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1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2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4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梳理文言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名人名言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一、读准字音故不为(wéi)苟(ɡ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ɡēnɡ)蹴尔(cù)不屑(xiè)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二、断句鱼

可得

也。断句方法一:看语气词(“也”句末语气词)断句方法二:看句式二、断句生

也。断句方法三:顶针(“所欲”“所恶”)断句方法一:看语气词(句首语气词“故”)鱼,我所欲

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

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想要语气词,表判断也都得到能够舍弃、放弃选取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道义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三、读懂文意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甚:超过;于:比甚于:超过…、比…更严重、更厉害所以讨厌,憎恨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同“避”,躲避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主谓之间取独可以用来连词,那么凡是求得生存什么假如、假使同“避”,躲避什么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什么(坏事)不可以做呢?由是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按照这种方法就有的人获得生命连词,表转折,却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本文指的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本文指的是“不义”)非

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

耳。不是只有都贤人这种心(本性)不丧失罢了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代词,代指前文的“是心”,这种心一箪食,一豆羹,

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呼

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没有、不就用作后缀连词,表修饰给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吆喝他过路的人,这里指过路的饥民踩踏连词,表修饰代词,代指前文“一箪食,一豆羹”万钟

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优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大小老婆的侍奉穷人(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华丽的住宅同“德”,感恩、感激同“辨”,辨别同“欤(yú)”,语气词(表推测)如果乡

为身死

而不受,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同“向”,先前、从前现在表转折,却为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优厚的俸禄),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优厚的俸禄),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意接受(优厚的俸禄),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接受它(优厚的俸禄)为了(礼义)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谓失其

本心。这种做法不是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这种做法停止主谓之间取独叫做、称作本性。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辟”同“避”,躲避。“辩”同“辨”,辨别。“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读“yú”。字词清单◆古今异义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类作物。◆一词多义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得动词,得到,获得动词,同“德”,感恩、感激动词,领会表推测出现能,可能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介词,为了动词,做同“欤”,语气词动词,给予同“举”,推举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至于负者歌于途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醉翁亭记》介词,比介词,对、对于介词,在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此之谓失其本心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之则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他结构助词,的连词,那么连词,就连词,如果主谓消独◆成语积累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三、找出观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要“舍生而取义”。第二课时: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论证方法一、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1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一、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1.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和义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类比比喻由具体到抽象易于理解且比较缜密一、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义”比生命更珍贵,为了“义”不苟活,不避患

正面论述反面论述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放弃追求“义”,人们会无所不为,卑鄙无耻得出结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贤者能舍生取义。一、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是心”,即这样的心,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的普适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将这一信条贯穿于人生实践始终。这句话既在内容上总结前面所说,又在结构上引出第2段,表明要保持这种本心使之勿丧,须注重平时内省、修养。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默读第2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

正面论述现身说法:孟子辞齐回邹

反面论述乞人也会为“义”而舍弃生命有的人在穷困危急关头可以舍身取义,但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补充资料: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补充资料:

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受,并且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孟子在此基础上向世人提出警告∶是亦不可以已乎?应该终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不要丧失自己的本心————即第1段中的“是心”(羞恶之心)。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①文天祥即将受刑,为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之时,他神态自若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②《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③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舍生而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第三课时: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一、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第一组

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改句: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一、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第二组∶原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改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原句中“弗得则死”强调了食物对于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人”,也仍能保持羞恶之心,不食嗟来之食,进一步论证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在造成羞辱的程度上有递进的趋势,从而突出了施舍者的颐指气使与盛气凌人,强化了不可规避的两难处境中对“舍生而取义”的坚守。“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这种对举的表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一、赏读,学习说理艺术1.对比研读,说说改句与原句的区别,把握本文论述风格。第三组:

原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改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善用排比,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铺陈排比不是简单重复,原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由物到人,“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由家人到外人,既表现不管因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取“不义",又加强了文本气势,突显作者义正严辞和理直气壮。同时,也使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于这些人“失其本心”的痛心与批判。一、赏读,学习说理艺术

孟子以“善辩”著称,他自己曾经万分感慨又不无得意地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