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第一章课件_第1页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第一章课件_第2页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第一章课件_第3页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第一章课件_第4页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第一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主讲人:黄茜

Telmail:624614798@对外经济管理概论课程内容大纲学习要求和目标(P588)期末综合成绩:100%=出勤考核(40%)+期末考核(60%)第一章国际经济与贸易概述

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概念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对象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有关概念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概念㈠国际经济:国际经济,又被称为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的经济通过经济纽带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㈡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它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狭义:仅指国际贸易,即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广义:不仅突破了单纯的国际贸易范畴,而且还涉及到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合作以及国际人力要素流动、国际信息流动等领域。㈢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对象: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阶段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和学说(第二章)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有关政策(第三章)㈣国际经济与贸易与各个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有关概念㈠国际贸易的种类㈡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㈢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㈣贸易差额㈤贸易条件㈥对外贸易依存度㈦对外贸易货物结构和国际贸易货物结构㈧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一)国际贸易的分类1.按交易内容分:①有形贸易:又称为货物贸易,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的实物商品的交易,因为这些实物商品看得见摸得着,故称为有形贸易。②无形贸易: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所有的非物质形态的商品贸易,主要是指运输、保险、银行服务、旅游、租赁和技术等。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2.按货物流向分:①出口贸易:指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商品交换活动,又称为输出贸易。(不包括:驻外领馆使用商品、游客带出自用品)②进口贸易:指外国商品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的贸易活动,不包括:外国领馆进口用品、游客带回。③过境贸易: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货物运输过程必须要通过第三国的国境,这对第三国来说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④复出口:是指对外国商品买进后未经加工又输出到国外的贸易活动。这是和转口贸易密切相关的一种贸易。⑤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出口和,在外国未经过加工又重新输入本国国内的贸易活动。比如出口后的退货,未售掉的寄售商品的退回等情况。⑥净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货物的出口量超过其进口量,超过的部分就是净出口。⑦净进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货物的进口量超过其出口量,超过的部分就是净出口。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3.按有无第三者参与划分①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②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③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从事转口贸易的多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贸易管制宽松等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及欧洲鹿特丹、奥斯陆等)注意: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是指贸易方式而不是运输方式。转口贸易可以直接运输,直接贸易也可以间接运输。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4.按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①水平贸易: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间的贸易活动。②垂直贸易: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活动。5.按清偿工具(结算方式)划分①自由结汇贸易或现汇贸易:是指以可自由兑换货币作为清偿工具(支付手段)以现汇的结算方式进行交易的贸易。②记账贸易:是指两国政府同时间签订贸易协议或贸易支付协定,通过记账及逆行结算的贸易。③易货贸易:即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经过估价以后,用等值的不同商品相互交换。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6.按参与贸易国家的多少划分①双边贸易:指两国参加,双方贸易是以相互出口和相互进口为基础进行的,贸易支付在双边贸易的基础上进行结算,自行进行外汇平衡的一种方式。②三角贸易:是指三国之间相互出口和相互进口,并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外汇平衡的一种方式。③对边贸易:是指三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进行若干项目的商品交换,相互进行对边清算的贸易行为。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7.按交易的性质划分①商品贸易:是指以商品买卖为目的的纯商品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活动。②加工贸易:是指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或技术优势,从国外输入原材料、半成品、样品或图纸,在国内加工制造或装配成品后再向外国输出的,以生产加工性质为主的一种生产方式。③补偿贸易:是由设备出口方先提供设备给进口方,然后由进口方用该设备生产的产品或其他产品交付给设备出口方,补偿设备的价款。④租赁交易:是指设备拥有者与承租人签订租约,把设备交付给承租人使用一段时间,同时收取一定的租金的交易方式,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8.按贸易政策划分①自由贸易: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不干涉国家间贸易往来,既不对进口贸易活动设置种种障碍,也不给予各种优待,而是鼓励和提倡市场交易时的自由竞争行为。②保护贸易:指国家的贸易政策中,广泛的使用各种措施去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免受外国企业和商品的竞争,主要是控制各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同时,对本国出口商所从事的出口本国商品的活动给予优惠甚至补贴,鼓励其出口。③统制贸易:指一国设置专门机构,利用其证券力量,统一组织和管理一切对外贸易活动。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㈡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⒈总贸易体系也称为一般贸易体系,它以商品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凡是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包括进口后供国内消费的部分和进口货成为转口或过境的部分;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包括本国生产的商品的出口和进口商品的复出口。前者称为总进口,后者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之和,称为总贸易额。(目前包括中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世界上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总体系)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⒉专门贸易体系:也称为特殊贸易体系,它是以商品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外国商品只有进入关境并向海关缴纳关税,由海关放行后才能计入进口,称为专门进口;而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及进口后未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复出口商品,只要是经海关办理了出口手续,不论该货物是否离开该国国境,一律计入出口,称为专门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构成了一国的专门贸易额。(目前,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世界上约有83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种贸易体系)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两种贸易体系的主要区别:

前者主要说明一国在国际货物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后者主要说明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的意义。注:以上两种贸易体系是一国区分对外贸易统计体系的两种不同方法,大部分国家在记录和编制净出口货物统计时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国家,其关境小于国境。正因这种不一致造成了各国总贸易额和专门贸易额在统计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联合国在公布各国贸易额的资料时一般注明采用何种贸易体系。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㈢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一国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是反映该国国际贸易规模的主要数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⒈对外贸易额(ValueofForeignTrade)含义:又称对外贸易值,即以货币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它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总额之和。为方便比较,国际上把美元作为单位统计和表示对外贸易额的通用单位。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⒉对外贸易量(QuantumofForeignTrade)含义:是一种以数量、重量、面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国一定时期进出口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在实际生活中,一般采用进出口贸易指数来计算一国(或地区)贸易量的变化。进出口贸易指数:是指用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公式详见课本P11页)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㈣贸易差额(BalanceofTrade)含义: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若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贸易顺差,我国称之为出超;若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称为贸易逆差,我国称之为入超;若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贸易差额用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对外贸易总状况。而一国贸易收支是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贸易差额也就成为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㈤贸易条件(TermsofTrade)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引入贸易量Qx①净贸易条件②收入贸易条件

N=(Px/Pm)*100%I=(Px/Pm)*Qx

进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Zm③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④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S=(Px/Pm)*ZxD=(Px/Pm)*(Zx/Zm)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该国贸易条件转好;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Zx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㈥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进出口贸易总额在该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依存度=(M+X)/Yx100%

其中:M为进口总额;X为出口贸易额;

Y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仅可用来说明一国(或一地区)的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该国(或地区)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还表现出一国(或地区)经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密切程度和该国(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对外依存度高开放政策、大国对外依存度低封闭政策、小国需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以比较各国(或地区)之间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但是如果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同,并不可以直接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即:对外贸易依存度大的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的作用就大,对外贸易依存度小的国家,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就小。如最为典型的美国,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低于世界上很多国家,但作为当今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最大贸易国,其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个静态指标,它不仅表明一国对外贸易在该国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表明国际经济环境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这就意味着,若要追求更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就要接受随之而来的本国经济对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较高的敏感度和较强的波动性。因此,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保持适度,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节奏相一致。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㈦对外贸易货物结构和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广义:是指货物和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狭义:仅指货物贸易在一国进出口贸易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⒈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某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发达国家: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发展中国家:以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为主⒉国际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各大类货物或某种货物进出口额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定义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㈧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⒈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一国家或国家集团在该国进口、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清晰地指明了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趋向和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从而反映了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欧诺个长要受到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结构以及各种贸易政策的影响。如2005年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韩国等。第一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知识⒉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顾名思义,用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地区)或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方法:

一是通过计算各国的进口、出口额在世界进口、出口额中的比重;二是通过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2013年世界六大贸易国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起源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状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前景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起源

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可供交换的剩余货物和服务政治条件:国家货物和服务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交换

国际贸易起源于原始社会,但并非是原始社会与生俱来的附带品,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在具备上述两个必要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劳动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货币

原始社会末期商人奴隶制国家商品流通扩大国际贸易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㈠奴隶社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大文明古国: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亚洲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流域的中国㈡封建社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东方: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西方: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今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十字军东征(TheCrusades,拉丁文:Cruciata,1096-1291)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持续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尽管如此,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种接触,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㈢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是作为这种生产方式诞生的基础而存在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成为了这种生产方式自身的产物。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国际贸易在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利润率(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超额利润、就地设厂等)2.通过国际贸易占领国外市场3.通过国际贸易实现社会产品(社会两大部类平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4.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动力、途径)5.通过国际贸易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㈣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P21)⒈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客观必然性: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⑵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⑷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⑸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需要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⒉国际经济与贸易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⑴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获得国外资源⑵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力发展⑶通过国际贸易为社会主义国家扩大积累⑷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⑸通过国际贸易进口国内所需商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⑹通过国际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⑺通过国际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历了一个持续增长的时期,国际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呈现出来新的面貌。㈠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㈡冷战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㈢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㈠二战后至冷战结束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二战后,第三次革命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对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科学技术革命加快了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2.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3.科学技术革命扩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4.科学技术革命加快了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㈡冷战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的特点: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经济全球化节奏加快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4.世界经济格局趋向多极化5.南北关系矛盾加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㈢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我们可以将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增长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加大2.制造业开始了全面的扩张3.国际贸易和投资复苏势头强劲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强劲复苏的总体态势中,还伴随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1.发达国家继续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危害;2.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3各国利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空间越来越小。第二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前景:(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稍有回落(二)新一轮国际贸易谈判呈现新的势头(三)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呈现出新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动因知识化;

2.国际贸易交易对象升级;

3.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4.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四)国际资本流动将出现新的态势(五)国际石油价格的未来变动趋势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三、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㈠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的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产生的基础。

㈡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出现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一是国家的存在,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分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①萌芽阶段:(15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期)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②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英国等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建立起大机器工业。大工业使各国社会分工获得空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③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新的生产力的推广使用,新兴的电力、电器、石油泊、汽车等工业部门的建立,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商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就形成了。④深化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殖民体第瓦解,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使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㈢国际分工的特点和作用(详见课本P38-39)⒈国际分工的特点(与国内分工进行比较)⒉国际分工的作用(“双刃剑”)①积极作用②消极作用第三节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