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_第1页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_第2页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_第3页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_第4页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高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解读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开篇一个设问句,提出本文探讨的中心课题,即中国诗的一般特征。]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区分,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防止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①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①勃莱克:现在一般译作“布莱克〞,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这里从正面说明探讨中国诗的特征要有一个条件,必须既了解中国诗,又同时了解外国诗,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假设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的观点。(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语出唐代诗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思是超出事物表象之外,才能高屋建瓴,把握其本质。环中,《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枢在圆环中,能旋转自如。枢,门上的转轴。环,门上下两横槛用来承受枢旋转的洞。)[这里从反面说明一个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意中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探讨中国诗时才能居高临远,“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拟文学的。[最后得出结论,点明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比拟文学的方法。]

这一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拟文学的立场,只有采用比拟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拟,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赏析这段文字要注意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说明自己用比拟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做比拟,以说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演讲伊始便告诉听众(读者)自己演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文的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的是,谈中国诗用比拟文学的方法,这不是作者的创造,但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纵向比拟,“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即按照诗歌开展的历史进程,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而作者的创意那么是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所以他的研究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不同凡响的智慧。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开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①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①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比照中西诗歌不同的开展史,得出中国诗歌开展的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歌有“早熟〞的特征。所谓“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这是指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诗作。《诗经》有的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有的揭示参军的悲凉(《小雅·采薇》),有的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早熟〞是优点,但物极必反,“早熟〞的负面影响是“早衰〞。所谓“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理解这个句子,要联系中国诗歌史,中国诗歌顶峰出现在唐朝,词曲顶峰出现在宋元,之后一直到明朝、清朝,诗歌无论在体裁、题材、手法上都没有多大变化,多因无意、无法或无力创新而落入朱自清所说的“套板反响〞之中。]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兴旺,而早已有“印象派①〞、“后印象派②〞那种“纯粹画③〞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④羡妒。(①印象派:19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个绘画流派,以1874年画家莫奈展出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派绘画注意表现自己对实际现实的直接印象。②后印象派:继印象派之后的又一绘画流派。一般指塞尚、凡·高、高更、贝尔纳等的艺术。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并有所革新。③纯粹画:这是借指中国画注重“写意〞的特征。相对西洋画来说,传统的中国画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④黑格尔:德国19世纪初哲学家,开展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作者在这里扼要介绍了中西不同的绘画史、哲学史。西洋画是先有“客观写真〞画,再有所谓的“纯粹画〞,而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是“纯粹画〞;西方哲学是先有形式逻辑,此后再开展到辩证法,中国那么是“一跳就高升〞到了辩证法。作者由诗歌推及到绘画、哲学,说明“早熟〞即“一跳就高升上去〞,在中国文化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梵文的《百喻经》①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①梵文的《百喻经》:全称《百句警喻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明佛教教义。南齐时期有中译本。梵文,印度和印度教的古典语言。)[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百喻经》里的故事阐释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特点以及因此而来的缺欠;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说明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度兴旺,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坚实的根底,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健康、稳定地开展。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批评挖苦意味。句中“聪明〞一词,语意双关,既有对中国人的超常规思维的赞美,又有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批评,作者认为这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抗,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这段文字,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开展特点及其规律:“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作者借助比喻,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歌高超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赏读这段文字,不仅要联系中国诗歌的状况,体会句中包含的深刻意义,而且要着重体会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是怎样发现中国诗歌独特的开展规律呢他是在研究了中外诗歌、绘画、哲学等不同的开展史之后,发现西方诗歌和思想体构有序,而中国诗歌和思想体构无序,在这样的比照中发现了“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应该怎样看待中国诗歌的这个特点呢作者善于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美学的角度看,因不受事理的羁绊,中国的诗歌具有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海市蜃楼般的意蕴之美。从逻辑的角度看,中国诗人构建的“空中楼阁〞,虽然美丽却缺乏现实的根基,缺乏事理的逻辑,使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导致了中国诗歌的“早衰〞。因为作者掌握了这样的研究方法,所以他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贵国爱伦·坡①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①爱伦·坡: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家的鼻祖,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创始人。)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①。(①轻鸢剪掠:这是英国短语,意思是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作者以此说明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鸢,yuān,又名“老鹰〞。)[用中国诗和西洋诗比拟,说明中国诗篇具有西方诗人梦寐以求的篇幅短小轻灵的特征。]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设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①也许正是诗心②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①诗体:指诗歌的艺术形式,如律诗,绝句,古风,词,曲等。②诗心: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说明中国诗篇幅短小的原因是由于韵律的要求,“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作者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合理地解释了“格律〞对中国诗歌正负两面的作用,格律制约着内容,内容的需要和开展也在影响着格律,格律和内容相辅相成,并存开展,从而批判了当时认为中国诗词格律只有负面效应这种片面的论调。]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阻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①。(①颦蹙:píncù,皱眉皱额。)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①。(①尖刻斩截:指锋利深刻,干脆利落。)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里把中国诗歌和外国短诗比拟,进一步说明中国诗歌是微雕艺术,虽然短小,但是精巧,意味悠远,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

这一段,说明了中国诗歌篇幅短小意味悠远的特征。作者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但是,“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阻碍延长〞,正因为诗体的限制,中国诗家们才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追求一种含蓄之美。通过这样的分析,使我们看到,篇幅短小,也许是中国诗歌的缺陷,但恰恰又成了中国诗歌的优点。作者的分析表达了辩证的观点。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南宋诗人、诗歌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苏东坡也曾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宋代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说的是平淡而又含蓄的诗风。)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①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②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③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④的歌曲

空泛⑤联接着确切⑥。(①逗:文中是表现、呈现的意思。②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到达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③魏尔兰:19世纪法国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惶惶不安的情绪,富有音乐性。④灰色:即指诗歌中伤感的色调。⑤空泛:是指想象、联想,即所谓“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⑥确切:是指一首诗歌里的具体意象,即所谓“最确定精细的形式〞。正是那“确切〞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确切〞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引用中外诗家的评述点出中国诗“富于暗示〞或“怀孕的静默〞的特征。“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莱辛认为,画家应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寻味和想象’的那个‘片刻’,千万别画故事‘顶点’的情景。一达顶点,事情的演展到了尽头,不能再生发了,而所选的那个‘片刻’,仿佛妇女怀孕,它包含了从前种种,蕴蓄了以后种种。〞]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①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①济慈:19世纪初英国人。著名诗篇有《夜莺》《希腊古瓮颂》等。)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①〞;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②〞。(①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指音乐间歇处引人回味,此处指言外之意耐人寻味。②解识无声弦指妙:这是清代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的诗句。是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淡雅有琴韵,“虽不着一字之痕,而尽得风流雅韵〞。)[继续引述中外诗家的评论说明“暗示〞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①,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②。〞“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③。〞(①穷边涯际: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②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出自陶渊明的《饮酒·五》。原意是山水中含有的自然之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③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这是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的诗句。意思是读禅经心境淡泊,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悟出佛理內心畅快满足。)[这里说明了中国诗运用“暗示〞的第一种表现方式: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①:“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②。〞“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③。〞这“不知〞得多撩人!(①遥思远怅:怅惘地远望。怅,《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望其还而未至为恨也。〞。②“美人〞句:这是李白诗《怨情》。诗以“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至于怨谁恨谁作者一字未提,铺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想象。颦蛾眉,皱眉。③“松下〞句:这是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台湾学者黄永武评说:“就时间而言,只是一问一答的顷俄。然而师父采药去是‘过去’的事。云纵不定,何时回来,仍是‘将来’的事,把过去和未来都压缩到‘当前’的问答中,这是时间的压缩。就空间而言,对话的地点只在一颗松树下面,然而由采药的去路,引出一座山,由一座山再引出了云雾迷漫、高深莫测的无限空间。这样偌大的空间全都压缩在松树下童子的指划中,容积被压缩如此小,张力之大,可以想见。)[这里说明中国诗运用“暗示〞的第二种表现方式:故说“不知〞,不了了之。]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①的《古美人歌》②: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③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①维荣:15世纪法国诗人。②《古美人歌》的主题是感慨过往的在神话与轶闻中的美女们,皆如昨日白雪般不知所终。③南威:春秋时晋国美女。)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②〞;“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③〞;“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④〞;“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⑤〞。(①“壮士〞句:出自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代挽歌》。②“阁中〞句: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诗》。③“今年〞句:出自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④“同来〞句:出自唐代诗人赵嘏《红楼感旧》。⑤“春去〞句:出自清代诗人黄仲那么的《酷相思·春暮》。)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①《哀希腊》般的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①拜伦: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篇有《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①的没有下文。(①吞言咽理:形容心情冲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这里说明了中国诗歌运用“暗示〞的第三种表现方式: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特意强调:这种方式在中国诗歌里虽然很多,但是每一次都能令你“回肠荡气〞,没有任何使人生厌的感觉。]

这几段文字,说明中国诗歌富有暗示性,或者说是“包孕性〞的特征。这是本文重点,研读时首先要着重理清文章层次。作者先点出中国诗歌富有暗示性的特征,“言有尽而意无穷〞。接着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外国诗家说是“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中国诗家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具体论述了中国诗歌中三种不同形式的暗示手法。其次要领会这几段文字与上面文字的联系。文章在前面论述了中国诗歌篇幅短小的特征,凸现了中国诗歌诗体的浓缩性,这里那么论述了中国诗歌意韵含蓄的特征,凸现了中国诗歌诗心的延长性,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中国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①〞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①比重:意为厚重程度。)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拟薄弱,只像吹着芦管。[用比拟的方法,说明中国诗的风格特征。]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从语言本质的角度,用类比方法,说明中国诗调轻淡的第一个原因。]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①,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①凌风出尘的仙意:语出苏东坡《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①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②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③(①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②惠特曼:美国诗人。诗集有《草叶集》《桴鼓集》等。③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意思是,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从美学的角度,用比拟和夸张的方法说明中国诗调轻淡的第二个原因。]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金榜高二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解读

这一段说明中国诗歌“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特征。西洋诗厚重,中国诗轻淡,“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拟薄弱,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跟审美的情趣有关,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①──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①逍遥林下: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以上从内容的角度说明了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有两点不同,下面用“不过〞一转,说明中西诗歌的相同。]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①《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②。(①霍瑞斯:一般译作“贺拉斯〞,古罗马诗人。他主张以古典诗歌为典范,讲求韵律。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艺》对欧洲文艺理论的开展影响很大。②风会:风气,时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②〞。(①“采菊〞句:这是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②“众鸟〞句:这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①《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①格雷:英国18世纪诗人,一生仅写过十几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墓地哀歌》。)

第二是歌德①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①歌德:生于1749年,死于1832年,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西方也有“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的田园诗。]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①斯屈莱欠:现在一般译作“斯特雷奇〞,英国20世纪初期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代表作为《维多利亚女王传》。)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①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①纯粹诗:这是美国作家爱·伦坡为区别于西方传统的“教训诗、历史诗或伦理诗〞而提出的一种表现“内心的创造和情绪的力量〞的新诗体,实际上就是中国“纯粹的抒情诗〞。)[前面说明了“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这里那么反过来补充说明西洋诗歌里也有此种风格的诗歌。]

这一段文字,作者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拟方法,说明中国诗歌在内容上的特征。作者先指出,中国诗歌跟西洋诗歌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但是中国诗歌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中外都有田园诗,但中国的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地逍遥林下〞,这是同中求异。作者接着又指出,西方的诗歌中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也有“中国诗的安静〞,也有类似于中国抒情诗的“纯粹诗〞,这是异中求同。

赏读这段文字要注意的是,作者的有些语言高度精要,高度概括。赏读时必须广泛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领会其中的深刻含意,例如:

1.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是由于中国人向来缺乏宗教信仰,因而写宗教的诗很少。而中国是“礼仪之邦〞,突出“天、地、君、亲、师〞的社会地位,把“经夫妇,成孝敬,厚伦理,美教化〞作为伦理道德的准那么。因此,内容上表现伦理道德主题的“社交诗〞随处可见。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一首典型的社交诗;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把朋友之间的友谊描写得格外动人;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揭示了友谊情深似海;就是心忧天下的杜甫也不免俗,用诗歌记下了他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2.田园诗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

自然风光以独特的魅力,吸引诗家的眼球,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这是中外诗家的共性。但是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积极用世的影响,首先把目光投向社会,把“治国平天下〞当做人生的追求。只有在仕途历经坎坷,走投无路之时,才转向山林,借田园风光聊寄情怀。被后人尊为田园诗鼻祖的陶渊明,曾抱着“兼济天下〞思想,三次出仕。但是,官场的污浊,让他幡然醒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张开双臂拥抱田园。李白也是在仕途失意,离开长安之后才有自然的宁静。王维一生也走过了求官、得官、辞官、复官、任伪官(在安禄山叛军中任职)、再复官,最后半官半隐的曲折历程。所以,中国的诗人自然,并不是出自对自然本能的热爱,“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借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感或志趣,张扬其超越世俗的“逍遥林下〞、“凌风出尘的仙意〞。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个句子承上文而来,就表现手法来看,中外诗歌是相似的,就内容来看,中外诗歌几乎是相同的,所以作者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同样的道理,“西洋诗并没有特别西洋的地方〞。中国诗,西洋诗,它们都只是诗。作者强调中西诗歌的共性,为下面批判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作作铺垫。]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这里用狗做比喻,诙谐幽默地挖苦了中西本位文化论。所谓本位文化论,是指那种蓄意把中国和西方文化割裂开来,对外来文化进行排斥的论调。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许多人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文化一概排斥。反过来,西方有许多人也是狂妄自大,以西方文化为本位文化,对中国文化采取蔑视的态度而加以否认。在这里,作者对这两种错误的态度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每逢这类人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