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文本类对点专练(3练)·汪曾祺作品_第1页
两文本类对点专练(3练)·汪曾祺作品_第2页
两文本类对点专练(3练)·汪曾祺作品_第3页
两文本类对点专练(3练)·汪曾祺作品_第4页
两文本类对点专练(3练)·汪曾祺作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新题型新试题对点专练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文本二专项突破两文本类对点专练(3练)·汪曾祺作品(后附答案解析)0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1年高考押题卷】02【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模拟押题卷】03【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01【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1年高考押题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汪曾祺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旅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菊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稱的《黄冈竹楼记》。这些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上课时军阀商人家的小姐也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学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瘪,这样的疙瘪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侯,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越米,里面有砂子、米廣、老鼠屎。菜T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7还有二种呵“魔芋立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旳。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痛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文本二: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藏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赛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摘编自《西南联大•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文本三: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我也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作品的条件。(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回忆丰富多彩的市内生活,一方面呈现了西南联大周边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西南联大对作者的深刻影响。B.吴宓先生讲课,为学生“搬椅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吴先生的修养,而他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优雅的君子风范。C.文章大量笔墨刻画教授们衣着“残破”,而描写联大人读书的细节却不多,这正是为了表现联大人虽条件简陋却孜孜不倦做学问的志趣。D.结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即《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后写作的一篇小散文,抒发自己怅惘落寞却又不甘沉沦的心绪。B.西南联大校歌里唱到,将举国栋梁之才移往艰苦偏远的&疆,将其保护起来免受日寇的摧残,这正是为了保全民族未来的希望。C.闻一多先生是19世纪中国爱国主义诗人,以《红烛》《死水》《女神》等诗集,开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响彻中华大地。_D.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8.文本二中的“巨浪”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9.如欲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要点。(6分)02【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模拟押题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苦瓜是瓜吗?

汪曾祺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金瓜、华莱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摇头。我想:她大概认为“瓜”是可吃的,并且是好吃的(这些瓜她都吃过)。今天早起,又问她:“苦瓜是不是瓜?”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的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辞海》的“黄瓜”条:黄瓜也属葫芦科。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瓜;而另一种很“像”是瓜的东西,在北方却被称为“西葫芦”。瓜乎?葫芦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苦瓜。他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同乡说:“‘癞葡萄’,那我知道的。癞葡萄能这个吃法?”“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画不少。我从小喜欢石涛的画。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原济、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的。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大敢吃它。当作菜,我没有吃过。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子。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苦瓜是瓜吗?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的种植地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苦瓜的似是湖南人。有一盘炒苦瓜——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晚年久住扬州,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来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的。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菜市场偶尔有苦瓜卖,是从南方运来的。买的也都是南方人,近两年北京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看来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瓢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探讨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三、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巴草,那就另当别论了。截至现在,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1986年9月6日文本二: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节选自汪曾祺《蒲桥集·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认为孙女对“苦瓜是不是瓜”的判断基于“苦瓜好不好吃”以及“苦瓜外表像不像瓜”这两个方面。B.“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都接受了苦瓜的“苦味”,并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C.尽管各地对苦瓜的叫法或吃法不同,但总有人爱吃,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D.文本一由人们对苦瓜的不同认知,影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观点深刻,分析具体。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开门见山,紧扣文题,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B.作者叙述了自己最初认识苦瓜的经历和吃苦瓜的趣事,使文章摇曳多姿,而又不旁逸斜出。C.“苦瓜是瓜吗?”一句在文本一中单独成段,既照应标题,引发读者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D.文本一写北京人由“不吃苦瓜”到“也有吃苦瓜的了”的变化,为下文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张本。8.请结合文本二中作者阐明的散文创作思想,分析文本一是如何践行这种创作思想的。(4分)9.如欲以“‘苦瓜’可以吃”为题写一则关于《苦瓜是瓜吗?》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徙(节选)汪曾祺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有删改)文本二:我的初中(节选)汪曾祺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仪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又将作文比作使船,取譬自然贴切,生动形象。B.高先生能自选教材,选文有标准,重视课外阅读,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国文功底和对国文教育的独特见解。C.受其熏陶、教育的学生大多会写文章,能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这些都表现了高先生的育人之功。D.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与人来往。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苛政猛于虎”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者的经历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B.《项羽本纪》选自《汉书》,其中“鸿门宴”选段记叙了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C.《项脊轩志》是宋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言志,情思深沉,“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D.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很多讽喻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也是古文运动的纲领。8、文本一中说:“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请对这两句话加以简要赏析。(4分)9、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汪曾祺在文本一中虚构细节的作用以及从高北溟教学中得到的小说创作的启发。(6分)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1年高考押题卷】6.D(化用诗句不是重在表达“自由和随性”,而是表达西南联大对云南在教育方面的影响确实存在。)7.C(闻一多是20世纪的诗人,《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8.学术方面: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联大的民主思想、自由开放的精神。品格修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乐观积极的心态;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朴素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屑的题材入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②“朴素为文”是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③汪曾祺的“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归散文。【2021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模拟押题卷】6.B

【选项分析】“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其中一个同乡入口觉苦瓜甚“苦”,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才认可“应五味皆尝”;另外一同乡凭自己对“癫葡萄”的认知提出质疑:“癫葡萄能这个吃法?”,可见他们并没有都接受苦瓜的“苦味”,也没有都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7.A

【选项分析】“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错,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最后阐发对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开头并没有高度概括全文内容,所以不具有“总领全文,使结构井然”的作用。8.①散文应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文本一从记叙家庭趣事写起,到阐发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结束,其中还有描写、抒情、说明,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