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第二部分必考题型题型六实验探究题课件_第1页
2022年中考化学第二部分必考题型题型六实验探究题课件_第2页
2022年中考化学第二部分必考题型题型六实验探究题课件_第3页
2022年中考化学第二部分必考题型题型六实验探究题课件_第4页
2022年中考化学第二部分必考题型题型六实验探究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六实验探究题试题解读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迁移与知识的拓展)。实验探究题是河北中考必考题型,每年都在第35题出现,分值为7分。题目一般围绕科学探究的八个步骤进行设计。实验探究题是以解决某一个问题为考查形式,考查的内容覆盖酸、碱、盐、金属等各方面,需要同学们记清不同物质的检验方法。科学探究过程中,这八个要素可多可少,各要素呈现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而且不同的实验探究活动,侧重的要素也会不同。方法指导

1.认真审题,一般而言,实验探究题也是有“中心思想”的,“中心思想”一般藏在提出的问题中,作出的猜想与假设或者实验目的等环节中。因为每道探究试题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审题过程中,对探究试题进行整体把握,最终的结论与“中心思想”有一致性,至少也应有一定的关系,防止答题的过程中答非所问。2.注意猜想或假设的合理性,虽然猜想和假设有很多可能,但是所给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脱离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写出试题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书写出来,便于弄清实验原理,为合理地作出猜想或假设提供依据。3.设计实验方案需紧扣假设,正确选择仪器和药品。4.注意试题中涉及的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若遇到陌生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想以前做过的与之相关的化学实验。5.实验设计按“操作—现象—结论”这个过程作答,而思考的过程则为“结论—现象—操作”。6.答题的发散性:探究性试题往往在假设的提出、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的答案并非唯一,所以,学生可从最熟悉、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入手,从而有效防止错误的发生。

目录三有关实验条件、影响因素、反应规律的探究一有关物质组成及成分的探究二有关物质变质问题的探究四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五有关化学反应实质的探究六新情境下的实验探究这类试题有的围绕一个或多个化学反应,以反应后物质成分是什么为线索展开探究,有的就某一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展开探究,还有的以我们学过的某些重点物质(典型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为对象,或以某种在九年级化学中未研究过的物质为对象,通过资料的形式告诉我们一些相关信息,要求通过实验对其相关性质进行验证。例1

(2021·河北模拟卷预测型)为探究某脱氧剂的成分(由两种单质组成)及利用该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Ⅰ.探究脱氧剂成分【实验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若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有红棕色固体生成。【实验猜想】根据颜色变化,猜想该脱氧剂中含有

(填化学式)。

Fe【验证猜想】方法为

。【实验探究】新取一定量的脱氧剂,将已验证的成分分离。取剩余固体与少量氧化铜混合,置于如图1所示装置中加热。一会儿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色,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该脱氧剂中还含有

(填化学式)。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Ⅱ.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使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过程】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体积为2mL),封闭。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一定距离,关闭弹簧夹。把磁铁靠近脱氧剂,部分固体被磁铁吸引,说明脱氧剂中含有铁CCa(OH)2+CO2

CaCO3↓+H2O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置中的氧气更环不能完全反应保,节约能源,实验结果更准确题型演练

(2021·张家口宣化区模拟)如图1所示,方便午餐“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升温至150℃,保温达3小时。小明对发热包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发热包由生石灰、活性炭、铁粉、铝粉、碳酸钠、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成分探究】打开一个未开启的发热包,把包内固体粉末分成两份。(1)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铁粉(2)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放热;过滤,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

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活性炭、铝粉、碳酸钠、氯化钠,又做了如下研究:【实验验证】小明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图2。小明对气体C进一步实验,把气体C_______________

,证明样品A中不含有碳酸钠。

【实验结论】发热包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红CaO+H2OCa(OH)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生石灰、活性炭、铁粉、铝粉【原理探究】小明利用如图3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一会儿后发现

,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新猜想】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如

【验证新猜想】按资料介绍,把一定量的铁粉、活性炭和食盐放在锥形瓶中,加少量水浸湿粉末,不久发现粉末部分变红,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反思】这样的发热包打开前必须密封,否则很容易失效。生活中有很多科学知识,要善于观察,善于研究。A中温度下降,B中液体流入A中铁生锈这类试题多以氢氧化钠及食品干燥剂氧化钙为命题背景,对其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的程度进行探究,从而考查相关物质的性质。大家一定要注意检验它们是否变质与检验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各物质彼此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干扰等。例2

(2021·河北模拟)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于是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查阅资料】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b.氯化钙、氯化钠、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探究Ⅰ: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实验1】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有同学对此提出质疑:烧杯内壁产生的白膜不一定是碳酸钙,还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受热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了氢氧化钙。于是同学们将烧杯取下加入足量水,发现

,从而确定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探究Ⅱ: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实验2】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出现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白膜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说明固体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固体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白膜不消失Na2CO3+CaCl2

CaCO3↓+2NaCl

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同学们分组进行探究。【实验3】甲组同学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白色沉淀实验方案实验现象溶液变红

产生

实验结论上层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上层清液中有碳酸钠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上层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于是他们另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拓展交流】(1)乙组同学的实验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探究,保存固体酒精时,需注意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除去碳酸钠检验并且密封保存※规律总结(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1.氢氧化钠变质。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证明方法如下:(1)方法一: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和Na2CO3+2HCl2NaCl+H2O+CO2↑。(2)方法二: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

2NaOH+CaCO3↓。(3)方法三: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或Na2CO3+Ca(NO3)22NaNO3+CaCO3↓。2.氢氧化钙变质。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由于氢氧化钙为微溶物,故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析出来判断久置的氢氧化钙溶液是否已变成碳酸钙。证明方法如下:(1)方法一: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和CaCO3+2HClCaCl2+H2O+CO2↑。(2)方法二:取样,加入足量的水,如果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3.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4.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用这种方法可以除掉变质的碳酸钠,过滤后又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1.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1)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碳酸钠存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2NaCl+CaCO3↓或Na2CO3+Ca(NO3)2

2NaNO3+CaCO3↓。(2)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注意:第(1)步中加入的CaCl2、Ca(NO3)2等溶液要稍过量,目的是除去Na2CO3,因为Na2CO3溶液也呈碱性,会对第(2)步中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另外,第(1)步中不能用Ba(OH)2、Ca(OH)2等碱性物质,以免对第(2)步中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2.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1)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2)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或Ca(OH)2+(NH4)2SO4

CaSO4+2NH3↑+2H2O。或另取少量固体,加适量水溶解,取上层清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说明有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三)氧化钙变质1.取样品加适量水,如无放热现象,说明已全部变质。2.另取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如有气体生成,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钙。题型演练(2021·达州)达州市九年级学生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操作考试,某实验室的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变质程度如何?【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没有变质,全部是NaOH。猜想Ⅱ: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猜想Ⅲ:全部变质,全部是Na2CO3。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2NaOHNa2CO3+H2O【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李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猜想Ⅰ成立小王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猜想Ⅰ成立小陈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猜想Ⅲ成立有白色沉淀产生【分析讨论】①小王和小陈认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小李的结论不正确。②经过讨论他们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Na2CO3,原因是______

。【得出结论】综合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可以得出猜想

成立。

实验结束后大家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内观察到废液呈红色,且有白色沉淀。为了不污染环境,他们向废液缸里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得到无色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酚酞除外)种类最多时,溶液中所含有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的盐酸较少,氢氧化钠把盐酸消耗完毕后,不会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观察不到气泡Ⅱ加入Ca2+、Na+、Cl-、H+【反思与拓展】(1)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的NaOH必须密封保存。(2)已知:①Na2CO3+CO2+H2O2NaHCO3,②NaHCO3+NaOHNa2CO3+H2O。如果向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有

种情况(不考虑CO2和H2CO3作溶质)。4这类题往往要求我们设计实验探究发生某种现象的原因、条件或者影响因素,如镁、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的探究,有关催化剂的探究,酸、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原因的探究,硫酸铜、氧化铁溶液有颜色的原因的探究等。

例3

(2021·河北模拟试卷冲刺型)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1)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

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二氧化碳降低【实验探究】

溶液红色褪去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①

假设2成立2.取上述红色溶液,②

,③

,观察现象

红色褪去假设3成立隔绝空气冷却至室温(或放置一段时间至室温)【拓展延伸】(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请解释其原因:

(4)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

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钾题型演练(2021·广州黄埔区一模)某初中化学“魔法课堂”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下面是他们围绕“神奇的金属”为主题的两次探究活动。探究1: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溶液的浓度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浓度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f实验编号硫酸的浓度(均取20mL)锌的形状(均取1g)氢气的体积(mL)(3分钟)①20%

锌粒31.7②20%锌片50.9③30%锌粒61.7④30%锌片79.9①③或②④小兵用如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氢气应从

(填e或f或g)管通入。要比较不同浓度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评价与反思】下表是小兵第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1)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的变化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酸浓度越来越小时段(均为1分钟)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4分钟第5分钟第6分钟H2的体积3.1mL16.7mL11.9mL9.6mL7.6mL6.0mL速率最快,接着逐渐减慢;开始时硫酸与锌表面氧化锌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开始慢,第2分钟时反应(2)如图为Mn和CuSO4溶液反应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实际与Mn反应的粒子是

②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③由反应可知金属的活泼性:Mn

Cu(填“>”或“<”)。

④该反应中化合价没有改变的元素或根是

(填对应选项的字母)。

A.锰元素B.铜元素C.硫酸根Cu2+Mn>C例4(2021·石家庄桥西区模拟)“水精灵”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2Na2CO3·3H2O2)、碳酸钠等,用热水溶解能迅速产生活性气体,除去衣物、地毯、厨房用具等物品上的顽固污渍。某兴趣小组对过碳酸钠产生了兴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过碳酸钠兼具Na2CO3与H2O2的双重性质,不稳定,受热遇水易分解;②碳酸钠在1744℃时才能分解产生CO2。探究Ⅰ:“水精灵”遇热水产生气体的成分。【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讨论一致认为水精灵遇热水产生的气体是O2,不可能为CO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取样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热水,塞上带导管的橡胶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

,打开橡胶塞,又

,证明猜想正确。

碳酸钠在1744℃时才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而不变浑浊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能够分解生成氧气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试管内,木条复燃探究Ⅱ:碳酸钠等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实验过程】相同温度下,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用传感器测定溶液中溶解氧浓度(一定体积水中所溶解氧气的质量)。实验序号1234试剂100g4%

H2O2溶液100g4%H2O2溶液、1gNaCl固体100g4%H2O2溶液、1gNa2CO3固体100g4%H2O2溶液、1gNaOH固体溶解氧浓度(mg/L)6.446.449.1110.97【实验结论】(1)氯化钠和碳酸钠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Na+,通过比较可知,Na+对过氧化氢的分解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2)由表可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在

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更快。

【拓展应用】(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过碳酸钠应

保存。

没有碱性

密封题型演练(2021·保定部分县市模拟)据传,有不法分子用“工业盐”亚硝酸钠加工瓜子,为了检测市场上的瓜子是否含有亚硝酸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采集样品】5种常见的瓜子:红瓜子、黑瓜子、葵瓜子、白南瓜子、绿茶瓜子。【查阅资料】亚硝酸钠(NaNO2):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中等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红棕色气体三氧化二氮、氯化钠和水。【设计实验】因为

,所以,

可以用pH试纸检测瓜子浸出液的酸碱度来验证假设。【实验步骤】(1)称取相同质量5种瓜子分别放入5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20mL新煮沸的蒸馏水浸泡,在第6个相同的空烧杯中倒入20mL新煮沸的蒸馏水,依次编号为样品1至6,6号空烧杯的作用是

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氯化钠的水溶液呈中性作为其他组的对照实验(2)用玻璃棒搅拌。(3)每隔一定的时间,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浸出液的pH值如表。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样品/时间(分钟)浸出液的pH1210201、红瓜子7.07.06.56.02、黑瓜子7.07.06.56.03、葵瓜子7.07.06.56.04、白南瓜子8.58.58.07.55、绿茶瓜子7.07.06.56.06、蒸馏水7.07.06.56.0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待测液的pH【实验分析】大部分浸出液的pH值都等于7,只有4号白南瓜子浸出液的pH值大于7,说明

;有的同学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瓜子浸出液的pH值逐渐变小,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有同学觉得生活中纯碱的水溶液是碱性的,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排除这种可能性呢?小明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拓展探究。试分析:

(1)稀盐酸和亚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小气球的作用是

白南瓜子含有亚硝酸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溶解进入待测液,使待测液的pH值逐渐变小2NaNO2+2HCl2NaCl+N2O3↑+H2O收集有毒的气体,防止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有关化学反应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现象,此类试题便以此为背景展开科学探究,常见类型是CO2与水或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对于此类没有明显现象产生的化学反应,证明他们已经发生反应的思路一般如下:(1)检验反应物是否被消耗(利用反应物不同于生成物的性质,能使之产生明显现象)。(2)直接检验生成物的存在(利用生成物不同于反应物的性质,能使之产生明显现象)。(3)借助指示剂或测定pH(适用于反应前后酸碱性发生改变的,如酸碱中和反应)。(4)设计特殊装置进行对比实验(适用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前后产生压强差的)。(5)测温度(适用于有明细温度改变的,如氢氧化钙遇水放热或酸碱中和反应)。

例5

(2021·石家庄市十八县联考)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Ⅰ、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猜想①:可能是NaCl和NaOH。猜想②:可能只有NaCl。猜想③:可能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NaCl和HCl【查阅资料】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进行实验】

不变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一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

猜想①不正确方案二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猜想②不正确,猜想③正确产生气泡方案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思与拓展】(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

(填序号)。

A.pH试纸B.铜C.紫色石蕊溶液

Na2CO3+2HCl2NaCl+H2O+CO2↑反应物是否过量AC题型演练(2021·保定二模)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

(选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假设二:含有镁粉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强Mg+2HClMgCl2+H2↑【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一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实验2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

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假设三

(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镁粉可能成立滤纸条变红(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下表:时间/min024812162024溶液pH2.05.37.08.69.39.810.010.0实验现象-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镁条的反应使溶液呈碱性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于4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长度有关,实验方案:分别取1cm、2cm、3cm、4cm长度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例6

(2021·保定竞秀区模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种消毒产品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化学兴趣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对“84”消毒液的如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84”消毒液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可用于去污、漂白衣物、杀灭多种病菌。NaClO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而变质,化学方程式是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和次氯酸(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实验一】“84”消毒液主要成分的制法

工业可用氯气(Cl2)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制取NaClO,同时生成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最常见的溶剂,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l2NaClO+NaCl+H2O【实验二】探究“84”消毒液的漂白性。室温下,取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各30mL于4只烧杯中。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粉红色棉质布条投入烧杯中,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84”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实验现象11∶0布条立即褪色,且完全褪成白色,1小时后,布条已经浸烂21∶25刚接触溶液,布条褪色缓慢。15分钟后,布条的淡粉色完全褪尽。1小时后,布条抽出的棉线极易被拉断31∶100刚接触溶液,布条褪色不明显。20分钟后,布条粉色完全褪尽。1小时后,布条损害很小41∶200刚接触溶液,布条不褪色。25分钟后布条仍呈淡粉色。1小时后,布条损害很小根据实验可知,消毒液浓度对棉质衣物漂白效果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要得到较好的漂白效果,同时减少衣物损伤,应选择比例为

的“84”消毒液。

【实验三】社团同学对已拆封且过期的“84”消毒液中的成分感兴趣,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该消毒液中的溶质可能有NaClO、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