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版北亭文物径 导赏-岭南建筑学社课件_第1页
简易版北亭文物径 导赏-岭南建筑学社课件_第2页
简易版北亭文物径 导赏-岭南建筑学社课件_第3页
简易版北亭文物径 导赏-岭南建筑学社课件_第4页
简易版北亭文物径 导赏-岭南建筑学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岭南建筑学社12345910121387611图例:文物径路网1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2博凌大街镬耳山墙3最具个性民国“字屋”4“百龄高第”蚝壳墙门楼遗址5四米高红砂岩墙脚大屋6云梯大街内巷三间两廊街区7八十年代豪宅8民国“姑婆屋”9东林梁公祠及“路接青云”门楼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11渭水桥及华光庙12崔氏宗祠、愚菴崔公祠、南园崔公祠13北亭码头A+文物建筑A历史建筑B传统风貌建筑C其他传统建筑D优秀近现代建筑0. 前言

北亭是位于广州市东南角小谷围岛上的一座岭南水乡,先秦时期,它连同整座小岛都杳无人烟,直至汉唐,岛上初现人迹,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中的南汉定都广州,将小谷围开辟成为皇家狩猎场,而其主要区域正是北亭。据村民梁佐时先生考证,北亭亦是刘岩称帝后所建行宫——昌华宫的所在地。公元971年,宋兵南下,南汉后主刘鋹下令焚城,北亭的辉煌在这场大火中几近殆尽。随后,一些族群陆续迁于此地繁衍生息。在村民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封(音)、罗、吴等族群曾在北亭生活过一段时期,但后来又迁居他乡;大约在南宋,陈氏迁入北亭,随后,崔氏和梁氏分别在元末和明初到此定居。解放后,宋氏从南亭迁入北亭。至此,北亭形成了近代以陈、崔、梁、宋四大姓氏为主的族群,其中以崔、梁尤盛。0. 前言

北亭古时为小谷围第一大村,到清末民初,仅一村之内就有官山、昌华两个集市,当地民谣有唱:“一墟两市,不嫁北亭等几时?”可见其兴旺繁荣;同时岛上有“北亭多庙、南亭多社”之说,据考证,从前北亭有庙多大十五座,由村中不同的宗姓建造和管理;此外各族繁衍生息多建祠堂,连同各式民居、门楼等,组成了北亭丰富多样的人居环境和空间形态。2003年,广州大学城落户小谷围,规划将岛上十三条自然村中的九条夷为平地,幸存的北亭、南亭、穗石、贝岗亦被拦腰截断,仅留如今我们所知道的部分。目的:让大家知道北亭村里除了宵夜、大排档、桌球、水果、旅馆、出租屋以外,那些不易察觉却无法抹去的历史痕迹。年代:清代

用途:仓储

类别:祠堂

特色:蚝壳墙门牌:陈氏宗祠(北亭大街144号)1. 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

据部分村民所述,迁于北亭的陈氏族群发源于颍川,陈氏生活于此已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陈氏宗祠堂号“世昌堂”(音),两进三开间,人字山墙,龙船脊(船头已断),第一进檐下梁架木雕、石雕、山墙樨头砖雕保存完好。间进路1. 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

山墙:山墙即房子左右两侧的墙,硬山顶的山墙形态多样,岭南珠三角地区常见的有两种,分别是人字山墙和镬耳山墙,前者呈三角形,较简单,后者弧形,造型较复杂,形象厨具镬的耳,故称,另有说法形象跃起的鳌鱼。一般认为镬耳山墙比人字山墙高级。1. 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

屋脊:岭南珠三角地区屋脊一般有龙船脊和博古脊,前者年代一般较后者早,形象龙船;博古脊出现在清代中、后期,中段平直,两端作博古纹,故称。1. 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

石雕木雕砖雕年代:明—清

用途:摆设类别:石像

特色:翁仲门牌:石人(陈氏宗祠前)1. 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

祠堂前约十米左右各站立着一尊翁仲,翁仲本应置于高等级墓葬前墓道两旁,为守墓之用,祠堂前放置翁仲并不合形制,故此处翁仲应该是原墓地毁坏,村人将其守墓翁仲搬至此地安放。两尊翁仲左为武将右为文官,风格古朴,估计为明代或清初遗物,经风雨侵蚀,面容模糊。1. 陈氏宗祠及其前翁仲

蚝壳墙是岭南珠三角地区特殊的墙体做法,外表与青砖墙大异,阳光照射下光影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空斗墙:蚝壳中有缝隙,墙中间形成空斗层。当外面的气温较高,空斗层中的空气并为升温,室内温度较室外低;当室外气温较低,空斗层中空气尚未冷却,室内温度较室外高。形成冬暖夏凉的独特现象。编号:17

年代:清-民

用途:民居评级:A

类别:民居

特色:琉璃落水管、瓶状栏杆、灰塑门牌:阜丰大街1号3. 最具个性的“字屋”

沿着博凌大街前行至阜丰二街1号民居,最特别之处是立面贴满了写着毛笔书法的木板,应为屋主所书,这所“字屋”可谓北亭最具个性的房子。运气好碰着屋主说不定还可以获赠墨宝真迹呢。

建筑本身为一民国时期住宅,与我们刚刚看到的清代住宅不同,它多了许多民国早期特征:半圆形的窗楣、蓝色瓶状陶栏杆、二层阳台等等。编号:25

年代:清代

用途:过道评级:A

类别:门楼

特色:蚝壳墙门牌:“百龄高第”门楼遗址、阜丰大街三巷2号旁4. “百龄高第”蚝壳墙门楼遗址

在阜丰大街三巷丁字路口前不远处,有一个奇怪的门洞,材质为红砂岩(本地人称红砂石,岭南特有石材),原来应该是一座门楼,据说道光年间北亭一位书生考科举至百岁高龄仍然屡败不挫,道光皇帝为嘉赏其不朽精神御赐其“百龄高第”牌匾悬挂于此,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牌匾与门楼一起被红卫兵毁坏,只剩门洞。4. “百龄高第”蚝壳墙门楼遗址

稍前的陈氏祠堂二进我们能看到完整的蚝壳墙面,而此处遗址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更清晰地看到它的构造与细节:二十多厘米长的生蚝壳恐怕是我们在宵夜摊里面遇不到的,也许古时的蚝特别多特别大,所以被用做建筑墙面材料,而它的好处是取材方便且蚝壳里面空隙很多,做成墙体使得墙体内有大量空气,以便隔热,这在岭南炎热的气候下是十分管用的,因为那个时候古人没有空调,要凉快只能从这些方面动动脑筋了。所以这也是古时建筑的智慧所在。编号:30

年代:清代

用途:民居评级:A

类别:民居

特色:四米高红砂岩门牌:北亭大街七巷3-1号5. 四米高红砂岩墙角大屋

蚝壳墙门楼前走不远迎面而来的是一堵高大的红砂岩墙体,北亭大街七巷3号,这在岭南地区普通民居极为罕见,一般民居墙脚高只有几十厘米到一米,而如此高的墙脚一般只会出现在碉楼、当铺等防御性极强的建筑当中,因为一般的砖墙很容易被凿开,而要凿开岩石墙脚恐怕要费很大的劲。所以高墙脚一般意味着防盗性能高,那么,这屋子里面以前装着什么?我们也很想知道,反正现在已经成了一间普通的民居了。年代:民国

用途:民居类别:民居

特色:漏窗、灯花、瓶状栏杆门牌:青云大街32号7. 七八十年豪宅本次文物径唯一一栋被特出介绍的解放后所建建筑,据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楼高三层,青砖砌筑,空间层次丰富,首层自带院子、其余各层有阳台、露台。最特别之处是其继承了传统建筑的许多装饰手法,可谓该时期的豪宅:二楼绿色栏杆陶瓶、三楼弓形栏杆、八角形漏窗、檐口灰塑、两柱间檐口下仿木横批、楼板底彩画灯花等等。7. 七八十年豪宅通过这座建筑可以注意到,以前的住宅十分注重庭院空间和阳台、露台等开放空间,它们能接纳更多的阳光,具有良好的生活氛围,反观如今新建的建筑,为求最大的实用面积大都占满了宅基地,居住环境变得封闭、排外。7. 七八十年豪宅陶瓶栏杆弓形栏杆编号:74

年代:民国

用途:废置评级:A

类别:姑婆屋

特色:大介砖平天台、姑婆屋门牌:青云大街十五巷1号8.民国“姑婆屋”

在“豪宅”前十字路口拐进青云大街二十五巷,按路线经过具有精美灰塑的三间两廊民居,来到一口被房屋团团围住的水塘,水塘对面的青云大街十五巷1号是一栋早被荒废的老房子,据说为当时的“姑婆屋”。所谓姑婆屋是指供自梳终生不嫁的姑婆所居住的房子,姑婆也叫自梳女,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女汉子的意味。下一页8.民国“姑婆屋”

“自梳”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种特殊习俗,女子在适婚年龄,将自己的头发盘成髻,表示终身不嫁。梳起的仪式相当于一种守贞的契约,女子自梳起之后,不得再嫁,她们或是外出打工,或是在家干活,伺奉父母。位于博凌大街16号的北亭刺绣社也曾是自梳女吃斋和集居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村中最年长的自梳女将其作为绣花社的工场,这也是小谷围第一间绣花社的社址”。8.民国“姑婆屋”

到了暮年,她们不能在家中过世,家里也不能供奉她们的神主牌位。因此,她们在年老时就会搬到“女仔屋”或“姑婆屋”中居住,在那里终老。姑婆屋是自梳女自个掏钱购置之地,而女仔屋为宗族拨地供未婚女子聚会之所。该建筑出现局部平天台,故判断为民国所建,从局部倒塌的平天台可以清楚看到民国初水泥应用之前用大介砖、木桁条构筑平天台的施工工艺。

年代:清代

用途:门楼

类别:门楼

特色:镬耳边、彩画门牌:路接青云门楼

年代:清代

用途:祠堂

类别:祠堂

特色:镬耳山墙、龙船脊门牌:北亭大街69号(东林梁公祠)9. 东林梁公祠及“路接青云”门楼

在青云大街的尽头是门楼,是北亭内保存较好的门楼之一,镬耳山墙,后换黄色琉璃瓦(不符合形制,黄色琉璃瓦只有皇宫、孔庙、部分寺庙可以用,其他建筑一律只能用其他瓦,而岭南民居一般用如前所见的素瓦),檐口下保存着完好的灰塑和彩画,石门匾阳刻“路接青云”。9. 东林梁公祠及“路接青云”门楼门楼旁边是东林梁公祠,梁东林与梁翠林均为梁元始之孙,而梁元始是梁氏迁徙于此地的第一代先祖梁云松之子。祠堂三路两进三开间,左右两路毁坏后重建。中路镬耳山墙、屋脊为龙船脊。里面已经辟为“北亭文化娱乐中心”。进门左侧挂着一排龙船桨,桨面写有“北亭”、“中约”等地名。9. 东林梁公祠及“路接青云”门楼间进路规模:建筑的大小规模一般通过面阔(宽)、进深(长)来衡量,面阔的单位是“间”,正面两柱之间的距离为一间,进深的单位是“进”,进深方向一个房子为一进,两进房子之间由天井隔开,两侧用廊或厢房相连。除间、进外,还有“路”,例如一组三开间三进的房子左右各增加一组相同规模的房子,之间用一条巷子(青云巷)隔开,则为三路,如此类推。

年代:清代

用途:

类别:祠堂

特色:彩画、博古、灰塑门牌:元始梁公祠

年代:清代

用途:幼儿园

类别:祠堂

特色:中路悬山、漏窗、彩画、木雕门牌:梁氏宗祠

年代:清末民初

用途:居住

类别:祠堂

特色:木雕、灰塑门牌:显扬梁氏家塾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北亭市场旁边的元始梁公祠,即梁东林祖父梁元始的祠堂。该祠堂三路两进三开间,人字山墙,龙船脊,脊上的灰塑近期被翻新过,二进内墙还留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壁画。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

梁氏第一代、梁元始父亲梁云松的梁氏宗祠。梁云松又名永思,因此该祠堂堂号为“永思堂”。梁氏宗祠的规格明显比他子孙的祠堂都要高级:三路三开间三进、门前有石狮、两米多高的抱鼓石、石门墩,梁架木雕精美。最为奇特的是中路第一进并非常规的硬山顶,而使用了广府沿海较为罕见的悬山顶,此特征连同梁架的构造、石柱础的样式一起显示出了明末清初的风格,实为难得,因此该建筑也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只可惜第二进已经改建成两层高水泥房子,只留下首尾两进。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左右两路的二楼阳台各有一个葫芦形状的漏窗,充满生活情趣,也是祠堂中少见的开窗形式。至于这个二楼阳台有什么用,如果你认为是闺女抛绣球的地方那恐怕是一厢情愿了,真正的用途更可能是住人房间的休息阳台,同时通过内凹丰富立面的空间层次,避免单一呆板。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

屋顶:屋顶形式常见的有庑殿、歇山、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多用在宫殿、大型庙宇等高级别建筑,北亭可见的只有硬山和悬山,一般用在祠堂、民居,其中悬山只有梁氏宗祠使用。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

显扬梁公家塾,梁显扬是梁氏相对较晚的子孙,“显扬梁公家塾”几个大字是当时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先生所题,因为当时梁显扬之子就读于中山大学,于是请许先生为其父亲之祠题字。之所以称作“家塾”而不作公祠说法不一,其中一说为清末由于家族势力强大,建祠堂之风盛行,朝廷怕生乱子便加以限制,故各族人将新建的祠堂改称“家塾”而避之,下一页10·元始梁公祠、梁氏宗祠、显扬梁公家塾

而对于此祠所以为“家塾”,据梁显扬后代所说,该祠堂一方面是为祭祖,一方面是用以造福后代,为后世提供好的教育条件,该祠堂堂号为“荫顺”也许与此相关。从形制来看该祠堂比前面三祠堂等级均低,为内凹门式,不用柱子,两进,人字山墙、博古脊。编号:104

年代:1998年

用途:寺庙评级:B

类别:寺庙

特色:灰塑门牌:华光庙(渭水桥东侧)11·渭水桥以及华光庙供奉华光大帝的华光庙。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又传玉皇大帝听闻凡间粤剧,诲谣诲盗,道德败坏,因此派火神华光火烧戏棚。华光下凡发觉粤剧宣传忠、孝、节、义,于是打消火烧戏棚的主意,还吩咐杂箱叔父在舞台前烧黄烟,回宫向玉帝覆旨,使戏棚逃过灾劫。11·渭水桥以及华光庙从此戏班中人及有关演艺工作者,均尊华光大帝为祖师。这也是华光诞的来源之一。每至农历九月廿八华光诞,北亭粤剧社便在华光庙前摆台唱戏,热闹非凡。庙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1998年村民于原址马路对面重建,据村民解释,华光庙里的三尊神像从左到右分别是崔判官、华光大帝、勉善大师。崔判官是阎罗王殿四大判官之一,左手执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笔,专门执行为善者添寿,让恶者归阴的任务,勉善大师则为人间纠纷当“和事佬”,化解村民间的争端。11·渭水桥以及华光庙

据说北亭自古多庙,达十五座之多,可惜时过境迁,华光庙如今成了北亭唯一一座庙宇,所幸乡人信仰依旧,如今庙宇香火尚旺,我们的调研恰逢华光诞,摆台唱戏的习俗依旧不改,且水准不俗,村民围坐四周,其乐融融,此情此景,实为难得。下一页

年代:清代

用途:过道

类别:桥梁+门楼

特色:5米长石板、门楼门牌:渭水桥与门楼11·渭水桥以及华光庙

渭水桥位于华光庙前,是北亭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村民所述,渭水之名源于姜太公钓鱼这一典故。姜子牙垂钓于渭水边静候“愿者”,崔氏祖先借此为桥命名,也许是在表明自己亦在等待明君的心态。11·渭水桥以及华光庙渭水桥厉害之处在于它约五米长的石板桥身,如此巨型的石板在广州可谓难得一见。而据年长的村民介绍,渭水桥的设计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寓意:渭水桥、石桥两边的“喬門”“渭水”两座门楼、四个小埠头连同渭水河共同构成了一条龙的意象!渭水桥及门楼是龙首部分,过去门楼上高挂大红灯笼,是为龙眼,渭水桥为龙口,而桥身石板边缘刻着凹凸锯齿,意为龙牙,至今仍清晰可见。渭水河为龙身,四个小埠头即为龙爪。若站在桥前弯道旁仔细揣摩,加以想象,真有一副龙的模样,可谓独具匠心!

年代:清代

用途:仓储

类别:民居

特色:镬耳山墙、灰塑门牌:桥门大街三巷2号

年代:清代

用途:艺术工作室

类别:祠堂

特色:彩画、灰塑表达建筑形象门牌:愚菴崔公祠(渭水大街16号)

年代:清代

用途:空置

类别:祠堂

特色:砖雕、镬耳山墙门牌:南園崔公祠12·崔氏宗祠、愚菴崔公祠、南园崔公祠

渭水河两边剩余的老建筑只有两座祠堂一座民居,河东是一座典型的三间两廊民居,镬耳山墙,门开在侧面,面河的墙上保留着精美的山水、花石灰塑,在北亭乃至广州可算上品。据悉屋主早年移民日本,而我们调查中发现,如今能保留下来精美的老房子,多是屋主移民在外,房子被丢空,尽管逐渐颓败,但反倒被保存了下来,而大凡屋主尚在的,多已加入拆建浪潮。12·崔氏宗祠、愚菴崔公祠、南园崔公祠

河西两祠堂分别为愚菴崔公祠和南园崔公祠,可见这块是崔氏地盘。其中愚菴崔公祠位于渭水大街16号,形制和此前显扬梁公家塾一样为凹门式、三开间两进,人字山墙,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正面檐下的灰塑,内容突破一般花鸟山水而颇立体之感塑造了诸多亭台楼阁等建筑和船只,造型虽显笨拙,但其中传达出的创新意味尤为珍贵。12·崔氏宗祠、愚菴崔公祠、南园崔公祠

南园崔公祠位于愚菴崔公祠北边不远处,两进三开间,镬耳山墙,檐下山墙有砖雕樨头,门面其余部分用大量花岗岩,如檐柱、束腰柱础、虾弓梁、大门框、牌匾、墙脚等,显示出典型的清代中后期风格。愚菴与南園均为崔大衍之子,而崔大衍的祠堂正是北亭崔氏的“祖庭”——崔氏宗祠。

年代:清代

用途:祠堂

类别:祠堂

特色:砖雕、旗杆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