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重难点、关键: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活动一:读统计图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然后全体进行评价。(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板书)第四组(6+5+6+7)4=6(个)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生:平均数。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三)活动三:试一试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四)活动四:说一说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五)实践活动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准备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四、。板书设计体育中的数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2、体会单位1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1、填空:四分之一写作:,十分之三写作读作读作2、“”表示。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空白部分。4、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打“”,错的打“×”)二、新授1、分一分(二)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试一试(1)一共有几只蝴蝶?(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三、练一练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黄花:长方形:圆:三角形:2、按分数圈一圈。让学生展示自己圈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圈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3、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与同伴说一说。(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四、小结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分数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可以是1,也可以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一元、角、分与小数一、教学目标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三、教学建议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教学目标: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生2:丁丁玩具店??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二、学习新知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1)学生独立思考。(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3)汇报交流。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同学们说帮不帮?(帮)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1、比一比,填一填。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2、到哪个商店去买?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板书设计:货比三家4.9元○5.1元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课改年级成立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小组,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验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对小数的意义、特征有所了解,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二)新课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板书:2.63元2.36元2.65元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2.36元2.63元2.65元3.活动三:试一试(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练习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二、深刻的思维引领。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平均数的定义2、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课堂练习:(一)基本训练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1、判断: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看图填空:⑴图中每格代表();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⑷你的建议是()。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姓名合计用水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3、哪一组的成绩好?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三、练习小结。四、作业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附板书设计:求平均数的练习课(一)平均数的定义: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求平均数)1、移多补少2、计算方法:(1)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2)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份数=平均数平均数×份数=总数总数÷平均数=份数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9单元五、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巩固训练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教学设计说明: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六、测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2、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感知10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熟练进行估算10米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比一比1米多长。目测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并估算它们的长度。二、新授:1、感受10米有多长。(1)师生一起去操场,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2)感知10米有多长。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体验。①可以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学生。②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③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三、测量操场的周长。1、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如,可用皮尺量,可以步测,也可以先量出一段绳子的长度,再用绳子量等。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3、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三、做一做:课本62页的做一做。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四、作业:课本第62页的第3题。教学随笔: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的过程。2、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从网上收集数据信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千米的意义。教学难点:感知1千米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可以目测,也可以步测,还可以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二、新授:1、认识千米:(1)出示问题:估算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第3题的结果估算。(2)红红从家到校要经过16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大约有50米。红红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50×(16-1)=50×15=750(米)(3)告诉学生10000米可以写作1千米,并板书“千米”怎样用字母“km”表示。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2、说一说:师提问: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让学生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三、巩固:1、一个操场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千米?2、我国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3、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4、我们伟大的祖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月5500千米。四、作业:课本64页第1、2题。教学随笔:第3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2、了解时间、路程、速度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这些量有关的简单问题。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说说自己到过哪些城市,谈谈自己的旅途见闻。二、新授:1、出示课本65页的铁路示意图。(1)让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哪个到北京的路程近?让学生自己试着估算,并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2、认识数量关系:(1)一列快速客车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5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能到达郑州吗?让学生解答,并交流计算的结果。(3)介绍“速度”、“路程”的含义,师生共同总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三、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注意提示学生利用示意图中的信息。第2题:让学生了解铁路线路信息的另一种呈现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大家一起解答。四、作业:课本67页的练一练1、2题。教学随笔:第4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过程。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3、增强实际测量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描述1千米的概念。2、描述1米的概念。3、描述1厘米、1分米的概念。当我们要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二、新授:1、测量橡皮的长度。(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2)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告诉学生毫米怎样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2)交流数的结果,得出:1厘米=10毫米或1cm=1mm(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3、小组合作测量:(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三、议一议:1、测量书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厚度,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测量一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可以把几个相同的物品摞在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再实际测量。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的测量方法。四、练一练:课本69页的练一练。五、作业:阅读兔博士网站的内容。教学随笔:第5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合适的计量单位。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生活中,很多方面能遇到测量物品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更合适呢?二、新授:出示课本70页的内容。1、让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选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关于在测量时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知识或经验。三、议一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生共同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四、练一练: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交流时,重点说说选择的理由。第3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填的数只要符合实际就可以。五、作业:课本71页的第4题。七、生活中的小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小数的读、写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出示:25元7.25元8.80元0.58元】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同学们自由回答。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3、在这些数里,那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是我们还没学呢?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6、小结:像7.258.800.5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一)小数的读、写法。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小黑板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我们一起读读吧。老师是这样写的:0、808,写得好吗?为什么?(二)知识调色板。1、练习:P752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2、判断:(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1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4、练习:P7535、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1、读出下面的句子.(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三、知识加油站。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上,老师买了一个3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到学校后,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五、课堂延伸1、数学冲浪。添字游戏。这里有三个数10、1、0.10,你能在每个数后面添上一字,说明这三个数是相等的。2、刨根问底。口算:10÷3=10÷6=计算器:10÷3=10÷6=观察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到课下寻找为什么吧。3、实践活动:练习:P754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物品,经历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3、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出每种物品的长或宽,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2、老师出示蓝灵鼠的问题:把上面物品的长度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改写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写不好,老师要作为参与者示范改写一个,特别说明把用几米几分米几厘米表示的物体长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时,要在“米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3、在学生明确改法后,老师临时出一两道题,请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改一改。二、说一说:先让学生读教材上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或改写的小数。如:自己的视力是多少,把自己的身高用“米”为单位的数表示等。三、试一试:老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把第五单元实践活动中投沙包时记录的成绩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并进行交流。三、练一练:第一题,老师辅助学生实际测量身边的物品。可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如:门和黑板可请学生和老师共同测量;课桌可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测量,一人记录。最后交流记录的结果。第二、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评判。第四题,让学生在家中自己测量,用“米”作单位记下测量的结果。如果家里没有这些物品,可选择别的物品代替。四、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以一位小数的加法(不进位)和减法(不退位),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生谈话引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老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加法算式,然后提出蓝灵鼠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完成。3、交流算法。有的算法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要参与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1)、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2)、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1、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2、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对齐。4、提出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列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二、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题,老师出示小黑板,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然后互相交流、评判。第三题,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就餐计划,然后全班交流。除关注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关注食品搭配是否合理。对于学困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指导。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整理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整理,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教具准备:纸、笔、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市场调查: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情:(1)、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的价钱。(2)、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填在表中。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二、整理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2、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3、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4、写出自己的实践日记。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二、议一议: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三、小结:交流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八、面积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室物品的要求,让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表述的语言。如: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要纠正为“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二、新授: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将课本封面与铅笔表面比大小的要求。先让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出是怎样知道的。2、比较两个长方形纸片的大小。按课本要求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的纸片大。3、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说得不准确,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看法的机会。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长方形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纸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纸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三、比一比:1、第1题: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后比较,可用实物代替。第2题: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先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然后鼓励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2、交流比较的方法,可分为两个环节:(1)、学生个性化比较方法的交流。边交流边讨论能否得到一定的答案。如果学生中出现了平均分成小方格的比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堂上这一难得的生成资源,让其他学生试着做一做;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方法,让学生试一试。可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两个图形平均分的方格必须一样大小。(2)、交流平均分成方格的比较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3、对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课堂上大家想出的比较方法,然后提出教材上“说一说”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四: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和自己个性化的表示符号。第二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同桌合作中,经历自己选定测量单位、对课桌表面进行测量的过程。2、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3、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比较,了解测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测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教学重点:会用自己选定的测量单位测量一些简单物品表面和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纸、直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出学会测量和计算面积是一些实际工作的需要。二、新授:1、老师提出测量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几种正方形纸中自己确定一种作为测量单位,并同桌合作开始测量。2、交流、整理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交流选用的测量单位、测量的方式与结果。同时,把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整理在统计表中。三、议一议:1、分析大家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正方形的边长越大(测量单位越大),测量的结果(正方形的个数)越少。引导学生反过来说一说。2、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同一种正方形纸再测量一次课桌面,或测量凳子表面等。让学生体验在统一的测量单位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四: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测量自己的学习用品。学生测量的结果会有不同。第二题,用数学课本做测量工具,测量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面积。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再测量。可分组进行。第三题,用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给定图形的面积。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五:问题与讨论:可先小组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二、小组合作探索: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3、师生共同总结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4、呈现平均分成100份、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各组研究。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三、议一议: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四:练一练: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目标: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4、总结公式。先让学生试着总结,再交流。三、试一试: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四:练一练: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5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2、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教具准备:每生一张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彩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1、让学生边操作、边计算。(1)题,让学生量一量长和宽,再计算。2、(2)题,先提“剪”的要求和兔博士的问题,让学生议论,重点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或理由,然后再剪。3、直接提出(3)题的要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第二步,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4、总结后,可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分析比较,重点了解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公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三:练一练:第一题,提示学生注意图中的单位,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是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1)题答案:80×80=6400(平方厘米)。(2)题稍复杂,先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四周下垂10厘米”的实际意义,再解答。答案:80+2×10=100(厘米)100厘米=1米1×1=1(平方米)四、兔博士网站:对于费旧电池的危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这里主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乱扔费旧电池对土地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6课时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教具准备:扣子若干。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探索规律。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三:探索规律: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7课时教学目标: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纸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铺地面问题。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提供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讨论方案。在交流、归纳各种方案之后,让学生队方案进行讨论。三、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九、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二、新授:1、指定学生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将故事编完整。然后老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如,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等。三、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每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1、提出(1)题的要求,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做法。可让学生讨论一下涂色部分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说明,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板书。2、教师提出(2)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重点指导1/3的写法和读法。3、教师提出(3)题的要求,在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试着读写1/4。学生如果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分法,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四:试一试:是前面数学活动的继续,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读、写出相应的分数。五、议一议: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具体理解,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六、练一练:第一题,重点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第二、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二、新授: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三、议一议: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四:认识分数: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按要求涂色。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三、比一比: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四、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五、问题讨论: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4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三、看图列式计算: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四、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第5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演示和操作,经历探索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相加减的过程。2、会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具准备;圆形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谈话引入本课。二、新授:1、演示计算。师出示分好并涂色的圆形纸,按教材中的图示进行演示。2、根据演示过程,写出算式并计算。重点让学生理解分子相加减的道理。即,“1个1/8加上4个1/8是5个1/8”和“5个1/8减去1个1/8是4个1/8”。三、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可采取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还可以启发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说出结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四、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教学反思: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数学9单元教案第九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数学广角)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集合思想的渗透;等量代换思想的渗透。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在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的“分类”,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启蒙。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三上“测量”单元中的“生活中的数学”一课中介绍的“曹冲称象”等都等量代换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借助熟悉的题材,问题引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注重直观。例题和练习中都是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单元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单元教学难点:1、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2、充分利用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数学广角108一109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重点: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教学过程: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1)△+□=240△=□+□+□△=?□=?(2)○+□=91△+□=63△+○=46△=?□=?○=?四、小结。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五、课外作业:板书设计:集合思想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数学广角(二)109-111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卡片学具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二、教学新知。(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生3: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师:(略小结。)(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相信大家一定会越学越好。五、课外作业:板书设计: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案9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一、教材分析: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重难点、关键: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集合的思想方法教学内容: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教具准备: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读懂统计表。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2)认识集合圈。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③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3)列式计算。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三、巩固运用1、课内外作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等量代换的思想(课本第教学目标:109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2、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2、出示第2个图: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4、出示第3个图:(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三、课堂活动: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四、巩固练习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四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单元)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内容:课本第81~82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教具、学具准备:挂图、钟表模型、手表教学设计: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有关的时间)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用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装修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2024年小吃档口的承包合同协议书
- 代理配股缴款协议专业版
- 家庭住宅客户专用
- 正式授权加工合同书
- 房产中介销售代理合同范例
- 电台合作协议范本新
- 委托投资合同协议书模板
- 长期出租协议
- 改进版用工合同格式
- 消防报警设备合同
- 提升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探析
- 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地理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污水处理厂冬季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 完整版八、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 分析化学期中考试试题
- 新外研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二Unit3-A-new-chapter课件(精编)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树兰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期中数学试卷
- 领导考察谈话怎么评价领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