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教学高中教案5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7e95e82eda4ae35cc3ea47783baa52/9a7e95e82eda4ae35cc3ea47783baa521.gif)
![2022年语文教学高中教案5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7e95e82eda4ae35cc3ea47783baa52/9a7e95e82eda4ae35cc3ea47783baa522.gif)
![2022年语文教学高中教案5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7e95e82eda4ae35cc3ea47783baa52/9a7e95e82eda4ae35cc3ea47783baa523.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语文教学高中教案5篇[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思索人生的意义
二、启发学生好好把握现时,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学习。把握现时是实现盼望的前提和保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阅读课文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标题“人是什么”,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对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劝勉人们,“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宏大事业”。
2、课文可分成几大局部?概括其内容。
课文可分前后两大局部。前一局部,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复。这一局部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作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宏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答复布满悲观主义颜色,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分,在于悲观与乐观,乐观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乐观、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欢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足,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熟悉借助想象力制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展制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给予人生以奇异的颜色。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总而言之,这一局部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
完成“思索和练习一”的表格
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谈论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局部,认为“人是由三局部组成的: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将来的向往”,对这三个局部一一绽开论述。
对往事的回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安慰欢乐;其次,回忆增加向往将来的信念和士气;第三,即使回忆苦痛的往事也是甜蜜的愁闷,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很多文艺作品的制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缺乏,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将来的向往,即盼望、抱负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布满盼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满意。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盼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将来的向往,三者有不行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将来的盼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当然有其意义,究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将来的盼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课文在前人论述的根底上,用过去、现时、将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其次课时
二难点问题争论
1.“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固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搅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所说的“意义”,不是我们寻常所说的“意义”,是一个很深邃的概念。这种意义是“一个人很难知道”的,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学才能提醒人生的意义,科学进展到今日,尽管已经大大推动了人类的学问,但是远远谈不上穷尽了对事物的熟悉;另一方面,一个人把握人类熟悉的成果又是极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吗?为什么说“来自外界”?
“来自”说的是来源。苦和甜的来源是在外界。有苦的东西和甜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苦和甜的感觉和体验。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毕竟认为“人是什么”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大林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4、雨果的答复是什么样意思?
用我们的放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临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5、“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足、骄傲。
6“在生活中到达了(肯定)满足——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说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静谧,一切动机都已停顿,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顿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样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顿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到达了(肯定)满足”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到达了(肯定)满足”,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顿”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展制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欢乐的最好方法。”
7“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8怎样理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人类和个人的本质都是由其历史打算的。拿个人来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要看他的历史,一个30岁的人,是30年的历史打算了他现在成为这样一个人。今日的中国,是中国历史进展的结果。某一国家的今日,也是某一国家历史进展的结果。今日的人类,是人类历史进展的结果。
9、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梦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梦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这里所说的“本质”,应当从“现实性”“物理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逝,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梦想,一种“白日梦”。举例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予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
10、为什么说对将来怀有盼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青年时代生命力旺盛,对将来布满盼望,一个人到了垂死的时候,就没有将来,没有盼望。可见对将来怀有盼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怀什么盼望,有的还是布满盼望,说明它们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异。
11、为什么说“‘现时’的阅历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行能消失?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立刻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个观念,所以说这种“阅历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2、把现时看成1,对将来的向往看成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抱负。抱负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向往将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将来的盼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由于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才智,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境况,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加向往将来的信念和士气。向往将来、不断追求、布满盼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将来的盼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14、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丢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怀有盼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为什么用“往事”“现时”“将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将来,是生命的进展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向往将来,是生命思索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索,打算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将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说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说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复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说明我们应当怎样向往将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三、课后作业:
按追忆往事、向往将来、把握现时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辟谈论。
2022语文教学高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了解开头的重要性。
2、学会方法,会在作文中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评价归纳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作文开头材料
教学设想
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较好的作文,印发给大家,上课时争论探究,从中总结作文开头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简析上次作文写作状况,由此引出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人常说:良好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设立一个好的开头,不仅写起来顺手,而且还可使全篇文章生辉,同时它还有“先人为主”的成效,能给阅卷教师一个很好的印象。
2、作文开头的要求:
a、要向主题靠拢
b、要短小精悍
c、要有文采
3、自主学习
请从下面的作文开头中选2至4个你比拟观赏的进展评析(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等)
⑴或许,你还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或许,你还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咸苦的,或许,你还不知道山的那边是海;又或许,你还不知道胜利之路有蓝天但我可以告知你:尝试通罗公路。(《尝试通罗公路》)
⑵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个过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题记
鲁迅散文诗《过客》中的过客不知从何而来,过客只知道要始终向西行。当他路过山坡时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知他山坡的那边是一座座的坟墓,而小女孩告知他山坡的那边是朵朵盛开的野百合。最终过客看到的是坟墓抑或是野百合,我们无从知晓。鲁迅笔下的过客戛然而止,其实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在告知我们过客看到的景象是阴人而异的。(《过客》)
⑶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悄悄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时机的降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回旋,执着地追求。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究。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奇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生活需要主见》)
⑷人生何处没有风景,生命原来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士气和信念,照样能把风景般的笑脸印进时间的底片中。(《心态与境遇》)
⑸虽然你现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信任自己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信任自己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信任自己只要心存高远,跃几个跟斗之后,终会占有蓝天。(《信任自己》)
⑹繁忙的人生中,欢乐不少,苦痛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潇洒走一回》)
⑺赞叹云蒸霞蔚的山峰,却可怕荆划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只能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云梯》)
⑻风的方向,浪的方向,不肯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别人的意见,大局部群体的意见,我们只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
⑼“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题记(《你还在被他人左右》)⑽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凝视将来;生活,就是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光明且微笑的灯盏。而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我更需要的是那颗英勇跨越、敢于尝试的心。(《勇于尝试》)
4、小组争论
5、沟通精讲
总结学生习作的优缺点,供应方法指导。优点及方法:⑴⑸⑽铺排文气,排比点题。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奇⑶正反比照,辩证说理⑷开门见山,点穿话题⑹引用入题,精确得体⑺描写开头,衬托渲染⑻比兴开头,营造气氛⑼引用名言,凸现文采
存在问题: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b、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
c、与主题不符,不知所云。
6、当堂检测
此时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请以“春天的脚印”为话题写几段作文开头。
2022语文教学高中教案篇3
【文本解读】
陆游的终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盼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舒适,深为孝宗激赏,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示意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最终,诗人只好自我劝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合照顾,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穿。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悠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寄予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很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剧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首领,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国宏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始终被人民广为传诵。
2.相关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消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脆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困难何啻剑头饮”的境况,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奉诏入京,承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解题
①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②春雨,点明季节和天气。
③初霁,刚刚放晴。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霁(jì)明朝(zhāo)
2.解释以下词语
①世味:人世味道;社会人情。
②京华:京城之美称。
③矮纸:短纸、小纸。
④斜行:倾斜的行列。
⑤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⑥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二)诵读感悟
1.根据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三、文本讨论
【思索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明确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早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知人们春已深了。
【思索2】这一联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明确语言清爽隽永。本联用了比拟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亮的对比,显得含蓄深蕴。
【思索3】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答复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示意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肤浅,他虽然用了比拟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亮的对比。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外表上看,是极闲适舒适的境地,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思索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说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明确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说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肮脏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思索5】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①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示意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②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品茶消磨时间,怨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思索6】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慨。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外表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间,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劝慰。
【思索7】这首诗与陆游很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认真体会。
明确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外表上看来写极了闲适舒适的境地,然而其背后隐蔽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味道需要细细品尝。
【思索8】阅读与思索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诗歌风格:《书》严厉激愤,沉郁顿挫,肤浅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四、明晰主旨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心情在开篇即到达高潮,后面三联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劝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五、拓展阅读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地。
审美活动最根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给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由于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制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状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状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根底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状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制造,只是这制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给予上,而当想象参加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制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制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制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是黄昏单独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由于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受的独特思索。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地。境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消失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地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地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地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由于审美不只表达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地,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地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奇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六、素材积存—陆游名句
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2、村村皆画本,到处有诗材。
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10、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11、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2022语文教学高中教案篇4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依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四个局部,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依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愿》、《老人与海》三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把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讨论《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今便要开头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布满期盼,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答复。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愿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讥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非常清楚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黛玉敏感、慎重、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详细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明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究竟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明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明显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看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看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展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看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衬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看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衬托”)
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看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讨论《祝愿》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愿》的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看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争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争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睬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与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详细、饱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觉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依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全部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盘式吊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脑菲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丝光棉男内裤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矽胶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电子型压力开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窗纱魔术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离心式热油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热风炉用低蠕变高铝砖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塑料网制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吊板式安全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长沙市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网络安全防护项目教程》课件项目2 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防护
- 2024年贵州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 无人机技术与遥感
-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3-2018)
- 临床叙事护理概述与应用
- TSG-T7001-202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宣贯解读
- 冠脉介入进修汇报
- 护理病例讨论制度课件
- 养阴清肺膏的临床应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