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律 依法行医课件_第1页
学习法律 依法行医课件_第2页
学习法律 依法行医课件_第3页
学习法律 依法行医课件_第4页
学习法律 依法行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课提纲

一、前言二、宪法及有关法律三、卫生法律法规四、侵权责任法

一、前言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为产品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而知识的更新正在以加速度形式向前推进。

据有关资料统计,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80~90年翻一番;到了19世纪60年代,是5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3~5年翻一番。当今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把学习作为文明传承之途、干部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是酷爱读书、广收博览的典范。毛泽东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习,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东西。没有学习,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是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对党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关系极大。”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品质,二是必须了解金融知识,三是必须要懂得法律。三者缺一不可。

二、宪法及有关法律部分

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修改4次共31条。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共14条(第18条至第31条),主要内容是:①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②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③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④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⑤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⑦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⑧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⑩完善紧急状况制度;⑪在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⑫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⑬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立法法》《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立法法》第八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一)国家主权的事项;(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三)民族区域的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罚;(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七)民事基本制度;(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九)诉讼和仲裁制度;(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立法法》对制定部门规章作出如下规定:第七十一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第七十二条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三、重要的医疗卫生

法律规范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医师:是指依法取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2.执业医师分两级,四个类别。3.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考试分为二级,四个类别,两种方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医师资格证书》。4.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①注册内容: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②变更注册:执业地点、类别、范围;③重新注册:中止执业2年以上的执业医师。5.应注意的几点情形:①《医师资格证书》作用;②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的执业权限;③进修医师、实习及试用期医生执业权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和

《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1.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法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2.护士的工作职责: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变化,科学护理;履行紧急情况下及医生不在场时的责任;遵守护理规范、常规和职业道德;保护病人隐私权;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服从调遣,参加医疗救护和预防保健工作;承担预防保健,宣传防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等。3.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1.国家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开办村医疗卫生机构。2.国家实行乡村医生注册制度。3.指导、培训乡村医生时,要注重《条例》规定的执业规则教育和执业活动中法律责任的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意识。2.对医疗机构八项“应当”的要求:①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感染的要求;②应当按照规定消毒医疗器械;③应当按照规定销毁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④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⑤应当对病人或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并保管病历资料;⑥应当实行预检分诊制度;⑦对传染病,应当引导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初诊;⑧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3.规定了医疗机构不得发生的七种情形:①未按规定承担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②未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③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规定救护、转诊;④未按规定对本单位污染的场所、物品消毒或处置;⑤未按规定对医疗器械消毒,或一次性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⑥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⑦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及相关人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1.建立组织,制定控制感染规划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确定一人兼职负责感染管理工作,负责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接受培训,并培训职工;熟悉规范,落实管理规定。3.医务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并处置;参加培训,并做好自我保护。

《消毒管理办法》1.建立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执行国家规范。2.工作人员应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3.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4.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医疗卫生机构两项职责: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务;要依法做好孕产期保健服务。2.母婴保健技术行为人必须取得国家颁发的合格证书。3.禁止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医疗机构应承担的七项职责:①按照指定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②提高应对救治能力;③开展技能知识培训,参加演练;④发现可能发生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门,同时向政府报告;⑤应急预案启动后,服从统一指挥;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染途径,防止扩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主要内容:10章104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第三章食品安全标准第四章食品生产经营第五章食品检验第六章食品进出口第七章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第八章监督管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2.主要特点①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质量监督、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实施监督管理。②强调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督的管理职责。③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⑤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⑥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了严格的许可制度。⑦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⑧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⑨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四、侵权责任法医疗

损害责任解读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侵权责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侵权责任法》是继《合同法》、《物权法》之后,我国民事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该法首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确立了“同命同价”原则,涉及产品缺陷、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网络侵权、动物致人损害、物件损害等内容。《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是我国民法典制定的重要步骤,也是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侵权责任法》是一部全面保护私权的法律,就是一部对民事主体的各项民事权利或者说基本人权在受到侵害提出救济的法律。众所周知,法治的核心是规范公权,保障私权。在我国现阶段,私权的保护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颁行《侵权责任法》,强化对私权的充分、全面的救济,不仅是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重大进步,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侵权责任法》属于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这就是说,这是调整最基本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也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对于维护医疗安全和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对正确适用法律处理医疗纠纷,从立法层面上来说可减少由法律缺乏可操作性而带来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的事件。笔者因工作关系对《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背景和产生过程略有了解,对《侵权责任法》的一、二、三稿和正式条文(第四稿)曾作了比较性的通读和学习。现就自己的学习体会向各位同仁做一简要汇报。《侵权责任法》出台的背景

1.编纂我国民法典的需要

2.侵权案件不断增多的现实需要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是从2002年民法典的起草开始—2002年12月,民法典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共九编,有1200多条、10余万字。其中第八编的“侵权责任法编”有68条,该编由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和杨立新两位学者共同主持起草。这就是《侵权责任法》的雏形。

翌年,国家立法机关考虑到,民法典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如果作为一部法律进行修改和审议,历时长、难度大。于是确立了分编修改和审议、分编通过的原则。经各编审议通过后,再按照法典体例编纂民法典。因此,《侵权责任法》草案也是在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法编”基础上起草的。

6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八编和专家学者等多方面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提交于2008年12月22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进行了审议。

2009年,《侵权责任法(草案)》审议工作提速,10月底和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进行了三审和四审并通过。从初审到通过,《侵权责任法》走过了整整7年。

《侵权责任法(草案)》在一审后经过了6年才进入“二审”,一年后又进入“三审”,两个月后就“四审”并获通过。为何《侵权责任法(草案)》是前慢后快?这是由于2008年以前,国家立法机关重点主要是放在《物权法》上,并且,当时对制定民法典也有很大的争议。按照我国立法计划,《物权法》不出台,《侵权责任法》也得往后拖。直到2007年3月《物权法》获通过后,2008年12月,《侵权责任法》二审稿才进入立法机关的视野并提速。《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也是现实紧迫性的需要。近年来,法院受理的侵权案件不断增多,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作为法院裁决的依据。据统计,2007年,全国法院受理权属、侵权纠纷一审案件达98万件,2008年上升为103万件。《侵权责任法》的特色与创新

1.立法精神以人为本

2.一般条款和具体列举相结合

3.以归责原则为纲构建体系

4.数人侵权行为的制度创新

5.责任形式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

医疗损害责任条款解读

《侵权责任法》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设立专章进行规范,不仅明确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也对医患双方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体现了注重医患和社会大众利益的立法思想,是我国民法体系中的一大进步。为了使医务界同行更好、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和领会其立法的精神实质,拟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医疗损害一章的十一个条款进行解读。

医疗损害责任条款解读:1.过错责任原则2.说明义务及患者同意3.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4.过错推定5.医药产品缺陷损害及输血感染6.法定免责事由7.禁止过度诊疗过错责任原则:

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按照我国民法理论,医疗损害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但2002年国务院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了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按照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必须以构成医疗事故为责任成立要件,否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人民法院对此内部认识不统一,由此造成法律适用的“二元化”。经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的,适用条例规定,受害人所获赔偿金较低;反之未经鉴定甚至经鉴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却适用《民法通则》106条第二款关于过错责任的规定,并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解释文件规定的计算标准,受害人所获得赔偿金额反而较高。因而引起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本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将以本条作为裁判根据,而不再适用条例关于以构成医疗事故为赔偿责任必要条件的规定。说明义务及患者同意:

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本法基于患者自主决定权之尊重,参考国外“知情同意”规则。设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医务人员的“说明义务”和患者的“同意权”。考虑到因抢救危急患者等紧急情况,难于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的意见,增设第五十六条规定。

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

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判断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时,应当适当考虑地区、医疗机构资质、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本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尽之注意义务,未采用“高度注意义务”、“专家的注意义务”等概念,而表述为“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便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资质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的差异性。因此草案第二款对判断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时,规定应适当考虑这些差别。但最后被删去。过错推定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它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总结裁判实践经验,本条明文规定,凡具备本条列举的三种情形之一,应当“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此所谓“推定”,应当解释为“不可推翻的推定”,而与通常所谓“推定”允许以反证加以推翻不同。医药产品缺陷致害及输血感染

第五十九条规定:“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因医院使用的医药产品具有缺陷,造成患者受损害,按照本法及产品质量法关于严格产品责任的规定,应当由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考虑到许多工作情形,因生产者在外地甚至外国,患者很难起诉缺陷医疗产品的生产者,因此本条规定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按照民法通则,输血感染致患者损害,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迄今的裁判实践,输血感染案件,如果患者仅起诉输血医疗机构,法庭将依据医疗机构的请求将血液提供机构列为共同被告。经审查认定属于血液不合格造成患者损害的,法庭判决血液提供机构承担责任,而输血医院不承担责任。总结裁判实践经验,本条明文规定因血液不合格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显而易见,这样规定是出于方便患者的考虑。法定免责事由

第六十条规定: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基于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界定医疗损害责任,切实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的立法政策目的,特设本条规定医疗机构法定免责事由。禁止过度诊疗

第六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

此所谓“不必要的检查”相当于国外所谓“过度医疗”和“保护性医疗”。自90年代以来,过度诊疗行为逐渐在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社会问题。故专设本条,禁止过度诊疗行为。医务人员对患者采取过度诊疗行为,其动因有二:一是意图规避医疗损害责任。此与90年代以来医患关系紧张有关。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医院往往有内部规定,医生可以从所诊治患者各种检查交费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制度设计,基本体现了“切实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的政策目的,相信其实施可以缓和医患关系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克服过度诊疗行为的效用。但如不能从医院管理体制上彻底禁止、禁绝医院内部关于医生的各种检查、诊疗费用分成之所谓奖励措施,则仍不可能真正解决“过度诊疗行为”这一社会问题。侵权责任法要点1.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条件2.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3.医疗机构的法律义务4.患者就诊权利5.医疗损害责任免责的“护身符”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条件1.医疗主观过错2.医疗违法行为3.医疗损害事实4.医疗因果关系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为主2.过错推定责任为辅3.无过错责任仅适用于医疗产品医疗机构的法律义务1.医疗告知义务2.紧急情况救助义务3.医疗注意义务4.合理诊疗义务5.及时转诊义务6.禁止拒绝诊疗义务患者就诊权利1.患者知情权2.患者隐私权3.查阅病历资料权4.平等医疗保健权5.健康生育选择权6.医疗废物处分权7.尸检决定权医疗损害责任免责的“护身符”1.患者隐瞒真实病情2.紧急情况下实施抢救行为3.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4.术后产生并发症5.病情自然转归关于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从侵权责任法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来看,侵权责任法与现行医疗纠纷处理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正式实施后势必对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侵权责任法》对有关问题的规定是否仍存在冲突?相关冲突应如何解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侵权责任法》规定存在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只有构成医疗事故的,医院才承担赔偿责任。而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则是只要医院和患者存在诊疗关系,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并且医疗机构有过错,医疗机构就应该赔偿。2.是否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需要通过医疗事故鉴定来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从而确定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而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医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不包括“一定要构成医疗事故”,显然医疗事故鉴定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就名存实亡。3.死亡赔偿金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可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而《侵权责任法》规定了死亡赔偿金。

解决《侵权责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冲突的关键,首先应明确医疗损害的定义,若医疗损害包含医疗事故,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被边缘化。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调整的是特殊医疗损害侵权的法律关系,其适用的范围不仅限于医疗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的处理,还涉及是否追究医方当事人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希望国家在出台司法解释时予以考虑。

二、现行医疗鉴定体制对人民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有何影响?

现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是由立法方面的缺陷等原因造成的。这种“二元化鉴定”和重复鉴定,往往导致医疗纠纷案件久拖不决,增加了处理成本。侵权责任法中没有就医疗鉴定事宜作明确规定,这不利于解决当前鉴定混乱的状况。建议立法部门应当对医疗鉴定作出明确规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作出司法解释。

借鉴国外的经验,科学的医疗鉴定程序与明确的鉴定专家责任,是保障医疗鉴定公信力的关键。美国在发生纠纷时没有设定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而是根据专家证据由法庭陪审团进行裁决。法国医疗事故调解与赔偿高度行政化,设有专门医疗事故调解与赔偿委员会,由卫生部管理。德国类似于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是医生协会,法官按程序组织医生进行鉴定等。

但我国目前建立上述鉴定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因为我国在立法上尚未建立“专家证人制度”和“专家证人保护制度”,法院无法建立医学专家库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比较可行的是完善现行的医疗鉴定制度,前提是将医疗损害分为:一般损害和医疗事故。一般损害可以由委托鉴定方自由选择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仍由医学会组织。卫生部也应考虑提高医疗鉴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重点在程序上制定规则。如统一使用规范的鉴定文书、建立鉴定机构的分级制度、鉴定业务的准入制度、细化鉴定程序(增加鉴定资料交换和质证程序、建立鉴定结论听证程序等)、开展异地鉴定、鉴定的中止、终止制度和鉴定案件的复核评价制度等。

三、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损害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

侵权责任法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回归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对“过错推定”(举证责任倒置)进行了严格限制,即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三种情形:患者有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它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②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③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也就是说,上述三种法定情形下医方仍要举证。

四、医疗损害责任的告知形式、告知范围如何确定?告知不足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侵权责任法对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的行为作出了统一的规定(第五十五条)。根据法律规定,医务人员告知的对象是患者本人,如患者因年幼、神志不清或需要保护性医疗时,医务人员应向其近亲属告知。告知形式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告知是要告知患者的病情及医疗措施,而对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并要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

告知不足的判定标准是:医务人员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在告知对象、告知形式、告知内容上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告知不足的判定标准要具体,便于判定。

五、在医疗产品损害的赔偿案件中,医疗机构与医疗产品的生产者责任的归责原则如何确定?医疗机构与生产者的诉讼地位如何?

因医院使用的医疗产品具有缺陷,造成患者受到损害,按照侵权责任法及产品质量法关于严格产品责任的规定,应当由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因生产者在外地甚至国外,患者难以起诉缺陷医疗产品的生产者时,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这是出于方便患者维权的考虑。医疗机构与生产者在诉讼中,既可以作为共同被告,也可以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