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动力学课件_第1页
地震波动力学课件_第2页
地震波动力学课件_第3页
地震波动力学课件_第4页
地震波动力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1ppt课件第三章地震波动力学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1ppt课件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实质:动力学特征与地层结构、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等有较好的内在联系。目的:研究地层、岩性、沉积、圈闭甚至直接检测油气。2ppt课件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一、频谱的概念1、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这些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3ppt课件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一、频谱的概念3ppt课件4ppt课件4ppt课件2、频谱分析的数学工具傅立叶变换(分析):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任意周期函数可以展成傅立叶级数,即展成许多谐振动函数的和。谐振动:具有一定的初始振幅、相位和频率的振动。单个的地震子波可以看作是一个谐振动每一道上的地震记录(由无数个地震子波组成)可以看成一个复杂振动。5ppt课件2、频谱分析的数学工具傅立叶变换(分析):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1、知道时间函数的具体形式f(t),可以直接用付氏变换公式计算频谱F(ω)6ppt课件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1、知道时间函数的具体形式f(t)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2、知道信号的图形,但不知道具体的函数关系。(1)模拟方法:把波形变成一个连续的电信号,用频谱分析仪进行频谱分析。(2)数字磁带方法:把记录到的离散化的地震信号(振幅值),利用离散付氏变换或快速付氏变换(FFT),在数字计算机上计算出地震信号的频谱。7ppt课件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2、知道信号的图形,但不知道具体的函8ppt课件8ppt课件9ppt课件9ppt课件三、描述频谱的参数1、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ω

0)称为频谱的主频。2、频宽(带宽):振幅谱等于最大值的0.707倍处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宽度。∆ω=ω2-ω110ppt课件三、描述频谱的参数1、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ω四、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1、各种地震波的频谱特征与地震勘探有关的一些波的频谱特点面波频率低(10-30Hz);

反射波主频(30-50Hz);

深层反射频率更低;声波频率较高,大于100Hz;

工业交流电,50Hz左右窄带;11ppt课件四、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1、各种地震波的频谱特征11ppt12ppt课件12ppt课件2、影响频谱的因素(1)激发条件对地震波频谱有影响:药量大,频谱向低频方向移动;岩石致密,频谱向高频方向移动;(2)不同类型反射波频谱有差异:同一界面的反射纵波比反射横波频率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横波的高频成分被吸收严重;(3)相同类型反射波随传播距离增加频率降低。;

13ppt课件2、影响频谱的因素(1)激发条件对地震波频谱有影响:药量大,14ppt课件14ppt课件3、频谱资料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的差异指导设计地震仪、选择处理参数和野外工作方法;地震波的频谱资料中含有地层、岩性及含油气性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15ppt课件3、频谱资料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的差实际应用利用主频的高低判别地层岩性的厚薄;(薄互层的反射波主频相对岩性相同的厚层较高,随着厚度的增加反射频率会渐渐降低)利用频谱的差异划分岩性利用主频的变化来检测含油气性。储层含油气后其主频通常会变小。16ppt课件实际应用利用主频的高低判别地层岩性的厚薄;(薄互层的反射波主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一、研究振幅的意义采集方面:激发强的有效波,压制干扰波,记录真振幅;处理上:保持真振幅,使振幅能更好地与界面上下的岩性结合起来。解释上: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波的对比、追踪的依据;划分岩性、薄层厚度及其纵横向变化、寻找油气的标志。17ppt课件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一、研究振幅的意义17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1、激发条件。含水砂岩或粘土中激发;低速带以下激发;增大药量(但不可太大)。激发因素对地震波的影响是一个常数因子。2、波前扩散。作为球面波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地震波的振幅与传播距离或反射时间成反比,波前扩散因子与传播时间有关。18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1、激发条件。含水砂岩或粘土中激发;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3、吸收衰减: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引起地震波的衰减。由均匀的非完全弹性介质所产生的吸收作用将使地震波的振幅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衰减。19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3、吸收衰减: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引起地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4、界面的反射系数由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定义的反射系数是影响振幅的主要因素,反射系数越大,反射波的振幅越强。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这个因素是地震地质解释的主要原理。5、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理论上,反射波的能量加上透射波的能量应与入射波的能量相等,反射波的能量不可能与入射波的能量相等。通常把透射的能量相对反射能量来说,看成是损失。20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4、界面的反射系数由界面上下波阻抗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6、反射界面形态。当地下界面向上凹时,反射波的能量将会集中、振幅增强;而当地下界面向上凸时,反射波的能量将会分散、形成散射、振幅减弱。7、接收条件指检波器类型和组合方式、记录仪的频率特性等。这些因素对一道或一张记录来说是相同的也即为常数因子入射角的变化、岩相的变化、波的干涉、各种噪声的干扰及处理因素等均对振幅有影响。21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6、反射界面形态。当地下界面向上凹时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总结在前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进行补偿消除影响,如扩散、吸收;有些是常数因子,如激发、接收条件;其它的影响因素—来自地下地质现象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反射系数---波阻抗变化、岩性;透射损失---了解深层;入射角的变化---AVO技术;岩相变化—振幅横向的变化指示了岩性、岩相变化。22ppt课件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总结在前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总结地震波运动学:时间、空间地震波动力学:能量、频率、波形及其变化地震波的频谱分析:频谱及频谱分析、频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频谱的应用等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研究振幅的意义、振幅的影响因素23ppt课件总结地震波运动学:时间、空间23ppt课件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介质和界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地震波是在地层介质中传播并且在层面或岩性界面上产生反射的。地层介质的成层性及剖面上部的不均匀性使地震波的传播方向、运动形式发生改变。剖面中各界面的质量对波的强度、稳定性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24ppt课件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介质和界面对地震波传播的1、介质的成层性真实的地层介质是层状分布的,各层的物性及波速的差异,可以在地下形成一系列的地震反射界面,众多反射界面的存在尽管使地震波的射线发生偏折,但也是界面上产生反射波,从而使地震勘探得以进行的条件。介质的成层性是地震勘探有利的、必不可少的地质条件。25ppt课件1、介质的成层性25ppt课件2、界面的质量

1)显著性:界面两侧物性差异程度。地下岩层之间物理性质突然的、明显的差异是获得强反射的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太明显就会对深层起一个屏蔽作用。2)平滑性:地层界面的平滑程度。地下界面的凹凸不平会使反射波能量分散,而光滑平整的界面是形成连续反射的有利条件。3)稳定性:地层界面的延伸长度。地层界面横向的稳定性对地震剖面的对比有很大的帮助。26ppt课件2、界面的质量26ppt课件3、剖面上部的均匀性(1)介质不均匀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使地震波的传播缺乏规律和不稳定(2)表层介质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波的传播影响更大(表层低速带)。表层低速带对地震波激发、接收的影响。27ppt课件3、剖面上部的均匀性(1)介质不均匀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二、有利的地震地质条件1、地质剖面中存在反射面,其层位与地质界面一致,界面的质量应是显著的、平滑的和稳定的,地层倾角不大。2、剖面上部介质结构均匀,有含水层。无太显著的反射面,表层低速带沉积均匀、厚度不大,地形平坦。28ppt课件二、有利的地震地质条件1、地质剖面中存在反射面,其层位与地质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地震记录是地下地质现象的地震响应。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包括:纵向分辨率: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横向上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范围、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29ppt课件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地震记录是地下地质现象的地震响应。2一、纵向分辨率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纵向分辨率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传播时间上从地震波波形的变化上30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30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1、从传播时间上:假设地震脉冲的延续时间为Δt,地震脉冲通过地层顶底的双程旅行时间为Δτ,Δτ=2

Δh/v当Δτ﹥Δt

时,可以根据顶底的反射脉冲来分辨地层的厚度。当Δτ〈Δt

时,顶底的反射脉冲重叠,不易分出地层的顶底界面。结论:时间上能分辨的地层厚度为Δτ

›Δt

或2Δh/v›λ/v即Δh≻λ/231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1、从传播时间上:假设地震脉冲的延续时间为Δt一、纵向分辨率2、从地震波波形的变化上(振幅)地质模型:均匀介质中夹有一楔状地层,顶底界面上反射系数大小相等、符号相反。V1V1V2顶界反射底界反射合成结果+?32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2、从地震波波形的变化上(振幅)V1V1V2顶纵向分辨率的限度当顶底之间的反射时间差半个周期时,则会出现同相叠加,从而表现为振幅的增大。Δτ=T/2=2Δh/V=λ/2VΔh=λ/4

纵向分辨率的限度:h≥/4,只有当地层厚度大于/4时才有可能根据复合反射的振幅和波形特征分出顶底界面33ppt课件纵向分辨率的限度当顶底之间的反射时间差半个周期时,则会出现同34ppt课件34ppt课件实际地层介质中的分辨率浅层速度低、频率高,地震波波长约为40米,可分辨的厚度为10米;深层速度增大、频率降低(约20Hz)波长大约250米,地层的分辨厚度为62.5米。浅层的分辨率比深层的分辨率要高。35ppt课件实际地层介质中的分辨率浅层速度低、频率高,地震波波长约为40二、横向分辨率1、分析思路:S点自激自收,波在界面O点产生的反射最早到达地面S点,界面O点两侧所有点产生的绕射到达地面的时间均晚于O点双程时间不晚于半个周期的界面点所产生的绕射,到达地面S点时是相互加强的。超过半个周期的界面点所产生的绕射对地面S点的贡献不大。BAB=t/2*V=(T/2)/2*V=VT/4=/436ppt课件二、横向分辨率1、分析思路:BAB=t/2*V=(T/2)二、横向分辨率2、菲涅尔带:以激发点为圆心,以界面至激发点的垂直深度和在界面点的/4之和为半径画圆,所画圆内包括的界面段,称为相对O点的菲涅尔带,它是组成反射的最小界面单元。菲涅尔带的(半径)范围:或者写成:37ppt课件二、横向分辨率2、菲涅尔带:以激发点为圆心,以界面至激发点的3、横向分辨率的结论地面上一个观测点上的反射实际上是来自地下界面一个带(菲涅尔带)的;菲涅尔带随深度的增加、频率的降低而增大;实际剖面上,断点及岩性变化的棱点上,反射波不会突然消失,地震记录上确定的地下断点、尖灭点的平面位置,必然存在有合理的误差。38ppt课件3、横向分辨率的结论地面上一个观测点上的反射实际上是来自地下三、反射波的干涉1、干涉的产生当反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脉冲自身的延续时间时就会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射波的干涉从而形成一个干涉叠加的复合脉冲或称复波。地质原因:薄互层、地层尖灭、流体接触面、不整合等。39ppt课件三、反射波的干涉1、干涉的产生当反射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小40ppt课件40ppt课件2、实际的地质效应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就不可能与钻井分层界面严格对应;所以,一般用某套地震上的反射层相当于某套地层或岩性来表示。如果某组(段)地层或岩性横向上在一定地段或地区相对稳定,则来自该组若干个界面上的地震子波间相互叠加结果(振幅、时间等)表现在地震记录上也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我国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的特点符合地震记录上干涉叠加的特点。41ppt课件2、实际的地质效应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就不可能与钻井分层界面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42ppt课件第三章地震波动力学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1ppt课件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实质:动力学特征与地层结构、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等有较好的内在联系。目的:研究地层、岩性、沉积、圈闭甚至直接检测油气。43ppt课件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一、频谱的概念1、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这些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44ppt课件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一、频谱的概念3ppt课件45ppt课件4ppt课件2、频谱分析的数学工具傅立叶变换(分析):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任意周期函数可以展成傅立叶级数,即展成许多谐振动函数的和。谐振动:具有一定的初始振幅、相位和频率的振动。单个的地震子波可以看作是一个谐振动每一道上的地震记录(由无数个地震子波组成)可以看成一个复杂振动。46ppt课件2、频谱分析的数学工具傅立叶变换(分析):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1、知道时间函数的具体形式f(t),可以直接用付氏变换公式计算频谱F(ω)47ppt课件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1、知道时间函数的具体形式f(t)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2、知道信号的图形,但不知道具体的函数关系。(1)模拟方法:把波形变成一个连续的电信号,用频谱分析仪进行频谱分析。(2)数字磁带方法:把记录到的离散化的地震信号(振幅值),利用离散付氏变换或快速付氏变换(FFT),在数字计算机上计算出地震信号的频谱。48ppt课件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获得2、知道信号的图形,但不知道具体的函49ppt课件8ppt课件50ppt课件9ppt课件三、描述频谱的参数1、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ω

0)称为频谱的主频。2、频宽(带宽):振幅谱等于最大值的0.707倍处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宽度。∆ω=ω2-ω151ppt课件三、描述频谱的参数1、主频:频谱曲线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ω四、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1、各种地震波的频谱特征与地震勘探有关的一些波的频谱特点面波频率低(10-30Hz);

反射波主频(30-50Hz);

深层反射频率更低;声波频率较高,大于100Hz;

工业交流电,50Hz左右窄带;52ppt课件四、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1、各种地震波的频谱特征11ppt53ppt课件12ppt课件2、影响频谱的因素(1)激发条件对地震波频谱有影响:药量大,频谱向低频方向移动;岩石致密,频谱向高频方向移动;(2)不同类型反射波频谱有差异:同一界面的反射纵波比反射横波频率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横波的高频成分被吸收严重;(3)相同类型反射波随传播距离增加频率降低。;

54ppt课件2、影响频谱的因素(1)激发条件对地震波频谱有影响:药量大,55ppt课件14ppt课件3、频谱资料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的差异指导设计地震仪、选择处理参数和野外工作方法;地震波的频谱资料中含有地层、岩性及含油气性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56ppt课件3、频谱资料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分析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的差实际应用利用主频的高低判别地层岩性的厚薄;(薄互层的反射波主频相对岩性相同的厚层较高,随着厚度的增加反射频率会渐渐降低)利用频谱的差异划分岩性利用主频的变化来检测含油气性。储层含油气后其主频通常会变小。57ppt课件实际应用利用主频的高低判别地层岩性的厚薄;(薄互层的反射波主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一、研究振幅的意义采集方面:激发强的有效波,压制干扰波,记录真振幅;处理上:保持真振幅,使振幅能更好地与界面上下的岩性结合起来。解释上: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波的对比、追踪的依据;划分岩性、薄层厚度及其纵横向变化、寻找油气的标志。58ppt课件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一、研究振幅的意义17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1、激发条件。含水砂岩或粘土中激发;低速带以下激发;增大药量(但不可太大)。激发因素对地震波的影响是一个常数因子。2、波前扩散。作为球面波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地震波的振幅与传播距离或反射时间成反比,波前扩散因子与传播时间有关。59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1、激发条件。含水砂岩或粘土中激发;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3、吸收衰减: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引起地震波的衰减。由均匀的非完全弹性介质所产生的吸收作用将使地震波的振幅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衰减。60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3、吸收衰减: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引起地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4、界面的反射系数由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定义的反射系数是影响振幅的主要因素,反射系数越大,反射波的振幅越强。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这个因素是地震地质解释的主要原理。5、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理论上,反射波的能量加上透射波的能量应与入射波的能量相等,反射波的能量不可能与入射波的能量相等。通常把透射的能量相对反射能量来说,看成是损失。61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4、界面的反射系数由界面上下波阻抗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6、反射界面形态。当地下界面向上凹时,反射波的能量将会集中、振幅增强;而当地下界面向上凸时,反射波的能量将会分散、形成散射、振幅减弱。7、接收条件指检波器类型和组合方式、记录仪的频率特性等。这些因素对一道或一张记录来说是相同的也即为常数因子入射角的变化、岩相的变化、波的干涉、各种噪声的干扰及处理因素等均对振幅有影响。62ppt课件二、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6、反射界面形态。当地下界面向上凹时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总结在前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进行补偿消除影响,如扩散、吸收;有些是常数因子,如激发、接收条件;其它的影响因素—来自地下地质现象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反射系数---波阻抗变化、岩性;透射损失---了解深层;入射角的变化---AVO技术;岩相变化—振幅横向的变化指示了岩性、岩相变化。63ppt课件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总结在前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总结地震波运动学:时间、空间地震波动力学:能量、频率、波形及其变化地震波的频谱分析:频谱及频谱分析、频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频谱的应用等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研究振幅的意义、振幅的影响因素64ppt课件总结地震波运动学:时间、空间23ppt课件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介质和界面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地震波是在地层介质中传播并且在层面或岩性界面上产生反射的。地层介质的成层性及剖面上部的不均匀性使地震波的传播方向、运动形式发生改变。剖面中各界面的质量对波的强度、稳定性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65ppt课件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介质和界面对地震波传播的1、介质的成层性真实的地层介质是层状分布的,各层的物性及波速的差异,可以在地下形成一系列的地震反射界面,众多反射界面的存在尽管使地震波的射线发生偏折,但也是界面上产生反射波,从而使地震勘探得以进行的条件。介质的成层性是地震勘探有利的、必不可少的地质条件。66ppt课件1、介质的成层性25ppt课件2、界面的质量

1)显著性:界面两侧物性差异程度。地下岩层之间物理性质突然的、明显的差异是获得强反射的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太明显就会对深层起一个屏蔽作用。2)平滑性:地层界面的平滑程度。地下界面的凹凸不平会使反射波能量分散,而光滑平整的界面是形成连续反射的有利条件。3)稳定性:地层界面的延伸长度。地层界面横向的稳定性对地震剖面的对比有很大的帮助。67ppt课件2、界面的质量26ppt课件3、剖面上部的均匀性(1)介质不均匀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使地震波的传播缺乏规律和不稳定(2)表层介质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波的传播影响更大(表层低速带)。表层低速带对地震波激发、接收的影响。68ppt课件3、剖面上部的均匀性(1)介质不均匀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二、有利的地震地质条件1、地质剖面中存在反射面,其层位与地质界面一致,界面的质量应是显著的、平滑的和稳定的,地层倾角不大。2、剖面上部介质结构均匀,有含水层。无太显著的反射面,表层低速带沉积均匀、厚度不大,地形平坦。69ppt课件二、有利的地震地质条件1、地质剖面中存在反射面,其层位与地质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地震记录是地下地质现象的地震响应。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包括:纵向分辨率: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横向上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范围、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70ppt课件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地震记录是地下地质现象的地震响应。2一、纵向分辨率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纵向分辨率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传播时间上从地震波波形的变化上71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30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1、从传播时间上:假设地震脉冲的延续时间为Δt,地震脉冲通过地层顶底的双程旅行时间为Δτ,Δτ=2

Δh/v当Δτ﹥Δt

时,可以根据顶底的反射脉冲来分辨地层的厚度。当Δτ〈Δt

时,顶底的反射脉冲重叠,不易分出地层的顶底界面。结论:时间上能分辨的地层厚度为Δτ

›Δt

或2Δh/v›λ/v即Δh≻λ/272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1、从传播时间上:假设地震脉冲的延续时间为Δt一、纵向分辨率2、从地震波波形的变化上(振幅)地质模型:均匀介质中夹有一楔状地层,顶底界面上反射系数大小相等、符号相反。V1V1V2顶界反射底界反射合成结果+?73ppt课件一、纵向分辨率2、从地震波波形的变化上(振幅)V1V1V2顶纵向分辨率的限度当顶底之间的反射时间差半个周期时,则会出现同相叠加,从而表现为振幅的增大。Δτ=T/2=2Δh/V=λ/2VΔh=λ/4

纵向分辨率的限度:h≥/4,只有当地层厚度大于/4时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