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_第1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_第2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_第3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_第4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面积》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备这节课,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能讲出。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如果这个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现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么地方可省的,由于高度集中精神,以至于上课时自己讲了些什么现在也记得不多了,肯定又说了很多的废话(每次总是不由自主地),本节课让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我设计了两张表格,在孩子们自学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在口算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2、加强估算的教学。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让学生探讨在估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规律。放手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原则:一是接近被除数,二是便于口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3、教学笔算除法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笔算除法的教学中,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时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让他们自言自语、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除法的验算时,让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但解决一些灵活性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反思《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1、激趣导入,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在上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读儿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妙处,从而提示学生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课堂学习氛围。2.复习与思考。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在这个环节,除了学生自己的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资料外,我还让他们用不同的单位计量同一个图形的面积。如:对小一些的用分米和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如课桌、写字台等;对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测量,如教室、住室等,测量后再分别计算出面积。3.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学生探究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我把导入时的问题设计成第一道练习,将20平方分米直接转化成平方厘米,学生在这时已经可以解决了,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积极的将问题加以解答,是对知识的一次实践应用。这种“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作业:1平方米=()平方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利用。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总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成功!

第一篇:1.1.2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教案1.2等腰三角形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2.引导学生分析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并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规范的书写格式.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观察后解答下列问题:(1)你能从图中发现一些相等的线段吗?(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得到的结论吗?(3)你能结合图形分别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吗?三、引导自主学习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我们如何来证明呢?(教材例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法1:∵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1=∠ABC,∠2=∠ACB,∴∠1=∠2.在△BDC和△CEB中,∵∠ACB=∠ABC,BC=CB,∠1=∠2,∴△BDC≌△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2:∵AB=AC,∴∠ABC=∠ACB.∵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3=∠ABC,∠4=∠ACB,∴∠3=∠4.在△ABD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所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请同学们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C.求证:∠A=∠B=∠C=60°.证明:∵AB=AC,∴∠B=∠C(等边对等角).又∵AC=BC(已知),∴∠A=∠B(等边对等角).∴∠A=∠B=∠C.在△ABC中,∵∠A+∠B+∠C=180°,∴∠A=∠B=∠C=60°.四、精讲点拨文字命题的证明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即将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其次要根据命题和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写出证明过程。五、测评反馈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80°B.80°或20°C.80°或50°D.20°2.(2015·衡阳中考)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11B.16C.17D.16或173.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BC,若∠ADE=48°,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B=48°B.∠AED=66°C.∠A=84°D.∠B+∠C=96°4.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的外角∠DAC=130°,则∠B=.六、总结提升

第二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这些都为证明本节有关命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将进一步回顾和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并进一步利用这些定理、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定理,由于具备了上面所说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为此,本节可以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三、教学过程分析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用);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证明这个推论,可以让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后面的其他证明做好准备。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由于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已知:如图,∠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BCEFAD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AAABDC→BCD→B(C)D活动目的:通过折纸活动过程,获得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操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当然,可能部分学生得到的定理并不全面,在学生小组的交流中,通过同伴的互相补充,一般都可以得到所有性质定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的巡视,提醒学生思考多种证明思路,思考不同的辅助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三线合一”。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活动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两个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选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各小组的结果以及具体证明方法,给学生明晰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活动目的:和学生一起完成性质定理的证明,可以让学生自主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明晰证明过程,意图给学生明晰一定的规范,起到一种引领作用;活动2,则是前面命题的直接推论,力图让学生形成拓广命题的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活动内容:学生自主完成P4第2题:如图(图略),在△ABD中,AC⊥BD,垂足为C,,AC=BC=CD,(1)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2)求∠BAD的度数。活动目的:巩固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的应用,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用法。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让学生畅谈收获,包括具体结论以及其中的思想方法等。活动目的:形成及时总结语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学生能力。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感想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晰部分收获供学生共享,如:1、具体有关性质定理;2、通过折纸活动对获得的定理给予了严格的证明,为今后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3、体会了证明一个命题的严格的要求,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第六环节:布置作业P4习题1.11-6.四、教学反思本节关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回顾过程,关注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较好,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活动中,如何在学生活动与规范表达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具体各部分时间比例的分配可能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状况进行适度的调整。

第三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课时训练(含答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A.1,1,2B.1,1,3C.2,2,1D.2,2,52.如图,在Rt△ABC中,∠BCA=90°,∠A=30°,CD⊥AB,垂足为D,则AD与BD的长度之比为()A.2∶1B.3∶1C.4∶1D.5∶13.如图,在等腰三角形中,若∠1=110°,则∠2的度数为()A.35°B.70°C.110°D.35°或55°4.如图,已知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是l上一点,已知PA=1,则PB()A.等于1B.小于1C.大于1D.最小为15.如图,在△ABC中,∠C=90°,∠B=30°,AC=3,P是BC边上的动点,则AP的长可能是()A.2B.5.2C.7.8D.86.具备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是()A.有两个角分别为20°,120°B.有两个角分别为40°,80°C.有两个角分别为30°,60°D.有两个角分别为50°,80°7.如图,在△ABC中,AB=AC,AD,C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若∠CAD=20°,则∠ACE的度数是()A.20°B.35°C.40°D.70°8.如图,AC=AD,BC=BD,则有()A.CD垂直平分ABB.AB垂直平分CD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CD平分∠ACB9.下列条件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A.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C.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D.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10.如图,在△ABC中,∠BAC=72°,∠C=36°,∠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则图中有等腰三角形()A.0个B.1个C.2个D.3个二、填空题11.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2,∠A=30°,则△ABC的面积等于________.1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13cm,其周长为________cm.13.如图,在△ABC中,AB=AC,E为BC的中点,BD⊥AC,垂足为D.若∠EAD=20°,则∠ABD=________°.14.如图所示,OP平分∠AOB,∠AOP=15°,PC∥OA,PD⊥OA于点D,PC=4,则PD=________.15.如图所示,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5cm,△ABD的周长为18cm,则△ABC的周长为.三、解答题16.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且DE∥AB,过点E作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F=2DC.17.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CD⊥AB于点D,∠BAC的平分线分别交BC,CD于点E,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18.如图,上午8时,一条船从海岛A出发,以15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上午10时到达海岛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30°,∠NBC=60°.(1)求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2)这条船继续向正北方向航行,在什么时间小船与灯塔C的距离最短?19.已知:如图所示,锐角三角形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且OB=OC.(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判断点O是否在∠BAC的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20.如图①,在△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一点,PE⊥AB,PF⊥AC,CH⊥AB,垂足分别为E,F,H.易证PE+PF=CH.证明过程如下:连接AP.∵PE⊥AB,PF⊥AC,CH⊥AB,∴S△ABP=AB·PE,S△ACP=AC·PF,S△ABC=AB·CH.又∵S△ABP+S△ACP=S△ABC,∴AB·PE+AC·PF=AB·CH.∵AB=AC,∴PE+PF=CH.如图②,若P为BC延长线上的点,其他条件不变,PE,PF,CH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课时训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2.【答案】B[解析]∵在Rt△ABC中,∠BCA=90°,∠A=30°,CD⊥AB,∴2BD=BC,2BC=AB.∴AB=4BD.∴AD∶BD=3∶1.3.【答案】A4.【答案】A5.【答案】B[解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AP的长不能小于3.∵在△ABC中,∠C=90°,∠B=30°,AC=3,∴AB=6.∴AP的长不能大于6.6.【答案】D7.【答案】B8.【答案】B9.【答案】D[解析]有两个内角是60°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均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而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10.【答案】D[解析]∵∠BAC=72°,∠C=36°,∴∠ABC=72°.∴∠BAC=∠ABC.∴CA=CB.∴△ABC是等腰三角形.∵∠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DAB=∠CAD=36°.∴∠CAD=∠C.∴CD=AD,∴△ACD是等腰三角形.∵∠ADB=∠CAD+∠C=72°,∴∠ADB=∠B.∴AD=AB.∴△ADB是等腰三角形.二、填空题11.【答案】36[解析]过点B作BD⊥AC于点D.∵∠A=30°,AB=12,∴在Rt△ABD中,BD=AB=×12=6.∴S△ABC=AC·BD=×12×6=36.12.【答案】32[解析]由题意知,应分两种情况:(1)当腰长为6cm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cm,6cm,13cm,6+6<13,不能构成三角形;(2)当腰长为13cm时,三角形的三边长为6cm,13cm,13cm,能构成三角形,周长=2×13+6=32(cm).13.【答案】50[解析]∵AB=AC,E为BC的中点,∴∠BAE=∠EAD=20°.∴∠BAD=40°,又∵BD⊥AC,∴∠ABD=90°-∠BAD=90°-40°=50°.14.【答案】2[解析]过点P作PE⊥OB于点E.∵∠AOP=∠BOP,PD⊥OA,PE⊥OB,∴PE=PD.∵∠BOP=∠AOP=15°,∴∠AOB=30°.∵PC∥OA,∴∠BCP=∠AOB=30°.∴在Rt△PCE中,PE=PC=×4=2.∴PD=PE=2.故答案是2.15.【答案】28cm三、解答题16.【答案】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ACB=60°.∵DE∥AB,∴∠EDC=∠B=60°,∠DEC=∠A=60°.∵EF⊥DE,∴∠DEF=90°.∴∠F=90°-∠EDC=30°.∵∠ACB=∠EDC=∠DEC=60°,∴△EDC是等边三角形.∴DE=DC.∵∠DEF=90°,∠F=30°,∴DF=2DE=2DC.17.【答案】证明:∵∠ACB=90°,∴∠B+∠BAC=90°.∵CD⊥AB,∴∠CAD+∠ACD=90°.∴∠ACD=∠B.∵AE是∠BAC的平分线,∴∠CAE=∠EAB.∵∠EAB+∠B=∠CEF,∠CAE+∠ACD=∠CFE,∴∠CFE=∠CEF.∴CF=CE.∴△CEF是等腰三角形.18.【答案】解:(1)∵∠NBC=60°,∠NAC=30°,∴∠ACB=30°.∴AB=BC.∵AB=15×2=30(海里),∴BC=30海里,即从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为30海里.(2)过点C作CP⊥AB于点P,则线段CP的长为小船与灯塔C的最短距离.∵∠NBC=60°,∠BPC=90°,∴∠PCB=90°-60°=30°.∴PB=BC=15海里.∵15÷15=1(时),∴这条船继续向正北方向航行,在上午11时小船与灯塔C的距离最短.19.【答案】解:(1)证明:∵OB=OC,∴∠OBC=∠OCB.∵锐角三角形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BEC=∠CDB=90°.∵∠BEC+∠BCE+∠ABC=∠CDB+∠DBC+∠ACB=180°,∴180°-∠BEC-∠BCE=180°-∠CDB-∠DBC,∴∠ABC=∠AC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点O在∠BAC的平分线上.理由: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点F.在△AOB和△AOC中,∴△AOB≌△AOC(SSS),∴∠BAF=∠CAF,∴点O在∠BAC的平分线上.20.【答案】解:PE=PF+CH.证明如下:连接AP.∵PE⊥AB,PF⊥AC,CH⊥AB,∴S△ABP=AB·PE,S△ACP=AC·PF,S△ABC=AB·CH.∵S△ABP=S△ACP+S△ABC,∴AB·PE=AC·PF+AB·CH.∵AB=AC,∴PE=PF+CH.

第四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一)教学设计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本章总体设计介绍本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的继续,在“平等线的证明”一章中,我们给出了8条基本事实,并从其中的几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这些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探索的同时也经历过一些简单的推理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树立了初步的推理意识,从而为本章进一步严格证明三角形有关定理打下了基础.本章所证明的命题都和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主要包括: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和判定定理;4.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本章教学建议对于已有命题的证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探索、说理过程,从中获取严格证明的思路;对于新增命题,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索、证明过程,关注该命题与其他已有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整章的命题,注意关注将这些命题纳入一个命题系统,关注命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相关图形整体的认识。对于证明的方法,除了注重启发和回忆,还应注意关注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多样的证明方法,并在比较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过程中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归纳、类比等。作为初中阶段几何证明的最后阶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命题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证明表述过程,达成课程标准对证明表述的要求。1.等腰三角形(一)1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这些都为证明本节有关命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将进一步回顾和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并进一步利用这些定理、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定理,由于具备了上面所说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为此,本节可以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三、教学过程分析2学生课前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用);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证明这个推论,可以让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后面的其他证明做好准备。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由于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已知:如图,∠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DBCEF∴△ABC≌△DEF(ASA)。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AAABDC→BCD→B(C)D活动目的:通过折纸活动过程,获得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操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当然,可能部分学生得到的定理并不全面,在学生小组的交流中,通过同伴的互相补充,一般都可以得到所有性质定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的巡视,提醒学生思考多种证明思路,思考不同的辅助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三线合一”。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活动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两个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选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各小组的结果以及具体证明方法,给学生明晰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活动目的:和学生一起完成性质定理的证明,可以让学生自主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明晰证明过程,意图给学生明晰一定的规范,起到一种引领作用;活动2,则是前面命题的直接推论,力图让学生形成拓广命题的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4活动内容:学生自主完成P4第2题:如图(图略),在△ABD中,C是BD上的一点,且AC⊥BD,AC=BC=CD,(1)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2)求∠BAD的度数。活动目的:巩固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的应用,复习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用法。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让学生畅谈收获,包括具体结论以及其中的思想方法等。活动目的:形成及时总结语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学生能力。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感想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晰部分收获供学生共享,如:1、具体有关性质定理;2、通过折纸活动对获得的定理给予了严格的证明,为今后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3、体会了证明一个命题的严格的要求,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第六环节:布置作业P5习题1,2.四、教学反思本节关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回顾过程,关注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较好,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活动中,如何在学生活动与规范表达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具体各部分时间比例的分配可能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状况进行适度的调整。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教案等腰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二.导入新课1.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ABIBIC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这个结论由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4.[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AB三.随堂练习课本P51练习1、2、3.四.课时小结DC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五.课后作业课本P56习题12.31、3、4、题.等腰三角形(二)教学目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2.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1.思考: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0AB2.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例1]已知:在△ABC中,∠B=∠C(如图).求证:AB=AC.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在△BAD和△CAD中12,BC,ADAD,A12BDCAB=AC.∴△BAD≌△CAD(AAS).∴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4.[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求证:AB=AC.证明:∵AD∥BC,∴∠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B=∠C,∴AB=AC(等角对练习: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求证:证明:∵AD∥BC,∴∠ADB=∠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BD平分∠ABC,∴∠ABD=∠DBC,∴∠ABD=∠ADB,∴AB=AD(等角对等边).BCADBCA12ED等边).AB=AD.[例3]如图(1),标杆AB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距离相等的D、E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B、E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和CE要多长?ACMCDDB(1)EBN(2)E分析: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三.随堂练习课本P511、2、3.四.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在利用定理的过程中体会定理的重要性.在直观的探索和抽象的证明中发现和养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五.课后作业课本P56-572、4、5、9题.等腰三角形(练习课)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判定定理及的应用.2.能灵活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灵活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具准备:三角板、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要点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不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性质是: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二、例题例: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ABC=∠AED,点F是CD的中点.•求证:AF⊥CD.分析:要证明AF⊥CD,而点F是CD的中点,联想到这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于是连接AC、AD,证明AC=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结论.证明:连接AC、AD在△ABC和△AED中ABAE(已知)ABCAED(已知)BCED(已知)∴△ABC≌△AED(SAD)∴AC=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ACD中AF是CD边的中线(已知)ABECFD∴AF⊥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练习(一)、选择题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A.顶角的平分线B.底边上的高C.底边上的中线D.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4cm和9cm,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A.17cmB.22cmC.17cm或22cmD.18cm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A.40°B.50°C.60°D.30°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A.100°B.100°或40°C.40°D.80°5.如图1,C、E和B、D、F分别在∠GAH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若∠A=18°,则∠GEF的度数是()A.80°B.90°C.100°D.108°如图1答案:BDC1.D2.B3.A4.C5.B如图2(二)、填空题6.等腰△ABC的底角是60°,则顶角是________度.7.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是指___________.8.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n°,则两个底角的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是_________.9.如图2,△ABC中AB=AC,EB=BD=DC=CF,∠A=40°,则∠EDF•的度数是_____.10.△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1)∵AD平分∠B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D⊥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ABC中,∠A=65°,∠B=50°,则AB:BC=_________.12.已知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要使AD•∥BC,•则△ABC•的边一定满足________.13.△ABC中,∠C=∠B,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2cm,•且DE•∥BC,•则AD=________.答案:6.607.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8.(90+1n)°9.70°10.略11.112.AB=AC13.2cm14.30海里21AB,你知道∠ACB的度数是多少吗?由2(三)、解答题15.如图,CD是△ABC的中线,且CD=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请叙述出来与你的同伴交流.ADCBABDC17.如图,△ABC中BA=BC,点D是AB延长线上一点,DF⊥AC于F交BC于E,•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DBEA答案:FC15.∠ACB=90°.结论:若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6.连接BD,∵AB=AD,∴∠ABD=∠ADB.∵CB=CD,∴∠CBD=∠CDB.∴∠ABC=∠ADC17.证明∠D=∠BED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交流.二.导入新课1.探索等腰三角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你能给大家陈述一下理由吗?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你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或受到了何种启示?今天,我们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们在证明这个定理的过程中,还得出了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呢?[生]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证明这个结论.已知:如图,在△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BC=AC(等角对等边).又∵∠A=∠C,∴BC=AC(等角对等边).∴AB=BC=AC,即△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就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讲解P51例4三.随堂练习课本P54练习1、2.四.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自主探索、思考了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对这个结论的证明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定理非常重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五.课后作业课本课本P56-575、6、7、10题.ABC(二)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2.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发现与证明.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1.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2.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二.导入新课1.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摆出了如下两个三角形.AABD(1)CBD(2)C其中,图(1)是等边三角形,因为△ABD≌△ACD,所以AB=AC,又因为Rt△ABD中,∠BAD=60°,所以∠ABD=60°,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图(1)中,已经知道它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AC.•而∠ADB=90°,即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D=DC=所对的边BD是斜边AB的一半.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求证:BC=11BC.所以BD=AB,即在Rt△ABD中,∠BAD=30°,它221AB.AACBBCD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例5]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D、DE要多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ED与Rt△ACB以DE=DAECB中,由于∠A=30°,所DE=11AD,BC=AB,又由D是AB的中点,所以221AB.4[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2a,∠腰AB上的高.求:CD的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DC中,BDACABC=∠ACB=15°,CD是AC=2a,而∠DAC是△ABC的一个外角,•则∠DAC=15°×2=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三.随堂练习课本P56练习四.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推理证明了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这个定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五.课后作业课本P57-5811、12、13、14题.等边三角形(练习课)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理解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和性质.2.能灵活地运用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和性质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能灵活地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灵活地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一、复习知识要点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二、练习(一)、选择题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A.60°B.90°C.120°D.150°2.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AFDBEC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AD=2cm,则AB的长度是()A.2cmB.4cmC.8cmD.16cm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对△ADE的形状最准备的判断是()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D.不能确定形状答案:AE1D2BC(二)、填空题6.△ABC中,AB=AC,∠A=∠C,则∠B=_______.7.已知AD是等边△ABC的高,BE是AC边的中线,AD与BE交于点F,则∠AFE=______.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9.△ABC中,∠B=∠C=15°,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则CD•的长度是_______.答案:6.60°7.60°8.三;三边的垂直平分线9.1cm(三)、解答题10.已知D、E分别是等边△ABC中AB、AC上的点,且AE=BD,求BE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11.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求证:•BC=3AD.ABDC12.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①求证:△BCE≌△ACD;②求证:CF=CH;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AEFB13.如图,点E是等边△ABC内一点,且EA=EB,△ABC外一点D满足BD=AC,且BE平分∠DBC,求∠BDE的度数.(提示:连接CE)HCDADEB答案:10.60°或120°11.∵AB=AC,∠BAC=120°,∴∠B=∠C=30°,∴在Rt△ADC中CD=•2AD,•∵∠BAC=120°,∴∠BAD=120°-90°=30°,∴∠B=∠BAD,∴AD=BD,∴BC=3AD12.①∵∠ACB=∠DCE=60°,∴∠BCE=∠ACD.又∵BC=AC,CE=CD,∴△BCE≌△ACD;②证明△BCF≌△ACH;③△CFH是等边三角形.13.连接CE,先证明△BCE≌△ACE得到∠BCE=∠ACE=30°,再证明△BDE•≌△BCE得到∠BDE=∠BCE=30°C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设计理念】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学习目标】1、通过测量、剪、拼等活动发现、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学会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数的度数。3、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4、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生:量角器、剪刀、剪好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猜谜语。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同学们读一下(课件出示谜语)。师:打一几何图形。猜猜看!学生猜谜语。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谜底。师:真是三角形,同学们的反应真快!2、复习三角形的内容。其实,三角形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一种特别的平面图形。关于三角形,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指名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出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时,请这名学生到台上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角,并标出角。)3、引出课题。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可见你们平时学习很用功。知道吗?其实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而这三个角的度数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内角和,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二、探究新知1、讨论、交流验证知识的方法。师:那同学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呢?赶紧商量一下。(同桌交流)学生汇报:①用量的方法;②用拼的方法;③用折的方法...2、操作验证。师:同学们的点子还真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或说研究)等研究完了我们再交流,发现了什么,好吗?好,现在开始!3、学生汇报。师:如果你们已经完成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示意老师。老师有点迫不及待了,想赶紧分享一下你们研究的成果。谁先来说?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①用量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度量的结果,教师板书。(指两名学生汇报)教师白板演示测量方法,并计算和板书出结果。教师:同样是测量的方法,有的同学得了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指名学生说)师:可能我们测量的时候会有误差,但是同学们选择比较精确的测量工具,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还是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看来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②用拼的方法a、学生汇报拼的方法并上台演示。我这里也有一个钝角三角形,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c、展示学生作品。d、师课件展示。师:我们用量、拼得到了180度,还有什么方法?③用折的方法师:还想向同学们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课件演示)。师:刚才我们用量的方法、拼的方法和折的方法研究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得出什么结论了?教师根据学生板书:(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④数学文化师: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实,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用科学的数学方法见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就是帕斯卡(课件出示帕斯卡),他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在12岁时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律,17时写出了《圆锥截线论》19岁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三、巩固练习数学家发现了知识,今天我们也能够总结出知识。你们棒不棒?真厉害,接下来白老师要考考你们。眼睛看好啦!1、课件出示:我是小判官(对的打“√”错的“×”。)强调: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教师:为什么不是360°?学生回答。2、接下来我要奖励你们一个游戏:《帮角找朋友》3、求未知角的度数。师: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①课件出示第一个三角形,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教师:刚才,我们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②教师:如果一个都不知道,或只知道1个角,你能知道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吗?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a、我三边相等;b、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c、我有一个锐角是40°。教师:如果我们去求一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去观察三角形,找出它的特点,找出它给出的已知角的度数,然后再去计算三角形未知的内角的度数。四、拓展延伸师:看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难不倒你们了,我们来一个挑战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四边形)你知道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吗?指名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同学们,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算出它的内角和吗?接着让学生尝试求5边形和6边形的内角和。小结: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它的对角线,这样就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了N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N个180°五、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交流后总结: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根据这个规律知道可以用180°减去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同学们,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细心观察,大胆质疑,认真研究,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六、作业布置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的第1、3题。七、板书设计:(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2+∠3=180°度量剪拼折拼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二)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