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_第1页
《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_第2页
《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_第3页
《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_第4页
《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

第一篇:《乌鸦喝水》的优质教学设计(A、B案)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用渐渐说一句话。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逐步养成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诵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脑来解决问题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长颈瓶、小石子、多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案例(一)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出示乌鸦图片问:小朋友们,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漂亮吗?乌鸦虽然没有华丽的羽毛,但是它很聪明。小朋友们想不想来了解了解乌鸦,来和它交个朋友呢?2.板书课题:乌鸦喝水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1.学生轻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笔画出来。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学们看生字宝宝来了,谁愿意和它们交个朋友来把它们介绍给大家?(指名认读生字)3.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师生评议。如:喝渴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口字旁的是喝;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4.谁能用这些字来组词?(生字组词,学生评议)5.写字指导。(1)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笔顺规则有哪些?(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等)(2)找一找、想一想,写哪几个字时是按先左后右的笔顺来写的?(法、找、许)(3)法、找、许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提示:写找字时,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比较找与我的字形。(4)可、石、办这三个字又应该怎样写呢?(小组讨论、汇报、教师示范)三、书写练习1.先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再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三个一)2.播放轻音乐,营建轻松的学习氛围。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宝宝吗?(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认读)2.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这只小乌鸦好不好?二、阅读感悟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第一段)2.其它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师生评议。)3.想一想小乌鸦到处找水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神态?(思考、讨论)4.用怎样的语调才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呢?(组内练读、汇报、师生评议。)5.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小组练习、组内评议)6.汇报表演。(师生共评)7.朗读第二、三自然段。8.出示思考题:为什么乌鸦一看到有许多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如果只有大石头或只有几个小石子乌鸦用现在想出的办法能行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什么不同的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小组讨论、汇报)9.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谁能用渐渐这个词说一句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评议)10.分小组表演乌鸦喝水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组表演的最好。(小组合作、汇报表演、师生评价,评选出表演得最好的一组给予奖励)三、交流感受,指导背诵1.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只小乌鸦怎么样?喜欢它哪一点?(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评)2.借助图画,指导背诵。先同桌互背互听,再自荐分段展示背课文,最后练习背全文。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教学案例(二)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你们了解有关乌鸦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小乌鸦。(板书课题:乌鸦喝水)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二、初步感知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第二篇:《乌鸦喝水》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19乌鸦喝水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喝、渴”4个生字,会写“可、石”2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用“渐渐”说句子。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1.写字、识字、朗读感悟课文。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条;小口烧杯四个;小石子一包;红墨水;小红花若干。创新点: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理解“渐渐”升高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谜语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2.出示乌鸦图片,与乌鸦交朋友,打招呼。谁能很有礼貌地跟乌鸦朋友打声招呼?3.出示生词“乌鸦”谁认识这个词?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生字的?(认记生字:乌、鸦)乌——鸟(比一比)鸦(加一加)4.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提出问题:图上画的乌鸦想做什么?(随即出示:喝水)5、揭示题目《乌鸦喝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大声),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通过部首识记“喝——渴”。3.学生再读课文,可以同桌互读,互相取长补短,觉得自己读得好的也可以站起来读。4.播放动画片《乌鸦喝水》。三、从课题入手,朗读感悟。1.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到处”就是每个地方、处处、四面八方)2.现场表演“到处找”。3.指导朗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语速稍重、..稍慢,突出四处找水的辛苦。)(形式多样:个别、男、女、小组、全班)4.联系现场表演“到处找”,指导朗读“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惊喜、高兴)5.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可是”,指导学生用夸张的形式朗读:摇头等)6.瓶子是什么样的?瓶子里的水有多少?出示投影(四个瓶子)找找乌鸦看见的是哪个瓶子?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找一找,读一读:“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失望)7.细读、细品第三段。①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了吗?(喝到了)②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③再看录像,看清乌鸦是怎样放石子的?瓶子里的水会怎么样?然后讨论并板书。④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⑤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生读句子,并回答: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⑥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⑦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⑧师(问学生):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是)⑨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渐渐升高)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⑩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升高了)⑾师:很快升高吗?(是慢慢升高,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⑿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渐渐)⒀指导朗读“一个一个、渐渐升高、喝着水了”8.读一读,说一说,体会“渐渐”的含义。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渐渐。9.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就可以喝到水了。)10.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11.你喜欢这只乌鸦吗?用一句话夸夸它。四、拓展活动,启发想象。问: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1.把瓶子推倒喝。2.插根吸管喝。3.请小猴子、小白兔等小伙伴帮忙。…………五、写字教学:“可、石”。1.读一读。2.在书上圈出来。3.说说两个字的特点。4.指导书写。看——跟着课件书空——在桌子上写——写在田字格里六、总结全文,感情升华:乌鸦不但善于观察,动脑筋解决问题,它还是是个孝顺的孩子。讲《乌鸦反哺》的故事。七.板书设计:乌鸦喝水加一加比一比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了换一换

第三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主要板书:乌鸦喝水口渴了找水喝找到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在困难面前,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作业安排和设计:课内:抄写生字、填空、看拼音写汉字、扩词。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小朋友见过好多的鸟,可你们注意观察了没有,有一种鸟叫乌鸦,是什么样的?你们别看它样子不美丽,可它喜欢动脑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段有趣的故事。2.板书课题。3.教学“乌、鸦、喝”。二.范读课文1.乌鸦喝水是怎么一个故事呢?乌鸦喝水碰到了什么困难?它想了什么办法?乌鸦有没有喝着水?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思考问题。2.教师范读。三.自读课文,弄清图意,随图文识字1.自由轻声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2.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有几个自然段。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引出“渴”与“喝”比较学习。(2)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怎么办?引出“面”、“办”,指导写法。(3)乌鸦是怎样想办法的?引出“围”,掌握笔顺。(4)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哪句话告诉我们?引出“终于”,指导写法。(5)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引出“叼来、一颗、渐渐”,指导读音。指名认读上面的词语。齐读。四.试读课文1.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2.指导读好长句。五.作业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按笔顺描红。3.抄写生字。(两遍)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2.口头组词。乌()喝()于()冬()鸟()渴()干()终()二.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2)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a.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乌鸦口渴地难受,东找西找,找了好多地方,我们读第一句要把“到处”重读。(老师范读,学生练读)b.乌鸦找到水了么?它喝了水没有?你从哪句话看出来?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谁能想象一下,乌鸦会怎样喝瓶子里的谁?乌鸦找到水时心情怎样?喝不到水时心情又会怎样?(感情读课文)(3)小结。a.指名读课文第一段。b.小结板书。2.讲读第二段。(1)看图想象:乌鸦面对困难,会怎么想怎么做?(2)指名读。(3)乌鸦想出办法来了么?怎么想出来的?(4)比较句子。哪中说法好?为什么?a.它叼来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b.它叼来小石子,放到瓶子里。a.瓶子里的水升高了。b.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5)指导朗读。(6)小结板书。.作业1.口头扩词。乌()()()办()()()围()()()终()()()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开火车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二.指导背诵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弄清自然段中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练习背诵。三.总结课文1.齐读课文。2.想一句话夸夸乌鸦,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我们应该向它学习什么。四.课堂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Wuyaheshuikoukebanfaweizhezhongyu2.写笔顺,数笔画。乌--------()画喝―――――()画办――――()画围——―――()画3.填空。乌鸦口()了,到处()水()。乌鸦()着瓶子边走边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方案一小苏磊一.导入:(5分)1.谜语激趣学字词。师:同学们爱猜谜语吗?好,苏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要考考大家,听好了:黑衣黑裤黑褂子,说起话来哇哇哇。捉虫反哺喂妈妈,孝敬父母人人夸。2.同学们真聪明,黑黑的羽毛,尖尖的嘴巴,长长的尾巴,对了,就是乌鸦。出示乌鸦卡片,板书“乌鸦”。3.我们来看乌鸦的“乌”,怎么记?鸟字里面缺一点。下面跟老师来书空写一写。你能给他组个词吗?乌鸦,乌黑,乌龟,表示颜色黑的意思。乌鸦是一种鸟,因为全身乌黑,眼睛都不容易看到,所以没有点睛之笔。记住了?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乌鸦有关的童话故事,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喝水------喝(用嘴喝,所以是口字旁)。好,我们再齐读一下课题。二.读文,识字。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1)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那就快快打开课文,认真听老师读一读吧。听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听准字音)教师范读。(2)同学们听的得可真认真。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啊?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读两遍课文,第一遍做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完后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第二遍边读边找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把它们圈画出来。现在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2指生读文,检查阅读识字情况。(1)先跟老师看一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字要往后挪两个格,这就是一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你标对了吗?(2)特别棒!现在我请四位同学分别来朗读这四个自然段。谁想来试一试?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确了吗?他们读完后要帮他们指正哦。(3)课文中的字你都认识了吗?词语宝宝啊先从课文里跳出来了,它要考考你们。我想请一位老师,你来带大家读一读。声音真洪亮,擦掉拼音,你快来考考大家。口渴到处瓶子办法许多喝不着想法旁边衔来放进慢慢升高(5)好极了。请回。字宝宝又从词里面跳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抽考(拼读):(6)出示会认字:喝渴处瓶办旁法衔进慢升(7)这些字中哪两个字很像?“喝,渴”。怎样区分它们呢?它们是-----形近字。小窍门:渴时要喝水,喝水要张嘴(8)下面我们把这些字送回文中,再读一读课文,这次仍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做到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做到不丢字落字。找生读文。3.学习会写的字:(15分)(1)老师把课文中会写的字也找出来了。这些字在字音字形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呢?或者你对哪些字有更多的了解?同桌互相交流一下。处找办许想进升(2)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3)学生汇报。随机指导书写。“处”“找”“进”让学生动笔写。“办”和“升”跟老师书空。“许”和“想”字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的结构。(3)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记生字,真不错。我们不仅要记住它们,一定还要写好它们。4.认读课外词语。这些生字有的我们会认了,有的不仅会认还会写了。如果它们和别的生字在一起,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吃喝渴求花瓶身旁衔接办事处乌合之众一无是处他为这事儿想了许多办法。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5)1.现在通过大家的努力,已经扫清了字词的障碍,这次我们再读课文。这次读文,老师可有新的要求了:边读边思考,小乌鸦都遇到了什么麻烦了呢?2.指生逐段读文。汇报。3.(1)刚才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字(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几次,你能把课文中带有喝的词语找出来吗?比一比谁最快?(2)找到了吗?读出来。学生边说,教师并以此板书: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3)同学们真会读书啊。其实这篇课文就是向我们讲述了,乌鸦先-----(找水喝),可是-----(喝不着),最后------(喝着水)的故事。四:小结:同学们,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像小乌鸦一样,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那么小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它的办法巧妙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第五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林甸第四中学小学部刘秀杰教学目标: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2、通过多种方法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朗读,感悟课文。教学难点: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学准备:1、各种瓶子若干个,小石子若干个2、动画课件3、各色五角星多个(用于随机激励学生)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开始新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课件(小小复读机,谁的耳朵灵:生齐说)师: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生复述)师:小乌鸦找来虫子喂给妈妈吃。(生复述)从这两句话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孝顺),是啊,这真是一只孝顺的小乌鸦。这个故事就来自于成语故事“乌鸦反哺”你们知道吗?自古以来在乌鸦身上就有很多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和乌鸦有关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课件点击出示课题)来大家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因为乌鸦是一种鸟,所以它的右半部分是个鸟字。这个喝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齐读课题。现在我们就把这只乌鸦请到我们的教室里。(课件乌鸦)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乌鸦长的是什么样子?(全身黑色)那你能猜出这个乌是什么意思吗?真聪明,乌鸦就是一种黑色的鸟。现在大家看看这个乌字和谁长的很像啊?(鸟)是啊,去掉鸟眼就是“乌”。让我们和这只飞到我们教室的小乌鸦打声招呼吧。那这只小乌鸦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看到课题,你又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生汇报)二新课(一)看来同学们都想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那就让我们快点到文中去找答案吧。不过在读之前,老师还有个小提示,请同学们看屏幕:1.先自由、大声地借助拼音读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宝宝把它圈出来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2.再轻声读课文,标出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师:看大家读的这么认真,老师真高兴。现在课文中的字你都认识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了。(课件出示)看!如果你认识它就把它大声地读出来吧。(有拼音出现)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开火车读)真了不起,都读对了,小乌鸦可要把生字送回到课文中去了,让我们再大声地叫一遍这些蓝色字宝宝的名字吧!(齐读)如果有哪个字你记得还不够清楚,没关系,在课文中我们还会遇到它,到时你可以把它再多读几遍。(二)读文感知文意师:刚才大家已经分好了段,那谁能说一说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呢?(4个)那谁愿意分段来读读课文?(指名读)注意听学生读教师纠错(4名同学读完了,那自然段数对的同学请坐好,错的同学更正过来了吗?)刚才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字(指喝)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几次,那你能把课文中带有喝的词语找出来吗?现在我们同桌为一组,大家比一比谁最快。2、找到了吗?读出来学生边说,老师并依次板书:找水喝、喝不着、喝着水了同学们真会读书呀结:其实这篇课文就是向我们讲述了,乌鸦先(找水喝),可是(喝不着),最后(喝着了)的故事。这个“着”字,还有其它的读音吗?组个词吧!3、二、细读,品读体会第一自然段找水喝(1)、(指:找水喝)你知道,小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快来读读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字,长得多像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分清楚吗?快来读一读吧!口字旁的__,三点水旁的__。渴,谁来组个词(2)、同学们,你知道口渴是什么感觉吗?(3)、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口渴的感觉表现出来吗?谁想试试指导读:渴得都快说不出话来了。范读。是呀,多渴呀,看!小乌鸦找水去了,它飞呀飞呀,飞到了这儿有水吗?又飞到了这儿,有水吗?小乌鸦还飞了好多的地方,于是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词语呢?(板书到处)所以在读的时候到处应该重读。师:谁来当一只渴的好难受,渴的好着急的小乌鸦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喝不着(1)、就在小乌鸦只剩一点点力气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想想这时候你好像听到小乌鸦在说什么?你能感觉到小乌鸦这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吗?(高兴)找到了水真高兴,可是它马上喝到水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小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小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汇报)课件点击变色哎,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却盛在这样一个瓶子里,水又很少,乌鸦的心情怎样呀!(是啊,一个可是(板书)让我们看到了小乌鸦刚刚还很高兴的心情现在却变成了失望和难过。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这个“可是”应该重读。而最后一句话是一个什么句子?所以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那谁来试着读一读?如果你是小乌鸦,现在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很难过地读一读吧!你很失望地读一读吧!你很苦恼地读一读吧!(指导学生朗读)(没听出来你的着急,疑问的语气再强烈一点。)师:乌鸦很渴,可是又喝不到水,怎么办呢?放弃吗?不能,那我们就给他一点时间去想办法,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吧!(课件:歌曲《乌鸦喝水》)师:歌曲听完了,大家告诉老师乌鸦想出办法来了吗?怎么想出来的?现在请男同学齐读第三段,女同学齐读第四段,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完成提示中的问题。把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师:谁来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句子)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乌鸦到底是怎么放的,(这里为什么要说一个一个的放?)我们学着乌鸦的样子试一试。用你的手当作乌鸦的嘴来试试吧。另一只手当作瓶子,往里面一个一个地放吧。小乌鸦你那么渴又飞了那么远的路,多累呀!快别放了,你真是一只坚持到底,不肯放弃的小乌鸦!3、在小乌鸦的努力下,水怎么样了?(手势慢慢增高)那是怎么样的,用你的手势来告诉老师。课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慢慢的意思就是_____,那我们读这个词的时候要慢慢的读,(课件)谁来试一试,屏幕中打出“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一句话。3、乌鸦终于(板书)喝到水了,心情怎么样呀!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吧!指导读想想乌鸦喝到水的高兴,再读一读!(评价语言是呀,小乌鸦多高兴呀~!)同学们,小乌鸦为什么会运用这个办法呢?(因为它看到周围有很多的小石子)是呀,这只小乌鸦多么善于观察呀!现在老师想把这句话读一读,可以吗?乌鸦看见旁边有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生:少了许多)许多没有它不行吗?为什么不行?(几个不行吗?)许多是多少呀!原来,要这么多小石子呀。所以“许多”这个词要重读。小乌鸦想出办法高兴吗?所以“有办法了!”这个感叹句我们读出感叹、兴奋的语气。而它想了一想”读缓慢些。谁来试一试?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小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面对着这只这么聪明的小乌鸦,你喜欢它吗?喜欢那就用一句话来夸夸它吧。现在我们这个故事就学完了,那想想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呢?很多资料证明,乌鸦不仅孝顺,还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它的聪明表现在很多的方面,有同学知道吗?(你想了解一下它吗?)(出示智慧爷爷的话)课外延伸:同学们,像这篇课文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学方式就叫做寓言。乌鸦喝水就是选自《伊索寓言》(出示这本书)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大家想知道吗?那就回去找到这本书读一读吧。14.乌鸦喝水到处可是终于↓↓↓(找水喝)——(喝不着)——(喝到水)《香甜的水果》美术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境激趣课件放映动画,故事大意:话说几天前,王母娘娘把孙悟空召了去,对他说:“悟空,一年一次的藩桃大会就要召开了,每年都吃桃子,也该换换口味了,就请你到人间选最香甜可口的水果吧,咱们让各路神仙尝尝。”孙悟空抓耳挠腮,说:“这有何难,看俺老孙的本事吧,俺去去就来。”说着一个跟头就来到了人间,话是说得容易,他为了选到最好的水果,特意设了四个关,闯过四个关的才会被选上。去过的地方不少,可那些人闯了第一关,过不了第二关,竟没有一个成功的,说来也巧,孙悟空今儿个来到了我们这儿,看看有没有闯关的小勇士,能不能找到香甜的水果。(板书)香甜的水果问:想不想闯关?想不想做闯关的小勇士?想不想自己的水果被选上?看大家都这么有信心,那我们就闯关开始。[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带入故事情节,激发兴趣,进入闯关行动有趣味性和竞争性,使学生能在学中乐,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二、出示字样:第一关:夸的香又甜,就会过这关。师:看来这第一关是让咱们夸夸自己现在手中有的,吃过的,见过的水果。我也想和大家闯这一关,好不好?我先夸我最喜欢的水果,大家猜是什么?(它的样子圆圆的,头上还有一顶小帽子,着色有的是黄黄的,有的是红红的,秋天它会笑的裂开嘴,里面是珍珠一样红的籽,甜甜的,酸酸的,太好吃了)[教师有意识强调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并参与其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角色变为和学生相同的参与者]学生夸夸,让同学和老师猜。孙悟空说话了,大家刚才表现积极,都说的快流口水了,顺利通过。[本环节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三、第二关:(出示)彩泥变水果,谁的方法多大家都知道,孙悟空能把小石子变成水果,其实我们也很神通的,不过呀,不是用石子,而是用我们手中的`彩泥。(1)教师与学生比比谁变的快听口令,团成球(象什么?西瓜、山楂)----搓成条----压成饼(叶子)----捏成点[设计意图:采用教师与学生比赛的方式,实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技巧,让学生在赛中学,赛中乐,体会成功的乐趣](2)欣赏制作的范作与课本上的作品(讨论怎么做的,怎么会这么象怎样才能感觉“香甜”)(3)学生制作。(4)评价展示。A小组评选出两件优秀作品展示B自愿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评为闯关小勇士。C勇敢剖析通过对比说自己作品的不足。[设计意图:本次练习从欣赏入手,在欣赏中发现问题,找到美感所在。评价环节注重水果的形状、颜色,评价中注意让学生从别人作品中发现优点,也能提出建议,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学习的能力。本环节侧重技能的训练与写实性的水果造型。]四、第三关,水果变变变,看谁点子多(1)老师将黑板上的课题用简笔画的形式添画上手,脚,眼睛等;[利用拟人化的手法初步感受水果的变化,继而进行想象](2)欣赏: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作品,学生欣赏A:西红柿在和小虫子在说悄悄话B:山楂弟弟扮演成小丑表演节目呢C:看苹果娃娃裂着大嘴笑,夸大家聪明呢D:桔子姐姐和小枣妹妹乘着水果飞船去遨游世界呢[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师:你手中的水果摇身一变会变成什么奇妙的样子呢?(3)学生畅想并开始创作(伴音乐)(4)评价展示互相评价谁的创意奇妙、有趣,最欣赏谁的作品。评出闯关小勇士。[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有意识的强化欣赏,加大欣赏力度。由前一环节的写实造型过渡到写意造型]五、第四关:水果大聚会,一起进拼盘(1)教师说明意图,将最香甜的水果放入小组设计的大盘子中。(2)欣赏:屏幕显示成盘的水果,学生观察讨论并自己总结出制作要点:A:品种多B:颜色美C:造型丰富D:盘子够大[从欣赏中发现,从欣赏中总结,比教师直接指出制作要点要认识深刻。](3)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有意识的引导合作,教会学生怎样合作效果更佳](4)制作开始,强调团结合作,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闯关。[教师与学生共同闯关,学生的积极性、兴趣会更高。这一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综合运用,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六:评价展示孙悟空看得眼花缭乱,真不知道该选哪盘好?(1)小组派代表把制作的这盘水果的优点、独特之处说给大家听。[充分认识自己小组的长处,体会小组合作的优点](2)自愿报名当孙悟空选水果,说出选这件作品的理由。[学生角色的转变会更具趣味性,评价的更用心,同时可以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3)教师评优点,指出缺点。(4)孙悟空出示问题:除了用橡皮泥,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变出香甜的水果?学生回答。[这一个小环节实质是借孙悟空进行课题的拓展](4)欣赏不同材质制作的水果(5)顺利过关学生谈感受,如果觉得小组间合作愉快就互相击掌。教师小结。

第一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全诗。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题目点明了此诗是诗人在初春时节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著名的有《马说》《师说》《劝学解》等。4、选自《昌黎先生集》。水部,唐朝工部的一个司,掌管水利方面的政令。张十八员外,即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吴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三、细读品味;1、“天街小雨润如酥”——第一句写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细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2、“草色遥看近却无”——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3、“最是一年春好处”——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4、“绝胜烟柳满皇都”——本句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四、合作探究: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在各句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第一句写早春的雨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第二句写早春的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一句恰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都不见。但若下过一场春雨后,春就悄悄地来了,小草就是春的使者。第三句似乎在提醒大家: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最好处”在于早春。很自然地引出末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什么早春的草色要比皇城的出处烟柳好呢?只因为春草蕴涵着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杨柳堆烟的暮春又有什么稀罕的呢?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的满城“烟柳”作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五、教师小结: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通过对早春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七、板书设计: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背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早春的喜爱之情。

第二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目录[隐藏]其一-原文鉴赏讲析诗人简介其二主旨其一-原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韩愈选自《昌黎先生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1、呈:恭敬地送给。2、天街:京城的街道。3、酥:酥油。4、绝胜:大大超过。5、皇都:指京城长安。译文1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译文2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讲析这首小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末,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诗人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永贞元年(805)八月,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为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河南县令。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2),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裴度用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8),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京兆尹。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状》。著作有《昌黎先生集》。二、创作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主旨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写作背景1.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早春。张水部是水部员外郎张籍。2.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酥:方世举注引《玉篇》:"酥,酪也"。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小雨润如酥",十分微妙地表达出生活在北方的人送走严寒,迎来早春时独特的欣喜之情。"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留意过北国春天原野变化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而唯有韩愈才创造出了这样传神写照、欣欣向荣的诗句。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句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后两句以"烟柳满皇都"的暮春之繁华与早春比照,强调早春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张籍排行十八。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色并寄赠张籍,原共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从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看,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前二句写早春景色,一场小雨过后,冒出地面的草芽为大地染上一片似有还无的青色,以极纤细的笔触透露出早春的最初信息,而兼摄远近,极见传神之美感。后二句赞美早春,以暮春浓艳之景满城皆是,略无稀罕,且绿肥红瘦预示着春色将尽作对比和衬托,愈显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这首诗既摄早春之精魂,又给读者无穷美感,想当年张籍必然为基所动。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流露出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此诗不仅仅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第三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教学目标:1.体会诗的意境之美2.品味诗的语言,领会诗的凝练之美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导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冬坡说是鸭子,他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与同时代的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使唐代散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后世称道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早春,初春。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因为他在同族兄弟(不是同胞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并且曾任水部员外郎,故称“十八员外”。古代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诗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早”。“早春”与仲春、暮春有什么不一样呢?要注意看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早”字的。——此诗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四、赏析1.前两句诗如何理解?“润如酥”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润:滋润。酥:酥油。“润如酥”是比喻,新颖,传神。这两句是写景。在如酥的春雨的滋润下,小草悄悄地冒出幼芽尖,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的青青之色,这就是早春的草色,当诗人满怀欣喜地想走近观看时,那淡淡的青色反而不见了。远远望去,草色新绿,走近了反而看不出。这正是早春草色的特点,靠了诗人传神的妙笔记录下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如果是暮诗是写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很充分的铺垫。2.后两句诗抒情。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到对早春的赞美的?——后两句诗用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早春的赞美。作者首先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