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_第1页
《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_第2页
《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_第3页
《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_第4页
《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森林水车》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唱歌曲《森林水车》。2掌握顿音的唱法,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3通过对《森林水车》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春天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轻快,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1打开多媒体,放映一系列山、水、森林等地带的图片。(欣赏法)2画面展现水车(筒车),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谈话法、提问法)学生回答:家乡、桂林・・・・・・・・・师: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带领你们走出校门,投入春天的怀抱,走进森林,感受森林的窃窃私语,让我们立足于山、水、森林间,聆听和唱响《森林水车》之歌吧二导入新课(示范法、练习法)发声练习1=C--F4/412345-|54321-||师:春天来到了生:啦・・・・・・・・・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用优美、流畅、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生跟琴练唱,体会顿音的演唱技巧(通过发声练习,使学生掌握顿音的演唱方法,为歌曲的教学进行初步的铺垫)三新课1歌曲简介:这是一首由日本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部分描写了宁静的森林,第二部分速度转快,并用了像声词“咕噜咕噜咕隆”来描绘水车轮子磨盘的转动,在欢快的气氛中歌唱劳动,歌唱春天。1979年日本的黑鸭子四重唱团到我国访问后,这首歌在我国传唱。2播放磁带初听《森林水车》结合歌曲内容,学习音乐知识(欣赏法).顿音555515要唱(奏)得短促而有弹性(讲授法)升记号#6#432在这个基本音级的基础上升高半个音(师示范,了解一下即可,不作掌握要求)学生对照教材,找出有顿音记号和升记号的地方,掌握音乐理论知识。3复听歌曲(欣赏法、提问法)放录音,结合多媒体的森林和森林水车的动感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回忆: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的景象?歌曲表现了什么情绪?听完歌曲后,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联想,讨论与发言甲:在我们家乡有,我到桂林旅游时也看到有乙:欢快、兴奋、高兴丙:仿佛看到了一排排森林水车不分昼夜的欢乐的工作着丁:我们成群结对的来到了这劳动场地,与森林水车一起劳动・・・・・・・・教师小结(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3学习曲谱(示范法、练习法)1)难点:节奏××××××|××××××||..2/2旋律555515|555515||..444427|444427||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学生情绪高涨,练习特积极和投入)2)教师采用视唱法教学该曲谱并强调顿音处的演唱感觉3)教师弹琴,学生随琴轻轻和唱旋律4学习歌词(体验法、听唱法、比较法、提问法)1)教师弹琴,学生用“啦”演唱旋律。(体验音乐的旋律美)。2)教师范唱,学生聆听。(让学生感受老师的歌唱状态和美妙声音)。3)教师弹琴,与学生一起和唱该歌。(让学生快速进入歌唱状态)。4)教师弹琴,学生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提问:歌曲中顿音记号使用较多,塑造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去掉顿音记号,音乐情绪会改变吗?学生再次随琴哼唱,思考问题并回答:甲:劳动时的愉快心情乙:不使用顿音记号,音乐情绪变得平淡、没有生气。(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5歌曲的艺术处理和畅想(讲授法、启发法、创造法、实践法、表现法)1)结构:二段体情绪:第一乐段:宁静、美好第二乐段:欢快、兴奋、跳跃2)通过对此歌的学唱,我们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不但学会了顿音的唱法,还感受了在劳动中歌唱,歌唱劳动,歌唱春天、歌唱生活的美好情怀,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3)歌唱表现:独唱;男声齐唱;女声齐唱;演唱接龙。要求:根据音乐风格特点,歌词意境,可自由的加入律动,自由创作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唱。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森林水车》,在演唱《森林水车》的感觉中,感受到了劳动中的愉快,也感受到了森林默默为人类服务与奉献的精神,培养了我们热爱劳动、热爱森林、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情感。好了,我们该回学校了,让我们呼吸春天的气息,踏着《森林水车》上路・・・・・《森林水车》音乐教案篇二:三年级上音乐教学设计-森林水车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森林水车》,感受歌曲的情绪。2.音乐活动:能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用口风琴吹奏《森林水车》,并创进行想象绘画。【教材分析】《森林水车》是一首日本歌曲。大调式,22拍。它以稍快的速度、明快的旋律,表现了水车在田间工作时热闹的场面。【教学目标】1.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绘画,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作能力。3.学生能够对歌唱与表演主动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学重点、难点】1.能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并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2.掌握正确的指法和歌曲节奏特点,并用口风琴进行吹奏。【教具】CAI课件、录音机、钢琴、口风琴【教法】听唱法、联想法、表演法、评价法【教学过程】学习新课歌曲简介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简介《森林马车》的歌曲名、作者、国籍等,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1、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并注意在歌曲里出现了哪些近似于现实中的声音。认真聆听讨论并回答问题1、听录音,用右手食指挥2、教师伴奏,进行一句一句的拍并哼唱旋律,体会节奏特教唱,并对学生初次试唱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1.挥拍并随琴视唱,逐渐唱熟3、指导练习,用竞赛的方式看旋律。哪一组、哪位同学学得最快、最好。3、小组竞赛,采用不同的方式练唱,直到唱熟为止。点。4、采用齐唱、领唱、轮唱等方4、用自然、明快的声音演式练唱,直到学生唱熟旋律,再填词演唱。唱。当堂训练1.出示有指法的乐谱,讲解指法。1、将指法写到书上,认真2.分组指导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听讲。3.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唱歌,一组吹口风琴,相互伴奏。2、分组练习正确指法,采用以强带弱方式练习,直到吹熟旋律。3、分组相互伴奏,体验团用口风琴吹奏歌曲《森林水车》《森林水车》音乐教案篇三:三年级上音乐教学设计-森林水车人教新课标(2014秋)教学内容欣赏《森林水车》教学目标1.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欢快的情绪。2.能哼唱A主题和C主题,体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并联想水车车轮滚动的形象。3.能分辨乐曲“引子ABACA尾声”的结构。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1)播放水车的视频,简单介绍水车的形状与用途。(2)有许多音乐作品都表现了欢快的水车形象。老师范唱或播放日本歌曲《森林水车》,引导学生听出形容水车车轮转动的象声词是“咕噜咕噜咕隆”,并唱一唱。(3)老师小结:这首歌曲前奏的旋律就是从管弦乐曲《森林水车》中借鉴来的。2.初听乐曲(1)《森林水车》和《钟表店》《森林中的铁匠》是世界上三首最着名的描绘性的标题乐曲。从《森林水车》中我们好像就听到了水车车轮“咕噜咕噜咕隆”转动的声音。(2)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听辨音乐中表现水车车轮转动的形象。3.分段欣赏(1)引子①播放引子部分,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和弦乐器的音色中感受引子优美、安静的情绪,从声效模仿中分辨鸟叫和水车车轮转动的形象,联想到安静、优美的森林早晨景象。②复听乐曲,引导学生随音乐八六拍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注意:八六拍要按二拍子的韵律晃动身体)(2)“水车”主题(A)①播放第一主题。引导学生听辨出“水车”主题,通过轻快活泼、跳进的旋律,以及连音与顿音的结合使人联想起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和人们愉快劳动的心情。②用la哼唱“水车”主题。(3)第一插部(B)①播放第一插部(B),引导学生听辨这段旋律是由长笛演奏的。②复听,引导学生听辨节奏更加紧密xxxxxxxx|xxxxxo|好像水车车轮越转越快。(4)第二插部(C)①播放第二插部(C),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节奏型是XXxx|xxxxx|以及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更加热烈。②师生共同哼唱第二插部(C),老师弹奏学生演唱,进一步感受水车车轮的飞速旋转以及人们欢快的情绪。4.完整欣赏(1)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分辨“水车”主题出现的次数。(三次)(2)复听乐曲,引导学生用字母卡片随音乐排序。(引子ABACA尾声)5.表演小结老师可引导学生为“水车”主题编创律动,并在老师指导下随“水车”主题做律动表演。插部一和插部二的旋律可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表现。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知识与技能:知道在水中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都能够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成果、科学实践的方法,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准备: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件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把它们全部都放进水中,请大家观察:哪些沉在水里,哪些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往水里加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说到浮在水面上,我们不禁马上会想到死海,人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这是因为死海的水中含盐量很高。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杯饱和盐水,看沉在水里的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它们是否也可以在饱和的盐水中浮起来。(2)分组制作饱和盐水。学生小组活动:先说说怎样制作饱和盐水,有什么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往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再溶解为止。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把盐水拿到台前展示。(3)教师在杯子里放入鸡蛋,看看鸡蛋会怎么样。再放入橡皮泥、牙膏皮,学生观察橡皮泥、硬币放进盐水中会怎么样。我们发现鸡蛋浮起来了,但是橡皮泥、牙膏皮还是沉在水底。这是因为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和物体的密度有关,因为橡皮泥和硬币的密度比盐水大,所以它们在盐水里面也不浮上来。(4)小结:我们看到往水里加盐确实可以使一部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浮起来了。我们找到了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往水里加盐。2、借助漂浮物使牙膏皮浮上来(1)有什么办法让即使在盐水里也不浮上来的牙膏皮和橡皮泥浮起来呢?相信大家都见过竹筏、救生衣吧,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漂浮在水面上。(2)小组活动:借助漂浮物使牙膏皮浮上来。l先说说怎么利用老师提供的漂浮物,让牙膏皮浮起来。要注意些什么?l分组探究借助漂浮物使牙膏皮浮上来。展示实验结果都见过竹筏、救生衣吧,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漂浮在水面上。(2)小组活动:借漂浮物使牙膏浮在水面上(3)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牙膏皮浮起来。漂浮物越多、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越大。板书:借助漂浮物3、改变物体形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我们知道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还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要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刚才我们看到泡沫塑料可以让牙膏皮在水面漂浮得稳稳当当,好像小船载物一般,我们也可以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形状,再把“小船”放入水中,看它是不是能浮在水面上。(2)小组活动制作橡皮泥小船,每组选出最好的一艘上台参加展示。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3)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4)小船承受的重量与它的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的空间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在生活中,人们用更多坚固的、原本也是沉在水里的物体比如钢铁,改变它的形状后造出了又大又坚固的船,装载的东西非常多。这些轮船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一旦沉入水里后果便不堪设想。有一种神奇的船,它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潜水艇)4、研究潜艇沉浮的道理。(1)潜水艇在大海中神出鬼没,跟它能上浮、下沉是分不开的。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教师小结:把潜艇的水舱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灌入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3)这里有一个空玻璃瓶。把它看作一艘浮在水面的小潜艇。怎样让它下沉,怎样又让它浮起来呢?请一个学生边操作边说明。(4)小结:改变物体自身重量也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又是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改变自身重量三、课堂总结: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有哪些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四、课后拓展练习:探究物体沉浮的应用。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浮起来,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沉在水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渔网上面拴漂浮物,下面拴重物)五、板书设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借助漂浮物浮起来的方法改变物体的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往水里加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说到浮在水面上,我不禁马上会想到死海。人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课件展示人们在死海上漂浮的画面。人可以在死海漂浮的原因就是死海的水中含盐量很高。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杯饱和盐水。看沉在水里的橡皮泥、硬币、土豆、鸡蛋它们是否也可以在饱和的盐水中浮起来。(2)分组制作饱和盐水。学生小组活动:先说说怎样制作饱和盐水,有什么注意事项。然后再动手往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再溶解为止。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把盐水拿到台前展示。(3)教师分别在四个杯子里放入土豆和鸡蛋,看看土豆和鸡蛋会怎么样。再放入橡皮泥、硬币,学生观察橡皮泥、硬币放进盐水中会怎么样。我们发现土豆、鸡蛋浮起来了。但是橡皮泥、硬币还是沉在水底。是不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死海水盐分不够?教师继续给两个杯子加盐,硬币和橡皮泥还是没有浮起来。我们知道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和物体的密度有关,因为橡皮泥和硬币的密度比盐水大,所以它们在盐水里面也不浮上来。(4)小结:我们看到往水里加盐确实可以使一部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浮起来了。我们找到了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往水里加盐。2、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1)有什么办法让即使在盐水里也不浮上来的硬币和橡皮泥浮起来呢?看这些图片相信大家会受到启发。课件展示竹筏、救生衣图片。说说人们利用什么漂浮在水面上?(2)小组活动: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和硬币浮上来。(3)先说说怎么利用老师提供的漂浮物,让硬币和橡皮泥浮起来。要注意些什么?(4)分组探究借助漂浮物使硬币和橡皮泥浮上来。展示实验结果(5)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硬币和橡皮泥浮起来。漂浮物越多、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越大。(板书)借助漂浮物(6)生活中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还很多。课件展示:浮漂,浮桥。3、改变物体形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我们知道物体能不能浮在水面上还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要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刚才我们看到泡沫塑料小碗可以让乘客在水面漂浮得稳稳当当,我们可以把橡皮泥作成小碗的形状,或者做成小船的形状,再把“小碗”或者“小船放入水中,看它们是不是能浮在水面上。(2)小组活动制作橡皮泥小船,每组选出最好的一艘上台参加展示。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3)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4)教师也捏了一个橡皮泥小船,和学生做的小船来进行一次竞赛,看谁放的小船装硬币多。教师展示台展示竞赛过程。(5)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的空间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在生活中,人们用更多坚固的、原本也是沉在水里的物体比如钢铁,改变它的形状后造出了又大又坚固的船,装载的东西非常多。(6)课件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4、研究潜艇沉浮的道理。(1)这些轮船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一旦沉入水里后果不堪设想。有一种神奇的船,它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你们知道它叫什么?(2)潜水艇能在大海中神出鬼没,跟它能上浮,下沉是分不开的。学生看短片,分组讨论潜艇是怎样实现上浮与下沉的。请一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3)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潜艇上浮、下沉的秘密:把潜艇的水舱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灌入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改变物体自身重量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又是一个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改变自身重量。(4)这里有一个空塑料瓶。把它看作一艘浮在水面的小潜艇。怎样让它下沉,怎样又让它浮起来呢?请一个学生边操作边说明。三、课堂练习:在书79页写出我认为小潜艇沉浮的原因是:我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是:课件展示答案。四、课后拓展练习:探究物体沉浮的应用。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浮起来,怎样使渔网的一端沉在水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渔网上面拴漂浮物,下面拴重物)板书设计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往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改变物体的形皮泥浮在水面上,可不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呢?刚才我们看到泡沫塑料可以让牙膏皮在水面漂浮得稳稳当当,好像小船载物一般,我们也可以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形状,再把“小船”放入水中,看它是不是能浮在水面上铁,改变它的形状后造出了又大又只能在水面上航行,一旦沉入水里后果便不堪设想。有一种神奇的船,它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你们知道它叫什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借助漂浮物浮↑→沉借漂浮物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

第二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一、预期学习效果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出课题1、教师讲述:古时候有一位小朋友非常聪明,他的球掉到树洞里去了,他想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把球取出来了。2、提问: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3、学生回答后,教师边演示边叙述:老师手里有一个皮球,它能浮在水面上;还有一个橡皮泥做的小球,它却沉到了水里。这是为什么?一个浮,一个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你能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吗?(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1、使橡皮泥浮起来。(1)师生研讨,确定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做成船形或碗形。学生做实验使橡皮泥浮起来。教师展示好的作品。(2)组织学生讨论,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师生小结: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3)谈话:小船要是能装上货物就更好了,咱们来一个载物比赛吧!(4)教师宣布比赛规则。目标是“怎样使你们组浮着的小船装的一角硬币最多”!统计每组装硬币数,分析冠军组小船有什么特点。(5)总结规律(小船在水中占的空间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2、认识漂浮物,做排筏。(1)提问: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一些其它材料能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2)课件展示竹排和木排图片。谈话:木排不但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人载物。如果我们也做一个小木排,借助小木排的力量,橡皮泥是不是也可以浮上来了。教师出示材料袋并简单介绍木排和塑料排筏做法。(3)指导学生做排筏。在合适时机让学生在排筏上载物。(4)谈话:同学们的小排筏做的比较成功,主要是材料选的好。木筷和吸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漂浮物很轻的特点。(5)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3、理解并体会潜水艇的工作原理。(1)谈话引出潜水艇并提问:你知道潜水艇是怎样工作的吗?学生回答后用课件播放潜水艇的工作原理。(2)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原来潜水艇关键是有一个空舱,当空舱注满水时它变重会沉下去;当空舱排出水进入空气时,它又会变轻浮上来。(3)帮助学生用玻璃小瓶的沉浮体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4)引导得出:改变自身重量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4、使鸡蛋和土豆浮起来。(1)教师变个小魔术(演示在水里加盐使鸡蛋浮起来实验)。(2)播放课件,介绍死海常识(3)指导学生在水里加盐使土豆浮起来。师生小结:在水里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5、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几种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四种方法。(三)物体沉浮的应用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回答同时教师用课件展示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图片。2、交流拓展:怎样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在渔网上面拴轻物,在渔网下面拴重物)。(四)总结延伸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课后研究

第三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章吉营中心校袁志新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设计思路:本课围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四、教学准备:1、水、橡皮泥、玻璃片、玻璃碗、铁片、铁片做的小船、潜艇模型、盐、土豆、烧杯、玻璃水槽、塑料泡沫、乒乓球、小碟子、可乐瓶、小药瓶。2、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教师准备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以及两个土豆。(教师出示两杯水,然后拿出两个土豆,放入杯中)问: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一个杯子里是沉的,一个杯子里是浮的。生2:左边杯子里的土豆沉在水里,右边杯子里的土豆浮起来了。问:看到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一个土豆沉了,一个土豆却浮着呢?生2:我想知道一样的土豆,为什么会有的沉,有的浮呢?(二)揭题: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三)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1.研究橡皮泥的沉浮: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边演示边讲)一块玻璃放入水中,它沉在水底,可是玻璃做的碟子、小碗却能浮在水面上;一块铁片放入水中,它会沉在水底,然后铁做的小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老师这儿还有一样小东西,是什么?(橡皮泥),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1)学生猜测。(2)把橡皮泥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3)师生研讨,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师:下面就请你动动脑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这个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哪组的办法多?讨论开始。(4)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生讨论后开始举手。生1:我们可以将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试试。生2:我们认为做成碟子的形状也行。生3:我们觉得做成碗的形状肯定也行。生4: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生5:把橡皮泥放在乒乓球上。„„师: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这些方法可行吗?做一做?生:好啊!师:行,那就用你们设想的办法做一做,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先不要动,注意听清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好了,让我们开始吧!(5)学生做实验使橡皮泥浮起来。(6)学生汇报活动情况。(7)总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并板书。2.探究潜水艇的秘密:(1)猜谜语引出潜水艇(课件出示谜语)。(2)学生说说对潜水艇的了解。(3)出示潜水艇模型,引起学生探究潜水艇秘密的兴趣。师:想不想玩?看大家的眼神,就知道大家很想玩潜水艇,老师这有好多的潜水艇,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课件出示要求)玩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潜水艇下沉和上浮的过程,想一想它为什么能沉能浮?小组长领器材,让我们的小潜水艇下水吧。(4)学生玩小潜艇,使小潜艇自由沉浮。(5)学生分小组汇报活动情况。师:现在大家明白潜水艇为什么能沉能浮了吗?生1:潜水艇里面有空间,如果进了水,潜水艇就变重了,它就沉了,如果没有水,潜水艇就变轻了,它就浮起来了。生2:如果往潜水艇里面打气,里面就没水了,潜水艇就浮起来了,如果往里面灌水,里面就没有空间了,潜水艇就沉下去了。生3:当我们用橡皮囊往潜水艇里面灌气时,空气就将潜水艇里面的水挤出来了,里面的空间就大了,潜水艇就浮起来了,如果我们放开橡皮囊,水就进去了,潜水艇里面的空间就小了,潜水艇就沉下去了。师:同学们观察的仔细,说的也好,大家的表现真是棒极了!真正的潜水艇就是这样的。(6)播放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录像。问:由此可见,潜水艇是通过改变什么来实现自由沉浮的?(板书:改变自身的重量)3、死海探秘活动。(1)简介死海。师:今天,大家表现得太好了!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喜欢玩水吗?都谁会游泳呀?有好多的同学都不会游泳,你们想不想不借助任何物体,就能够自由自在地漂浮在大海上呢?老师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看,(课件出示死海)这个地方叫死海。(2)猜测死海之谜。死海的水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前几天,老师的朋友就去了一趟死海,还带回了那里的海水,你们看老师课前出示的这两个杯子,这杯里装的就是死海之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土豆能在死海水中浮起来的呢?其中的秘密在哪?来吧!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生:很咸,里面有盐。(3)验证猜测。师:死海的水里真的有盐吗?想不想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怎样制作死海之水?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是不是加盐就能浮?加多少盐就能浮?(4)得出结论。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要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学生抢着说“加盐”)。(板书“加盐”)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死海的风光?(5)播放死海视频。(四)本课小结: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对照板书)2、说说生活中运用沉浮性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例子,(课件随机出示图片)。(五)物体沉浮的应用1、制件魔瓶。教师表演魔术引出魔瓶,要求学生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后制件魔瓶。2、拓展题:怎样让鱼网在水中“立”起来?(六)教师结课。这节课大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探究出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几种方法,我们每个人通过仔细观察,正确分析事物变化的现象,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其实科学就是这样,不断的提问,假设,搜集信息,论证假设,我们知道牛顿从掉落的苹果研究出了重力,爱因斯坦从相向而驰的火车中得出了相对论,其实,只要你不断的思索探究,明天你也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得出更多科学的结论。板书设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的重量水中加盐教学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内容,这一课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所示的研究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渗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采用了“活动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将本节课串联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推向更高,学习兴趣不减。同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要充分体现《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在学生探究怎样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个教学活动中,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会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这一点,在导入本课时,我设计一个小游戏,出示分别装有水和盐水的杯子,两个土豆,让学生观察土豆放入杯后的现象,学生看到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他们在老师的表演中感到惊奇,必将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程度。在本节课教学中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因此我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研究改变物体沉浮的环节,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在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反馈中,自行探究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尺水兴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