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_第1页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_第2页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_第3页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_第4页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备战——每周必背古诗两篇《六国论》《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都,皆)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以攻取之外,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实际上)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暴霜露(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奉之弥(越)繁(多),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人未尝赂秦,终(最后)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故是,因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被诛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改变,除去)灭殆(几乎,将要)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以前假如)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存亡之理(理事),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容易判断)。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能够)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比)秦,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先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首段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同时也点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5.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8.《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

。”前人筚路蓝缕,辛苦创下的基业,后人却不珍惜。9.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10.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

。”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1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1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13.《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

。 1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1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7.结尾指出“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1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19.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2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2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2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是:

。2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2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26.《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27.《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与其他诸侯国较量不在作战,而是秦国的欲望及各国的妥协成了他们的灾祸的句子是:

。2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29.《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30.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31.《六国论》中,强调赵国和秦国的交战并不处于劣势的句子:

。32.《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33.《六国论》中,强调燕赵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句子是:

。34.《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35.《六国论》中,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

。36.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

。37.《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

。38.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12.用武而不终也。1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1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8.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9.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2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5.不赂者以赂者丧。26.暴霜露,斩荆棘。2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29.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3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35.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36.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持,使用)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简慢无礼),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冀(希望)君实或见恕也。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不为侵官;举(推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驳斥,排除)邪说,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译文: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关心)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斗争)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全都抱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墨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无由会晤,不任(rèn)(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之至!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理解性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反驳。在他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非拒绝他人规劝的表现。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政治主张不同是他与司马光议事不和的原因,他本不想勉强解释,却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而详细写出自己的理由。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冠之以“拒谏”的罪名加以反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这不算拒谏。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5.《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知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7《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而“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且“________”,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13在《答司马谏议书》的开篇,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合的原因所在。1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政治主张不同是他与司马光议事不和的原因,他本不想勉强解释,却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而详细写出自己的理由。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只有像盘庚一样,具备了果敢的行动、无悔的坚守,才有可能成功。1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18《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