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约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约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约分数的大小。计算简约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日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约分数的大小,能娴熟计算简约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同学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是()个,是()个。

米是()个米。

4、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同学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5、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约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同学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补充

用分数表示下面涂色部分。

2、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辨别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2、能用精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辨别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用精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具预备:

教学挂图、版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们农村吗?农村什么样?现在的农村修起了马路,盖起了楼房,还开发了旅游项目,今日,老师想带大家去农村看看,感受一下农村的新气象,好吗?〔板书:走进新农村〕

二、质疑新知

〔一〕活动1

我们首先来到凤凰村〔引导看课本52页情境图〕观测一下凤凰村有哪些景点?小组沟通。

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沟通。〔同学沟通走的几种方法〕

你知道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

小结:风景区所在方向在牡丹亭的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

〔二〕活动2

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假如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与你的同位相互沟通一下〕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大家认真观测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同学独自完成〕

我发觉同学们都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径。

小组活动。

三、巩固与应用

1、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

〔引导同学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学校内各个方向有些什么?

3、集体活动:找伙伴

四、课外延伸

向同学或家长介绍一下你的家的位置,或四周的一些地点。

板书设计:

走进新农村——位置

西北东北

西东

西南东南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班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受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进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同学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预备:

老师预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同学预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班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老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全体同学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慧!今日,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情愿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老师留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认真观测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觉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老师留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耀出〕。

2、观测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测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板书:顶点边〔直直的线〕}〔尖〕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详细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同学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控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依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敏捷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娴熟程度。

教学重点:

敏捷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同学留出回忆的时间。

〔2〕指名同学回答,老师依据同学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0÷3

〔2〕说一说,46÷2的含义,0÷3应当怎样理解?

提问: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数除0呢?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33页的内容。

〔1〕自主解答这3道题。

〔2〕逐题订正。

〔3〕请同学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质疑。再解答这三道题时,你运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225÷5的计算过程。

〔5〕指名同学回答或组内沟通。

2、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1题。

〔1〕思索:如何判断商的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留意什么?

〔2〕按要求先计算,再填空。

〔3〕同学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状况,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指名同学回答。

3、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2题。

〔1〕讲清题意。

〔2〕说一说,每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它们的运算顺次各是什么。

〔3〕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同学板演。

〔4〕订正时,请同学说出672÷〔2×3〕和〔601-246〕÷5的运算顺次。

〔5〕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维训练

教材第34页练习七的第5题。

〔1〕出示题,理解题意。

〔2〕查找相关信息。

〔3〕合理解答。

〔4〕沟通解题思路。

〔5〕质疑反馈。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依据物体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沟通;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约的换算;会进行简约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技能。

3、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加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在详细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究竟谁比较重,你能想个方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争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同学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觉蜜枣比较重,但它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同学活动,沟通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究竟“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同学观测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解并描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假如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假如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同学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掌控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同学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育同学口算的技能。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敏捷多样

教具预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备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同学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倾听同学的思索过程,揭示今日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老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同学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沟通算法的活动,老师巡察了解状况。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同学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沟通各自的发觉,老师巡察了解状况。

组织同学沟通汇报,只要同学说的有道理,就要予以确定并表扬和鼓舞。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索“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沟通。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由于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470÷8178÷6

83÷9360÷5410÷7

〔1〕同学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索过程。

老师巡察,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2〕集体订正,表达估算过程。

3、估算。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请同学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爱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

297÷4469÷8194÷6

用自己喜爱的方法估算,径直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61224〔〕

〔2〕128643216〔〕

〔3〕8241236185427〔〕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同学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约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同学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控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育迁移类推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初步掌控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约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同学动脑思索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同学经受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同学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育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计算方法的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预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95里面有〔〕个十〔〕个一。

84里面有〔〕个十〔〕个一。

73里面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同学观测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争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沟通。

?小棒可以演示。

?争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同学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同学仿照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同学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老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究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索: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留意区分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同学试做前两题,再让同学独立完成后两题。留意笔算留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分。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同学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5-36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控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预备:5捆零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P35复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42÷2

〔2〕这道题口算时怎样想?

〔3〕试用笔算来计算。

〔4〕小结

2.教学例2

〔1〕出例如2

〔2〕同学试算。

〔3〕集体订正。

〔4〕通过这个例子,谁能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假如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5〕结合例2边整理计算过程边说明: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假如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留意余数需要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4.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同学自己做,老师巡察,发觉问题,予以订正。

订正时,可以让同学说一说竖式的写法.

2.第2题,也让同学自己做,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订正时,留意强调每除一次假如有余数应当怎么办.

3.第3题,先让同学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最末订正.

四、小结

老师与同学一起总结一下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同学通过探究、讨论,掌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那么,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同学的计算技能.

教具预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指明用竖式计算56÷4、56÷7

计算完成后,让同学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28÷4,老师: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觉了什么?

老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例3、例4

1.教学例3:128÷4二

(1)小组争论完成例3.

(2)全班沟通。

(3)老师小结:在计算128÷4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得2,要写在个位上.

2.教学例4.

让同学独立完成例4.

同学进行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的过程中留意了哪些方面,与例3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余数需要比除数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总结法那么

小组争论,讨论、总结法那么.

四、巩固与反思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1、2题

2.改错:说出错误缘由

六、作业

练习十的3、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的:1.使同学掌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那么,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同学的计算技能.

教具预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那么是怎样的?

二、看题讲除式后,全班竖式计算结果:

1.3除81商是多少?

2.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几?

3.被除数是576,除数是6,商是多少?

三、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26÷347÷625÷346÷627÷554÷7

2.依据一位数除法口算求商练习表,由同位两个同学相互出题讲商。

四、应用题训练:P41〔10〕

五、分组夺红旗。P40〔5〕

六、竖式计算:P41〔8〕

七、P41〔11〕看题分步列式。

〔1〕同学家到校的路程。80×7=560〔米〕

〔2〕小丽用的时间。7+1=8〔分〕

〔3〕小丽每分走的米数。560÷8=70〔米〕

八、作业:P41〔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5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教学目的:1.让同学通过探究、沟通掌控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那么,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同学的计算技能.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育同学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预备:多媒体(可口述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编题

老师:爱好小组买了一些器材.(出示课件)音乐小组买了7架电子琴共6475元;航模小组买了2个航空模型共368元;摄影小组买了5部照相机用了6475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同学回答,老师板书:求每架电子琴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7

求每个模型的价格的算式是:368÷2

求每部照相机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二、运用法那么,探究学习

1.同学独立进行计算.

2.小组争论:在计算一道除法题之前,怎样看出商有几位数?

3.同学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老师依据同学的汇报总结规律: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同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456千克苹果,装在8个筐里,算算每筐多少千克?

3.你能像老师这样给大家出道题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让同学掌控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那么,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同学的计算技能.

教具预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口算:900÷326÷238÷7

二、练习设计

1.口算下面各题:P43〔3〕

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P43〔4〕

3.分组练习题:P43〔5〕

4.脱式计算:P44〔9〕

5.应用题练习:P44〔8〕〔10〕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44〔7〕

7.选做题:P44〔11〕〔12〕

三、作业:1.复习P42-442.P43〔6〕

,新人教三班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标签:三班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班级数学下册教案,数学新人教三班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1.通过观测、比较使同学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同学积极思维。

教具预备: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测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以下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通过做题你能发觉什么?同学汇报发觉的问题.

老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仔细观测,我们发觉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例如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2.老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

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例如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觉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可能涌现的状况.

(3)同学观测、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5)老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

2.算算对不对.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得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

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49-50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目的:1.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并初步理解其道理.

2.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控其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育同学的自主探究意识,能在观测、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觉和认识规律.

教具预备: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1.口算

30+20**-3020×560÷30+5

12-00×23×00×59×0

2.笔算

484÷4498÷6804÷3408÷2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究

1.学习例9:408÷2

(1)同学独立试做,汇报完成状况。

(2)引导同学观测各种做法,开展争论发表个人看法。

2.学习例80÷2=?

(1)组织同学争论,计算题目得数,并说出理由。

(2)同学间沟通质疑,得出结论:0÷2=0

(3)出示口算:0÷30÷50÷9

(4)引导同学观测以上几个算式及结果,提出问题:你发觉了什么规律?组织同学汇报发觉的规律。

(5)老师理论升华:0除以任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同学比较娴熟地进行一些简约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心,形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约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同学先估量,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同学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再让同学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同学依据生活阅历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同学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改变状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同学计算经过的时间。假如部分同学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老师予以适当的援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同学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奇妙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留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测、体验等活动.使同学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同学们并不生疏,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同学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简单用详细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着重联系生活,唤醒同学的生活阅历,着重给足同学观测、发觉、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着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控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同学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测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同学边观测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同学认真观测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觉?

③同学汇报,老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觉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觉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同学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到底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同学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同学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吗?

板书设计: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控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详细情境,在争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并掌控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详细情境,在争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技能。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立刻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认真观测并说出图意。

2、谁能依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争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独立解决,全

班沟通〕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当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同学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控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同学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须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同学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须要性。

重点难点:

同学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须要性。

教学预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援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同学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同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老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沟通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索: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同学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3、全班沟通汇报。

得出: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同学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同学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同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同学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沟通展示同学测量的结果,启发同学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学校生体会到:由于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同学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须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同学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同学先独立完成,再沟通。

假如同学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同学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同学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同学直观看图,先估量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假如同学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同学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示同学留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精确。

四、课堂总结

今日,大家亲自测量了许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留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精确。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控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沟通争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育创新意识,进展数学思索及合作沟通的技能。

3、培育同学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敏捷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预备:

挂图、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还学习了周长的概念。幻灯展示: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P1今日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P2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读一读:学习目标P3。

〔1〕进一步让同学们掌控周长的计算。

〔2〕通过观测,动手操作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阅历的同时进展空间观念,用平移的方法巧算周长。

〔3〕开拓思维,计算周长。同学操作,汇报沟通。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量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想。同学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沟通算法。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预备怎么算?

提示:这两个图形不是规章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进行如下转化。

转化后,周长变了吗?〔PPT动画演示:这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指名汇报,老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说一说你有什么发觉?

〔3〕同学完成计算过程。

3、画一画。

一个不规章的跑道,如下列图〔PPT展示〕

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你是怎样想的?告知大家。

三、练习小结。

1、完成PPT中的两个趣味题

2、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

三班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测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育观测、操作和空间想像技能。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进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从正面、右面、上面观测到的立体图形的外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别从正面、右面、上面观测到的立体图形的外形。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立体图形。今日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究站在最正确位置观测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认真观测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老师任指几个面,让同学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正确的角度观测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测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外形。〔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测一个立体图形,所观测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依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预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立刻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特别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楚又简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