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2页(共12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目前加工贸易广泛涉及我国乡镇产业各个方面,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等负面影响。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出发,阐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从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建议。关键词:加工贸易困境分析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radeliberalizatio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hasformanyyearstoachieverapidgrowth.ProcessingtradeatpresentarewidelyinvolvedinallaspectsoftownshipindustryinChina,basedonthehealthy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promotedomesticsupportingindustriesdevelopment,andpromotedomesticindustrialrestructuringandtechnologicalprogress,theuseofdomesticandforeignhasplayedapositiverole.But,atthesametimeinthedevelopmentofprocessingtrade,alsothereishighdependencyofforeigntradeinourcountryandimpactthedevelopmentoftherelateddomesticrawmaterialsindustrysuchasnegativeinfluence.Inthispaper,startingfromthepresentsituationofChina'sprocessingtrade,processingtrad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henewtrend,toadjusttheprocessingtradepolicy,promot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processingtrade.Onthisbasis,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governmentandenterpriserespectively,theory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Keywords:TheprocessingtradeSituationanalysis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加工贸易仍然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广泛涉及我国乡镇产业各个方面,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等方面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30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在此期间,除2007、2008年外,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48%左右。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地区分布却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上看都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国也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也使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如何解决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着手,首先分析了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在总结前人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力求深度分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二)文献综述我国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的问题研究角度众多,侧重点也不一样,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如下:裴长洪(2008)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该文认为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方式,在解决就业、促进外贸增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为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外贸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论述了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文中从对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方面进行论述,较全面的阐述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一新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詹春龙(2010)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该文分析了金融危机之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从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劳动力情况及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最后,针对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提出建议[2]。隆国强(2008)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该文提出理性分析加工贸易走过的历程,研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极为有必要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将是我们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主方向。我们必须将加工贸易放到国际生产分工新格局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之下加以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真正内涵[3]。闫国庆(2009)我国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及政策调整,该文实证研究发现,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就业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这种长期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通过进一步对我国加工贸易典型地区———浙江省宁波市针织加工贸易企业的实地调研,深层次地剖析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实证结论和调研结果给出政策建议[4]。以上文献主要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文献都从实际出发,较系统的告诉了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与面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本文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着手,首先分析了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在总结前人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力求深度分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充分释放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加工贸易不仅在解决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脚步。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O世纪8O年代的港澳台到9O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九十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其中,电子、电器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处于微笑曲线低端、两头在外的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单纯的依靠逐渐弱化的成本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已经落后,因此,加快转变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型成为提高广大加工贸易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一)我国加工贸易概念的界定加工贸易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向东道国输入某些生产能力,或者利用东道国已存在的各种资源优势为自己服务,加工装配产品,最后将成品运到境外销售的一种销售方式;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指部分国家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方式对来料或进料进行加工的贸易方式。从本质上讲,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进口原料,对其进行加工组装,最后出口销售的一种生产贸易活动。我国《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成品又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引进外资、提高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规模扩大的,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环境监督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传统加工贸易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1.加工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我国的加工贸易早期以来料加工为主,国有企业是从事来料加工的主体,原材料的进口和最终产品的销售都由外国企业所掌握。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进料加工的比重迅速提高。1989年,进料加工超过来料加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3%。自后,进料加工的比重不断上升,来料加工的比重逐渐下降。自从1997—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中进料加工的比重由70.3%上升到79.6%,同时来料加工的比重则由29.8%下降至20.4%。2.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发展规模来看,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集中地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和福建比较利于同港澳台湾进行经济往来,而山东在与韩国贸易上处于优势地位。3.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1990年前半期开始,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信、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产品替代纺织品成为最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之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2009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1251.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5.4%,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2122.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4.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我国的加工贸易始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早期主要以国内的企业为主。随着1990年代初外商来华投资逐渐进入高潮,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到2006年由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已高达7055.5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8%,加工贸易主体的变化,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对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条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该领域有着实际上的绝对控制权。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困境分析加工贸易尽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其整体发展现状是落后的,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外贸依存度过高,企业结构不合理自1995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中就占据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是我国进出口额不断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其数量的扩张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增长几乎是与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保持相同的步调。而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内需不足,贸易摩擦等。外资和民营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力军。从贸易顺差角度看,可以发现我国的巨额顺差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贡献的,国有企业则是连年逆差。显然,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而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外资型加工贸易的发展,挤占了国内企业发展的空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一带由于开放较早,加工贸易发展较快,现在已进入产业转移阶段,一些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加速。这种状况也是我国产业梯度发展的结果。但是,由于加工贸易的内外资的政策并不完全统一,外资的政策明显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抢占了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机遇。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值中,外企占了大部分。1996年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64.5%,2004年上升为81.86%,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则从35.5%下降为18.14%。内资企业多从事低附加值产业,配套比例低。外资企业多从事的是高端产品生产,配套比例高,加工的重要环节基本上均为外资企业所占据。同时,加工贸易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料,造成我国相关原料工业发展滞后,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二)加工贸易生产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工序分工理论告诉我们,加工贸易产业增值链条升级的次序应当是从低端工序向高端工序延伸,即由最初的原材料供应→简单加工组装→复杂加工装配→零部件配套生产→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人才交流、产品研发合作→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自有品牌创建→国际营销、物流网络的创建→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事实上,我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加工贸易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较少,很难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作为跨国公司国际产业链中的一分子,为其在下游产业开展加工或组装业务。即便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制造业加工增值环节也主要停留在“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是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更是严重依赖进口。可见,料件本地采购率低,国内产业链条短。这种状态限制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低。(三)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日、韩等发达国家,发展加工贸易都以本国企业为主,但在我国,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发展比较脆弱。事实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来华投资的高潮,外资企业凭借在技术水平、外销渠道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它们节节提升其加工贸易中的比重,特别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1996年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64.5%,贸易额为945.7亿美元;到2005年上升为83.7%,贸易额上升为5778.74亿美元,10年间提高了19.2%。国有企业虽然保持了绝对额增长,但所占比重比1996年下降了23.1个百分点。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都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所占比重更大,且外商独资的来料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增强,而国有企业仅占10%~15%,民营企业比重更少。民营企业加工贸易额尽管由20.8亿美元上升到366.06亿美元,提高了16.6倍,但所占比重仅为5.3%。2007年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达12,549亿美元,而国有企业仅4,945亿美元,其他企业是4,244亿美元。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微观经营主体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这种状态致使本土企业在技术、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发展加工贸易所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及管理溢出效应均被大幅度抑制;再者,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步积累实力、发展壮大的进程不能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包括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四)贸易对象过于集中近些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尽管日趋多元化,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集中,主要过度集中于香港和美日欧地区。2005年,加工贸易对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四大市场共出口3,282亿美元,占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78.8%。其中,对美国出口1057.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25.4%;对中国香港、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达到927.4亿美元、800.4亿美元和497.1亿美元。同期,加工贸易自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进口额分别达到1,780亿美元,占到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65%。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对相关市场过度依赖,这会威胁我国加工贸易稳定、健康发展。(五)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我国企业大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缺乏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和品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拥有商标的企业也仅有40%,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很多企业“有制造没创造,有知识没产权”。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82%,且技术含量较高;来自国内的申请占18%,且技术含量较低。这种状态,致使我国许多产品不占据核心竞争优势,开发市场乏力,缺乏竞争力和营销能力,海外市场长期由外商把持,本地企业的海外自主营销能力无法有效提升,市场营渠道不畅,国际知名度很低,无法形成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即使有的加工贸易企业在产品开发上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缺乏国际市场行销能力,也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甚至一些拥有自有品牌的国内企业,在“借船”进入国际市场或陷入经营困境时,也往往选择用优良的产能换取外商贴牌订单的“便捷”途径,此后自有品牌通常会被外商“冷藏”。四、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困境破解对策(一)从企业内部因素分析1.树立长期发展战略。有些加工贸易企业对那种不管研发、不管销售、不管品牌的“三不管”生产方式形成了依赖性,缺乏一定的自主创新意识,并在同行业中不具备相应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当利用加工贸易技术的溢出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加工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降低企业的可替代性。但是,这种技术的溢出效应很难使企业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技术和知识不像自由市场中所假定的那样可以自由扩散,从而相反它具有较强的独占性与排他性。这种情形在一些大型高科技跨国企业中很明显,他们在将低端产业转移出来时,在技术输出上实施了比较保守的封锁战略,限制高精的新技术向中国转移。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想通过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自身技术优势,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只会另自身陷入追赶陷阱。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能力提升来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最终达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2.以“技术合作”作为自主创新的跳板。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为自主创新企业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直接从加工装配跨越到自主研发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目标要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要从技术模仿、技术学习入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技术合作”便成为了企业积累自主创新条件的理性选择。技术合作是指在学习借鉴外方研发的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注入自主研发元素,从浅到深、从少到多地进行产品联合设计开发,最终目标是建立自主研发团队,使企业自主研发环节与外方形成互补性关系。3.实现模块化创新,打造自身竞争优势。模块式创新是指对现有产品的一种或者几种组件及其核心设计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改变,但是产品架构及组件之间的连接规则并没有改变;模块式创新一般发生在主导设计确定后,在遵循既定的设计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对组件设计的细分和专业化,提高模块的性能。加工贸易通常是专注于承接产品生产链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节,模块化创新是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突破口。对于高科技产品我们没有条件进行自主研发,但对中间投入品特别是一些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创新。作为IT业界的产业巨头,富士康集团创造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样板。这个当初靠代工电脑机壳、连接器等零部件起家的加工贸易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模具研发及其模块化生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之一。这种创新把镜面宽体加工的人工技术转换成大量生产,另外,富士康集团独创“亮色成型”技术,即让不同种类的两种树脂,可以在同一个模具里铸模成型,这种高难度的技术的实现,让富士康成为全球精密制造的巨头,从而赢得了苹果等世界最顶尖IT公司的大量订单。4.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型升级。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扩张规模、规避风险和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战略选择。一产品的成长是有限度的,只有多个产品并行,才能做大规模,实现最优的规模经济,同时也能降低对单一外方的过度依赖性,增加企业自主权,把握利益分配上的主动性。另外,多元化经营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加工贸易企业不能只追求广,而不注重质,通过多元化经营拓展企业盈利渠道,为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形成独特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最大限度的整合可用资源,强化企业竞争优势。5.转变外资方式,提高内资地位。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就会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就会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为此,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只有拥有更多这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才能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引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6.重视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的提高。现在的中国缺乏资金管理方式和运营方式。所以,应注重内资和外资的并用,要发挥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还要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因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基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两种途径:直接技术转移和间接技术扩散。直接技术转移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而间接扩散主要是通过“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行的。溢出效应主要指与外国资本合作的已方人员,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到外方技术,管理经验、新观念等。示范效应意义则是指即使不直接与外资合作的当地企业,也会在与外资历企业并存、竞争的过程中,改进自身的技术与管理,并且,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使这种影响扩散到整个当地经济。而跨国企业就是国际技术转移最好的载体。(二)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因素分析1.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向中高端加工制造环节转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入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制领域,提高加工制造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工贸易层次;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加工贸易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2.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区域间的转移。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成本因素逐渐成为制约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政府应积极协调加工贸易企业的区域发展,引导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地区转移。3.引导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无论是从市场控制还是从获取利润来看,都有必要增加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我国政府应当为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营造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等活动。4.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一定的料件采购自主权,可选择其他国内相关企业进行采购,料件国产化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关联度逐步提高。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好国内配套服务,加快料件国产化进程,对国内采购的加工贸易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也应该鼓励为加工贸易企业服务的国内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向国际化标准迈进,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国内采购率。5.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只是极少数发达地区,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必须创新观念,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合理布置加工贸易,依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可以按比较优势,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6.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加工贸易审批工作。尽快实现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向以企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