱运河的背后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和财政原因,马濠运河未被重开的原因则主要是的其作用下降。开凿马家濠,是为了躲避淮子口一带的礁石。淮子口指今青岛胶州湾湾口外,薛家岛东北。康熙《胶州志》卷一记载:“淮子口,在州治南八十里许,有大仙桥、小仙桥,露明石,石礁林立,行船最险,风顺潮涨,顺流可进。〞雍正《山东通志》记载:“淮子口,在陈家岛之东头,黄庵山下,有露明石、大仙桥、小仙桥之险,商船多坏于此。非常年水手不敢入,从大洋至胶州无别路可通。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从南方外海进胶州湾,必需经过淮子口。《增修胶志》亦云:“鼓子洋之北为淮子口,水底层峦,尖峰上出,如刀剑林立,潮长则没,潮退则见,土人呼为大仙桥、小仙桥,其水湍急,最为险要,居封、浮山之间,船进胶口,必由之经。〞主航道“仅容舫,洋行大船皆莫敢入〞,“开马家濠,所以避其险也〞。由此可见,倘若不打通马濠运河,必经凶险的“淮子口〞,行船难以确保安全。

但是随着海运经验的增加,船工对淮子口之险可以进行有效的躲避。崔旦伯在《海运议上勘理河道熙泉何侍御》中就提出:“马家濠石峡五里,王公献开凿将成,偶为当道所阻,事不底绩;

或欲两头置闸以蓄潮水,通舟避险,亦有可讲者,但旷日持久,虚费工役。今客船多由薛家岛迆东淮子口大洋转尖入麻湾口,自把浪庙入龙家屯、石喇湾,虽小石里余,亦易为功。〞可见马濠运河还存在水量不足的缺点,虽然有“两头置闸以蓄潮水〞的提议,但当时“客船多由薛家岛迆东淮子口大洋转尖入麻湾口〞,基本不需走马濠运河了。

到崇祯年间,有议重开胶莱河,胶州籍官员高弘图赞成重开胶莱河,但对重开马家濠也以为并不必要。高弘图所著《太古堂遗编》卷五《胶莱河嘲》一文中有载,重新开“凿马家壕,用避淮子口、大小两仙桥岞崿者。既成,无所用之。缘舟子常年于其两仙桥适中之溜,能不犯岞崿,海泊大行,万无一失〞。胶州人法若真(有名书画家、官至布政使)也在其自编年谱《黄山年略》中记载了崇祯末年穿越淮子口的经过。1642—1643年,清军越过长城,深入内地,攻略山东,胶州一带遭遇劫掠,为躲避兵锋,法若真一家乘船由胶州湾出海至江南,“早起,风正帆悬,瞬息二百余里,过淮子渡口,远数秦桥如断雪。时有大鱼近舟侧……俄顷,睨视南天,初如粒、既如蝇、再如拳,瞥目间而彼舟过此,柁北不可复问矣。舟子曰:‘急收帆,南风来!言未已,大风暴作,如坐轻叶飘摇,倏涌天上,倾坠鼍窟,蓬稍滴水,板锁潆波,耳目旋黑,天地皆昏。……呼常年用抢水法,夺奔山脚……翌晨风定,登舟。不敢入海洋,乃由海西岸循行。指某为日照地,某位安东地,某为海州地。〞

可见,由于船员熟练的航海经验,已经可以躲避淮子口和大、小仙桥附近的礁石险阻,像法若真等虽遭遇海上暴风,最终也安全到达江南。可见当时可以不再开凿像高弘图所说“无所用之〞的马濠运河,马濠运河已不能将其命运同胶莱河绑在一起了。樊铧在《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一书中根据《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所统计数据得出了胶州在清乾隆年间的商税额是明万历年间的37倍,这其中虽然有通货膨胀等其他因素在内,但仍可得出海路畅通之后,胶州的商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胶州的海运完全可以在没有马濠运河的状况下畅通并且大为获利。马濠运河作为胶莱运河的组成部分,仅仅使用了十几年便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嘉靖年间的倭患,不但使马濠运河失去成为商业黄金水道的机遇,还影响着其北部的黄岛。黄岛从真正的岛屿到成为半岛乃是20世纪后期人工填海的结果。黄岛上本来虽有居民,可由于土地贫瘠,常住人口当不会多,明代曾经下令搜捕逃到沿海岛屿的强盗、罪犯,但此区域重视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这三座有常住人口的岛屿,并未提及黄岛。万历《莱州府志》卷二记载:“黄岛,在胶州东南六十里海中,旧有居民,因倭迁避,遗址多存。〞则黄岛虽然曾有居民,但由于避倭寇之患,岛上居民迁出,成为无人荒岛。到倭患平定,便有人重新来此。康熙《胶州志》卷一记载:“黄岛,在州治东南六十里,旷然潮汐之区也。地极泻卤。明郡人刘早远避尘嚣,读书于此,命仆开耕薄田以给朝夕,后成进士,官给事中,寻卒。其地遂入籍,起科。康熙二年奉旨清岛,复除粮,荒芜。〞可见曾有胶州人刘早上岛苦读,后来岛上不但有农民,土地也已稍微肥沃,可以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谁料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进行海禁,岛上人民又被迁出,土地无人耕种,重新归于荒芜。后来黄岛岛上居民,为康熙海禁解除后上岛的。同治《即墨县志·海程》记载:“黄岛,属胶州,悬处海中,周边二十里,有居民田地,东通淮子口大洋,西北九十里达胶州及胶莱河,东南有小珠山迥抱,对面一带沙坡,东北望见劳山岛。岛下水深六丈,沙底,可容数十艘。避东风、南风。洋船、沙船到胶州贸易者,由此经过,乃咽喉之要地也。〞虽被称为咽喉要地,但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用来船只避风之所,自不如马濠运河兴盛所带来的商贸存货之昌盛。

刘早,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康熙《胶州志》卷五《刘早传》记载:“刘早,气度端凝,识者知其十分人也,中嘉靖壬戌进士。任咸宁令,洁己爱民,节省妄费,考最,授南京刑科给事中。〞民国《增修胶志》卷四十载:“刘早。父瑶,由掾吏任浙江嘉兴府司狱,多隐德。早,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咸宁知县(按:陕西、湖广皆有咸宁,旧《志》未明所录)。〞

刘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此后数科不中,胶州有几位晚于他中举的都考中进士,故来到当时几乎无人的黄岛,发奋读书,考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当时修志者由于不便查阅文献,尚未能确定刘早任何省知县。今查嘉庆年间陕西省《咸宁县志》,知县有胶州人刘早,则刘早任陕西省咸宁县知县。《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记载:“刘早,贯山东莱州府胶州,军籍。国子生。治《诗经》。字思舜,行九,年四十二,九月十二日生。曾祖福。祖纪。父瑶,府司狱。母王氏。具庆下。娶栾氏。山东乡试第四十六名,会试第一百四十四名。〞《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五十二,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癸亥条记载:“选授……知县张卤、张国彦、刘早俱给事中。〞

综合上述记载,可以得出一个对比完整的刘早的传记:刘早,字思舜,排行第九,明代山东莱州府胶州人,军籍,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九月十二日。曾祖刘福,祖父刘纪。父亲刘瑶,由掾吏任浙江嘉兴府司狱,多隐德。母亲王氏。娶妻栾氏。刘早气度端凝,被识人者视为十分之人,治《诗经》,以监生中山东乡试第十六名举人,此后数科不中,远避尘嚣,发奋读书于胶州东南之黄岛,命仆人开垦耕种荒岛薄田来供应早晚饮食,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会试第一百四十四名,成进士,授官陕西咸宁县知县,为官清廉爱民,节省县内不必要的开支。三年任满,以考核优异被上司推荐到吏部,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授官南京刑科给事中,上任不久即去世。刘早,或许可称为黄岛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人,也是明清时期黄岛唯一一位名人。将来若有研究明代胶州进士者,此文或可省去少许翻检之劳。

马濠运河的衰落同样影响了其南部灵山卫的发展。灵山卫,设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明初在山东半岛一次性设立的七个卫之一。《灵山卫志》卷二《建置志》载灵山卫在设卫之前一度“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其间,不过一二深山野人耳〞,设卫之后,建设城池,“俨然一都会矣〞。然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灵山卫,并入胶州,灵山卫地位迅速下降。若马濠运河畅通,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