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件_第1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件_第2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件_第3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件_第4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桑丘总督在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件: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布够不够用?裁缝量了布之后说:布够了。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他添上一顶又一顶,直到五顶,裁缝总是说能够做。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上。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到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在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

我们要问: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1什么是内涵和外延?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含义,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高等动物”。

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人,不仅仅是“中国人”或“现代人”……;不适用于猩猩、狗……。

概念所适用的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有多有少。如“中国人”这个概念比“人”这个概念的内涵要多;因为“中国人”除了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以外,还具有中国国籍等属性。

概念的外延有大有小。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比“中国人”这一概念的外延要大。因为“人”包括了古今中外一切的人,外延极大;而“中国人”却只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外延比“人”小得多。凡外延大,能包括同类中其他概念外延的,叫做属概念(或称上位概念);凡外延较小,被其属概念外延包括的,叫做种概念(或称下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是相对的。同一个概念,对它的上位概念来说是种概念,对它的下位概念来说则是属概念,就是说,属概念和种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中国人”对“人”来说是种概念,对“杭州人”来说又是属概念。2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反过来,概念的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例如,“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丰富。“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懂得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对某个概念加以一定的限制(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相反,去掉了对某些概念起限制作用的词语,就可以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它的外延。3概念错误举例使用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的人说出话来或写出文章来不合逻辑,常常是因为没有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a.早晨,灿烂的阳光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冉冉升起”的内涵不适用于说明“阳光”,用来说明“太阳”是可以的。)b.我从小就喜欢文艺,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文学作品”这个概念的外延大,已经包括了“小说”和“诗歌”,三者不能并列。)c.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厉。(“严厉”是指态度厉害。这里该用“严格”。“严格”的内涵是“认真掌握标准,毫不放松”的意思,比较恰当。)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概念既有质的相同,即区域集团化本质上是全球化的表现,又有量的差别,即区域集团化是局域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全球化。

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概念的外延。一个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含义和内容。而一个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发生背景、结果、影响、评价等要素。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B.经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命题者设置这条题,主要为了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这个历史概念的理解。丝绸之路这个历史概念,包括丝绸之路内涵和丝绸之路外延两方面。内涵:主要商品—丝和丝织品;主要线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外延: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明治维新”这个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时间、性质—1868年、日本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外延:背景—日本闭关锁国、内忧外患;幕府统治危机;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