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言文阅读:史记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元祐八年五月)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敦逸四状言苏辙,庆基三状言苏轼,谓轼昔为中书舍人,所行制词,指斥先帝,而辙相与表里以紊朝政。三省同进呈,吕大防奏曰:“敦逸、庆基言轼制词谤毁先帝,臣窃观先帝圣意,本欲富国强兵以鞭挞四裔,而一时群臣将顺太过,故事或失当。及太皇太后与皇帝临御,因民所欲,随时救改,盖事理当然耳。汉武帝好用兵,重敛伤民,昭帝嗣位,博采众议,多行寝罢;未有以为谤毁先帝者也。至如本朝真宗即位,弛放逋欠以厚民财;仁宗即位,罢修宫观以息民力;亦未闻当时士大夫有以为毁谤先帝者。自元祐以来,言事官有所弹击,多以谤毁先帝为辞,非惟中伤善类,兼欲摇动朝廷,意极不善。若不禁止,久将为患。”苏辙因奏曰:“臣昨取兄轼所撰吕惠卿制观之,其言及先帝者,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太皇太后曰:“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于是斥敦逸、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以札子自辨:“臣区区之忠,盖自谓无负矣。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臣恐阴中之害,渐不可长,非独为臣言也。”太皇太后令辙谕曰:“缘近来众人正相捃拾,且须省事。”轼曰:“昔东汉孔融,才疏意广,是以遭路粹之冤;西晋嵇康,才多识寡,是以遇钟会之祸。臣人无二子之长而兼有古人之短,若非陛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B.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C.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D.有曰/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兄轼岂谤毁先帝者邪/臣闻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书舍人,别称紫微舍人,为撰拟诰敕之专官。《红楼梦》中薛家祖上曾任此职务。B.嗣位,继承君位,与“受禅”“践祚”含义相同,封建时代的帝位大多由嫡长子继承。C.言事官,即谏官。宋代设置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司马光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D.区区,诚恳深切之意,与李密《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含义相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敦逸、黄庆基多次弹劾苏辙、苏轼,认为苏轼在做中书舍人时,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对先帝的不敬之词,并且与苏辙内外勾结,紊乱朝政。B.吕大防认为,先帝施政或有不当之处,同时他还指出,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官借谤毁先帝的说辞来弹劾官员的做法会危害朝廷,需加以制止。C.苏辙拿出了苏轼所撰写诏书中的原话来分析,说明苏轼并没有毁谤先帝的意思;而太皇太后给苏辙的谕令,则暗含了她支持苏轼、苏辙的立场。D.苏轼只是担心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会形成不良的风气,要坚决制止,以防其滋长,他并非为自己辩解;同时他也感激皇上能够秉公义、怀仁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庆基乃反指以为诽谤,不亦矫诬之甚乎!(2)则臣已下从二子游久矣,岂复有今日哉?5.文章写吕大防提及先帝反思永乐之败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于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怒上言:“正统以来每日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守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召大学士刘健等议日讲事,上曰:“讲书须推明圣贤之旨,直言无讳。且先生辈与翰林诸官,是辅导之职,皆所当言。”健对曰:“臣等若不敢言,则其余百官无复敢言者矣。”上曰:“然。”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宴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B.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C.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D.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冢宰,在周朝时是六卿之首,亦称太宰,后来冢宰也是吏部尚书的代称。B.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有时只用一牛也可称太牢。C.经筵,指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讲席,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D.顾命,指帝王临终遗命。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称为“顾命大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经退休的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选拔官吏上很有作为。他在任时私下求官的路子断绝。B.明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知道马文升的名声,登基后让他做左都御史,马文升感恩知遇,知无不言。他对教坊的亵渎之语严加斥责。C.刘大夏向皇帝解释年老请辞兵部尚书时提到“民穷财尽”,皇帝耿耿于怀,再次提到此话题,刘大夏借机进谏朝廷征敛过多,皇帝当即停止。D.明孝宗在位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直言,采纳他们的建议,励精图治。刘健等大臣也敢言能谏,君臣意愿相合,关系融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2)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狄青既戮陈曙,乃案军不动,更令调十日粮,众莫测。贼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翼日,遂进军,青将前阵,孙沔将次阵,余靖将后阵,以一昼夜绝昆关。时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宴将佐,次夜宴从军官,三夜享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青忽称疾,暂起入内;久之,又谕沔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劝劳坐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三鼓已夺昆关矣”。初,贼谍知青宴乐,不为备。是夜,大风雨,青既度关,喜曰:“贼不知守此,无能为矣。彼谓夜半风雨,吾不敢来也。”遂出归仁铺为阵。戊午,贼悉其众列三锐阵以拒官军,执大盾、标枪,衣绛衣,望之如火。及战,前军稍却,右将开封孙节死之。贼气锐甚,沔等惧失色。青起,自执白旗麾蕃落①骑兵,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侬智高复趋邕州。追奔五十里,捕斩二千二百级,其党黄师宓、侬建中、智忠并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禽五百馀人。智高夜纵火烧城遁,由合江入大理国。迟明,青按兵入城,获金帛巨万,杂畜数千,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枭师宓等首于邕州城下,得尸五千三百四十一,筑京观②城北隅。时有贼尸衣金龙衣,众以为智高已死,欲具奏,青曰:“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始至邕州,会瘴雾昏塞,或谓贼毒水下流,士卒饮者多死,青甚忧之。一夕,有泉涌寨下,汲之甘,众遂以济。智高自起至平,几一年,暴践一方,如行无人之境,吏民不胜其毒。先是谣言“农家种,籴③家收”,已而智高为青所破,果如其谣。(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注】①蕃落:外族部落。②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③籴(dí):买(进)粮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B.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C.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D.张左右翼/出贼后交击/左者右/右者左/已而/左者复左/右者复右/贼众不知/所为大败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元节,指农历正月十五,因古人称正月为元月,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B.主席,有主持筵席的意思,也用来称呼主持筵席者,文中狄青曾令孙沔主持第二夜的宴会。C.三鼓,又称三更,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专用词,相当于现在夜里二十三时到次日凌晨一时。D.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曾经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有汴梁、汴京、东京、临安等别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青灭掉陈曙以后按兵不动,下令征调粮草,让众人感到迷惑,敌军侦探不知道狄青的计谋,回去汇报宋军不会立即进军。B.侬智高因轻敌而未加戒备,认为狄青会借晚上风雨大作之时大摆宴席,不会前来攻打,但狄青出其不意,趁机夺取了昆关。C.侬智高见昆关已经失守,于是倾巢出动,布阵迎战。面对军容盛大、气势如火的敌军,宋军稍稍退却,右将孙节力战而死。D.狄青在追击侬智高的途中,生擒以及捕斩的敌军有成百上千人,但刚到邕州就面临饮水难题,所幸发现甘泉,困难得以解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2)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14.文中记载的民谣“农家种,籴家收”的意思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又,王师在路五十馀日,前驱未至,声息久闻,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而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馀级,安乃退。遂掠汉东,拥七千馀户迁于幽、冀。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B.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C.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D.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皇帝的命令文书称诏书。汉以后,凡朝廷有大政事、大典礼,布告臣民者,概称诏书。诏书也称诏策、诏令、诏旨。B.羯,即羯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C.晋,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晋为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陶侃属于西晋时期。D.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晋代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谟认为,用精锐部队攻打寿阳这样坚固的小城,即使取得胜利也并不值得,如果失败则损失惨重,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B.陶侃认为,邾城外部与各夷族接壤,如果分兵戍守,夷人一定会领兵前来侵犯,导致祸乱,况且占据邾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C.庾亮派人戍守邾城,遭到后赵反制,后赵一面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一面进攻邾城,庾亮没有及时派兵增援,邾城终被攻下。D.后赵大都督夔安先后进犯胡亭、江夏、石城、汉东,一路势如破竹,晋将投降,夔安最终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2)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19.选文中蔡谟和陶侃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继迁①死,德明嗣立,曹玮上言:“国危子弱,愿假精兵擒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此一时也,固宋室兴替之大机;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云德致,拒玮之谋,降诏招抚。悲夫!宋之自折入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诚假以精兵,推心授钺,四州斗绝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玮心目间,亦在天下后世心目间也。德明知其不敌,且敛手归朝,而听我之建置西陲,以掣契丹之右臂;百年逋寇,平以一朝,威震贺兰而声驰朔漠。固将曰:今之中国,非昔之中国也。耶律隆绪其敢轻举以向澶州胁盟要赂乎?善用兵者,欲其攻瑕也,而又不欲攻其已瑕者也。舍瑕而攻坚,则挫于坚,而瑕者亦玩。怯于坚而攻其已瑕,则胜之不足为武,而坚者谅其无能。夫唯处于瑕不瑕之间,而乘瑕以破其坚,则足以震勍寇之心,而制之以气。李继迁之强狡,固契丹之所惮也。而暴死之顷,弱子抚不辑之众,人心离而无为之效死,以为坚而有瑕可攻,以为瑕而人知其坚,不知其瑕。则功一就,而震叠迄于遐荒,其必然之势矣。且不但此也。宋之所以召侮于契丹者,气先苶也。昔之收巴蜀、入两粤、下江南,皆以众凌寡,乘其瓦解而坐获之。一试之白草荒原、控骑鸣镝之地,边声一起,而气已先夺。夫河西亦塞外矣,引置之凶危之地,而捷报以可就之功,则将视朔漠之骄子,亦犹是可走可䤋之虏,气已先增十倍;而又得李氏数世之积,以使趋利而争进。且以士为吾士,人为吾人,士马为吾士马,使若玮者抚而用之,渡一苇以向云中,则幽、燕在其股掌,南取甘、凉,内撤延、环之守,关中固而汴、雒得西面之屏藩。何至澶州之警一闻,盈廷项缩,遽欲走金陵,走巴、蜀,为他日海门窜死嚆矢哉?玮谋不行,德明之诏命一颁,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况德明不翦,延及元昊,蕞尔小丑,亢为敌国,兵衄将死,趣奉金缯,祸迄于亡而不已。一机之失,追救末繇。呜呼!谋国如斯,孰谓宋有人邪?(节选自王夫之②《宋论》)[注]①李继迁:本姓拓跋氏,出身党项族平夏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②王夫之:1619年—1692年,明清之际思想家。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之自折入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B.宋之自折入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C.宋之自折入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D.宋之自折入于西北犬羊/为千古憾/虽有虎臣/其将如之何哉/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立,继承君位,古代继承君位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B.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与“持节”相同,表示授以兵权。C.嚆矢,响箭,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文中用来比喻事物的开端。D.金缯,黄金和丝织品,文中指北宋向西夏请和缴纳的金银财物。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夫之大胆假想,如果北宋讨伐李德明,那么他便会束手归降,西部安定有利于对契丹的进攻形成牵制,也就不会有后来耻辱的澶渊之盟。B.王夫之认为,善于用兵的人,希望攻击敌人的薄弱处,李继迁死后,西夏看上去十分坚固而实际上有薄弱之处可攻,早已不堪一击。C.北宋能够攻占巴蜀、两粤和江南之地却被契丹人侮辱,如此成败异变,“气”的盛大和“气”的沮丧是其中重要的原因。D.本文以史为鉴,不仅写出了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些方面与《阿房宫赋》《六国论》有相同之处。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危子弱,愿假精兵擒德明送阙下,复河西为郡县。(2)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24.在王夫之看来,北宋为什么日趋衰弱,渐至灭亡?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上朝罢,从容谓刘基、章溢曰:“朕起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夫丧乱之民思治安,犹饥渴之望饮食。若更驱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之以鸩,民何赖焉!"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上与儒臣论学术,陶安对曰:“正道之不明,邪说害之也。”上曰:“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北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折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已。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甲申,诏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谕中书省臣曰:“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其遣周铸等往诸府县核实田亩,以定赋税,此外无令有所妄扰。”上谓刘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上曰:“不施实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基顿首曰:“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B.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C.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D.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夫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九拜之一;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B.诸侯,指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后来也用来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中取前者义。C.陛辞,“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陛辞”由此引申为朝官去宫殿面见皇帝后辞官,本文即为此义。D.谕,作为诏书的一种,其灵活性较大,可以不是正规的文书,而是皇帝口头指示或手书便条。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能理解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渴求,如用法令来驱役百姓,就如同用药疗疾时加入毒酒会使百姓失去依靠。B.太祖将仁义道德当作治国的根本,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所以并不认可贾谊的观点。C.太祖为了宽赋养民,派遣周铸等人前往浙西核实田亩,以制定合理的赋税标准,此外不能随意影响百姓生活。D.太祖认为宽待百姓应该让百姓富裕起来,尽量少役使百姓;官府要节用度,明教化,禁贪暴,百姓才能安心生活。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2)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29.太祖用“初飞之鸟”“新植之木”的譬喻来说明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平兴国①六年九月壬寅,以左拾遗、直史馆田锡为河北南路转运副使,因入辞,直进封事,言军国要机者三,朝廷大体者四,即赐诏书,因赐钱五十万。或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且天植其性,岂一赏可夺耶?”至河北,复驿书言边事。锡好直言,上或时不能堪,锡从容奏曰:“陛下日往月来,养成圣性。”上悦,益重焉。八月癸亥,开宝寺浮屠工毕,巨丽精巧,锡尝上疏谏,其言切直者则曰:“众以谓金碧荧煌,臣以谓涂膏衅血。”上亦不怒。上他日谓宰相吕端曰:“群臣奏对,惟田锡、康戬陈词不繁,指事尤切。”咸平②五年,田锡权干当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此乃给事中之职,故事隶枢密院。后三日,锡奏请访宰相、枢密以决胜千里之筹。锡再掌银台,每览天下章疏,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诤臣之体”。六年十二月辛未,田锡卒。锡耿介寡合,严恭好礼,居公廷必危坐终日,未尝有懈容。慕魏征、李绛之为人,及居谏署,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尝曰:“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悉取焚之。临终,自作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居安思危,居理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天何夺之速耶?婴疾以来,朕日遣太医诊疗,卒不能起。尽心匪懈,终始如一,若此谏官,诚不易得。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不顾其身,惟国家是忧,孰肯如此?朕每览其章,必特召与语,以奖激之。锡尝虑奏疏不得速达,遂令每季具所上事目及月日以闻,而所修二书,竟弗克就,深可悯也。”优诏赠工部侍郎,赙赗加等,命有司录其事,布告天下。(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奖用贤臣》,有删节)[注]①太平兴国:宋太宗的年号。②咸平:宋真宗的年号。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B.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C.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D.吾立朝以来/封疏五十二/奏皆谏/臣任职之常也/言苟获从吾幸大矣/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耶/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宋朝行政区域名,与“烽火扬州路”的“路”意义相同,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省。B.驿书,指经过驿站递送的文书。驿,古时传递公文的人在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C.从容,委婉得体之意,《屈原列传》中“皆祖屈原从容辞令”的“从容”亦为此意。D.银台,指银台司,因司署设在银台门内得名,隶属枢密院,负责户籍、财政等事务。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锡因对军国要事献言献策得到皇帝褒奖,有人劝他要远离谗言和妒忌,但他仍坚持己见,继续进言。B.开宝寺佛塔建成以后,众人都称赞佛塔建得金碧辉煌,惟独田锡直言不讳,指出这是在榨取民脂民膏。C.田锡非常仰慕魏征、李绛的为人,等到他担任谏官以后,接连呈上了八道奏疏,直指当时朝政的得失。D.田锡担忧自己的奏章不能按时送达,就让人每季都详细地列出要上奏的事项和时间,并报告给皇上。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奏对,惟田锡、康戬陈词不繁,指事尤切。(2)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34.为政者应如何对待贤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琅年少,号知兵,恃才而倔。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①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康熙四年,挂靖海将军印,疏请攻台,未许。七年,复疏曰:“郑经②窜逃台湾,负隅恃固。去岁朝廷请官招抚,未见实意归诚。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鱼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塞外风土为比也。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即边防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且郑成功之子有十,若有一二机智才能,结连外岛、土番,羽翼复张,终为后患。我边海水师虽布设周密,仅能自守;若出海征剿,实亦无几。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毋论时日,风信可渡,立即长驱。”诏琅入京,询方略,下部议,竟循于招抚,寝其奏,乃裁水师提督,授内大臣,尽焚战船,示无南顾之意。二十年,大学士李光地奏言:“经死,克塽③幼,诸部争权,攻之必克。”因言琅习海,可专任。授福建水师提督,简练舟楫,筹出师。二十二年六月望间,琅自督精兵二万。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日令蓝理、曾诚等七船,突入郑阵,焚杀过当,溅血声喧。时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急流分散。郑师复合,两翼齐攻。琅望蓝理之船,度其不能强出。自将坐船,突围赴援。理伤炮,还,琅亦集矢于目,竟夜收八罩④。十八日,以甲裳裹首。集诸将,申军令,取虎井屿。二十二日,誓师,两军大战,水为之赤。总兵朱天贵战死。自辰至于日中,未有胜负。琅策励诸将,奋勇争先。郑将林升、邱辉等皆没,焚毁大小战舰几二百艘,军万余人。澎湖既破,克塽遂降。捷书至阙,上大喜,解御袍赐之,封琅靖海侯,世袭罔替。三十五年薨于位,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节选自《台湾通史·施琅列传》,有删改)【注】①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②郑经:郑成功长子。③克塽:郑经次子。④八罩:八罩岛,位于澎湖列岛南部。3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B.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C.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D.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泛指中原地区,与“莅中国而抚四夷”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之意相同。B.提督,武官名,此处为清代提督军务总兵官的简称,沿江海地区常设水师提督。C.日中,又称日正、中午,指11时至13时之间,也就是十二时辰中的“午时”。D.御袍,指古代皇帝所穿的锦袍。“赐御袍”是皇帝对臣子昭示恩宠的一种手段。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上疏攻台未许后,施琅于康熙七年再次上疏,从郑经并非实意归诚、台湾资源丰富、利于增加赋税等多方面陈述了攻台理由。B.在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下,朝廷最终同意了攻台之策,因施琅熟悉海战授其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负责选拔训练舟船及谋划征讨等事宜。C.六月十五日,因南潮涌起,蓝理等突击进入郑氏军阵的船只被急流冲散,受到郑氏军队夹攻,施琅便自己带领战船,突围前去援助。D.二十二日一战异常激烈,双方损伤巨大,在施琅鼓励下,军队攻破澎湖,克塽投降。皇上赏赐施琅御袍并封靖海侯,世袭次数无限。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2)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39.施琅第二次上疏攻台理由充分,为何清廷却裁撤了他的水师提督之职,改授其为内大臣,并焚烧了所有战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重荣,太原祁人。重荣以父任为列校,与兄重盈皆以毅武冠军,擢河中牙将,主伺察。时军士干夜禁,捕而鞭之。士还,诉于中尉杨玄实,玄实怒,执重荣让曰:“天子爪士,而藩校辱之!”答曰:“夜半执者奸盗,孰知天子爪士?”具言其状。玄实叹曰:“非尔明辨,孰由知之?”更诿于府,擢右署。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贼调取横数,使者至百辈,吏不堪命。重荣胁说都曰:“我所诡谋纾难,以外援未至。今贼裒①责日急,又收吾兵以困我,则亡无日矣。请绝桥,婴城自守,不然,变生何以制之?”都曰:“愿以节假公。”遂奔行在。重荣乃悉驱出贼使斩之,因大掠居人以悦其下。贼使健将朱温以舟师下冯翊,黄邺率众自华阴合攻重荣。重荣感励士众,大战,败之,贼弃粮仗四十余艘。会忠武监军杨复光率陈、蔡兵万人屯武功,重荣与连和,击贼将李详于华州,执以徇。贼使尚让来攻,而朱温将劲兵居前,败重荣兵于西关门,于是出兵夏阳,掠河中漕米数十艘。重荣选兵三万攻温,温惧,悉凿舟沉于河,遂举同州降。巢丧二州,怒甚,自将精兵数万壁梁田。重荣军华阴,复光军渭北,掎角攻之,贼大败,执其将赵璋,巢中流矢走。重荣兵亦死耗相当。惧巢复振,忧之,与复光计,复光曰:“我世与李克用共忧患,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乃遣使者约连和。克用使陈景斯总兵自岚、石赴河中,亲率师从之,遂平巢,复京师。以功封琅邪郡王,累加检校太傅。然重荣性悍酷,多杀戮,少纵舍。尝辱部将常行儒,行儒怨之。光启三年,引兵夜攻府,重荣亡出外,诘旦杀之,推立重盈。(摘编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二》)注:①裒:聚集。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B.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C.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D.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伺察,古代有侦视、观察之意,也有观测之意。文中意思是侦视。B.爪士,爪牙之士,指卫士或禁卫军将士,文中意思指戍边将士。C.行在,古代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则泛指帝王巡幸所居之地。D.检校:晋时为职官名,隋唐时其官位高于正官,属非正式官衔。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重荣在任河中府牙将时,敢于将违反夜禁的禁军军士逮捕处罚,并向禁军首领杨玄实陈述实情,获得杨玄实的赞赏。B.王重荣曾被迫追随节度使李都投降黄巢,但其忠于大唐的节操志向不改,在其劝说感动下,李都将黄巢使者赶出杀死。C.王重荣曾打败黄巢健将朱温与黄邺的联军,在华州生擒李详,迫使朱温投降,后与杨复光两面夹击黄巢,黄巢中箭逃走。D.王重荣在劝说李都反叛黄巢、联合杨复光平定黄巢等关键事件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但也有一些难被属下容忍的缺点。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绝桥,婴城自守,不然,变生何以制之?(2)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44.“秉笔直书”是《新唐书》的一大特色,简要分析选文部分在为王重荣立传时,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依律私杀耕牛者罪。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仅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细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节选自《宋史·包拯传》)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B.补荫,指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是我国古代一种选官制度。C.待制,原为皇帝咨询近臣称号,宋时成为高级官员头衔,此处表示百姓对包拯的敬畏。D.地券,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立的契约,用以载明土地的面积、价格及坐落、四至等。4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拯至孝守礼。为奉养父母,包拯多次辞官,父母亡故后,他依礼制守丧,守丧期满依然不忍离家就职。B.包拯为官清廉。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了这一行为,离任后没带走一块砚台。C.包拯刚毅正直。为解决河水泛滥问题,包拯不畏权贵,强行拆除贵族势力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最终疏通了河道。D.包拯熟识军务。他一方面反对贿赂契丹,力主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建议分兵各州,训练义勇,节省开支。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2)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49.包拯侦破盗割牛舌案,令盗贼惊服。请你说说包拯的断案逻辑。参考答案:1.A2.B3.D4.(1)现在黄庆基竟然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2)那么我已经在地下和这二人交往很久了,怎么还会有今天呢?5.证明先帝有过追悔,证实苏辙所奏属实,印证了苏轼并未诽谤先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鲧,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始以”“终焉”两词领衔,构成对仗结构,分别在其前断开,排除BC。“已行之事”做“深悔”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受禅”“践祚”与“嗣位”含义不同。“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指封建时代皇帝传位给嫡长子。“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践祚指即位,登基。三个词语含义不同。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D.“他并非为自己辩解”曲解文意,“非独为臣言也”强调不只是为自己辩解。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乃”,竟然;“指”,指责;“矫”,假托;“甚”,严重。(2)“下”,在地下;“游”,交往;“岂……哉”,怎么……呢?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大防曰:‘闻永乐败后,先帝尝咎两府大臣略无一人能相劝谏’”,这句话是为了印证苏辙的话“先帝末年亦自深悔已行之事,但未暇改耳”和太皇太后的话“先帝追悔往事,至于泣下”,证明先帝自己也对曾做过的事追悔,苏辙说的是实话。既然先帝自己都已后悔无人劝谏,那么苏轼所写的内容就只是照实陈述而已,并非“诽谤先帝”。参考译文: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辛卯日(5月28日),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一并被罢免。董敦逸曾四次弹劾苏辙,黄庆基曾三次弹劾苏轼,说苏轼过去做中书舍人的时候,所写的诏书文辞中,有指责先帝的话,并且苏辙与他内外勾结来紊乱朝政。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都递交了奏折,吕大防上奏说:“董敦逸、黄庆基弹劾苏轼所写的制词毁谤先帝,臣私下里观察先帝心意,本想着要富国强兵来统治四方,可是一时间群臣附和迁就得太过头,所以事情的处理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等到太皇太后与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根据老百姓的需求,随时补救更改施政措施,该是事理应当这样罢了。汉武帝喜欢用兵征伐,征收重税伤害了百姓,汉昭帝继位后,广泛采取众人的意见,大多税收都停止征收了;但是没有人认为这是毁谤先帝。以至像本朝真宗皇帝即位后,免除百姓拖欠的款项来使百姓的财富丰厚;仁宗皇帝即位后,停止修建宫室来滋生民力;也没有听到当时的士大夫们有人认为是毁谤先帝的。自元祐年间以来,言事的官员有所弹劾,多以谤毁先帝为说辞,这样做不只是想中伤善良的人们,还想动摇朝廷,内心里的想法极其不善良。如果不加以禁止,时间久了将成为祸患。”苏辙就上奏说:“臣昨天拿来兄长苏轼所撰写的关于吕惠卿的诏书细看,里面说到先帝时,有这样的话:‘当初凭着尧帝的仁德,姑且试用伯鲧,后来凭着孔子的圣明,还不相信宰予。’兄长苏轼哪里毁谤先帝呢?我听说先帝晚年的时候,也自己深深后悔已经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时间改正罢了。”太皇太后说:“先帝曾追悔过去的事情,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吕大防说:“我听说永乐城战败后,先帝曾经责备两府的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够劝谏。”于是贬斥董敦逸、黄庆基为湖北、福建转运判官。苏轼用札子自我分辨说:“我凭着真挚诚恳的忠诚,自己认为没有辜负先帝。现在黄庆基却反过来指责我是诽谤(先帝),不也假借名义诬陷得太严重了吗!我担心这种暗中伤害他人的做法(形成风气),这种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这不只是为我自己辩解。”太皇太后吩咐苏辙说:“由于近来众人正互相收集攻击对方的材料,你一定要明白事理。”苏轼说:“过去东汉的孔融,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因此遭遇被路粹诬陷的冤屈;西晋的嵇康,天资高但见识少,因此遭遇钟会诬陷的灾祸。我没有这两个人的长处却兼有古人之短处,如果不是陛下有最公正的心而践行宽恕,有最仁慈的心而以光明照耀我,那么我已经到地下和这二人交游很久了,哪里还有今天呢?”6.B7.C8.C9.(1)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2)太子聪明灵敏,但是年纪小而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必须用正确的道理辅佐他,让他成为贤明的君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即使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臣下”即“臣子”,是“进见”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进见”是固定词组,下级谒见上级,晚辈谒见长辈,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由皇帝给百官讲授治国之道”错误。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给皇帝讲授治国之道。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皇帝当即停止”错误。由原文“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敛,可一一议革也”可知,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由此可知,并非所有都“立即停止”。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先是”,在这之前;“再”,两次;“去”,离职;“不许”,没答应。(2)“逸乐”,安逸享乐;“辅之以正道”,状语后置句,“以正道辅之”;“俾”,让,使;“令主”,贤明的君主。参考译文:皇太子继承皇位,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皇上巡视太学,设置酒食奠祭先圣先师孔夫子,王恕请求加礼于孔子圣像前,特用金币,改以太牢之礼。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这是因为皇上当年在东宫之时就知道他的名字的缘故。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遇,因而更加发奋和勤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闰二月,皇上亲自耕种籍田已毕,宴饷群臣。教坊进献杂技,在表演中说出一些轻慢污秽的语言。马文升声色俱厉地斥责说:“新天子应当知道耕种和收获的辛苦,怎么能够用这种靡靡之音来扰乱圣听呢!”当即把教工、乐伎辞退而去。最先开讲的是经学。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章说:“正统年间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群臣见皇帝的面只有片刻,这样,即使皇帝再聪敏过人,哪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明察秋毫,因此常常把要办的事情托付身边的人去办。所以,如果皇帝真想要做到事事明察和鉴别真伪,必须每天坐于便殿,召见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面陈他们的想法,或仔细审阅他们的奏章。这样做,不仅可以认识和熟悉大臣,而且能够根据他们的天资和才干正确任用他们,还可以使皇帝的圣心受到启发,处理事情会更加聪敏和英明。”王恕担任尚书,不畏强暴,请托告求之路从此堵塞。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这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职,一年之内两次要求离职,朝廷都没答应。在朝廷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刘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财力困窘,万一有不测之事,罪责在兵部。我估测自己没有能力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其他的征敛,可以一一商议革除。”皇上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尔后加以改革,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召大学士刘健等人谋议军政大事,皇上说:“解释书的内容要阐明圣贤的旨要,直接言明,不要隐瞒。况且先生等人和翰林各位官员,这些都是辅佐的职位,都是应当直言的。”刘健回答说:“我等如果不敢直言,那么其他官员就再没有敢直言的人了。”皇上说:“是这样。”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使他成为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平息,盗贼没有四处横行,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10.A11.D12.B13.(1)狄青招回曾被叛贼俘获胁迫的七千二百名老壮士兵,抚慰并遣送他们回家。(2)怎么知道这不是诈死呢!我宁愿失去靠侬智高请功的机会,也不能欺骗朝廷贪功邀赏。14.民谣表面意思是农民种植粮食,买粮食的人却获得收益;其实是利用谐音,“农”指侬智高;“籴”指狄青,暗寓侬智高会被狄青打败,他搜刮的财富也将被狄青缴获。【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左右两翼从敌军后面轮番冲击,左翼攻击叛军右侧,右翼攻击叛军左侧,不一会,左翼攻击叛军左侧,右翼攻击叛军右侧,叛贼不知道狄青的战术,大败逃走。“出贼后”,是“交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已而”是时间状语,其后要断开;“不知所为”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开封……有……临安等别称”错误,临安是杭州的别称。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狄青会借晚上风雨大作之时大摆宴席”错误。狄青大摆宴席不是因为晚上风雨大作,而是因为庆祝上元节。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招复”,招回;“为……所……”,被动句式;“老壮七千二百”,定语后置句,“七千二百老壮”;“慰遣使归”,省略句,“慰遣使(之)归”,“慰遣”,抚慰并遣送。第二句中,“安”,怎么;“诈”,诈死;“诬朝廷”,欺骗朝廷;“贪功”,贪功邀赏。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分析这句民谣“农家种,籴家收”的表面意思,“农家”指农民,“籴家”,指买粮食的人,民谣的表面意思是农民种植粮食,买粮食的人却获得收益。其实这句民谣还有深层含义,联系后文“智高为青所破,果如其谣”可知,这句民谣使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农”暗指侬智高;“籴”暗指狄青,这句民谣暗寓侬智高会被狄青打败,他搜刮的财富也将被狄青缴获。参考译文:狄青斩杀了陈曙后,于是按兵不动,又下令征调十天的军粮,众人不理解他的意图。叛军密探回到军营,认为狄青的军队不会立刻进军。第二天,狄青竟然进军,自己带领先头部队,孙沔随后,余靖压阵,一天一夜就抵达昆关。当时正值上元节,狄青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及佐吏,第二夜宴请从属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沔主持宴席劝酒,并说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派人劝酒慰问宾客。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鼓时已夺取了昆关。”当初,贼军密探知道狄青大排筵宴,没有防备。这一夜,风雨很大,狄青进入昆关后,高兴地说:“叛贼不知道在这里守卫,真是无能之辈,他们以为晚上风雨交加我们不敢来。”于是,宋军顺利出关,直趋归仁铺布阵。中午时刻,贼将率领全部精锐排列三锐阵迎战官军,士卒们拿着盾牌和标枪,穿着红色的衣服,远远望去,像一片火海,气势甚盛。双方交战后,宋前军稍退,宋将孙节阵亡。叛贼的气势高昂,孙沔等害怕失色。狄青出阵,手举白旗指挥外族骑兵,左右两翼从敌军后面轮番冲击,左翼攻击叛军右侧,右翼攻击叛军左侧,不一会,左翼攻击叛军左侧,右翼攻击叛军右侧,叛贼不知道狄青的战术,大败逃走。侬智高又退回邕州。狄青带领军队追杀五十里,斩首二千二百人,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的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经合江逃到大理国。天亮后,狄青带领军队入城,缴获黄金帛缎上万,牲畜数千,招回曾被叛贼俘获胁迫的七千二百名老壮士兵,抚慰并遣送他们回家。在邕州城下将黄师宓等人枭首示众,共有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在城北角用敌尸筑起京观。当时有具尸体穿着金色龙衣,大家以为侬智高已经死亡,想将详情奏报朝廷,狄青说:“怎么知道这不是诈死呢!我宁愿失去靠侬智高请功的机会,也不能欺骗朝廷贪功邀赏。”刚到邕州的时候,恰逢瘴雾弥漫,有人说叛贼在水里下毒,很多士兵饮后多中毒而死,狄青非常担忧。一天晚上,有泉水从营寨下面涌出,喝了很甘甜,大家于是度过了难关。侬智高从兴起到被平叛,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残暴一方,如入无人之境,官吏百姓不堪忍受他的残暴。早有民谣说:“农家种,籴家收”,不久侬智高就被狄青打败,果然印证了民谣。15.B16.C17.D18.(1)用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2)况且吴国当时戍守此城,动用了三万兵力,现在纵然派兵戍守,对江南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19.两人的共同之处是富有谋略,目光长远。蔡谟并不在乎一城的得失,而是保存精锐力量。陶侃认为不能贪图小利。激怒夷人,给其可乘之机。(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诫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现)。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兵.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前”表地点,修饰“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胡骑”作“猝至”的主语,“胡骑猝至”连在一起,排除C。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陶侃属于西晋时期”错误,陶侃属于东晋时期。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一路势如破竹”错,夔安遭到了竟陵太守李阳的抵抗,被打败。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还要;“发”,挖断;“焚”,焚毁。(2)“时”,当时;“纵”,纵然;“益”,益处、好处。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可知,蔡谟并不在乎一城的得失,而是保存精锐力量。根据“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可知,陶侃认为不能贪图小利,激怒夷人,给其可乘之机。由此可知,两人的共同之处是富有谋略,目光长远。参考译文: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伐后赵,(成帝)下诏派陈光进攻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小但坚固。从寿阳至琅邪,城墙互相可以望见,一城受攻,各城必然来救援。再者,君王的军队在路途上需要五十多天,先驱者还没到达,消息已经传播很久了,敌贼的邮驿,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那么黄河以北的骑兵,就完全可以赶来救援。用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诫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现)。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兵,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现在)却屯兵于坚城之下,用国家的宫中精锐攻击敌人的下等城邑,取胜则得利微小不足以给敌人造成多大伤害,失败则损失惨重足以有利于敌寇,这恐怕不是长久周全的计策。”伐后赵之事这才中止。当初,陶侃镇守武昌,有人论议,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分兵戍守。陶侃常常不作答复,但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围猎,召来将佐们告诉他们说:“我之所以设置险阻防御敌寇,正因为有长江而已。邾城隔在长江北岸,自身没有可以依仗的天险,外部与各夷族接壤,对夷人来说利害关系更大。如果我们贪图小利,夷人不能忍受,必定领兵前来侵犯。这正是导致祸乱的根由,不是用以抵御敌寇的好方法。况且吴国当时戍守此城,动用了三万兵力,现在纵然派兵戍守,对江南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如果羯族敌虏有可乘之机,占据邾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毛宝、樊峻戍守邾城。后赵王石虎憎恶,任用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兵众五万人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派二万骑兵进攻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九月,石闵在沔阴打败晋兵,杀死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陷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兵,杀死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下邾城,邾城战死者有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逃,渡江时溺水而死。夔安进入占据胡亭,侵犯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都投降赵军。夔安前进包围石城,竞陵太守李阳发兵抵抗,打败夔安,斩首五千多人。夔安这才退走,乘势劫掠汉水以东,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此时庾亮还在上疏想将镇守地移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这才作罢。给(成帝)上表谢罪,自行乞求贬职三等,行安西将军职位;(成帝)下诏让他恢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以符节,镇守芜湖。20.D21.B22.B23.(1)(现在西夏)国家危险、幼子孤弱,我希望朝廷授予我兵权,擒拿李德明送到朝廷,收复黄河以西作为国家的郡县。(2)然而契丹大举进攻的军队仅过了一年就来到了,那反应就像回声一样,而宋王朝就处境窘迫了。24.①不纳人言,不善用人;②不辨形势,错过时机;③以贿求安,未能如愿。【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宋王朝自己屈服于狗羊一样的割据者,成为千古遗恨,虽然有如虎一样的将领,他又能怎么样呢!曹玮作为将领,不是只能说而不勇敢,也不是只有勇而无谋,考察他后来的战绩,大概已可看到了。“为千古憾”是判断句,在前面断开,排除AC。“有”作谓语,“虎臣”作宾语,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故其后应断开,排除B。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与‘持节’相同”错。“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授钺”不同。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早已不堪一击”错。原文“以为坚而有瑕可攻,以为瑕而人知其坚,不知其瑕”等可知作者认为西夏有薄弱之处可攻,但并没有说“早已不堪一击”。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假”,借,这里是授予的意思;“阙下”,朝廷;“复”,收复。(2)“师”,军队;“逾”,过,超过;“响”,回声;“穷”,窘迫。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云德致,拒玮之谋,降诏招抚。悲夫”“玮之为将非徒言无勇徒勇无谋稽其后效概可睹矣诚假以精兵,推心授钺,四州斗绝一隅,孺子植根未固,功之夙成在玮心目间,亦在天下后世心目间也”可知不纳人言,不善用人;由“此一时也,固宋室兴替之大机;而庸主具臣畏葸偷安,猥云德致,拒玮之谋,降诏招抚。悲夫”“一机之失,追救末繇”可知不辨形势,错过时机;由“玮谋不行,德明之诏命一颁,而契丹大举之师逾年即至,其应如响,而宋穷矣。况德明不翦,延及元昊,蕞尔小丑,亢为敌国,兵衄将死,趣奉金缯,祸迄于亡而不已”可知以贿求安,未能如愿。参考译文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曹玮向皇帝建议:“现在西夏国家危险、幼子孤弱,我愿向朝廷借精兵,活捉李德明送到皇宫阙下,收复河西作为国家的郡县。”在这个时候,本来是宋王朝由弱转强的大好时机,但是宋朝廷的庸主和占着官位而无所作为的大臣胆怯畏缩,只想苟且偷安,鄙陋地声称可以凭借朝廷的恩德使李氏顺服朝廷,拒绝了曹玮的建议,发下诏书招抚李氏。可悲呀!宋王朝自己屈服于狗羊一样的割据者,成为千古遗恨,虽然有如虎一样的将领,他又能怎么样呢!曹玮作为将领,不是只能说而不勇敢,也不是只有勇而无谋,考察他后来的战绩,大概已可看到了。如果宋王朝真的借给曹玮精兵,出于诚心授予曹玮兵权,那么李氏占据的四州孤悬在西北角,李德明作为小孩子培植根基还没有牢固,出兵取得成功是早就由曹玮料到了,也被天下后世人们看在眼里了。李德明知道不能成为对手,将要束手归顺前来朝见,听从宋王朝在西部边境设置州郡及其官员,以牵制契丹的右方;长达百年未被收服的敌寇,就会在一个早上加以平定,朝廷的威严就会震动贺兰山而声势传到北方沙漠地区。那时北方民族自然就会说:现在的中国,不是从前的中国了。耶律隆绪他还敢轻举妄动出兵到渡州要挟宋朝签和约、索取金帛吗?善于用兵的人,希望攻击敌人的薄弱处,但又不想攻击对方已有的薄弱处。放过对方的薄弱处而攻击他防守坚强之处,就会被他的坚强防守挫败,而原有的薄弱也会轻视你。对坚固之处感到畏怯而攻击他已有的薄弱,则取胜也不足以称之为强,而守卫坚固者就会嘲笑他的无能。只有处于薄弱与不薄弱之间,并且利用对方的薄弱攻破他的坚固之处,才能够震惊强敌的心胆,用气势制服他。李继迁军队强盛,加上狡诈,本来就是契丹所害怕的。但李继迁暴死之时,他幼弱的儿子率领不顺服的众人,人心分离而没有人为他拼死效命,以为坚固而有薄弱可攻,以为薄弱而人们又以为他的防守坚固,而不知他的薄弱处,那么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使我方的军威声势传到边远之地,这就是必然之势了。而且不仅仅是这样。宋王朝之所以招来契丹对自己的羞辱,原因在于自己的气势先已沮丧。以前收服巴蜀、进入两粤、攻下江南,都是凭借我方势众而对方兵少,利用对方的瓦解而坐收成功。一旦在生长着白草的荒原、对方骑马用箭的地方用兵,边境上的战鼓响起之后,自己的气势就先已被对方夺去。而李氏所占的河西也属于塞外地区,如果能把李氏引导到凶险之地,那么可以获胜的战功就会捷报传来,这时再看北方沙漠中骄狂的契丹,也会觉得他们是可以赶走或可以俘虏的敌人,我方的气势已经在战前就增加了十倍;而且又获得了李氏几代人所积储的物资,来让参战的士兵为了丰厚的物利而争先前进。而且把李氏的士作为我方的士,人作为我方的人,士兵军队作为我方的军队,派出像曹玮一样的将领安抚并使用他们,乘船渡过黄河向云中进军,那么幽、燕等州就在我方的掌握之中,南下夺取甘州、凉州,向内撤到延州、环州进行防守,关中地区就很稳固而汴、雒地区也就具有了西方的屏障保护。哪里会一旦听到战情警报,就满朝廷缩了脖子,马上就想逃到金陵,逃到巴、蜀,成为后来流窜到海上而死于海中的先声呢?曹玮的谋略不能实行,而给予李德明的诏命一旦颁布,仅过一年,契丹就大举兴师来到了,这就像声音的回响一样,而宋王朝就无路可走了。何况李德明不被翦除,拖延到元昊的时候,原来的一个小丑,竟然成为可与宋王朝对抗的敌手之国,宋王朝再来作战就是兵败将死,只好匆忙地奉上金钱绢帛,灾祸一直到宋朝灭亡都没有停止。一次战机的失去,再来追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鸣呼!国家的谋划竟像这样,谁能说宋朝有人才呢?25.D26.C27.B28.(1)交战对阵之际横遭杀害的百姓很多,(我)心中常为之悲伤。(2)如今天下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殖繁衍的办法,应该怎么做?29.道理:天下初定,民力衰弱,应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不伤民力。目的:警戒官员们要廉洁自守,不剥削百姓。【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战乱之后,郡县户六土地簿册大多丢失,如今想要经营治理,从根本上加以整顿,不要超越法度以致祸害我的子民。清明政治在于养育人民,养育人民在于减少赋税。“郡县”是“版籍”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病”名词做动词,祸害;“吾民”为“病”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夫”是句首发语词,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陛辞’由此引申为朝官去宫殿面见皇帝后辞官,本文即为此义”错误,陛辞:一是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二是指面见皇帝辞官。根据原文“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可见,不可能天下府州县官都来辞官,故此处指前者。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沿袭了战国的弊端,所以并不认可贾谊的观点”错误,根据“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可知,太祖认可贾谊的观点“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秦不“知此”才灭亡的。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罹”,遭受;“锋镝”,兵器,引申为杀害;“恻然”,悲伤的样子。(2)“次第”,依次;“所以”,用来……的;“生息”,生殖繁衍。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及思想观点的能力。根据“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折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的意思“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已极,譬如初学飞的小鸟,不能拔去它的羽毛,刚栽种的树木,不能摇动它的根部,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而已”可知,比喻的是百姓财力困乏,民力衰弱,应该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根据“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已。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的意思“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可见,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官员要清廉自守,不能为中饱私囊而剥削百姓。参考译文:太祖听朝结束,随口对刘基、章溢说:“我起自淮西,由此拥有天下。交战对阵之际,横遭杀害的百姓很多,(我)心中常为之悲伤。经受天下动乱的百姓盼望社会安宁,就像又饥又渴时盼望喝水吃饭。如果再用法令驱使他们(服役、纳税),就好比用药物治病,却加进毒酒,老百姓还能依靠谁呢!”章溢叩头说:“陛下深知民生疾苦,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啊。”太祖与文臣讨论治国之术,陶安回答说:“不明白正道,是因为受到歪理邪说的侵害。”太祖说:“邪说侵害正道,犹如美味爽口、美色夺目。战国之时,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逞其口舌大肆宣扬歪理邪说。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就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何益处呢?歪理邪说不清除,正确的道理就不会兴起,天下怎么能够太平!”陶安回答说:“陛下所言,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之本。”太祖说:“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贾生论述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秦朝沿袭战国的弊端,又哪里知道对百姓施行仁义(这个道理)呢!”天下府、州、县官入京朝见,离开朝廷时,上殿辞别皇帝,太祖告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已极,譬如初学飞的小鸟,不能拔去它的羽毛,刚栽种的树木,不能摇动它的根部,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的元气而已。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甲申,下诏派遣周铸等一百去千四人前往浙西,考核田亩的实数,告谕中书省大臣说:“战乱之后,郡县户六土地簿册大多丢失,如今想要经营治理,从根本上加以整顿,不要超越法度以致祸害我的子民。清明政治在于养育人民,养育人民在于减少赋税。派遣周铸等人前往各府各县核实田亩之数,以此制定赋税,此外不得随意扰民。”太祖对刘基说:“从前群雄争夺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天下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殖繁衍的办法,应该怎么做?”刘基回答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突破园艺师考试的关键试题及答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信息获取渠道总结试题及答案
- 农业智能化发展中的应用案例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学校安全问题中的辅导员预警机制试题及答案
- 理解园艺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功能试题及答案
- 花艺师考试的环境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园艺师实务考察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业经理人考试的价值预测试题及答案
- 招聘辅导员考试中的应变能力培养试题及答案
- poct临床操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管理类岗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英语试题(含答案)
- 核磁移机方案
- 第5课《黄河颂》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某药店公司新员工培训
- 教师培训绩效评价报告
- 研究生三年学习计划
- 2024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动物饲养与养殖中的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 《电话的发明》课件
- 华为公司员工满意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