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法,既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诵读法现代诗歌教学《再别康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47-01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语文教学方法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诵读法在语文教学法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反而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一、诵读法是诗歌教学中最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诗》、《书》等,而教学这些经典的主要方法就是诵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直到熟读成诵,之后便开始逐字逐句地释义。可见,当时的诵读法重在记忆。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丰富,诵读法的内涵也有了新意。从字义表面来看,“诵”即背诵,是指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不看文本也能凭记忆说出所读过的文字。这既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读”即朗读,是指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调动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和协调学习内容。这既使学生更加理解文本,又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培养语感,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诵读法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2]。诗歌因其语言高度凝练,情感丰富,结构紧凑,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也正因其所具有的这些特点,诵读法便成为了诗歌教学中最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二、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现代诗歌出现较晚,大抵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在韵味、格律等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中、高考试题中涉及现代诗歌部分的考点也几乎没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忽视它。相反,既然它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本之中,就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通常,教学诗歌的程序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知人论世,介绍诗歌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创作风格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二)吟诵诗歌,通过多种诵读方式使学生读出诗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读出自己从诗歌中得出的感悟。 (三)捕捉意象,赏析诗歌的意境美,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品味语言和分析写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五)学以致用,仿写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难看出,(二)、(三)、(四)三个教学步骤都离不开诵读法,它几乎贯穿了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从读不懂”到“会鉴赏”再到“能创造”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三、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教学中的“诵读法”运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语文课本必修 1至必修5共有78篇课文,其中现代诗歌仅有 4篇,《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一首,可见这首诗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它诠释了我国诗人徐志摩即将离别母校(剑桥大学)时的殷殷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在施教过程中,应依据“三维目标”的设定,将诵读法贯穿始终。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所述:(一)点名读与评读。在介绍完徐志摩的生平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和《再别康桥》的创作意图之后,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诗歌文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是第一步。先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准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然后点名找学生试读,再由其他学生来评读,教师最后做总结。虽然现代诗歌不像古典诗歌那样在遣词造句上晦涩难懂,但是由于中国汉字里有些形近字、多音字、难读字等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词义又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较为复杂,所以我们教授任何一篇课文时都应强调字、词的教学。通过点名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即《再别康桥》是徐志摩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来表达他对母校的殷殷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可以从读中找出学生在字、词学习上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通过评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点评中掌握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即《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要将离别之情融入其中,读起来时节奏要缓要慢。(二)齐读。在点名读和评读过后,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如何读这首诗歌有了一致的认同,接下来可以在音乐的配合下齐读《再别康桥》。齐读需要整个班级学生的共同参与,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字音词意,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深入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三)范读与跟读。范读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可以是网络上搜集到的音频或视频,选择哪种范读主体要视具体的教学环境而言。但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才是最佳的选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还处在求学阶段的学生们,对教师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教师在范读《再别康桥》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练习,力求还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巧妙地结合朗诵的技巧,注意语调、停顿、重音等细节。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其情绪就会感染到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跟着模仿,小声跟读,继而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感受就会更深。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之后,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温柔的、轻缓的、凄美的,更加烘托出诗人对母校的殷殷挚爱、依依惜别之情。(四)背读。通过点名读、评读、齐读、范读和跟读等环节对《再别康桥》诗歌文本的熟悉之后,再稍加分析,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背诵的程度。背读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并且分享自己读诗的心得体会。分享心得体会的过程就是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读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背读的帮助下理解诗歌的过程。《再别康桥》这首诗一共有 7个小节,几乎每一个小节都是一首小诗,都可以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用词、意象、情感等方面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经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找出了诗歌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青荇、清潭、虹、梦、笙箫等,体会诗人即将离别的复杂感情,有不舍、喜爱、向往、陶醉、高亢、失落、无奈、忧伤、眷恋等。整首诗,一开始营造出那种“轻轻的”作别的宁静、柔缓的氛围,再到对康桥美丽风景的描绘,尽显喜爱和眷恋之情,再到放歌陶醉,情感上达到高潮,忽而又要无奈地面对现实,不得不离开,最后在沉默和悄悄中安然离去,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曲子,扣人心弦。如此情景交融,构成了诗歌的深邃意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背读,学生脑海里就会闪现出清晰的画面和情感脉络,何愁不能迅速而准确地背出诗来。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法,并且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让诵读法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